玉米文章

请欣赏玉米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玉米文章1:秋思——玉米飘香的日子

文/安若果

已是深秋了。

车子正飞奔在归途上。窗外是一片玉米地,玉米株株挺直着身腰,好像在炫耀头上冒出的米黄的穗子。这意味着,玉米很快就可以收获了。我不禁想起了家里有玉米的那些光景,那个玉米飘香的温馨岁月……

大概是我八岁的时候吧,那年早稻过后,爸妈去地里种下了许多玉米。由于我没有参与劳动,玉米地在哪儿我并不知道。我是从每天放学后的玉米大餐上,知道自家种有玉米了的。

在那之前,我家一直没有种玉米。玉米于我家而言,是稀有食物,所以一见到别人吃玉米我就很眼馋。尤其是,六婆的孙子芳芳,老爱托着玉米棒来到我家啃,仿佛不在我面前吊我胃口她吃得就不香。但她又从來不肯分我半根几粒啃啃。每次我都干馋着,只有直流口水的份。

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闷得慌,就去找阿妈。出门还没走几步远就听见阿妈在拉开腔子高谈阔论了。不用说,阿妈肯定就在六婆家。阿妈跟六婆关系很好,有空没空就爱在一块拉长嘴舌谈这说那。我来到六婆家,看见芳芳又托着玉米在啃。那金黄的玉米粒,粒粒饱满,闪着光泽,香味从她的口齿间扩散……我咽了一下口水,嗫嚅着: 反正你又不给我,我找我妈去。

阿妈在屋里,正坐在凳子上和六婆说着村里的轶事,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另一边手正一粒一粒地摘着(她习惯这么吃)。故事很精彩吧,阿妈投入得见我来了也不理会。我等了好一会儿,六婆才招呼我去厨房拿玉米吃。我像是被赐了宝贝一样,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厨房。那锅还热腾腾地冒着气呢,香味直勾我魂啊!我也顾不得自个儿去揭人家的锅该不该了,就拿出了一根玉米,然后欢欣地走向芳芳姐弟,打算加入她们吃玉米的队伍。

我以为,我妈在这儿,我很理所当然地被分得一根玉米吃; 我以为,我和芳芳一起玩了那么多年了,我有资格吃一根她家的玉米。然而,我刚啃下一口,芳芳尖声叫了起来:“你偷吃我们家的玉米!”一时间,我像偷吃的老鼠被发现了般受惊,脸红拉渣,目瞪口呆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我不明白这怎么叫偷了,是因为我是自己去揭开锅盖拿的吗?口里玉米的味道,很酸,很涩。

从那以后,我就被芳芳抓住了把柄。每当芳芳和我闹别扭了,她就扯开嗓子喊:“你那会儿偷我家玉米吃来。都没人叫你吃,你竟自己拿。”一听她这么一说,我便无言以对,还要惭愧地低下头来。

有一次,我跟芳芳又闹小矛盾了,明明是她不对在先,可好强的她很不服气,硬是要赢我。这不,她又伸长了下巴尖酸地指控:“你那会儿偷我家玉米吃来……”看她那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我气得咬牙切齿,握起拳头恨不得把她那盛气凌人的嘴脸揍扁,但又想到要是打伤了她我赔不起,因为她家比我家有钱。过去我弄坏了她的一支涂改液,我都没法赔。于是,犯起的气发泄不出去就一阵阵地直往心里堵。不久,我就晕了过去。

后来,阿妈劝我尽量少招惹芳芳,免得自己吃亏。我照做了。

一个季度很快就过去了。在那年的秋天,天气刚微微泛凉的时分,我满足地享受了一场“黄粱一梦”。记得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找吃的。阿爸面带笑意和些许的神秘对我说:“阿妹,想吃玉米吗?阿妈煲了在第三个灶位上。”我喜出望外地跑到火炉,打开锅盖一看,哇!满满的一锅玉米!香气扑鼻,我立马大快朵颐起来。阿妈回来了,我们老小三个就一起坐在廊巷上啃玉米。阿妈总是一粒一粒地摘进口里,跟阿爸在交谈着家里的生活琐事,手里忙个不停,但很快乐。我就只顾吃着,听着。这金黄色的美梦持续了一个都星期,后来玉米慢慢变少了,廊巷上就只剩我一个人在啃玉米了。等家里没有玉米吃的时候,我也终于吃腻了玉米。

不知什么原因,芳芳不再提我“偷吃”玉米的事了。

几滴热泪在眼角盈溢、划落,散发出久远的玉米香。我这才知道,八岁那年家里的那一阵阵玉米香,一路温慰着我直到现在。

不得不说,秋天是一个怀念的好季节!

玉米文章2:玉米美食

文/孙文胜

秋分一到,几场强劲的热风刮过,渭河河谷成片的玉米林就慢慢褪去青纱,逐渐换上了成熟的妆容。等到中秋,围着圆桌吃过月饼,扳棒的、砍秆的、肩扛的、车载的收玉米人吆吆喝喝地就布满了河谷。

新玉米收回来,大部分会打包上市。留下的一袋半袋,是农家搭配生活的储备。吃玉米,熬玉米糁是首选。玉米糁熬制有窍道。熬时若加一小勺碱面,粥就特别黏糊,老幼皆宜。这种粥会吃的人,嘴巴顺着碗边转,吃完后碗里很干净;不会吃的人,左挑右刨,碗里就乱成了马蜂窝。吃糁子,最佳拍档是油泼辣子酸黄菜。夹一筷头菜,刨一筷头粥,酸辣绵软,口舌生津。关中乡下有句话叫“吃饱了,喝胀了,跟皇上他爸一样咧”,说的就是冬日暖阳下喝玉米粥的感觉和意境。

玉米粒晒干磨成面,打成糊饭叫“搅团”。关中人“搅团”有三吃,即水围城、凉鱼鱼儿、切片片。“水围城”,是热吃。调好汁子,舀一勺热搅团在里边,稍凉后,就着汁子夹块儿吃。吃的时候不能急,急则会烫了嘴,烧了喉。凉鱼鱼儿,是用漏勺漏出来的。漏的时候,勺抬高点,鱼儿细长,落低一点,鱼儿就短粗,胖瘦俊丑全凭个人喜好。鱼儿跳水,手一划动,就成群结队地游动。看了,不由得你心不动。凉片片是热搅团放在盘子里晾出来的。炎炎盛夏,凉鱼鱼儿凉片片浇上酸菜汁,放上红辣椒、绿韭菜,酸酸的、辣辣的、红红的、绿绿的、油油的、汪汪的,让你口舌生津。

干玉米嘣豆豆,很有特色。小时候炒豆子的情景,记忆犹新。土灶坑旁,哥添柴火我扯风箱,谁都想把锅赶紧烧热,好让娘炒豆儿。娘把半盆沙子倒进锅,拿一个玉米芯儿,呼啦呼啦搅一阵儿,摊平手掌试试温。感觉灼灼的,就把玉米豆儿倒进去。她边搅动边吩咐我和哥改文火。突然,一粒豆儿炒热了,“啪”的一声蹦起来。“噼噼啪啪”,接着又有一群豆儿蹦起来,间或还有的炸开了花。我忍不住起身朝锅里看,滚烫的豆儿蹦到人脸上,麻酥酥地痒、热乎乎地疼。豆儿熟了,娘用筛子罗净沙,我捏三五粒抛起来,张嘴接住,“嘎嘣”一咬,满口溢香。

父母不在,我嘴馋时也偷学娘炒豆儿。我怕用沙子露馅,就搂一抱麦秸文火干炒。豆儿半熟,调一碗底油盐汁儿,用筷头撩拨其上。“滋啦滋啦”,锅里就升腾起一团热气。再煨一把文火,喷香的玉米粒就鼓突突、亮晶晶的,吃起来又香又耐嚼。上课时忍不住偷吃,老师看见油乎乎的嘴唇,总是免不了罚站的待遇。

玉米的美味,准确应该是从白露算起。那时,粗壮的棒子刚刚从秸秆上分身。拨开青皮,轻掐一下鼓胀的籽粒,白色的浆汁不小心就扑射到脸颊上。这时的玉米营养极其丰富,或煮、或烤、或熬随你意。

煮玉米谁都会,烤玉米也简单。农村家家几乎都有土锅灶,柴火正红时,丢几个剥皮棒子进灶膛,三翻两转,个个就金黄喷香。煮烤的太烧不好拿,娘就插上筷子让我们举着吃。村街上,小伙伴你举一枚,我举一枚,满街暗香涌动。当然,秋燥时,能喝上嫩玉米熬的排骨汤也别有风味。

玉米文章3:冬天的粥

文/蔡小怀

多少年来难得吃次玉米,玉米面更是几乎不吃了,回想我小时候,天天与玉米面打交道,开始是由于口粮有限,以玉米面为主食,逢年过节或者有客人时才吃顿白面,有点类似于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亚洲和欧洲的生活水平,也暗自庆幸没有赶上非洲的生活。分田到户后没几年粮食有剩余了,就慢慢司空见惯地吃白面了,虽然有那个生活水平的支撑,冬天里的早饭还是雷打不动的玉米面粥。

再有钱、生活水平再高的人家,冬天早上依然选择吃玉米粥,尤其是新玉米面粥颜色就馋人口水,这除了是一种习惯外,更是一种气候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冬天早上起床很晚,九点钟过后吃早饭不算晚,经过漫长的一个冬日的夜晚,肚子里早已空空而响了,其实玉米粥不耐饱,与其说吃早饭,不如说是暖手,粥吃得很胀的肚子不到两小时就饿了,因此吃粥图的就是双手捧着粥碗、面前冒着热气的那股热乎劲儿了,把人体与严寒隔离开来。

粥在我们那儿并不叫粥,叫馓饭,做法很简单,就是把水烧开,把玉米面粉均匀地撒进开水锅里,并一直搅,搅到水和面粉交织到一起变稠,就成了。

白面和玉米面都经常吃时,我也捉摸过,白面的吃法太单一了,就是个面条,至多是面条的厚薄宽窄而已,而玉米面吃食的做法有七八种不止。不管哪一种玉米面的吃食,第一步都是把面粉做成粥,然后各走各的路。最常吃的有“搅团”和“面鱼儿”了,一个对粥要求稠些,一个对粥要求稀些。

我们的粥又分为甜馓饭和菜馓饭两种,能够进一步加工成其它吃法的必然是甜馓饭,菜馓饭只能当粥吃掉。菜馓饭水烧开时把浆水菜加进去,再一直撒面粉搅至稠,当然除了放浆水菜外还常常放土豆,菜馓饭里的土豆非常惹孩子们青睐,那时我盛饭时就专门挑土豆。

吃甜馓饭一定要有下菜,否则难以下咽,冬天来临前就已经备好了胡萝卜、洋姜等腌菜。吃甜馓饭有讲究,我小时候吃完饭如果不舔碗要挨骂的,馓饭吃得好的人舔碗很容易,因为碗内绝大部分地方是干净的,而吃馓饭水平不够好的人,饭后碗是不容易舔的,遗留的面积太大了,舔碗则弄得满脸都是粥腻子。

漫长的三四个月的冬天的粥也会把人吃腻的,虽然也轮换着有一顿甜的有一顿菜的,有时下菜也翻一下花样,偶然早餐吃点别的后还是继续吃粥,毕竟冬天的早晨暖手更重要。尽管馓饭吃后上山干活没有爬到山上就有点饿了,因此吃过馓饭上山干活前要备些干粮带着的。

腊八节也过的,那时哪有大米吃,过节尽量不吃玉米的,如果有大米或者小米也做真正的粥庆祝腊八节,记得我们把这个粥叫“米馇馇”,没米也确实想吃腊八粥的话,就把玉米粒用手磨碾成馇,主要是去一下玉米皮,然后当做米来熬成粥,那的确比纯粹的馓饭好吃多了,不过只是有一年腊八吃一下,有一年吃不到,因为碾玉米馇太麻烦了,玉米面都是机器磨了,石磨懒得用。

冬天的粥给人更多的是温暖,那些带着亲情的温暖留下的是永恒的回忆,也饱含着挥不去、扯不断的乡情。

玉米文章4:做一个等待的玉米

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想:“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

“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有来过。

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

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做种子,明年肯定能长出更棒的玉米!”

智慧锦囊:生活中,我们常常

满怀希望,但不一定每次希望都会变成美丽的现实,所以我们也常常失望。与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心仪的爱人久盼未遇,浪漫的相恋不曾成婚,股票投资空打水漂,基金买卖不能见涨……面对这些失望甚至绝望,我们需要有再等一下的耐心,哪怕下一刻等待我们的仍然是不见起色的结局,但至少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阅历,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重现的财富。

玉米文章5:玉米:立在根上的修行

文/刘汉斌

我反复地经历着一茬又一茬玉米的生与死。准确地说,我只是反复地经历着一茬又一茬玉米的播种与收获。四月播种,九月成熟,便是一粒玉米种子在土地上的一生。我将玉米的一生,称为立在根上的修行。玉米一生中核心的修行就是成长,而成长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就像是一个会变魔法的人,不断地从自己的躯体里抽出新的绿色,然后躯体跟随着绿色不断变高,到最后,从身体里抽出一朵花,再抽出一朵花,高处的花粉飘洒下来,落在低处的花丝上,玉米的成长就开始变得隐秘起来。

我习惯了在三月末整地。整地之前,地面上除了撒施农家肥和化肥之外,还要撒施农药,用来预防地下害虫和封杀田间杂草。这些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封闭除草的农药,全部都是化学制剂,使用化学制剂有两大好处,省事省力,效果极好。所以,操作者们已经习惯了以农药的这些优势抵消它对土地、作物以及人的伤害,只图省时省力,明明知道农药的毒副作用,但是为了图省事,常常将毒副作用忽略不计。在三月,田埂上那些农药未及的土地上的草尖都绿了,泛着淡淡的绿色,就像是有人刻意在田地的边上划了一道圈,把土地圈进绿色的圈里,绿色的圈里面的土地寸草未生,一片土色。

从玉米种子落入土壤,它一生的修行便就此展开,萌发、扎根、出苗,一切都得靠玉米种子自身的条件,冲破土皮的,就获得了新生,而冲破不了的,生命便戛然而止。土地在此时,是温情的,同时也是严酷的,它只允许有能力立在自己的根系上的玉米获得新生。

七月的烈日下,与一地的玉米站在一起,才深切地感受到拔节时玉米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它们似乎为烈日之狂热而欢呼雀跃,而我站在它们中间,显得卑微,且局促不安。我尽力让自己保持安静,尽力与身边的玉米保持同样的站姿,可是只要我抬头看一眼天,赤日炎炎,再低头看看地,玉米的气生根像金属质地的爪子一样,牢牢抓住地皮,我舔舔干裂的嘴唇,不得不抬起麻木的双腿,赶快离开。

玉米的花期并不显眼,花药却格外充足,盛花期,花药落下来,仅有三四百粒落在了玉米的花丝上,而成千上亿的花药大都落在了玉米的叶片和土地上,于是,玉米的叶片上就落下一层浅绿色的花药。

在七月,不要轻易去靠近或者碰触一株开花的玉米,一点轻微的抖动,花粉就像米黄色的薄雾一样弥散开来,玉米的花粉带着甜甜的味道,落在皮肤上,痒痒的,就像是有无数个细小的虫子在爬,这时候,你会确信,玉米的花粉是有生命的,像细碎的虫子一样,会爬。如果花粉错过了授粉期,花粉就会死掉,死亡了的花粉落在皮肤上,像灰尘,轻轻一抖,就掉了。

没有授粉的玉米雌穗,花丝顺展,就像是一个妩媚的女子,披着一头顺展的秀发,面带娇羞地站在那里,只等待着细雨一样的花粉落下来。套袋繁育的玉米,不会给玉米的雌穗这么宽松的空间让它们等待受孕,而是通过我的手将雄穗上的花粉收集起来,使得花丝授粉,花丝一遇见花粉,霎时间就打起了卷,等过半日,花丝就完全蜷曲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事情。花粉是花丝的一剂药,花丝只有遇到了花粉,才会戛然停止生长,而当花丝停止了生长,雌穗却一天天地变得丰腴,这时候,玉米的雌穗有没有授粉,一眼就能看出来。

玉米的果穗成熟后,叶片渐次枯黄,叶片尽其一生,把所有从根系里得到的营养全部都给了果穗,到最后,一株高大的玉米变得瘦小单薄,干枯的叶片,只要轻轻一碰就碎了。在九月,随手打开任意一株玉米的苞叶,新生的玉米,齐刷刷地站在一起,像一群孩子,向倾其一生的母亲行最后一次注目礼,算是送终,这是一年中,新老玉米交替时,最后的,也是最初的修行。

玉米文章6:和奶奶掰玉米

文/普梅

烈日当空,炙烤着大地。风也是热的,天地间仿佛成了蒸笼,又闷又热。

我坐在田边,使劲地摇着草帽。无可奈何地望着无边无际的玉米田。奶奶背着篮子,正在摘玉米杆上成熟的——吐出褐丝的玉米。她双手一刻不停,在玉米田里前后穿梭,灵巧得像一对蝴蝶。手中的三两包玉米被往后灵巧地一扔,划出几条美丽的弧线,玉米就稳稳地落在了篮子里。

看着奶奶黑黄的皮肤,额头的皱纹,还有那饱经风霜的脸。我不禁感叹:奶奶养育了爸爸、姑姑、叔叔。现在年近花甲,本可以享清福,却仍在太阳下劳作,在田地里流汗……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辈子将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奶奶一定渴了!“奶奶喝水。”我望着奶奶未擦干汗水的脸,把水递给她。奶奶早已没有了苗条的身材,喝起水来也不秀气——打开瓶盖,就把水往嘴里灌,仰起头来,“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地。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看着比我高的玉米杆,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玉米掰下,扔进她的大篮子里。奶奶喝完水,看着我说:“你先回去吧,帮我把玉米从玉米壳里面撕出来就行了。”然后又拿出一把伞让我遮太阳。奶奶心疼我,我怎么能撇下她呢!在太阳下我多掰一棒,奶奶就可以少掰一棒;我多掰一会儿,奶奶就可以少掰一会儿。我不能让奶奶独自受苦受累!于是,我顺手掰了一棒,笑着说道:“一棒一棒玉米真结实,一下一下掰得很有趣。”

奶奶说:“傻孩子,回家吹风扇,剥玉米皮,凉快些。”

“我要和你一起掰完了再回家!”

“太阳这么毒,晒死人,你受得了吗?”

“不怕中暑……晒黑……长痱子……”

看着奶奶担心的样子,我笑嘻嘻地说:“我没那么娇气,怕什么?”奶奶看着我开心地笑了。望着奶奶灿烂的笑脸,我也笑了。

太阳高悬,奶奶在左,我在右,如影随形。玉米笑得合不拢嘴,吐出褐色的丝。

玉米文章7:玉米飘香

文/张小丽

夏秋之交,玉米扛着红缨枪隆重登场,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煮玉米。卖玉米的推着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煤球炉子,炉子上是一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冒着袅袅热气。馋不过买上一个,趁热咬一口,满嘴生香,直入肺腑。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烤玉米。把煮熟的玉米加入各种调料,在烤炉上翻转几圈,再刷上一层面酱。这种吃法五味杂陈,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了玉米那种天然的清香,似乎更受小孩子欢迎。

我对玉米的深厚感情从孩提时代开始。幼时跟随父母收秋,偶尔几个晚熟的玉米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偏嫩的水煮才好吃,甜中透着玉米特有的清香;老的适合煮熟后用热油加葱蒜爆炒,做成“油豆”,鲜香可口,保证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还可以把玉米带包衣放进灶膛里,大火炙烤,到一定火候剥开外衣,露出一排排金黄色的“牙齿”,继续烘烤,烧得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焦香,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锅底灰才算过瘾。

其他的吃法还有很多。把经过太阳暴晒的玉米磨成玉米糁,煮粥,那曾经是上一辈餐桌上的主食;磨成更细的玉米面,这可是稀罕物,黄灿灿的玉米面窝头现在想吃都吃不到哩;还可以做成一种时尚的零食——“哑巴豆”,在锅底铺一层白土,烧热后玉米粒铺在白土上,以防烤焦,“哑巴豆”硬得硌牙,孩子们”嘎嘣嘎嘣”吃得香,老年人只有望豆兴叹了。

玉米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吃法——经过一些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玉米凉粉,和红薯粉、土豆粉比起来,其不仅颜色漂亮,口感也完全不同,做成凉粉汤饺子,我简直喜欢至极。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一段养生资料,说美国人特别推崇吃玉米,在美国老玉米2.5美元一个。我不禁咋舌,为啥这么贵?原来玉米富含维生素A、E,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纤维素可防便秘,玉米胚芽油中的亚油酸可预防动脉硬化。另外玉米中还有胡萝卜素,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带着生命本真的玉米永远是我的最爱。

玉米文章8:饮食一缕乡愁

文/宋千寻

吃玉米,现在是最好的季节。暑气刚刚散去,空气中有了一点凉,还夹杂着黑土地上作物成熟的草木香气。这时候玉米也在母亲的怀中睁开眼睛,打量着世界,带着一身珠圆玉润,只需你一伸手,她就到怀中来。满锅的清水放她进去,有杨贵妃温泉水暖洗凝脂的美感,那穿着贴身绿肚兜的葱绿姑娘,一边在水里含着羞,一边将自己煮成金色。待你掀开木头锅盖,满锅的黄金宝玉跳进眼睛里,真是爱极了她从小家碧玉长成大家闺秀的样子。

我的故乡是玉米的盛产地,这里也成了最爱吃玉米的地域。每年这个时候宽锅大灶煮满玉米,就着外面满眼的草木琳琅,再来一点茄泥,毛豆,和几块甜倭瓜佐食,就成了一桌好席。

八月清亮的天,妇女们成群去了地里,挎筐拎兜,里面都是绿色外衣的玉米棒子,偶尔也有几个土豆子,可能自觉得没有玉米的高挑,也缺少她的轻纱绿萝、时尚发辫,于是躲在筐篓的最低处,从不露面。只有玉米一路上伸出头来,露出马尾辫,悄悄把着筐沿,看尽一路风光。

归家的妇女坐在门槛上,一穗一穗玉米就被女主人轻解罗衣,露出碧玉的身体,放进锅里。负责烧锅的丈夫说,这玉米嫩得跟你当年一样,一掐还出水呢。女人撇着嘴“咋地,我现在不嫩了?还不是被你和崽子熬得才不嫩的,想当年……”伴着汉子憨厚的笑声,一家门槛内的玉米香未开锅早已经有了味道。

待到锅沸之后,满屋子的诱惑横冲直撞,三五邻舍的人们被香气吸引出来,树荫下乘凉。八月的秋燥有时候会突然光临,但是相比六七月盛暑,已经相对清凉很多。被誉为“秋老虎”,实则已经没有多少力气,正在准备打马归去。烀熟的玉米太适合喂养胃口了,既不像夏天吃的那么热气熏人,焦心难耐,食不下咽,又不会像冬天蔬菜斗室逆天生长中失去灵气,没了味道,乏了味蕾。在秋燥瀼瀼的时候,给口腹一场甜糯的“供养”。玉米用陶盆端出来,一人一穗,再来一盘腊八小蒜和黄瓜咸菜,一众人在树下安养了胃口。

除了大锅里,铁锅身下的灶坑,或者是屋外架起的一堆火里,也是玉米修炼真身的地方,白白的姑娘,被铁将军的剑戟高挑着放进烈火中,一会儿真身舍利就出来了,面目全非的黑色泛着乌光。水分和青涩已经随着火焰爆裂在空气中,随风飘荡,最好的东西已经被淬炼出来了,吃的人一口一口下去,眉间露出欢喜意。

我的嬷嬷也会做一些别的玉米类吃食,比如用搽板子把新玉米搽出汁来,调兑上佐料,放在笼屉上蒸,熟后,满嘴糯糯的甜。也会做玉米粥,那种最简单的做法,用青玉米粒做原料,煮一锅粥,让一大家子人开怀地饮食大自然最原始的阳光雨露。

朋友的爷爷是赤脚医生,每到立秋之后,就喜欢吃青玉米,吃得香气连连,热气绵绵。他说青玉米有明目的功能,抗眼睛衰老。其次还防治动脉硬化,缓解便秘,防癌又降糖,不可多得的黑土地之宝。食药两用,是养生佳品。这个赤脚医生,耳聪目明,八十岁能打蒿芽,深水里扎几个猛子,上岸后,架起一堆火,烤上几穗玉米,吃得满嘴糊香,背着褡裢消失在村屯之间,仿似一位坊间高人般,唯一可见的迹象就是他烧玉米留下的灰烬,还在冒着烟火的味道。

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时,不食”,意思就是不是当季的时令食物,最好不要食用。宜食用当时当地当节气的食物,在它按照大自然顺天生长的日子里采食它。立秋之后,秋风起,玉米地里风飒飒,云攘攘。玉米头顶上的花儿被风吹得直点头,像是在自我昭告“我已经长大了”,这时候,作为食客的我们“遇见玉米香”,不要错过哦。

不管是乡野老屋昏光,还是城市楼台明堂,在室内吃上一穗煮玉米,就打开了乡愁,饮食一缕乡味,再透过窗子看窗外满目的秋景,我们就回到了草木春深处,同这些精灵一起孕育下一年的蓬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