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收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秋收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秋收的文章1:拾秋

文/薛铁所

过去,农村每年秋收以后,孩子们星期天不上学,就会三五成群相约去拾秋,就是到秋收过的庄稼地里捡拾遗留的瓜果粮菜。

这一天,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满世界乱跑,又能有满满的收获,受到家长的夸奖,这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吃过早饭以后,拿上一把镰刀、一个萝筐、一条口袋,约三五好友向田野出发。

当时的农村,秋季种的都是玉米、高粱、谷子,有时候在地垅上套种一些豆角、萝卜、南瓜等。总之,不管是什么,只要可以吃,统统都要。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收玉米、高梁、谷子都是男人们用镰刀割倒,女人们用手一个一个把玉米穂掰下来,用镰刀把高粱穂和谷子穂割下来。由于庄稼杆长得高低不齐,又堆在一起,再细心也会有一些玉米穂或高粱穂、谷子穂被遗留在庄稼秆里。我们只要用镰刀在庄稼秆里仔细翻找,就会有不少收获。

豆角蔓缠在庄稼秆上,要先摘豆角后,才能割倒庄稼秆。秋收时人们只注意摘上面的豆角,往往不注意靠根部的豆角,所以,我们往往在一颗豆角蔓的根部就可以摘一大把豆角。

南瓜的蔓子很长,好多会爬到地外面的荒草丛里,沿着瓜蔓,顺藤摸瓜,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找到一个甚至两个金黄色的大南瓜。

地垅上的萝卜有时会被杂草掩盖,秋收时未被发现,用脚在草丛中仔细踩,会发现有个硬硬的萝卜头,用镰刀挖一挖周围的泥土,用手一拔,一个白生生萝卜就出来了。

孩子们有时候也做点坏事。口渴了,就找一块还没有收割的胡萝卜地,看看周围没人,偷偷拔上两个又脆又甜的胡萝卜,在水沟里洗一洗,大快朵颐。

玩够了,疯够了,口袋里装满了玉米、高粱、谷子,萝筐里装满了豆角、萝卜、南瓜,孩子们扛着口袋,提着箩筐,拿着镰刀,高高兴兴、有说有笑,打道回府了。

关于秋收的文章2:拣一片深秋

文/烟雨苍茫

秋收的味道还在浓浓的散发着清香,喜悦在秋高气爽里回荡,金菊与秋天签约,如期的绽放着绚烂的金黄,把一片灿烂送给美丽的山乡,田野上那沟沟坎坎,田埂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鲜艳的山菊花,那金黄,那洁白,那紫色,弥漫着淡淡的菊香。

秋阳高照,还有几分炎热。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路边的菊花排成两行,要不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不是我的年龄不允许,我会忘情的采一束,去闻一闻菊香,去感受那金色的灿烂,去寻觅真挚的童年,去吟诵一首深情的诗篇。

岁月的遗痕洒满了小路,再不是天真灿烂,但是童心未泯,勾起记忆的诗篇。

在这小路上,曾经有一个天真的笑脸,笑的是那样的灿烂,笑的是那样的清脆甘甜,小伙伴讲述马兰花的故事,那美丽的兰花姑娘,骑着大红马,就要去做新娘了,所以,你为马兰花而高兴。当马兰花被恶霸抢走时,你却是泪眼盈盈,哭声动天感地,你善良的心,单纯的心就像晴雨表,为马兰花而高兴,为马兰花儿伤感。

就在你伤感时,那个弱弱的男孩子为你擦去眼泪,陪你一起掉眼泪。当小伙伴放声大笑取笑你俩时,你又破涕为笑,推开小男孩。紧接着又去拉住男孩子的手,去给他抹去眼泪,还指责说:“男娃么,你哭啥呢?不哭,像个男子汉。”说罢又去追打取笑的小伙伴们。

那男孩子,采摘一束山菊花送给你,你笑得好灿烂,摘一朵,插在鬓角,问男孩子:“好看不好看?是不是比马兰花好看?”男孩子羞怯的笑了,红了脸。

童年的天真无邪,记忆犹新,而今那笑声犹在耳畔,人却相隔甚远!笑声似乎就在那红叶满山的是柿子树园里,笑声似乎就在菊花瓣里,马兰花早已开过了,马兰叶却是郁郁葱葱,马兰花的故事还在继续,兰花姑娘却不知嫁到哪里了。

看满山啊,红叶灿烂,层林尽染,这是画家笔下画不出的原生态画面,也是诗人写不完的美丽诗篇。山乡的美丽是画笔和诗人无法勾勒和写意的。只有采摘柿子红叶和五角枫红叶的孩子们,那一片纯真才会真正懂得色彩的内涵。

天真无邪写就了山乡秋色的纯真和深情,也许是牧羊小姑娘的眉梢,也许是打猪草的小男童的嘴角,那就是灿烂的写意,小姑娘的羊角小辫上,挂的不是山菊花,那是一个绚烂的金秋,一片天真的红叶。

拣一片深秋,捡一片金秋,拣金秋是选择最美丽的、最纯洁的、最原生态的金秋;捡金秋是选择最美的红叶,最亮的金菊,最鲜艳的花朵,最绚丽的金秋。在红叶的脉络上书写最珍贵的情意,最纯真的友谊,最甜美的爱情;在花瓣里默默地带上最真诚的问候,最善良的祝福,最虔诚的祈祷。

拣一片深秋,那是最美的回忆。追忆当年最动人的场景,也是一部动人的叙事诗。

捡一片金秋,把问候和怀念夹在红叶里,给悠悠白云一个讯息,怀念是最美丽的消息,你看那鱼尾纹里,写满思念的日记,那鬓角的斑白里,写满沧桑岁月的笔记,那深情远望的眼睛里,写满爱的回忆。

拣一片金秋吧,把尝过的苦楚都倒在着金秋里,让秋风风干,再放一把火,化为灰烬,不再有伤感和苦楚,让下一季的山菊花更加鲜艳美丽。在菊花瓣里,绽放天真无暇和纯真稚气,把思念都开放在金色的、洁白的还有紫色的花朵里。

捡一片金秋,藏在心底里,是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是那孩童时代的最美好的记忆化作优美的诗篇,感人的童话世界,让马兰花放声大笑吧,笑得如此甜蜜和清脆。让哪个记忆的风铃挂在飘泊的白云上,到处去歌唱,歌唱美丽的故乡,故乡的金秋,故乡的红叶,故乡的山菊花。

拣一片金秋,淳淳的金秋,就收藏在脑海与心底,成就这美好的回忆。

捡一片金秋,浓浓的金秋,写下当年怯怯的心意,送给那个天真无邪的你!

关于秋收的文章3:秋收

周末回老家收玉米去了!

一觉醒来天还挺早,在外面溜了个弯吃上饭,便骑着车回老家秋收。一路上棒子堆满了马路,看着真是喜人。沿途一些玉米地已经是一马平川,什么也没了,有的还整齐的矗立着,绿油油的还像没成熟。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虽然有点雾,但一点都不影响当时的心情,无拘无束,时间好像只定格在那一瞬间。

回到家,邻里四舍的已经吃完饭开始四处转悠,东家有火帮东家,西家有活帮西家。小邢一家只有老弱就她一个能顶起来,还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大伙都围在她家门口一个挨一个的扒着玉米,小孩子们在扒干净的玉米上爬着打闹,没几分钟她家小叔子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大伙说说笑笑没个把小时一堆玉米就扒玩了,小邢就开始忙着又分苹果,又分西瓜,吃完闹完打扫干净,大伙又开始分散着帮另一家。

我们家的玉米十一点多时才运回家,卸完车婆婆把包好的混沌盛好,还没吃一半呢,大家就陆陆续续的来我们家帮忙,大家尝了尝混沌,就开始下手了,有边扒边收集新鲜干净的玉米叶的,编蒲坦,有的年纪大的让你年轻的教他们用手机的,大伙边干边闹,讲村里的小事,还有丢棒子的人的心情,偷棒子的人都怎么偷,琐琐碎碎,但大家都说的津津有味,劳动时邻里乡亲的这种关系真的是让人羡慕。很快扒完了,绿的玉米邻里挑了些嫩的各自回家煮着吃去了,婆婆又去地头摘了不少南瓜,害怕被偷没了,就把嫩的一并摘了点,要知道挨路的地被偷是很正常滴。但是怎么说也是偷得不如种的收的多。

干完收拾好,我已经累的不行了,和孩子一觉睡到四点多,起来后指甲盖疼的要命,但看着一地的玉米,就像看见黄灿灿的金子一样,心情真好!

关于秋收的文章4:最忆儿时秋收忙

文/庞秋波

初秋的清晨凉风习习,难得有这么个可以睡懒觉的机会,却习惯性地准点醒了过来。于是起床,索性搬一个凳子,坐在阳台,听窗外蝉鸣声声。微风吹拂,几分惬意。恰见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欢快雀跃地从楼前跑过,方才想起女儿已离家上学,又到了一年开学季。

一个背着30斤米、走在去往求学路上弱小的身影浮现眼前。路途遥远,米粒沉重,心情却无比轻松。因为漫长的暑期生活,对于一个农村孩子,面对的全是不堪重荷的繁重农活,苦涩而又艰辛。

正值烤烟烘烤期

烤房的温度极高,父亲挥汗如雨。在烤房的小窗口探视了一下室内温度,就又赶忙卷起裤管赤着双脚去和煤炭搓煤球了。黄泥巴沾满小脚肚,时不时还溅一些在脸上、汗衫上,很快就成了一个典型的泥巴人。

这一炕烟叶一出棚,就又到了下一次剐烟的时候,风雨无阻。天晴还好,若是遇到暴雨来袭,也不可以耽搁。站在比我两个身高还要多出一个人头的烟地里,剐烟的声音早已被雨声掩盖。雨大得睁不开眼,心里莫名的恐惧。等雨稍稍小了些,就又忙着剐下一两张黄熟的烟叶抱在怀里。“为什么就不能一棵烟叶一下子全成熟呢,要苦就苦一回也好啊”,幼稚的想法终究没能实现,就这样反反复复、往返穿梭,直到把每一棵烟树剐得精光。

穿烟(又名绞烟、绑烟)也不轻松。父亲说,穿烟是门技术活,要耐心地绑紧、捆好;如果绑松了,烟叶在高温烘烤下缩了水会变松,容易脱落掉到“火龙包”上引起燃烧,到时整个烤房里的烟叶都会燃起来……我们牢记父亲的叮嘱,不敢有半点儿马虎。炎热的夏季,疲惫不堪,烟叶发出熏人的难闻气味,手上的烟油糊了厚厚一层。我们无奈而又机械地,穿了一杆又一杆,直到面前的烟叶一张张变少,又再往烤房里传递,上棚烘烤。

恰逢包谷又成熟

成片的土地里,包谷长得像水牛的角一样,坚硬而壮实,有的一棵还会结上两三个。不仅如此,为了更多的收成,父母在栽种时,都办成了双行。密密麻麻的包谷棒子,真是看着喜人,想着揪心。

把掰下来的包谷棒反手丢进背篓,像蜗牛般慢慢地向前移动,没走多远就是满满一背篓。沉沉的包谷压在背上,像一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把掰好的包谷倒在一块空地上,又继续掰,父亲就用箩筐一挑一挑地往家里运。

磨破了肩膀,饿瘪了肚皮,母亲才回去煮早饭。我们继续劳作,焦急地期盼着母亲呼唤吃饭的声音。

屋里堆积成山的包谷棒子,让人欲避之而不及。拨包谷、麻包谷、晒包谷,是接下来的工序。重复单调的程序让人心烦,常常趁着父母走离的片刻偷闲一会儿。细小的包谷虫在包谷壳里爬行也不会在乎,枕着包谷壳倒头便睡;父母回来,又立即起身,拔拉掉爬在身上的虫子,继续干活,直到一根根包谷棒变成一堆堆包谷籽。

最可怜的就是晒包谷时遇到偏东雨了。偏东雨是说来就来的,毫无喘息机会。父亲会观天气,时不时走出屋外,观察天气变化。记得有一回,我们才把包谷籽晒到坝子上摊开的八床晒席里不久,父亲大喊一声:赶快收包谷,雨要来了。父亲的判断很准,我们把包谷折到一堆,刚把晒席搭好,大雨就来了。这些包谷再晒一个太阳就可以入仓了,冒雨抢收,刻不容缓。父亲把一半边晒席用手撑着,我和姐姐在里边用撮箕一撮一撮地装好,然后不管有多沉,飞也似的往几米远的屋里端。也不知跑了多少次,终于快完了。人虽然淋成了落汤鸡,可包谷还基本完好,没淋到什么雨。可就在快抢收结束的时候,端撮箕的手早已开始打颤,加上跑得太急,一个趔趄,脚下一滑,满满一撮箕包谷籽泼洒一地。我顿时傻了,吓得站在雨中不知所措。父亲的责骂声传来,委屈的泪水和着雨水往下流淌。父亲顾不上心疼孩子小小身躯承载的超负荷,而是叹惋“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与辛酸。

包谷晒干,坡上的包谷叶还得采摘回来储存于楼顶,以备耕牛的冬粮。包谷叶锋利的叶边儿,无情地把脸、脖、手臂划上一道道伤痕,汗水浸染,火辣辣的痛。如果运气不好,再一把捏上叶子上的“八角丁”“和喇子”,手上立即会蜇起一个个大泡,更是疼痛难忍。不过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不懂娇气,早已适应了庄稼地里的一切虫蚁,只是简单地滋上一点口水,又抓紧干活。

山坡田野稻谷黄

临上学前,早熟的稻谷正是收割的时候,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像是在把我们召唤。父母不会错过上学前的协助秋收,争分夺秒不放过任何时刻。我们不敢违抗,乖乖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我家最远的两丘稻田靠河边,单程走路要近一个小时。每到收割时,父亲总会请上一个人,再带上我或者我们姐妹俩,清晨出发去打谷子。日上三竿,早已饥肠辘辘,总是在谷子差不多收割完,母亲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半山腰。我们在田地里,啃上一两个母亲带来的包谷粑,再盛上还在滴水的沉重的稻谷,朝着山坡一路向上,或背或挑,艰难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田埂上的绿豆熟了,菜园里的辣椒红了……秋天硕果累累,这些早已不能吸引我的眼球,因为盼望已久的上学季终于到来。背上30斤大米,浑身带着暑期辛劳的印记,心情却无比轻松。把艰苦留给父辈,怀着愉悦的心情,逃也似的,步行二十多公里,上学去。

关于秋收的文章5:天龙山秋收记

文/梁醒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当回想起50多年前在天龙山五坡村劳动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1966年秋,我在晋祠中学读初二。一天,学校安排我们十一班去天龙山五坡村帮助村民搞秋收。能去风景胜地天龙山,我们感到格外兴奋。当天下午三点,我们便徒步出发。我们走的是一条沿山根修的简易公路,路面坑坑凹凹崎岖不平,公路两侧已是秋意浓浓。四点来钟我们走到牛家口村,稍作休息便继续赶路。大约五点多我们来到窑头柳趾沟,山坡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这里夏日清凉避暑,冬日里冰瀑晶莹剔透,颇为壮观。现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出了柳趾沟便没大路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山路一旁沟壑纵横,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掉到深沟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到达天龙山已是满天星斗,远远就听到寺院里传来的狗叫声。又走了一二里便到达了五坡村,村民们点着松明子把我们迎到院中,端来饭菜,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

第二天,天一放亮,同学们吃过早饭便集合下地。村里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都是小块庄稼地,大都离村较远。我们到达地头后看到玉米穗露出胡须随风飘逸,谷穗沉甸甸地弯下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家挥舞镰刀弯下身子割着谷子、糜子,女同学用双手掰下玉米棒子。然后将收下的庄稼扎成一捆一捆背回村里打谷场,汗水湿透了衣裳。渴了路过寺院旁的龙王庙,捧口泉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龙王庙共有里外两间,里间为白龙洞泉眼就在洞内。水池有两米多深,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碧波荡漾,无论天旱还是雨涝池内泉水总是满满的。每年阴历六月十八,村民祈雨杀羊祭祀龙王,清晨将池中泉水舀干,下午池水就满了,而且从不外溢,人称“神泉。

天龙山风景秀丽,奇峰兀立,松柏郁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身。林海茫茫,涛声阵阵。黄里透红的醋溜溜像一串串珍珠在风中摇弋,蔚蓝的天空,成群野鸽子在飞翔。林中野鸡不时扑愣愣地飞出,狐狸、野兔不时地窜出。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松枝上下跳跃,林中小鸟竞相啼鸣,委婉动听。夕阳下,地头村民在辛勤劳作,村庄里炊烟袅袅,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庄稼终于抢在雨季来临前全部收回颗粒归仓。通过这次劳动,同学们手心磨出了老茧,皮肤被晒黑,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粮食。

关于秋收的文章6:秋收拾趣

文/孔伟建/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打枣。

用苇箔、席子、塑料布将猪圈、粪坑、茅房搭好盖好,找根长竹竿,在树下站定,瞅准有枣子的地方,一竿竿打去。够不着的,站在墙头上、房顶上,继续打。

竿子落处,枣子、叶子纷纷坠落,落在地上,啪啪作响,落在席子上哗啦哗啦,树下早有家人做好了拾枣准备,提着篮子,挎着筐子。怕砸头的,戴着帽子。不怕的,光着头。边拾边捡个大的、红脆的枣儿,在衣服上一擦,就往嘴里填,边吃边说:“好吃,又脆又甜。”

枣子,生吃有生吃的妙处。熟吃,有多种吃法,蒸枣卷子、枣窝窝、花糕,各具美味。

掰玉米。

玉米,秸秆高,植株繁密。呆在地里,不透风,身上还痒。滋味不好。

出汗久了,口渴了,便就地取材,解解渴。顺便,趁机歇歇,解解乏。

地里常有几秆发育晚的玉米,秸秆青脆且多汁水,掰断,将叶子打掉,把外皮啃去,一节节地咬开,味如甘蔗,美不可言。

割豆子。

豆子熟了,豆荚变干变硬,拿在手中,有些棘手。时间长了,手疼。

休息一下。

取豆叶若干,点燃。拿几株豆子(连同秸秆一块),放在火里烤,豆荚受热,不大会儿,就纷纷炸开,哔哔剥剥地响,豆粒落进火灰之中。焖上一会,慢慢扒开来,见豆子已烧好,睹之圆润,颜色焦黄,顿生食欲。

放在手心,吹上一会,待冷却后,欣然食之,满嘴喷香。

挖老鼠窝。

净地后,耕地前。拿了铁锨、簸箕,唤了家犬,邀上三五伙伴,到地里找老鼠窝,挖。

这时节,鼠窝里,多有越冬粮食,大豆、玉米、绿豆、小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鼠洞挖开,缴获粮食,消灭老鼠。

家犬在地里乱嗅,见了鼠窝,两只前爪就不停扒土,扒一会,吐出长舌,喘息一下。接着干。

等家犬扒个差不多了,便被喝止。人工开挖。

沿着家犬打下的根基,接着挖,一锨一锨,边挖边清土,眼看慢慢挖出一个大坑。

老鼠生性狡猾,往往打好几个洞。地道般地在地下蜿蜒,有住宿的、有存放粮食的,功能不一。

我们循着鼠洞走向,一直挖,一直挖。直至灭了搬仓鼠,见了仓库。

老鼠存放粮食的仓库,粮食堆积得很密实。将簸箕放进去,拿了木棍,一点点地往簸箕里拨拉,哗啦哗啦,看着被盗取的粮食,一点点回到我们手里,有种成就感。

秋冬季节,乡村里,多有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我们从鼠洞里取来的粮食,多数都被大人换了豆腐。

八月十五见新花。

中秋节前后,开始拾棉花。乡人爱把拾棉花叫拾钱,棉花能卖钱,拾棉花不就是拾钱吗?

一次,我在家东地里拾棉花。弯腰见了只小野兔,说也怪,那小东西瞪着眼睛看着我,也不跳,也不跑,好像专门等我来抓。

我将它抓住,放在手心里,看。我永远难忘那种柔软的存在。灰色、褐色、白色的皮毛,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眼睛。

回家,养在笼子里。给它各种各样的叶子吃,它看看、闻闻,不吃。拿给它喝的,也不喝。

不久,就死了。

从那以后,我每看见野兔,就想起小时候那件事,想起那段与小野兔相处的日子,尽管结局有些悲伤。

邻村多种红薯,红薯高产。

秋收时,用钉耙、抓钩刨红薯,一亩地几千斤,大大小小,一堆堆的,很喜人。

看着人家把红薯收回家了,我就骑着车子,带把铁锨,拿个塑料袋子,到邻村去捡地里的漏网之鱼。

一锨一锨地剜地,将土翻开,将土块砸碎,看里面有无红薯。看见有,心里就很高兴,弯腰下去,拾起来,装进袋子里,觉得是种劳动所得。

别管多少,只要不放空,就有意外之喜。

回家,洗净,生吃,脆甜。蒸煮熟吃,味道更好。

秋忙十月。

秋收,劳动强度挺大的。长在地里的庄稼、有待翻耕的土地,要颗粒归仓,要精耕细作,哪样不用力气?

累了,喝口水,啃口月饼,吃口苹果。躺在地里歇会。

仰躺着,腰下垫些玉米秸,或垫在田埂上,头放在田埂下,身下是厚重的黄土,身边是微凉的秋风,头上是怡人的秋阳,你能感受到腰肢的舒展和丰沃大地的温度。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也教会我们许多。

逮蚂蚱。

歇后语说——秋后的蚂蚱,没几蹦跶了。

这时节的蚂蚱,好逮。

收过秋的地里,走过去,将草趟动,就有蚂蚱出来,会蹦的,能飞的,大的,小的,青绿色的,黄褐色的。

看准了,悄声蹲下,一把捂去,那小东西就在手掌下了。

在身边取根狗尾巴草,将结果实的那节截断,从蚂蚱颈部穿过去,既不伤其性命,又跑不了。

逮住一只,穿好。接着,再逮,再穿。不大会儿,就是一串。你看,它们头挨着头,爪子乱动弹,挺好玩。

家里有喂鸟的,拿回家,是很好的鸟食。没养鸟的,喂老母鸡,大人们说,保准,下个大鸡蛋。

剜胡萝卜。

胡萝卜,有红的,黄的,好看,又好吃。

萝卜叶子、缨子,花纹细碎,也好看。

丰收时,将缨子去掉,洗净,加面粉、作料,拌着吃,加蒜泥,是美味。

拿了铁锨,慢慢剜下去,萝卜跟土一块见了人,将土除掉,红的、黄的萝卜,一根根的,小人参似的,就出来了。

萝卜营养丰富,熬玉米粥时,加上几块,整个面汤,都是甜甜的。包包子,加点粉条、葱花,也是好材料。

家家要是能种上席子似的一片,收的萝卜,就够吃一冬天的了。

耕地时也有惊喜。

豆虫这东西也冬眠,天一凉,它们就蛰伏到地下。翻地时,犁子下去,就翻出来了。

蛰后的豆虫,不吃不喝,体内脏物都排净了,不脏。这东西富含蛋白质,是难得的美味。

犁地时,你在犁子后面跟着,走一段,捡几只,走一段,捡几只。积少成多,够一盘菜了。

回家,洗净,烧锅,倒油。等油热了,将豆虫倒进,煎至焦黄,盛出,无需任何作料,食之便觉酥脆香甜,真是别样美味。

关于秋收的文章7:捡谷吊

文/何龙飞

秋收时节,割谷是重头戏,而割谷后的谷吊(在故乡,“吊”常被念成一声)难免掉落在谷桩上或稻田里。为了减少损失、力求更多谷子,捡谷吊的活就应运而生。在我们的记忆里,捡谷吊可谓累并快乐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起初,我看到父母在秋收后,背起大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若是干田,就不脱鞋、不挽裤脚,直接去捡,要是遇上水田,则须脱鞋、挽裤脚。不到半天,就捡了一大背谷吊,沉甸甸的,喜煞了父母,赶紧背回家倒在地上后又去捡谷吊。本来我就觉得好奇,见父母乐此不疲的样子,便嚷着跟了去。

“我说嘛,你在屋照屋就行,来受苦干啥!”父亲有些责备,母亲也跟着埋怨。

“哎,明知有苦,偏向苦行,我就是要体验苦的味道!”小小年纪的我,竟那么倔强。

我是父母的心头肉、小棉袄,父母见状,还能拒绝吗?显然,无法拒绝。那就准许我加盟捡谷吊的行列吧!

我乐呵呵的,像父母一样,来到稻田里,弓腰,仔细搜寻掉落或割断的谷吊。没有,心里一阵发慌。终于有了,心里就踏实起来。而且,捡的谷吊越来越多,心情就越来越舒畅,以至于边捡谷吊边哼儿歌,那才叫安逸呢!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酸痛了,疲乏了,便呈痛苦状。

“歇一会儿吧,莫伤身体,你腰杆嫩,得悠着点!”父母适时提醒我。

可能是人小志气高、做事都想自始至终的缘故,我没有歇息,鼓了鼓劲,坚持把那片稻田里的谷吊捡完。父母更是来劲了,捡、背谷吊井然有序,尽管苦累,但总是任劳任怨。

那一天下来,除了捡自家稻田里的谷吊外,其他家稻田里的谷吊也被我们捡回。苦与累,自在情理之中,可一看到一堆堆干黄的谷吊,一想到谷粒进仓,我们就精神多了,心里也乐开了花。

还有些稻田可以去捡谷吊,但父母忙于其他农活,就没时间带我前去。怎么办呢?我自告奋勇,独自一人背上小背篼去捡谷吊。寻啊寻,捡啊捡,总算捡回了一小背谷吊。照样,辛苦不说,还被谷桩划伤了手背。父母目睹后,心疼不已,口头表扬我“有勇气”“能干”,给我以最大的安慰。得到夸赞后,我的信心倍增,顾不得那些伤痛,又背起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寻乐子去了。

弟弟及同伴羡慕极了,坐不住了,明确表示要我带他们去捡谷吊。人多好玩些,谷吊数量多些,得到的奖励会更多。我的认识得以升华后,便当上了“捡谷吊队队长”,圆了他们的“梦”,自己心里也分外坦然。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提议:来个捡谷吊比赛。于是,大家响应,各自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所捡谷吊,比谁捡得多、捡得好。哈哈,冠军、亚军、季军就评定而出,可算是风光、荣耀了。不服气的,再赛,直到让事实说话、心悦诚服为止。其实,不管谁输谁赢都不是最重要的,体验个中苦乐才是至关重要的。夕阳西下,我们班“师”回“巢”,纷纷向父母报喜,博得父母们的赞叹。那时那地,怎一个乐字了得!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走了不少稻田,捡回了不少谷吊,既为谷仓做了贡献,又锻炼了胆量和勇气,还体验了生活、懂得了种粮不易、惜粮光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道理,收获满满,倍感值得。同时,在充实、自在、欢乐中度过了秋光,心里也格外惬意。

后来的秋收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捡谷吊。我们热情高涨,向父母简要汇报后,就提袋、背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自然,经受苦累后,那些谷吊被我们提、背到了学校,完成了任务,奉献了爱心,受到了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再后来,稻谷种植面积大增,亩产量逐渐提高,父母们无暇顾及那些掉落的谷吊了。所以,捡谷吊的事就渐行渐远了。我们这些学子们也是如此,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的缘故,也告别了捡谷吊,只任捡谷吊成为了一种难忘的记忆,以便忆苦思甜时,供怀旧的心灵享用。

考上学校、参加工作、有了家室后,我们虽没去捡过谷吊或很少看到有人捡谷吊,然而,总会在秋收后一见到谷桩或谷粒,就会想起曾经捡谷吊的情形,依然那么有滋有味,历久弥新。

关于秋收的文章8:秋与浓

文/泅渡。

江南又该秋收了,金色的稻浪随风而动,一直蔓延到山那头水那头,听风声好似人们欢庆丰收的笑声。

随风而卷进脑海的忽而有那么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的内容任时间流淌得再怎么遥远也还是那么生动而深刻。一颗谷子从萌芽到成熟,漫长的几个月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信徒的祷告,农民向土地祈祷自己的汗水和时间能够得到回报,能够让一家安心度过大雪封山的冬天。

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如此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跨越岁月长河的远古诗句为何如今读来依旧亲切?它本是记录诉说这遥远时空里的故事,大概是农人对于土地和粮食的虔诚从未改变,面对收获总是那么恳切,一家人都围绕着秋收而忙,就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大半年的付出如果能换来丰收自然是好的,但是并非所有事情时候都顺人意。《稻草人》的故事是让人悲伤的,因为我们读到了那个妇人的悲惨生活,她的付出都会被虫子吃掉,而我们能想象她将迎来一个痛苦艰难的冬天。而这样的故事确是反映着过往岁月里那一段真实的生活的。

在我母亲的记忆里,他们是饥饿的,这种饥饿仿佛被撰写进了骨肉里面,她总跟我调侃他们的过往,却又说得动情,我则喜欢微笑着听她讲,心里头欢喜他们从那段岁月里走了出来,到了如今,大概白居易穿越而来见今朝模样定会泪沾裳。

我们需要对粮食有一种敬意,这一种敬意该含有对岁月时光的,每一个季节每一天;该含有对那一片片不知名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风雨阳光的;也该有对那些流汗的农人们的。

我也曾不懂为何奶奶舍不得洒在地上的菜油,虽然脏了也小心翼翼重新收集起来;我也曾不懂为什么爷爷为什么吃了饭之后会用有油水的碗冲水喝,舍不得浪费一点油水;不懂他们为何心痛变馊的饭菜。后面我懂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饥饿过的他们对于食物心怀着珍重与爱惜,像我们珍爱我们自己的宝贝一般。在他们眼中,每一滴油水都有些他们在风雨和艳阳下付出的血汗和时间,是用生命交换而来的,当我让自己站在他们身后,从他们的目光里看这一切,我恍惚间也开始心疼那点滴食物。

如今我们能够吃得饱,吃的好,那种饥饿的记忆好像和我们断了联系。酒店、餐厅、食堂,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粮食被浪费,但是我们习以为常,也忘了在这个资源分配不协调的世界还有一群人他们触摸着贫瘠的土地吃不饱饭。褪去形式主义和仪式感,就算是质朴的姿态,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我们面前的食物以及他们背后的人们心怀感恩,对那些如今还被饥饿困扰的人们心怀怜悯呢?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珍惜粮食,厉行节约,改变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却也是必定得从小事出发,落实到个人,再才是星星之火聚而有燎原之势。我们该让农人们的付出被珍重,该让每个人的节约被社会认可继而成为一个国家的习惯。

该有那么一个未来,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心中却仍然对土地和粮食怀有珍重,因为他们铭记着遥远的那一段书写着汗水和饥饿的历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