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杨柳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杨柳的文章1:舌尖上的春天
文/吴建
春光明媚,杨柳青青,莺飞草长。春天吃春菜,这是我故乡的习俗。春菜在香、味、色等方面不但要注重清淡、素雅和香甜,而且要突出春的颜色——绿。
吃春菜的首选蔬菜,非荠菜莫属。“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诗句是关于荠菜最美的诗。民谚说:“吃了荠菜,百蔬不鲜。”荠菜的鲜美,非一般菜蔬所能比拟。早春时节,大地回暖,万物勃发,田边地头,荠菜顽强地从解冻的大地里探出头、直起腰,沐浴春风,微微摇曳,淡淡的洇透着一抹葱茏,翠色喜人。从田间挖回家,洗掉尘土,再用开水焯烫一下,便随各人喜好,做成各式美食。或清炒、或凉拌、或包馄饨、或烧菜汤,都是珍馐佳肴,萦绕鼻尖的全是一股浓浓的乡野味道。
韭菜虽然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时节品质最佳。春韭上市,大约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乡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春日,春寒尚料峭。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春韭缓缓地生长着,一点一点,一寸一寸,清明时节终于披一身浓绿的翠衣,婷婷于田间了,远望如一畦一畦汪汪的春水。由于寒风的压制,春韭叶片很短,却厚重,有弹性、韧劲,泛着浅淡儿清新的绿色,细嫩稚气,看着就惹人爱怜。春韭柔嫩多汁且鲜美,是春天人们提味增香的佳品。春韭的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佐助肉、蛋、虾、墨鱼等,炒制成各种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又可作为饺子、包子的馅,或在炒豆芽菜、豆腐干或泡包菜时,加些春韭,吃起来鲜美无比,满口含春,齿颊留芳。
芦蒿别名蒌蒿、水蒿、柳蒿等,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宋代苏轼有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正是此物。做芦蒿需要的是一份精细,一斤要掐掉8两,单剩下一段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秆儿尖。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别的作料,要的就是芦蒿秆儿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后唇颊格外清爽。芦蒿在炒之前,最好是在清水中浸泡一会,这样可以更增加其的鲜嫩,炒的时候则需要旺火,出锅之后保持鲜嫩挺拔,带着春天清新的气息。
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笋体肥大,美味爽口,营养丰富,有春天的“菜王”之誉,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春笋其实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各异。一只鲜嫩的竹笋,可根据各个部位鲜嫩程度不同,分档食用。如嫩头可用来炒食;中部可切成笋片,炒、烧或作为菜肴的配料;根部质地较老,可供煮、煨、以及与肉类一起烹汤,还可放在坛中经发酵制成霉笋,炖食别有风味。
春江水暖,肥了田野阡陌边的野菜;薄雾晨露,润了山间竹林的笋芽。春天吃春,吃出满嘴的春香,满心的春绿。
杨柳的文章2:拂堤杨柳醉春烟
文/刘绍义
有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倒以为,最先报告春天消息的,应该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杨柳。春风一捎信儿,杨柳很快就绿啦。杨柳才是春天的使者,春天的象征。
大地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一丝丝杨柳枝已经泛青,那鼓胀的苞芽,就像刚做妈妈的少妇乳头,洇润开来,饱含温馨,苍翠欲滴。一转眼的功夫,早已春光一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诗句,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二月春风的神奇,让无数描写春天的诗句顿觉逊色。
不过,袁枚先生倒觉得李商隐的《赠柳》才是古代文人咏柳的千古绝唱。“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堤畔幽远,杨柳烟笼雾绕,垂枝依依,顺着长堤而生,似乎要随堤而去。杨柳的意态情状,被诗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从《诗经·小雅·采薇》把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后,我最心仪的还是唐人摧魂裂魄的折柳送别诗。“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能迎人只送人”。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是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树,折截杨柳枝随便往泥土里一插,就是一片绿色。陶渊明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杨柳的人,他任彭泽县令时,就在自己的宅边栽了五棵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还有湘军名将左宗棠,驻守大西北时,也曾号召士兵到处植柳,还高兴地吟诵道:“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一个“栽”字,浑身上下都是“戈”的身影,沉甸甸的,要比“植”字和“插”字厚重得多,落地生根,见风抽芽,看着读着,都让人过瘾。
当大地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杨柳就早早地发芽了,比所有的春花来得都早。人们不但自己乐于佩戴它,还将它插在门楣之上,用以避邪。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再用柳枝串起来,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连观音菩萨都拿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更让杨柳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了。
杨柳,也是人们妆点景区最普遍的绿化植物。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无柳难成气候;杭州西湖十景,第一景就是垂柳依依、柳笼轻烟的“苏堤春晓”;还有《红楼梦》在建设大观园时,无数次提到“花柳山水”。这些都说明有水有桥的地方必定有柳,那真是无柳难成景,无柳难成春了。就是那些相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名画家,在画早春之景时,也无不缀上几丝摇曳交错的柳条作为衬托,不然,那一园生机就难以表述。
“数数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袅袅千条复万条……风流才是女儿腰”。正是杨柳的美,杨柳的娇媚,才让人们用纤细柔软的柳条形容美人的细腰,用娇嫩清圆的柳芽形容美人的眼睛,用匀称细长的柳叶形容美人的眉毛。所谓的“柳腰”、“柳眼”、“柳叶眉”,即是也。
杨柳的文章3:杨柳青青吃香椿
文/钱国宏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每当杨柳泛青时节,我总要携妻将雏回到农村老家,去吃母亲做的香椿炒鸡蛋。面对窗外满山的翠绿,嗅着椿芽脉脉的幽香,再吃一口香椿炒鸡蛋,这才觉得:无限春光撞入胸襟!
老家的山岗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香椿树。每年紫燕呢喃、冰消雪融时,它们便满山遍岗地吐出一树红绿相间的嫩芽来,幽香的气息,随着下午的阳光,弥漫在岗上岗下,醉了春光,醉了蜂蝶,也醉了下地整田的农人。这时节,村子里会涌出很多身影,去岗上采香椿芽。嫩嫩的香椿芽积蓄了一冬的营养,在春光里迫不及待地挺茎摇英,等待人们去轻轻地抚摸、轻轻地采摘;绿叶红边,如玛瑙、似翡翠,香味浓郁——每一柱香椿芽都像一个美丽而透明的梦,镶嵌在春天的扉页,洋溢着五彩斑斓的美好。香椿芽采摘下来拎回家后,用清水洗净,码在筐里、盘中,那香椿芽经此一遭,仿佛脱胎换骨,直出落得水灵灵,翠莹莹,红彤彤。此时入馔,恰到好处:或炒或拌,或盐渍或调汤,都是无法形容的美味。“三月三,吃椿芽”,从古至今,春吃香椿的习俗一度延续不断,宋代《图经本草》中载有“椿木实而叶香,可噉”;明代《农政全书》认为香椿“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甘,生熟盐腌皆可茹。”“质地脆软,食后无渣,鲜嫩可口,齿缝留香”——这是古今美食家对香椿的一致评价。“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今人在古人的基础之上,又以香椿为食材,开发出了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香椿芽炒蛋、椿头拌豆腐、椿芽煎蛋、炸香椿鱼、香椿蛋炒饭、香椿炝豆……令人目不暇接,垂涎三尺。母亲做的香椿炒鸡蛋是我每年“吃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盘香椿炒鸡蛋黄绿相间,油花浮泛,赏心悦目,勾人馋涎:仿佛青青杨柳托举着喷薄而出的朝阳,又仿佛千山万壑簇拥着莽莽苍苍的松柏!甭说吃,瞧着,都带着春阳的那种温情和亲切。古人所谓“食不厌精”、“脍炙人口”,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
民谚云:“三月八,吃椿芽。”香椿芽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呢!祖国医学认为,香椿芽味苦性温,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健胃理气、固精壮阳等功效。《唐本草》载:“椿芽煎水洗治疮疥。”《本草纲目》中载:“取椿叶心捣汁涂之,可以治白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香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明显的抑杀作用。
“香椿香椿嗔勿哗,儿童攀摘来上茶,嚼之竟日香齿牙。”聆听着春天的脚步,沐浴着温和的春阳,品着香椿的鲜美,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杨柳的文章4:多吃点
文/蔡浩杰
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天的荠菜最是好吃,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荠菜本身含多种氨基酸,煮汤做羹,鲜美之至。
荠菜饺子是一道很聪明的菜品,馄饨亦然。外皮白嫩,内里清爽,外皮锁住荠菜的清新鲜爽,原味之美教人无法自拔。煮熟的荠菜馄饨煞是可爱,皮薄馅儿厚,呈半透明色,通透而又隐晦,像极了十四五岁的女生,似乎比以往勇敢,终究是害羞。荠菜混合肉末,谷氨酸带起了整个馄饨的鲜美,一口下去,美味刚好。吃荠菜馄饨最好不要蘸蒜等刺激性极强的酱料,“新鲜”尚是新生,被辛辣盖住,便可惜了那初生的清新。
酿豆腐也是贪心的菜品。豆腐本是素的,挖空,填肉,回锅,豆制品特有的豆香味便渗入肉中,肉也帮豆腐释放了天性。齿间咀嚼,多重口感。
最好的便是用油炸豆腐,豆腐皮的香脆和豆腐的嫩滑再一次完美相遇。若是摘些韭菜剁碎,洒在酿豆腐上,加水焖熟,豆腐皮多了份韧性,韭菜汁融入豆腐之中,吸饱汤汁的酿豆腐,连肉也成了配角。
“贪吃”的人总归是聪明的,荠菜,要包起来吃,锁住最清新的味道;豆腐,挖了空填肉吃,变着花样哄自己开心,这是最朴素的积极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抓紧时间,多吃点吧。
杨柳的文章5:坐在春风里看柳
文/周益民
江南多树,杨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无论身处城市哪个地方,每当春天来临,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一排排依依的杨柳,它与春风共舞、河水嬉戏的镜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时不时生出几许感慨。
儿时的乡村,房前、屋后到处长满了青青的杨树,尤其是河堤和池塘边上,更是少不了杨柳的点缀。春天的到来,除了迎春等花草及时播报外,最早是从杨柳的枝头开始感知的。当杨柳的枝头冒出了淡淡的鹅黄色,季节就步入了春天的门槛。一旦鹅黄褪掉,变成了嫩绿,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便彻底呈现了出来。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春风里看柳。看它的枝头冒出淡淡的黄色,看它由淡淡的黄色一点点变成绿色,看它青青的枝条随风飘动化成一条纤细的手臂,看它轻轻拨弄着河水与河水自由地嬉戏,我觉得它就像一位魅力四射的少女,特别美,特别惹人喜爱。有时候我在春风里一坐就是个把小时,看着看着,竟忘了回家吃饭。
一次,一个小伙伴见我一动不动地望着河边发呆,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呢?想下河捉鱼吗?我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我在看柳!小伙伴撇着嘴不解地又问:杨柳有什么好看的?不就几片绿叶么,还不如去看桃花。我望着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反正,我就是喜欢看杨柳,喜欢看它婆娑的体态、婀娜的身姿。
回顾起来,喜欢杨柳,还因为它曾给我带来很多欢乐。
把柳枝摘下来插在瓶里,置于桌子上或窗台上慢慢欣赏,是女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把柳枝摘下来做成帽子,把自己扮成战士,则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
拣粗一点的柳条做成一个圆圈,选细一点的柳枝一圈圈缠在上面,用不了几分钟,一顶帽子便做成了。大家把帽子戴在头上,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一会儿,屋场前后到处都是头戴绿色柳帽的“野战军”,冲锋声和喊杀声不断。
把柳树做成柳笛吹,也特别有意思。从柳树的枝条上折下一段柳条,用手慢慢地搓,把柳条里面的芯搓出来,然后用小刀把一端的皮划掉,露出翠绿翠绿的一层,这样就能吹了。柳笛的大小不一样,吹出的声音也不相同,细柳笛吹出来的声音尖尖的,很清脆,粗柳笛吹出来的声音粗粗的,像水牛的叫声。
鼓起腮帮一吹,柳笛能吹出春天美妙的曲调,随着柳笛声扩散,我们的心也在春天里荡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杨柳有了更深的感情,当我从书本上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等诗词时,我懂得了:杨柳,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树,更多时候,它代表着一种缠绵的情思。
杨柳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其实,在这个离别多于团聚的年代,照样也会撩起现代人的情思。每当我与亲人、朋友离别,心中就会隐隐绰绰地出现袅袅复依依的杨柳。我清楚地知道,从离开故乡的那天起,杨柳就已经变成一种浓浓的乡愁,深深地附在我的身上,根植于我的心上了。
春风吹拂,烟波浩渺;青青杨柳,浪漫多姿。坐在春风里看柳,我从烟雾中看到了久违的故乡和离别了多年再也没有遇到过的儿时伙伴。坐在春风里看柳,我自己不知不觉成了故乡的一棵柳。
杨柳的文章6:清明话柳
文/张永生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树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借柳表达了年华流走韶光不再的人生感慨;“西浦唱骊歌,霸桥折杨柳”,流露出的则是主客分别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
清明插柳作为一个习俗,自古以来深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芳菲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因此,一般在祭奠祖墓以后举行踏青活动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把折来的嫩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而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是一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而在佛教中,观世音又以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受此影响,人们把柳视为吉祥之物,所以就在清明时节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
除此之外,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离别时喜欢折柳相送,除了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还寓意亲朋远在他乡能如离枝的柳条般很快生根发芽,“折柳赠别”还蕴含着“春光常在”的美好祝愿。古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有“新知折柳赠”之句,明代郭登有“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之诗。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之曲时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今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清明这天,心怀一份虔诚和希望,折一枝柳插在房檐下,祈盼亲人朋友吉祥如意,生活如柳枝一样生机勃发。此情此景,总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居住的时光。
“春林本自奇,杨柳最相宜”。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春天美景中最好的点缀,它具有谦虚纯朴的美德,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柳的风情,值得我们怀想和体味。
杨柳的文章7:灞桥杨柳,几曾飘落,几曾离别
文/苏筠汐
初相遇时,只因那一句“灞桥杨柳,依依惜别。”随着年轮的老去,我已经不记得这是哪段曾经的故事了,只是记忆里,那些瘦腰细枝却是你挥手告别的眷恋。
柳雪堤岸,那条大道,把离别的距离不断的拉长,仿佛看见柳叶飘落的季节,青衣女子含泪挥手告别,而哒哒的马蹄声终究还是带走了你心爱的男子。
那是过了多少个季节,杨柳青了,燕子来了;杨柳枯黄,北雁南飞,可是哒哒的马蹄声依旧没有带回你要等的男子。于是,那一汪清泪就变成了灞桥的水,日日夜夜流在那条路边。
突然想起了《诗经》中那个“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的伤心女子,想来也不过如此吧。而从古至今,有多少痴儿怨女,用着离别,上演了多少凄美的故事。我们即使有再深刻的体会,也无法了解他们当时额痛。
不知道为什么起名叫亲水平台,在那大块的鹅卵石上,仿佛能感受到这些石头曾经在水中淹没的漫长。而站在亲水平台远望,茫茫的一片水域,苍茫却不失大气,宽广却不失包容,柔婉却不失气度。只是坐落在东郊有些乌烟瘴气的浐灞区,显得有些委屈了。
宁静的柳雪堤岸上,偶尔的几个行人,掩映在冬日枯黄的柳荫下面,阳光斜射的影子被无限拉长,然后消失不见。轻缓的音乐想起,是那首《水月禅心》,水平飞起的水鸟,盘旋在盈池湖面,碧竹轻摇,微暖灞桥,杨柳挥手,浅笑夕阳。
屹立在湖心的鸢尾小岛,似太液池中的蓬莱仙岛,被笼罩在夕阳下,朦胧似仙山,只是少了那段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所以湖心变成了空心,鸢尾岛上旖旎的风景也变得萧瑟落寞。喜欢这个名字,充满诗意的唯美与恬静,总是让人心生怜爱。
不知道这里有多少种鸟,只是觉得鸟语岛这个名字充满了灵动和生机,其实,也会经常猜测,是因为这里的鸟多才叫鸟语岛,还是因为岛上的鸟叫声清脆悦耳?只是名字缘来无从知晓,但总归是个让人喜欢的地方,如此就够了。
一池碧波,两岸芦苇,三方秀色,四季杨柳婀娜。架一贯长桥于灞水之上,在秀水走廊上,看湖光碧色,柳叶飘落。第一眼就被那气质所震撼,而我却在遗憾无法眼光优美的文笔写出来,即便如此,那一眼,就再也舍不得离开视线。
群鸟飞于柳林之中,微风吹过,柳枝漾起千丝万缕的长发,不带任何修饰,素静的幽雅,倒映在明镜的湖面,浅浅抬头,淡淡眉眼。还有那湖面生长的不知名的树木,此刻就在眼前定格,仿佛清风不来,画面静止,那种静雅的美,无与伦比。
柳园飞雪,对酒下弦月,只是不知道满园飞絮如雪,还是柳园飞雪似絮。我想,无论哪一种,都是绝美的景色吧。突然想起了古人的湖心亭赏雪,若是对比一下,不知又将如何。
也许看过了惊心动魄,前方再美的风景都难以入眼,所以我止步了,站在柳雪堤岸,静静的看着眼前的柳色湖光,夕阳匆忙的脚步仿佛在催着夜幕的降临。闭上眼睛,在夜幕降临之前,再感受一次灞桥的心灵之音。
转身,却回首,心中的那份不舍很重,可是,终究还是要离开,就让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心里,铭记在心里,也许不久,我们还会再见。
杨柳的文章8:杨柳舞姿
文/李阳波
晶莹剔透的记忆,停驻在十八岁那年的水面。波光粼粼,涟漪晕开,我确知那都是来自岸边柳条的轻拂。宁静的年华、诗般的诺言,因为有湖色的鉴照而成为永恒。过了中年以后,回到故乡的黄河故道,依旧是天光云影,柳绿水蓝。只是那永恒的青春与许诺已不再永恒,而不含任何杂质的记忆则永远遗留在记忆里。
千顷绿柳扬起的微风,万箭金阳的浓荫,是我离乡前无悔的岁月。当我还是一位高中青年,总是习惯坐在水边了望属于自己的私密天地。酷嗜骑着自行车穿过朽旧的城墙,不定期造访柳荫下的草地。那都是发生在我的爱情之前,在我的文学之前,在我的文化之前。清澈的潭水告诉我,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比起爱情语言、文学语言,我与天地的对话有一套沟通的系统。你可能不会熟悉我的青春城堡,不过,一旦来到柳岸水边,你当可理解我曾经有过纯粹与澄明。
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知己或知音,而只是与朋辈一起骑车出游。从小镇北端的校园,到城东的碧绿潭水,整个世界就只有那么大。现在看来也许是闭塞的,那时我都觉得是安全的。我与朋友只是交换一些异性的信息,最多是一些性的禁忌。当我开始阅读诗与小说,就已渐渐意识到正要走出自己的天地。
那些阅读并未引起我青春友伴的好奇,当然更不会成为我们之间的话题。但对于彼此的友谊全然无碍,他们仍然邀约我去倾听水声、虫声、树声。设若我继续留守在故乡小镇,也许无闻于那些痛苦的知识与折磨的政治。这常常使我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赖和回忆中的阿四,钟理和所眷恋的乡民。静静躺卧在杨柳树下,我与朋友各自吐露内心的志向。在柳叶摇曳中,我从绿荫缝隙窥探蓝天。终于忍不住对着他们宣称,我将出国留学,到小镇以外的遥远的世界。他们都倏然坐起,以不解的眼神注视着我。
那是非常远大的志向,不可思议的誓言。我可能是出于一时无心的冲动,却又不知如何收拾那样错愕的场面。对着朋友,我只能含糊漫应着,会的,我会永久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然而,也不知道有什么力量隐隐推着我,把我推到远离故乡的方向。直到高中毕业之前,我与朋友仍然在水边欢笑唱着英语歌曲,发音不全,旋律变调。从右手算过来的第三棵杨柳树,确实见证了泛起的梦想在我们的谈话中泯灭。青春的胸膛有多洁净,就像你可以俯望水底的鱼群,历历可数。
我携着受创的灵魂回到故乡时,那年歌声飞扬的朋友已都散落天涯海角,以不解眼神凝视我的他们,大概也记不起曾经的誓约。有的仍然漂泊在异国的城市,有的浮沉在商场的风尘,其中有一位则漠然告别人间。晶莹剔透的情感,如今是一池被撩拨的泥水。我知道,混浊的记忆,再也不会有沉淀澄清的时候。
站在岸边,我私密的天地并没有怀想中那样开阔。湖中无端矗起俗艳的阁塔,遮断我远眺的望眼。楼台后的云龙山也遭到开挖而全然倾塌,而水岸的杨柳也几乎被砍伐殆尽。只剩下左岸的这一排,依旧是柔指梳发的姿态。柳树水蓝的青春,成为生命中的一篇传说。千顷绿柳,万箭金阳,烙着我的青春印记。你来寻找谣传中的我,爱情之前、文学之前的我,务必记住,就在右手算起来第三棵的杨柳。波光粼粼,涟漪晕开,都从这里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