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暖冬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暖冬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暖冬的散文1:为母亲攒一个暖冬

文/蔡源霞

这几天变天,气温骤然下降。周末回家,我问母亲:“妈,冬天快到了,要买点儿什么过冬吗?”母亲听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缺,都有。”我不禁有些奇怪,怎么母亲永远都不缺,而我呢,每年不说别的,光衣服都觉得不够穿。

翻了翻母亲的衣柜,我才知道她说的不缺是什么意思。那件穿了十年的棉袄还没有破,在母亲看来便是可以接着穿的,那双棉鞋已经穿得非常单薄了,母亲说旧鞋舒服,多穿两双袜子就可以了。

“妈,我给您买的几件新棉袄为什么不穿啊?”我记得我每年都会给母亲买件棉袄,可是她却一直压在箱底不拿出来。“那棉袄都是拉拉链的,我穿着麻烦,还得让你爸帮我。”母亲不好意思地说,我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母亲中风后右手不便,只能有左手可以活动,她只能穿扣扣子的衣服。

“您为什么不跟我讲呢?”我好奇地问母亲,母亲却说她曾经说过,可能是我太忙了,没听见,母亲又笑了笑说:“你买的棉袄都太好了,我留着过年穿,过年就几天的时间,我不怕麻烦你爸。”我心里一堵,这明明是我的疏忽,母亲却还在为我找理由。那一刻起,我心里很是惭愧,作为女儿,我要给母亲的不仅仅是年节的光鲜,而是平日里的温暖。

首先当然是要买一件适合母亲穿的棉袄,只是看了很久,几乎都是带拉链的。兜兜转转中,我忽然被那件珊瑚绒面料的棉衣套装吸引了,珊瑚绒暖和舒适,母亲如果穿上这样的棉袄棉裤这一个冬天都不会冷了,虽然是睡衣的式样,但是母亲平时很少出门,最适合她不过了。

买完了棉袄,回家洗了一水正准备给母亲送去,忽然想起来,母亲冬天的时候离不开电烤炉,可是穿着鞋会烤坏鞋底,脱了鞋,脚背和脚腕又会冷,以前母亲总是找一块布盖着捂捂。

想到这里,我起身把家里的衣柜翻了一下,把我和老公以前不穿的那些款式过时的棉服拆了,然后再自己用针拼接成一个小棉毯,再去楼下的缝纫店缝一个好看的布套子套起来。这样的一个棉毯不但可以让母亲盖在脚上,还可以盖到腿上,肯定会暖和很多。

一弄都弄妥善了,我又想到母亲的棉鞋,这让我有些犯愁。母亲的脚一大一小,很不好买鞋,好在鞋店的老板有经验,送给我一双半码垫,小脚的那只先垫上半码垫,然后上面再垫上羊毛的鞋垫,这样基本上就不会有一只鞋大一只鞋小的问题了。

当下个周末,我把这些东西拿给母亲的时候,她惊讶不已,拿起珊瑚绒的棉袄说:“还有这么好看的棉袄啊,这布料又暖和又舒服。”然后又摸了摸那床棉毯,在腿上盖了一下,忙点头道:“我的膝盖一会儿就暖和了。”最后试穿棉鞋的时候更是感慨:“我还是第一次穿这么合脚的鞋。”

母亲在一边开心地试着衣服和鞋,像小时候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脸说:“怪不得说女儿是小棉袄呢,有了你啊,我这一个冬天就不冷了。”母亲的一句话,让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关于暖冬的散文2:暖冬辣椒酱

文/李晋

故乡有民谚“冬天三件宝,浴室老酒加棉袄”,这三样当中,唯老酒属进嘴之物,多为男人的专利。要谈男女皆宜的御寒食物,首选是辣椒。

故乡虽不是辣椒产地,但人们吃起辣来一点也不含糊。腌辣椒酱是很多家庭固有的传统,买回百十斤火红而弯长的红辣椒,先要挑出混杂在里面少许青红的圆椒,圆椒饱含水份,辣性有限,切丝炒茶干或肉片,色彩丰富,颇为悦目。嚼后发现,圆椒尽管还保持鲜脆,但辣味已消失殆尽了,这不免让爱辣人士扫兴。

洗净红辣椒,晒干去除椒蒂,剁成小丁状,放蒜泥和精盐,置锅里温火小煮,煮时需拿筷子搅拌,以防粘锅,煮到辣椒粘稠,表面冒着气泡的时候,装进闲置的玻璃瓶罐,浇上一层滚热的菜籽油,拧紧瓶盖,搁阴干处保存。之后的日子里,拌米饭面条,都可以来上一点,主食中一经有了辣椒的渲染,色泽红艳逼人,吃得从额头到鼻尖都分泌出细细的汗珠,不亚于做了一次蒸气浴,那敢情真叫一个爽。

腌辣椒酱过程简单,腌好不易。上好的辣椒酱,辣椒颗粒大小均一,闻上去,有一股醇厚的原野真味,它的辣意是不可揣测的,即便被主食包裹,依然能探出头来刺激味蕾,酥麻感让味蕾指导咽喉加快了吞咽速度。就这样,辣椒酱犹如春天的地铁,在通往心间的轨道上一路播洒着温暖,即便到了目的站后,它的火花依旧灿璨如初,映射的温暖从脚板一直贯穿头颅。

辣椒酱里加各式作料、注放清水,就变身为一种叫做“水大椒”的调料,就是这看上去很不起眼的红色汁水,却在街头大放异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油炸臭干,臭干炸得焦黄酥脆,用竹篾细棒串上十来块,均匀浇上一勺“水大椒”,金黄色的干子发出“吱吱”的轻微声音,向空中鼓吹着香气。对准一块臭干,用牙齿在上面开一个小口,发现臭干白嫩的内瓤也已渗透入“水大椒”,嚼着外脆内嫩的臭干,不时有微辣的汁水从牙缝里挤兑出来,用鲜辣和刚柔构成的深沉味道去助推消化。

随着川菜红遍天下,辣椒酱在地方上的应用已扩展到菜品范畴,一锅牛油构成的麻辣火锅,一盆混合着鸭血的毛血旺,抑或是水煮肉片、剁椒鱼头、麻婆豆腐这样的川味菜肴,它们都因辣椒酱的陪衬,流露出热烈的火红,这种火红,不是陕北窑洞里的点点灯火,而是云南火把节上的熊熊火焰,它不经意地拉近了寒冬与暖春间的距离。

关于暖冬的散文3:暖冬

文/李永明

“咚,咚,咚!”响起敲门声,迟疑而又急促。深更半夜的,安静中更显敲门声瘆人。刘支书推醒酣睡的老伴,顺手拉开电灯开关,漆黑的夜晚一下子亮堂。刘支书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黄军大衣,拖着鞋去开门,门开处,一个身影挤了进来,噗通一声跪在刘支书面前。刘支书定睛一看,是村里有名的刺头张二来,他吓了一跳,半夜恶人进门,怕是没有啥好事!

张二来在村里泼皮得骇人,他自打成人,就是田里的秧不插、地里的麦不割,家里油瓶倒了不扶,二十岁不到,身后就跟着一帮烂皮货敲诈勒索。哪家过红白喜事,他叫一帮人去吃穷海喝,人家稍显厌烦,便借酒砸场耍无赖。遇上工程建设什么的,他经常去工地要烟酒钱,不给的话就堵路断电,公安机关几次处理后,关他几天放出后又旧性不改,动不动说,我啥没见过,号子也蹲过了,铐子也戴过了!村民们给他起了个诨号“张无赖”。村民们遇事都躲着他,刘支书也多次相劝他走正路,张二来不但不听还怪刘支书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这黑灯瞎火的晚上,张二来又是下跪又是作揖的,又是哪根肠子转瞎瞎经了?

“刘支书救救我,是我作恶多端祸害了百姓,偷了人家的耕牛,公安机关正在追捕我。”张二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哀求着。原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张二来看着家家户户忙过年,杀猪宰羊买对子,自己家里冷火秋烟的,肉没一吊,鸡没一只,酒没一壶,烟没一包,老人叹气,媳妇甩脸子,想想自己也实在混得背。蒙头睡了半下午,半夜里,起来出门,潜到邻村里,竟偷了人家的牛,天刚亮,把牛牵到镇上才卖掉,派出所就跟脚追来了。张二来在山上躲了一个白天,入夜又冷又饿,想想大过年的这也不是个办法,就想起了刘支书救他。

刘支书搀扶起张二来,在电灯光下盯着他的脸足足看了半晌,叹一口气说:早知偷牛犯法,你就莫张那个大胆子嘛!心里想着有气,张二来平时尽干些丢人现眼的事,是村里的一块臭石头,村上人都恨不得他打嗝嗝死、洗脸淹死。面对这个不争气的混混儿,刘支书连骂他的心情都没有了。

刘支书把堂屋火炉子捅开,在火炉子坐上一壶水,招呼张二来在炉子旁坐下。壶水渐渐开了,水汽升起多高,像秋天里的雾气一样。

第二天天明,刘支书冒着严寒,领着张二来去他家里,当着一家人的面,从腰包里掏出500块钱,交到张二来媳妇手里,叮嘱说,买些吃货好好过年。又说,你们就放心叫二来到公家号子好好吃几天不要钱的饭,不要哭天哭地的。这号货,不蹲几天黑屋子,怕是不得醒事啊!

镇派出所一干人正要出门,警棍铐子拎了一抓啦,看见刘支书推着张二来进门,都笑起来,所长说:张二来,你在山上躲了一晚上,到底还是怕冻死啊!张二来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头低着不敢瞅人。

“叭!”冰冷的手铐铐上双手。寒冬腊月,冷风瑟瑟,手铐冰凉,可张二来心里却泛出一丝暖意,他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了一眼刘支书,说:“叔,你回吧,害你过年操心了!”

关于暖冬的散文4:书香暖冬

文/张光茫

冬天是寒冷的,安静的,纯洁的,更是让人清醒的。冬天少了一些诱惑,多了一些寂静,在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去读书。窝在沙发上,捧一杯暖茶,读一本厚厚的书,都是冬日不可错过的美好体验。

冬天太冷,不宜出门,但宜读书。冬天可以读史,读史可以明智,寒风阻止了我行动的步伐,却无法阻止我飞翔的心。冬天可以读诗,意蕴深远的语言,给我想象的翅膀,让我拥有无边的想象空间。冬天可以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意。

天寒地冻,围坐炉边,此时书便成了我最好的陪伴。炉子飘动着蓝色的火焰,室内温暖如春。打开书,文字清新洗练,黑白的插图幽雅淡泊,看着舒心、不累。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身居斗室之间,能随作者去完成一场精神上的旅行,实在是不错的选择。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有种虚无的美感。穿过雪国大地,漫天星空,世界静谧。因为读书,心便很容易静下来。

寒冷的冬夜,我常常选择最随意的阅读方式。或偎坐被窝,或斜倚床头,顺手拿起一本书,慢慢地读。柔和的灯光照在书页上,泛起无限暖意,一杯清茶在侧,茶香袅袅。文字如甘泉,轻轻荡漾于心中。思绪就这样不蔓不枝,欣欣然如见久别故交。原来生活是可以这么简单充实,只要手中有一本清浅的书,身边有一杯恬淡的茶,胸中就有了一颗淡泊的心。读到兴奋之处,心潮涌动,整个身体便会充满一股暖流,那种惬意和满足,无以言表。

冬天读书,单调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读一些隽永美文,如文火煨汤,未饮而香气扑鼻。汪曾祺言“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实在是令我这吃货深为认同。汪曾祺写食物,豆腐干丝马铃薯,细腻之极但又不觉拖沓;萝卜蚕豆韭菜花,平凡之处又显高雅。虽是望梅止渴,但也能使人在寒冷之中享受幸福的滋味,享受美食带给人的满足感。

冬天读书,能让人领悟温暖的含义,因为精神的收获,才是最大的温暖。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动物冬眠,花草为重生蓄势,大自然用素雅的颜色,走出内敛含蓄的回归线。烦劳了一年的我们,也即将在接踵而至的新年节庆中,细数这一年的收获与惋惜。此刻,静心读书,从书中厚积人生,从书中感悟生活,这个冬天会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看窗外风雪,摒去一切嘈杂与繁闹,轻轻地翻开书,慢慢品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香气扑鼻,红泥火炉已经准备好,读书时,以酒佐之,文字便沾上了酒的醇香,自有一种异样的情趣。或再等一二知已踏雪来访,促膝长谈,则更是惬意舒心。

关于暖冬的散文5:爱在编织中

文/周谛

单位组织“暖冬行动”——为市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编织毛衣、手套、围巾活动。我不会织毛衣,但可以织围巾、围脖。十几年没捏针了。为了织好围巾,我特地跑到商店里找好看的围巾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图案。

小时候,我穿的毛衣都是母亲编织的。母亲特别喜欢织毛衣。当秋风还未刮起的时候,母亲忙完了一天的家务就开始坐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织毛衣。母亲灵巧的双手,穿梭在一团团的毛线间,两个细细的棒针像是乐团里的指挥棒一样,优雅地穿梭于毛线之中。那时候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有漂亮的毛衣穿。

后来,我的女儿出生了,那时小孩子的毛衣裤不好买,自己又不好意思总是求人帮忙织,就逼得我不得不拿起针自己学着织。在同事手把手的教导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女儿织了一件毛衣。看着女儿穿着我织的毛衣蹦蹦跳跳,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在繁华的都市里,商店里挂满琳琅满目的各色毛衫,也很难看到悠闲的手工编织毛衣的女人了。

如今,我又拿起久违的棒针,可这次对我来说,编织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活,它编织的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对孤残儿童浓浓的爱意,也是在编织一种心情。当我洗尽一天的风尘后,拿起毛线坐在温暖的家中,一边看电视,一边悠闲地织着围巾,听着针与针的碰撞,感受着线在手指间缠绕,那心情是格外的安逸。两个星期后,我终于编成了两条长长、毛茸茸的红色围巾和圆圆的围脖。看着它们,我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那种使命便是爱的再现、情感的升华。仿佛,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围着我织的红红的围巾站在寒风中微笑,向我频频招手……

关于暖冬的散文6:枇杷花开

文/任崇喜

暖冬的午后,散步经过楼下的小花园时,忽然飘来一股淡淡清香。

这清香,不是北方冬日的固有味道。时近冬至,在北方,很多树木的叶子已枯黄飘落,会是什么香呢?不由自主地,放慢匆匆的脚步,转眼一看,原来是枇杷花开了。

这小小花园,有四五株枇杷树。它们满树惯常的模样,绿意盎然,让人常常漠视。不就是常绿植物吗?不过是单叶互生,叶面阔厚,颜色深绿,背面有绒毛,锈色或灰棕色,边缘成锯齿状,而已。尽管枇杷之名,因叶子形状似琵琶而得来。

此时此际,似乎有些不同。满树千层叠翠间,长出一根根棕黄色树枝,毛茸茸的,其上布满小花,花瓣儿紧紧簇拥在一起。其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个花瓣,以五朵至十朵成一束。金苞银花,密密匝匝,在浅黄色的花托衬映下,宛如一座座微型宝塔。

自古以来,枇杷深受人们喜爱。宋代苏颂在《图经本章》中说:“木高丈余,肥枝长叶……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宋朝周祗认为,枇杷“秋萌、冬华、春实、夏熟”,秉受一年四时之气,“寒暑无变,负雪扬花,质贞松竹,四序一采”。

“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鰯鰯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悦。”枇杷亭亭玉立,不与人争春,不刻意炫美,而在万花凋零的时节,迎着雾雪,傲寒开放,独显高洁,繁花似锦,给寂寞的冬天带来一片浓郁的春意。难不成,这花儿也怕了这叶子常绿的寂寞不成,特意要在寂寥的冬日,来陪它们走过一段时光?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枇杷花,金粟初开花更香。”“东篱枇杷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街边作孤芳。”每逢隆冬腊月,百花凋零,枇杷花冒寒开放,洁白如玉。来年春天百花开放时,枇杷“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随着季节的深入,“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满树金黄的果实,才让人想起赞美它的与众不同。

枇杷古名芦橘,又名金丸、芦枝。枇杷春末至初夏成熟,“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内甚薄,核大如茅栗,黄褐色”。枇杷有“早春第一果”“果之冠”等美誉,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与杨梅、樱桃并称为“初夏水果三姐妹”。宋代苏东坡流放南国惠州,曾经写下诗:“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人们耳熟能详。

江南一带,塘栖枇杷最有名气。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常居塘栖,看团团绿树,赏累累金果,创作了不少以枇杷为题材的中国画,其中有一幅题诗曰:“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芦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束向林间飞。”另一幅题诗为:“高枝实累累,山雨打欲坠。何时白玉堂,翠盘荐金果。”

枇杷果,古人称其为佳实,有子嗣昌盛之意,是入画的常客。技法各异,无论没骨、双勾,还是工笔、写意,各具特色;无论绘图写景,还是寄情言志,妙趣横生,各得其所。

虚谷一生寄情于书画,安享着“一树梅花天地春”的恬适。他在73岁时画有一幅《枇杷图》,画中一丛长势壮盛的枇杷枝干直挺,蓬勃向上,一派峥嵘之气。其上部果实鲜艳,鲜嫩无比,滋润明洁,有明媚而祥瑞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身心和悦。

齐白石有一幅立轴《借山老人齐白石客京华》,画的只是一篮枇杷,篮子苍拙,篮中枇杷饱满丰盛,似若无骨,自然通透。几株连枝的枇杷,散落于篮子外,与其互相呼应。枇杷这小果子,在齐老的笔下变化多端,浓淡分阴阳,极其精致,乡土气息浓郁。一枚细果,可载得动那一腔浓浓的乡愁?

枇杷果小,肉薄,却回味甘甜。这味道,该是历经冬日的霜雪酿就的吧?染不染冬寒,由不得它,也不重要。只把一腔花来开,倾诉自己的情愫,任他人评说去吧。

来年的果实,是最好的答案。

关于暖冬的散文7:暖冬

文/刘腊梅

季节走得如此深情,频频回顾,明明冬天了,太阳一照,就回到了秋天的气候,比三岁小儿还要任性。一切物景都是秋天的打扮,把这样的好天气关在门外,是对良辰莫大的辜负。

天空像一块透明的蓝玻璃,盛几朵白云远远近近,敲敲就会碎似的。那蓝色便成了最干净的颜色,高高在上的颜色,只配天上有。红枫的叶子暖暖地燃着,听得到熊熊燃烧的声音,与你的心里有某种久远的呼应,给你一种暗示。在这小小的“火”的势头后面,是一种藏不住的庞大的声势,一不小心就会成灾,于是,你的心里就有了敬畏,谁知道它会将你怎样收服?野菊花还没有开败,暗香袭人,永远有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把一种卑渺野性而固执地表达成了一种霸气,它有最庞大的盟军,最不挑剔的生活习性,最认真的生活态度,最顽强的生命力,它把秋的余味延续到冬意里,蛮横地干预着季节的轮换。

荻花一蓬一蓬地开,慵懒妩媚。以前一直以为那是一种贱生贱长的草,直读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才结束了我对它的误会。那是一束花,开在唐宋的浔阳江边,是一首诗,千百年来拨动骚人墨客的心弦,载着一个幽怨的琵琶女,打动了无数多情多愁的心怀。它更是一种性情,一种大彻大悟逍遥极致的性情。大彻大悟的终点就是回归,看到它,你的心是否会有那么一瞬的回归?千古以上,还是万年之后,它都在等你归。

一群鸭子浅浅地游弋塘边。塘面宽阔,水面平静,映出天光云影,是好看的画景,小家伙们不小心入了画,却又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游开去。这幅画还在运笔中,期待还在其中,那只是画的一角,不知道中间藏着多少山水多少心思,你的心便开始荡漾起来,如这细细的水纹。

农家小院里晾晒着红薯粉,那样白净细腻如处子肌肤,它的蜕变却是一番碎骨离心,打磨、分离、沉淀,终成舌尖上的美食。农家总是在秋收过后开始冬藏,农人的双手从来不嫌麻烦,总得有点储备,生活才有根底,才踏实。

风很轻和,不敢大了,暖中有点凉意,给你错觉,又时刻让你清醒。生活就是一个过程,像一季花的颜色,你的灵魂当如这天空的纯蓝,你的热情当如这似火的红枫,你的气度,当如这彻悟的荻花,每一季花开,你都当是季节的宠儿。

太阳暖暖地熏着,我以为,是在秋天。

关于暖冬的散文8:近处的风景

文/白国宏

北方的暖冬是足以让人欣喜的,可以穿着艳丽的衣服,戴着精致的围巾,在有着阳光的午后漫步。阳光如慈善的外婆,温和地关怀着每一个路人,我喜欢徒步在上下班的路上,上班时间交付给了学生,教案,开会;下班时间,在温暖的小家我要经营我的小厨房,我要和哪个人聊家常,我要扫去犄角旮旯的尘埃,只有在这路上,我小小地圆着自己行者的梦,身体的每个细胞在穿行,思维也在欢悦地跳舞。

必经之路,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房子,用简易的木板搭建,精巧的是还从屋顶冒出个小烟筒,小屋经常锁着,偶尔会从那烟筒里冒出缕缕烟火,也是凡尘中一幅迷人的风景。房子的主人是附近的环卫工人,为了保持卫生,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有规定的,于是他们给自己安了一个小小的家,这小房子,似乎是座快乐的童话房子,里面时而有烤土豆的阵阵清香,时而有京剧的节奏,时而有一群人的欢声笑语,即使最家常不过的闲聊,也真实而生动。空间只是占地面积,生命的质感真实得和任何外在的表征都无关。

一早一晚在路上,会遇到送孩子的接孩子的家长。养儿方知父母恩,临近而立之年,才明白了父母不易。冬日清晨,空气中还透着股股寒气,被父母包裹好的孩子,裹的像个小粽子,就留个小眼睛,有的孩子牵着父母的手,懒懒的不想走,有的干脆赖在了父母的肩膀上,在幸福中摇曳着自己的童年。若干年后,这些骑在父母背上的孩子们,又有几个可以扶着父母走过年迈的孤寂和衰老呢。

离家不远是公园的一角,不知不觉,这花花草草伴着我,我伴着这花花草草就走过了春夏走过了秋。草木有本心,春天孕育的朝气,盛夏开的绚烂,秋天透露着饱满的睿智,冬天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孕育。它们就那么安静地生活着,不需要和任何人告别,不需要和任何人熟稔,不需要和任何人证明,安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阳光雨露,大地的恩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如果有了草木的情怀,岂非非圣即贤了。

少年时节,就羡慕三毛的洒脱,可以游走天涯海角,慢慢成熟了,知道自己没有降服沙漠的灵气,又羡慕那些可以享受山山水水的人,却也发现是渐行渐远的梦,本是俗人,逃不过沉迷油烟的浸润,直到那一瞬,才知道近处的风景最真实最喜人。

关于暖冬的散文9:暖冬

文/李若东

邓姐的网吧关门了,一向闲不住的她心里没着没落的,后来还是女儿心疼母亲,知道母亲是个喜欢当家做主爱操心的热心人,闲下来非憋出毛病不可,于是就商量着让母亲到自家的超市上班。邓姐也很爽快,第二天就上班了,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再就业。

因为虽然名义上给女儿打工,但是女儿他们夫妻俩跑外购货、送货,把店一股脑交给了她,她没有理由不上心。也许是因为邓姐的加盟,超市生意红火起来,一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盘点、上货、销售很是忙活,很忙的时候,晚上干脆住在店里,邓姐又找到了年轻时风风火火干事创业的感觉。虽然累点,但是觉得很满足。

在一天傍晚,当邓姐准备关门时,来了一个小伙子,三十多岁的年纪,要了一些熟食,说是家里晚上有几个哥们去聚聚,邓姐很利索的把他要的菜打好包秤完算好钱,但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小伙子掏了半天也没掏出一分钱来,小伙子脸涨得很红,最后说出门时太匆忙,钱包忘带了,如果你信得着我,这样吧,我把身份证先放您这,等回头把钱给您送来再取身份证。大姐稍一沉思,马上说:没事,信得着你,菜你提走,身份证你也拿走。小伙子感激的连声说谢谢。

晚上,邓姐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儿一听就立马说上当受骗了,好多超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人很会演戏,邓姐说怎么会呢,他都要把身份证押到这儿,在你们眼里就没有好人,邓姐对女儿的反应很不满。邓姐对自己的判断力很有自信

第二天上午,小伙子没有来,邓姐有点坐不住了,不时的向门口张望,下午的时间似乎很漫长,小伙子仍然没有来,天很晚了,外面刮起了寒风,温度似乎将到了冰点。邓姐一言不发,脸色很不好看,女儿不敢再说话,怕母亲心里难过。

第三天早上,邓姐刚刚打开超市的门,就看到从门口停着的一辆车上下来一个人,手里提着东西,是前天来买东西的小伙子,邓姐赶忙把他迎到室内,小伙子一边走一边解释,大姐,实在对不起,昨天公司有事,出了一趟差,由于没有您的电话,也没法告诉您一声,所以就……邓姐笑着说,我相信你,没什么。小伙子把手里的东西放到柜台上,大姐,今天温度很低,我经过早餐店时顺便给您捎点饭,你一个人也挺不容易的。

当邓姐送走小伙子后,看到柜台上的钱和热气腾腾的早点,眼睛湿润了,谁说世风日下?谁说世间没有只有欺骗?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眼前发生的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荡漾开来的是感动和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