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华灯初上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华灯初上散文1:以寂静谱写淡然年华
文/堇年
华灯初上,寥寥几许星火,带着晕黄的颜色,微醺着夜空。迷离而又清冷。往来络绎不绝的人群,各人脸上纷杂的表情,为这个初秋添了几分颜色。与我磨肩擦迥而过的那些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站在人流之中,不由地想到“遗世而独立”.
初秋的柳叶依旧带着盎然的绿意,仿若烟火的光芒,璀璨而耀眼。漫步于河畔,凉风吹拂着,柳絮纷飞。勾带起的发丝,沿着风的脚步,不着声色地发出挣扎,欲挽欲留。
月光撒下,凭栏吊望。看到了三五成群的人儿,放声欢笑。看到了摇曳的孔明灯中火光闪烁,带着人们心中殷切的希望,慢慢升空,逐渐游离了视线。看到了列车慢慢驶近,再慢慢远去,波光鳞鳞的河面似乎还倒映着车窗里的那个身影。微微惆怅。多想问问,那个人儿,你是要去往何方,心情又是何般模样。
还起了某个女子,在那个孤寂的冬天里,捧着一杯热茶,向对面的那个人淡淡的述说着想念。缕缕的热气,被迷朦了的视线,失去了焦点的眼神。如此的不舍。
风的逃离愈演愈烈,街角,被月光拉长的身影,一重一重,相互交织,勾勒出一片寂寥的网。路灯的缠绵在这个夜晚显得 如此暧昧不明,垂眸。不见等待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街头,灯红酒绿,以微笑的姿态行走于其中,淡然且优雅。只是,路过而已。
华灯初上散文2:糖之痛
文/杨文斌
薄暮冥冥,华灯初上,正是下班回家的高峰时段,冬日的街头不见清冷,反倒车水马龙,繁忙喧腾。
天色渐暗,车灯雪亮,我们牵挂的那辆车终于到站。透过雾朦胧的车窗,一眼就看见了我的父母亲,他们也看到了我们,边喊我们,边起身准备下车。爸爸先下来,俯身掏底箱里的行李,妈妈随后跟出来,她提着一个圆篓子,里面是女儿爱吃的土鸡蛋。妈妈颠簸了一下午,脚虽落了地,但手足无措,人像一片枯叶,有些打飘。近前打量,爸爸身体精神尚好,这很让我们欣慰,而66岁的妈妈则身染糖尿病,身体大不如从前。
收拾停当,带父母去吃饭。妈妈端起碗,又放下,她掀起层层叠叠的衣襟,露出腹肚,竟自己给自己打了一针,打的是胰素。妈妈说:“唉,都打烂了,都没位子下针了……冬天冷,打肚子方便,要是夏天,可以打膀子和大腿。”爸爸插话:“每次餐前都要打,每天还要测血糖数。”也就是说,我的母亲,每天数次拿着针头往自己身上扎?即便她习惯了麻木了,也不痛不痒,可是我痛,扎在她身上,痛在我心里!
今年2月,妈妈查出了糖尿病,自此,她一下跌入深渊。糖尿病虽不像癌症那样即刻要人命,但软刀子杀人,类似凌迟割肉,在漫长的时日内,慢慢消耗人的身体,摧毁人的意志,岂堪消受?
鉴于妈妈目前二型糖尿病的状况,医生要求住院检查,并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不管是哪一种方案,注意饮食,严禁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是不可或缺的要目。可是,但凡食物,其营养构成如何少得了糖分?妈妈已经快有一年没吃下列食物了:糖果,甜饮,水果,稀饭,大荤,以及所有疑似含糖量高的一切东西。大半年来,妈妈的食谱,翻来覆去只有这么几样:萝卜,白菜,饭,馒头,木耳,竹笋,等等,就这几样食物,也不能吃多了。那么,瘦弱的妈妈,靠什么来获得维持生命的能量,靠什么来继续妻子、母亲、奶奶、外婆……这些角色?老父母6年没有来我家了,我原本想倾尽所有,让他们在我这里吃好喝好玩好,身体安泰,心情愉快,共享天伦,做一回他们向往的城里人的生活。可是,纵使我拥有人间的福禄,我也难以满足这个心愿,因为我的妈妈,不能吃,不能喝——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一个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高点。
糖,爽口,甜蜜,令味觉愉悦,令心情快乐,令生命闪亮。没有哪一个人会拒绝糖的美好味觉,没有哪一个人不依靠糖的效能,可是现在,糖,是妈妈的痛苦,是我们的死敌!甜美与痛苦,是感官和心灵那极致的两端,中间有一条漫长的渐变线,而在我妈妈那里,糖和痛合二为一,是一个重击内心的铁锤,是一片阴凉诡异的阴影,是一场令人揪心的噩梦!
华灯初上散文3:一个人的中秋节
文/聂红
中秋节之夜。华灯初上,行人匆忙,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这是一个人的中秋节,充满孤独又清冷的意味。
父亲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母亲和姊妹们在病房简单地吃完晚饭,母亲留下陪父亲,姐姐们各自回家,谁也没提起这天是中秋节。从外地回到家乡的我,走出病房,一个人在街上溜达了一阵,在一家小餐馆闷闷地吃完饭,往酒店方向走去。
走到过街天桥下面,忽然桥上传来歌声。我循声走过去,见一年轻男子正弹着吉他,边弹边唱。地上放着一手写小纸牌,大意是:自己患病,无法工作,以此养家度日。桥上偶有行人经过,但并无人驻足观望。我怜悯起这个年轻人来。若不是遇到愁人之事,怎会在中秋之夜,一个人在这儿寂寂地弹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略带沙哑的歌声,一下击中了我本已不堪重负的心。想起遭受病痛折磨,却只能坐以待毙的父亲,想起脆如薄纸的婚姻,想起自己去去来来的病痛,不禁潸然泪下。
下桥,走了一小段,歌声又飘过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有些讶异,这首将苏轼中秋节词作谱曲的歌,历来女声演唱居多,在这个中秋之夜,由此刻这个漂泊的男声唱来,竟别有一番苍凉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唱给我,还是唱给他自己?
想起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中秋的夜晚写的一首诗:先几度浮沉,再几番兴谢。问谁的人生,圆满如秋月。这正是作者多年来,在经历了“失志之时”、“情感的挫折”和“痛苦的成长经验”之后,领悟到的人生的真谛呀!
心情豁然开朗,心中的愁云随着歌声和美丽的诗句,在空中渐渐飘散开去。
我们一生都期待团圆、圆满,但人生又难免有离别,有缺憾。如果我们对人生多几分豁达和达观,即使有不如意、不圆满,那明月、那诗词、那歌声,也安慰了我们的心。如果我们随顺因缘,同时也仍然保持对人生圆满的期待和向往,那,相信人生的很多时刻,也终会有月圆之时。
回到酒店,我打开月饼,泡一杯热茶,用微信传一组照片给远方的孩子,告诉他,中秋节,我一个人,过得很好。
深夜无眠,倚在窗前看月亮。窗外月朗星稀,月光静静地泻了一地。
华灯初上散文4:仰望背影
文/~Tell me~
华灯初上,一如一个平静夜晚的降临。
熟悉的记忆里依然保持着沉默,缓缓掀起天际那层朦胧的面纱;初醒的容颜里藏着深邃的星空,暗淡的光影,挟着几滴清脆欲滴的露珠摇曳于亢沉的夜空。
静夜,凝望;就连呼吸的轻缓也有了沉重的气息,舒缓着那柔弱的心,在黑暗的一抹缝隙中寻找一份已逝的记忆,模糊地灯火渐疏渐离,伏首在案,端详这发黄的扉页,任由风儿一次又一次偏转它那重复的姿态,直到最后一页的闭合,也许夜尽的明天,再无寻觅的踪迹!
潺潺的流水在耳边莫名响起,熟悉这另人陶醉的音调,只是心灵却紧闭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迎着星光的感叹,漆黑的双眸里掠过一丝微光,我不曾流泪,只是新题断肠句,湿透了心底。风寒的味道,我似乎刚刚察觉,寒冷已不再是弥漫,而是划过空气的沉静。拂袖而起,在这寒冷萧瑟过的枯燥冬日里,在没有雪花漫天飘零的背影之下,我紧握画笔,重绘寒冷所淡了的颜色,一笔一笔,刻满遍地的诗行,在峰回路转处隐约下那未尽的足迹……
遥望远处,水边的蒹葭清冷,云下地孤雁依旧,此处的一切从未随时间的变更而逝去,太多熟悉的东西却在不断地重复中化为了沫影,我伤怀这另人惆怅的痛,熟悉的景已不是熟悉的人陪着看了是一种怎样物似人非的哀伤。尽力的重逝过往山水,只是残缺的复原也不过瑕疵的呈现。
在这个城市里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塔永远活在现实里,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是渺茫的困惑吗?
浩荡如烟的大地上,依然记得你梧桐树下的笑在微风中荡漾,你已一种守候的姿态告别着过去,但是眼角的泪滴却诠释着现在。只是这找不回的距离狠狠地撕裂了“知己”二字,偌大的人海称的上知己的能有几人,难道一切需随波逐流吗?
也不知何时有了这“梧桐细雨”,有了这“晓风残月”,有了这另人惆怅的痛,这是年少时的一个轮回吗?我轻声而问。喜欢在这不开心的时候,坐在缓缓行驶的公交车上,数着窗外的景致;喜欢走过江面,感受那份萧条,喜欢做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安静的思考,是多愁善感么?
车水马龙的现实中,我在有限的空间里回顾着纯真的过去,一种近乎顽固的维护,一种近乎痴狂的回忆,在不停地漂泊中渐行渐远。
也许是因为“漂泊”才有了所谓的距离吧,我努力让自己相信“距离产生美”,时间也许会酝酿出最真挚的情感,可是它也会毫不留情的冲刷掉所有的过往,抑或什么,我不愿知道。我不愿相信“那些念念不忘的事,会在我们念念不忘中,被我们遗忘”,这种近乎绝情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
在如今,人心越来越复杂的校园里,我怀恋那被称的上是“信任”的词句。那时,说过多少谎,我已不再清楚;那些善意的谎言也许会让平缓的青春里激起一些波澜,也许这些谎言让你我感受着岁月消逝的痕迹,直到,我明白,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单调的光泽,灰暗的底色,便勾勒出我的形象。
夜未央,我轻轻皱眉,将自己裹得更紧,用那名叫“沉默”的黑色风衣,我微微侧头,将自己隔的更远,用那名叫“忧郁”的黑色围巾。在夜的另一头,一叶小舟满载一船“希望”,摇晃,摇晃……一盏孤灯,流离失速,黑夜,遮掩整片大地。
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也许只有华美的叶片落尽之后,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惦记在心里的人,心里的事,总有一天也成了故事。
故事写在这纸上总有一个结局,写在心里却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结局。在焰火绽放的霎那,那蓝,没完没了,那天,永无止境,故事便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一些词句在岁月里慢慢搁浅。“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躲在某一个角落里,想念一段时间的掌纹。”这些模糊地背影在街头巷尾处,隐去在深深的大雾中。
流年,背影!
仰望,无影!
空叹,奈何!
华灯初上散文5:一份特别的检讨书
文/周惠清
华灯初上,城市尽显繁华——高耸入云的大楼、川流不息的汽车、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然而,在这座大都市,陈海蓝找不到家的感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心不安,何以为家?他百无聊赖地在马路上逛着,闲着呢!昨天,他炒了老板的鱿鱼,可以后的路又该如何走?
突然,路边的广场传来一阵欢呼声:“哇,真漂亮!”只见广场的大屏幕上展现了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湛江?陈海蓝不由得一愣,细看,真的是湛江,央视财经频道正在播放湛江与克拉玛依竞演《魅力中国城》节目。
一幅幅美丽流动的风景画,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海鲜大菜,一个个生动优美的人物、动物造型……千里之外在电视上看到可爱的家乡,陈海蓝热泪盈眶,无比自豪。
节目播送完了,他还沉浸在激动中。突然,微信提示音响了,是李杰发来的:“看电视了吗?还记得你写的那份检讨书吗?哈哈,看来,你没有吹牛。”
检讨书?吹牛?突然,陈海蓝的脑海如电光火石,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七年前,陈海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宿舍内,大家互报家门。
性格开朗、幽默的李杰夸张地做了一个动作,大声道:“阿拉上海人!”
陈海蓝也大声道:“我是湛江人!”
“湛江?有点耳熟,哪个省?”
陈海蓝心里有点火,湛江是有名的港口城市,他怎么可以不识!但还是一边回答,一边翻出地图指出湛江。
“哇,这么偏远!你懂得回湛江的路吗?”
陈海蓝气得发抖,手上的不锈钢杯失手滑落,吓了大家一跳。
李杰以为陈海蓝是冲着他的,也抄起一个塑料衣架,狠狠地砸到床上。
俩人吵了起来。楼道的人全跑过来看热闹。还没开学就争吵,这还了得!带班辅导员责令每人写一份检讨书。
辅导员拿起陈海蓝的检讨书,一看,懵了。
检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吵架的起因,轻描淡写,寥寥几句,然后笔锋一转,用一句“我无法容忍别人看不起我的家乡”过渡,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二部分——湛江,我可爱的家乡,第三部分写改正错误的决心,也是寥寥几句。
第二部分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描写了湛江的美丽景色:信手拈来的蓝天、白云、碧海、银滩,充满了诗情画意;一望无际的菠萝、漫山遍野的橙子、密密麻麻的甘蔗更成了迷人的田园风光。
第二层介绍了湛江的饮食文化。着力渲染了红烧对虾、清蒸鲍鱼、炭烧生蚝等海鲜特色菜。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风味小吃也写得妙趣横生:“‘牛杂串’、‘烂锅炒粉’、‘木叶籺’,你可别嫌名字不大好听,那东西绝对好吃。就说‘牛杂串’吧,店主根本不用招揽食客,那浓浓的香味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食客会‘闻香而至’,大快朵颐。”
第三层叙述了湛江的传统文化,语言幽默诙谐:“看到‘穿令箭’表演,你定会惊爆眼球。缓缓前行的巡游车上站着一群均为男性年龄不等的人,他们的脸上都穿着约一米长、四五斤重的钢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穿钢针时无痛无痒,拔钢针时无血无痕。什么,你不敢看?没关系,元宵期间,湛江各地乡村的年例如百花齐放,好看的东西可多了。你可以去观赏造型优美的飘色、憨态可掬的醒狮、龙腾虎跃的人龙舞……”
这哪是检讨书?分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辅导员定定地看着陈海蓝,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看得陈海蓝心里直发毛。
“你这叫检讨书吗?哼,下笔如有神,离题万丈远。”辅导员终于发话了,故意板着脸。
“老师,我们已经和好了。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缺少沟通。”
“内容真实吗?”辅导员指着稿子问。
“真实。”陈海蓝说,“我们湛江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厚重,可写的东西太多了,我都没办法全写。”
辅导员把检讨书去头掐尾,把题目换成《湛江——我可爱的家乡》投到校刊。陈海蓝一夜成名,一些同学干脆就叫他湛江仔。
陈海蓝与李杰可谓不打不相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大学毕业,大家都选择在一线城市发展。陈海蓝决心努力拼搏,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理想虽然美好,事实却很残酷,这里人才饱和,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休想谋得好岗位。三年来,他已换了好几个单位。李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他在上海开了一间网店卖土特产,因货源难求,生意清淡。
手机响了,是李杰打来的:“海蓝,我想去你们湛江。”
“到湛江旅游?好啊,我陪你。”
“不,我说的是到湛江创业。”
“什么?你……你说你到湛江创业?”陈海蓝惊得眼珠子差点掉下地。
“我刚做的决定!哈哈,以前笑你的检讨书言过其实,现在啊,觉得现实中的湛江比你笔下的湛江更有魅力。
”湛江的资源太丰富了,我最感兴趣的是你们的热带水果,那个什么……什么‘菠萝的海’简直是令我震撼。我把网店开到湛江,不愁没货源。
“我们是应该转变观念了,其实,二三线城市有着巨大的潜能……”
陈海蓝一直不作声,他根本就没有插话的机会。
“喂,海蓝,你在听吗?”
李杰还在滔滔不绝,陈海蓝步履轻盈地往住处赶,他要赶回去看节目重播,他要好好地思考李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