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壮观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壮观散文1:土楼的遗憾
文/怡然天地间
土楼的美丽与壮观,见与不见,都在那里,图画和实景相差无几。可是,土楼的历史和人文,见与不见,感受却大不相同。
也许土楼更适合远远眺望,不太适合近距离的观赏,更不适合走入去亲密的接触。
土楼的缔造者,当年或许是想建造一个桃花源吧,或圆或方的土楼,依山傍水,穷乡僻壤之地,让战火远离,雄伟高大的建筑,又把匪患和洪水挡在了外面,自给自足的生活,让家族得到很好的繁衍生息,庞大的家族共居一处,同宗同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号令一声,全民动员,同仇敌忾,战无不胜,好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当地有一首歌谣,“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歌谣中的的土楼,便是位于高陂村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承启楼动工于明崇祯年间,历经三代建设,清康熙年间才得以竣工,规模巨大,造型奇特。上世纪八十年代,此楼曾印在中国公开发行的邮票上,该邮票被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最古老的土楼,当属馥馨楼,距今有1200多年了。
先祖们用心苦心,为后世的儿孙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园,特别是在动荡年代,大门一关,任土匪洪水肆虐,也休想伤害族人一分。于是,后世儿孙们也是亦步亦趋,建起一个又一个宏伟的土楼。七八百岁的土楼,在永定不是什么稀奇的景致。土楼的后代们秉承先祖的思想,直到1962还建造起一座大大的土楼。也许当时正值文革,那时候,人们的心思正用在阶级斗争上,所以,土楼的质量大不如从前,工艺粗糙,甚至有些偷工减料。
生活在土楼中大家庭中,最快乐的,当属孩子们了。众多的小伙伴,在诺达的院子里捉迷藏,相似的结构,相似的门窗,找到那藏起来来的的玩伴,该是多么不易。只是,生活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生活其中的土楼人自己才知道。
土楼墙多为为泥土夯实,后后的黄土墙,巍峨的土楼,远远的看上去像一座高大的城堡。
土楼大都建四层,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一楼二楼没有窗,不会住人,三楼四楼才是生活居住的区域。土楼里没有洗手间,更不用说洗刷沐浴的地方,卫生间,建在楼外。解决问题,基本是用容器,然后送出去。也有位数不多的土楼,建有卫生间的,建在一楼,三四百号人起居的土楼,最多会修四个卫生间。想象一下,清早起来,土楼的生活是多么的不便和壮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土楼里的人们,越来越少了。经济条件容许的,都搬到了街上,住进了新盖的各家生活互不干扰的楼房。
现在的土楼,依然生活着同姓氏的族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让土楼的内部尤显脏乱差。胡乱放置在走廊栏杆上的衣物,楼道随意晾晒,庭院内的污水,甚至搭建的的简易建筑,把宽大的庭院拥挤的不成样子。甚至土楼的外围,不知道是卫生设施太远呢,还是土楼里住的人随意,太原生态的东西看上去是那么的刺眼。为了晾晒方便,随意搭的竹竿、架子,简易售货棚,以及横七竖八的杂物,乱七八糟的四周,让走近土楼的人们觉得是那么的违和。
是的,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 但是,保护和生活,真的那么难统一吗?
千百年来,巍峨的土楼庇护了他们一代又一代儿孙。生活在土楼中的土楼人,或许,更应该比土楼外的人们倍加珍爱土楼才是。
土楼的有些遗憾是可以避免的,关键看你怎么去做,做什么。也许,少了哪些遗憾,土楼会更美。
壮观散文2:韶山荷花红
文/曹开煊
韶山,最为壮观的,是数百亩之多的荷塘,一眼望去,堪称荷的海洋。荷花几乎都是粉红色的,嫩嫩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绿茵茵的荷塘被一点点的粉红装点着,美丽极了。
荷塘深处,有一座草屋,那就是伟人的故居。
草屋的屋顶,是用灰瓦和稻草铺的,墙是用泥坯垒砌的。屋子内的陈设非常简朴,伟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童年,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像他母亲那样,将同情贫弱、乐于助人深深地埋入自己的品行之中;了解了发生在山外的国家大事,将拯救穷人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铿锵誓言。
走出故居,我们来到了伟人的纪念馆,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离开韶山之后的人生轨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学,写下才气过人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开始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生活,并预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必有一战……从五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从长征胜利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迎来了战争的胜利,洗雪民族耻辱,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新道路。
纪念馆旁边,有一处开阔的广场,广场正中是伟人巨大铜像,他面带微笑,双手握着一本书,一双眼睛看着前方,久久地站在那里。这时候,乌云突然散开了,一道光束从天空投下,照在雕像上,霎时间,伟人的笑容变得更加真实,仿佛在对我,对在场的所有人笑着,很慈祥……
当我们再次经过那片荷塘,我发现,在红彤彤的夕阳照耀下,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好像变成了一颗颗红灿灿的心,显得更加的神圣、纯洁和高贵!
壮观散文3:土楼的遗憾
文/怡然天地间
土楼的美丽与壮观,见与不见,都在那里,图画和实景相差无几。可是,土楼的历史和人文,见与不见,感受却大不相同。
也许土楼更适合远远眺望,不太适合近距离的观赏,更不适合走入去亲密的接触。
土楼的缔造者,当年或许是想建造一个桃花源吧,或圆或方的土楼,依山傍水,穷乡僻壤之地,让战火远离,雄伟高大的建筑,又把匪患和洪水挡在了外面,自给自足的生活,让家族得到很好的繁衍生息,庞大的家族共居一处,同宗同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号令一声,全民动员,同仇敌忾,战无不胜,好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当地有一首歌谣,“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歌谣中的的土楼,便是位于高陂村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承启楼动工于明崇祯年间,历经三代建设,清康熙年间才得以竣工,规模巨大,造型奇特。上世纪八十年代,此楼曾印在中国公开发行的邮票上,该邮票被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最古老的土楼,当属馥馨楼,距今有1200多年了。
先祖们用心苦心,为后世的儿孙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园,特别是在动荡年代,大门一关,任土匪洪水肆虐,也休想伤害族人一分。于是,后世儿孙们也是亦步亦趋,建起一个又一个宏伟的土楼。七八百岁的土楼,在永定不是什么稀奇的景致。土楼的后代们秉承先祖的思想,直到1962还建造起一座大大的土楼。也许当时正值文革,那时候,人们的心思正用在阶级斗争上,所以,土楼的质量大不如从前,工艺粗糙,甚至有些偷工减料。
生活在土楼中大家庭中,最快乐的,当属孩子们了。众多的小伙伴,在诺达的院子里捉迷藏,相似的结构,相似的门窗,找到那藏起来来的的玩伴,该是多么不易。只是,生活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生活其中的土楼人自己才知道。
土楼墙多为为泥土夯实,后后的黄土墙,巍峨的土楼,远远的看上去像一座高大的城堡。
土楼大都建四层,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一楼二楼没有窗,不会住人,三楼四楼才是生活居住的区域。土楼里没有洗手间,更不用说洗刷沐浴的地方,卫生间,建在楼外。解决问题,基本是用容器,然后送出去。也有位数不多的土楼,建有卫生间的,建在一楼,三四百号人起居的土楼,最多会修四个卫生间。想象一下,清早起来,土楼的生活是多么的不便和壮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土楼里的人们,越来越少了。经济条件容许的,都搬到了街上,住进了新盖的各家生活互不干扰的楼房。
现在的土楼,依然生活着同姓氏的族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让土楼的内部尤显脏乱差。胡乱放置在走廊栏杆上的衣物,楼道随意晾晒,庭院内的污水,甚至搭建的的简易建筑,把宽大的庭院拥挤的不成样子。甚至土楼的外围,不知道是卫生设施太远呢,还是土楼里住的人随意,太原生态的东西看上去是那么的刺眼。为了晾晒方便,随意搭的竹竿、架子,简易售货棚,以及横七竖八的杂物,乱七八糟的四周,让走近土楼的人们觉得是那么的违和。
是的,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 但是,保护和生活,真的那么难统一吗?
千百年来,巍峨的土楼庇护了他们一代又一代儿孙。生活在土楼中的土楼人,或许,更应该比土楼外的人们倍加珍爱土楼才是。
土楼的有些遗憾是可以避免的,关键看你怎么去做,做什么。也许,少了哪些遗憾,土楼会更美。
壮观散文4:美丽的龙潭桥
文/沈均则
我去过壮观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看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张家港美丽的龙潭桥。
龙潭桥的美美在它的灯光上。龙潭桥的桥柱上、斜拉索上有能发光的灯带子。到了傍晚,灯带的颜色一会从绿色变成黄色,一会儿从黄色变成红色,一会从红色变成蓝色。不仅是颜色的变化,龙潭桥的斜拉索上,还会有一段一段的颜色,同时从桥面沿着斜拉索往空中蹿,好像是喷出了一团团火焰,五彩缤纷。河两岸的灯光也是五颜六色,灯光照射在水里,河水也变成五彩的了。
龙潭桥的美美在字上,“龙潭桥”三字整体看上去漂亮,一笔一画的安排很好看。其中“龙”字的那个点又有劲,又圆润。潭字下面的早字也很好看,不光把横写直了,而且那个竖苍劲挺拔。
龙潭桥的美还美在桥的整体结构上。桥的两边都有22根斜拉索,中间有两根粗柱子。斜拉索就是从粗柱子上向两边斜伸出去,构成一个个的人字形。爸爸说这种结构很稳定。
朋友们,你们想要发现龙潭桥的美的话,就自己去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