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思乡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思乡文章1:那一份乡情
文/无可痴人
夕阳如一颗思乡红豆,嵌在远方一抹寒山上,河堤上一排沧桑的老柳树向空中伸着干枯的虬枝,在默默的守望者春天。衰草连天的原野空旷而静谧,只有四边的冷风在枯草上行走,突想重温古诗句里“长河落日圆”的画境。我爱那片沙岸,那里有缓缓的流水,长腿水鸟在温软的沙泥上漫步,肥鸭龟伏在日光底下呷呷的聒噪着;清晨时,有浣纱打水的媳妇,出入弯曲的林道;黄昏时,更有漂游的渔舟,隐在茂密的水草间。
于是裹紧风衣,把手抄在上衣袋里,踱在横过田野通往河畔的乡土道上,料峭的寒风里弥漫着一股久违的泥土与腐败的花草味儿,那是故乡特有的一种体香。隐约听见前面渠沟里传出狗的低吟声,踏上石桥一瞅,不禁哑然失笑,干涸的水沟下,邻居黄老伯的爱犬阿黄,勾引了一只套着黑白相间“皮草”的雌伴,忙于野合偷情。雄壮的阿黄看到我来,欲罢又不能,立即调转身子,紧盯着我,绿绿的眼神里射着敌意,又含着一份羞涩与祈求。我骂道:“狗流氓,你家主子呢?”很阿黄很通人性,向着河边“汪汪”犬吠两声……
我快步拐上河岸,第一眼便看见了虽古稀之年,但身板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的黄老伯。他正举着两根长长的竹竿,从右往左旋转着身子,把一张撸鱼网撒的像一轮月牙儿轻轻的落入清冷的河水里,然后两根网杆一边合拢,一边激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最后用力的直起猫着的虾腰,果然几条白白的河鱼与几只青青的河虾挣扎了几回便做了囊中之物。
“黄老伯!你老宝刀未老啊,够吃了吧?”我寒暄到。
“孩少爷,够我们爷俩晚上喝两盅了!”黄老伯扭头一看是我,爽声笑道。
“无功不受禄,让俺给你老打下巴活,晚上吃的好心安理得啊!”
“好嘞,我收网,你清网!阿黄来了就打道回府,你年生哥给我捎来的酒还剩一瓶,据说许世友最喜欢喝的那种,陪我给解决了!”
“那是茅台,今晚老侄子我真有口福!哈哈!”伯侄俩一唱一和,其乐融融。
“黄老伯,说实话,为啥不到北京儿子那去享清福,在老家独居一人找累受的呢?”我疑惑的望着黄老伯。
“求,那个福俺没命享。前年接去蹲了一个月,你老伯我头发急掉了一大半,在家没人闹嗑,出门不知南北,吃了消化不良,就连拉大粪也没有家里茅厕爽快,哈哈!还是俺这个老窝好啊!”说着指指身后环绕在池塘竹林之中的那个已经飘起了袅袅炊烟的小村庄,得意、知足神情洋溢在满是岁月雕痕的老脸上……
黄老伯名叫黄得福,反而因为富农成分连累他受了不少罪,年轻时虽生得精干挺拔,也未能及时娶妻生子。其一堂弟在南山挖石头时,不幸做了炮灰。进门不久的弟媳是老北乡水荒时逃生来的,丈夫死后,无依无靠,经家族媒妁之言,在一个阳春三月里改嫁给了黄老伯,随了老家一句歇后语:弟媳妇嫁大伯哥--紧里不紧外。成家后两口子很是恩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日子很是红火。不久黄大婶怀上身孕,并于大年三十晚产下一子,接生婆随口取名年生,黄老伯乐呵的整天合不拢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月子里黄大婶受了风寒,当时家境贫寒,医疗条件又差,没出正月,可怜的黄大婶撇下夫子,撒手人寰而去。黄大伯便锯了水码头边一棵歪脖子老柳树做了棺椁,在左邻右舍帮助料理下,把黄大婶掩埋在南堰沟北边的一块滩地南边,她从此临水向阳而居了。
黄大伯从后再也未娶,一把屎一把尿专心拉扯年生哥。年生哥大我六七岁摸样,据说儿时很是顽皮,地下扒田豁子逮小鱼,天上爬树干子掏鸟窝,的确是一个有娘生没娘管的孩子,猫狗都嫌。他的变化还得从一事说起,1976年9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天塌地泄的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了,隐约记得全村子里人都六神无主的样子,好多女人还咿咿呀呀的哭,我也从那时方知无论何人都过不掉阎王爷这一关。一天晚上,庄上的大人小孩好多都往大队部去,听说上面弄来了一台啥电视,看在天安门上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年生哥当然会赶这个趟儿。据说他脖子伸的跟鸭似的往前挤,不料踩哭了当时大队长的儿子,大队长便上前大骂道:“娘的X,富农羔子也配来看天安门?”边骂边拧住他的耳朵给驱除了大队院门。年生哥哭着回来与爹诉说委屈,黄大伯铁青着脸,竖起胡茬子,扳着他的头说:“年生,你要是爹的种,从今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爹累断脊梁骨也供你上学,考到天安门去,要混的比他狗日的儿子强!”年生哥听罢,顿感浑身热血奔流,眼前闪过一道亮光,果真用袖口抹干了眼泪,点点头。
从那以后,年生哥真的出息了,玩耍时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了,就连放牛也书不释手,家里破墙壁上贴满了年生哥黄黄红红的奖状,煞是羡慕人。有一年暑假,正在塘边钓青虾,突然听到村头锣鼓喧天的,奔去一看,原来是年生哥考上北京啥大学了,上面送喜报来了。哎哟,村子里可炸开锅了,处处沸腾。
“年生考上北京大学了!”
“俺村要出大人物了。”
“俺家要有这个儿子,死也闭眼了。”
“老黄家的坟地长大蒿了。”
……
大红喜报到屋就被贴在堂屋正中间,茅草屋顿时蓬荜生辉!那个拧过年生哥耳朵的大队长,已经是支书了,不知啥时也来了,点头哈腰的握住年生哥的手抖个不停。接连几天黄家门庭若市,亲戚走了,朋友来了,小汽车也来过几回。
回到家耳朵里满是家人说年生长年生短的,要俺与姊妹们也要像年生学习,去光宗耀祖。很快暑假结束了,年生哥也要去北京上大学了,大队支书坚持给黄老伯家请了一场皮影子戏,热闹到半夜。记得是两个人躲在帷幕下面,用线牵引着几个花花碌碌的纸人,在一块亮亮的屏幕上玩耍,还配上叽叽咕咕的声音。我记忆最深的一出戏是《磨豆腐》,说的是豆腐店小伙计与掌柜娘子日久生情的事儿,一次两人正在打情骂俏,被从外面买绿豆回来的掌柜撞见,掌柜醋意大发,怒不可遏,抡起磨棍便打,掌柜娘子拦截不住,小伙计也躲闪不及,头上挨了一棍,便撒泼皮,坐在地上搂着毡帽头,蹬着脚腿,尖着嗓子哭喊“乖乖哟--,把俺头打了一个包--”特别那个“包”字音调悠扬。不知哪个光棍性情被撩的按耐不住,脱口说道:“打死也值了!”逗得满场哄笑,真可谓“人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第二天与伙伴上学,学叫了一路“乖乖哟--,把俺头打了一个包--”.不料乐极生悲,课间时在教室表演,被老师逮个正着,不容分说被拧上讲台,叫同桌上来刮红了鼻梁。后来还要写出深刻检查,保证不再犯了,我清楚的记得有这么一句:我今后再也不学豆腐店小伙计了,我要向黄年生学习,长大了考青蛙(清华)大学。若干年后很惭愧诺言只兑现了一半,就是没学豆腐店小伙计,只是考了一个师范,但回过头想想也有年生哥的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后来皆说年生哥有出息是她母亲得地了,有一位权威性很强的老风水先生在我家就说过,他娘的坟地玄武方(后方知为北方)很高,为靠山,其余三方环水,为玉带缠腰,年生哥后来肯定可就高官,说的理论滔滔,神乎其神。几年后果然应验了,年生哥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并且娶了一个北京的花姑娘,是一个局长的千金小姐。一个暑期黄大娘树碑时年生哥抱得美人归,是县委吉普车送到村头的,下车后我们一直围观到家。大都市的女人就是不一样,穿着白色长裙,头发像一团漆黑的瀑流垂到腰际,白色凉鞋根子与凿子一样,走在坑洼不平的道上,一颠一颠的,不得已用雪白的长臂挽着年生哥的胳膊,屁股挂在勒着长带的细腰下面左扭右晃的,年生哥穿着条格衬衫,当年的鸡窝头梳的一丝不苟,不停的与村邻们微笑招手,十二分的风光。现在年生哥在国家发改委,官位已经超过他的岳丈了,正厅级别也干几年了。年生哥当官没有忘本,也没有计较老书记前嫌,咱村的小学教学楼是他弄的项目,第一条柏油路也是他找领导审批的。人们常说“一人当官,鸡犬升天”,黄大伯没有升天,还在老家,但村民们都受益了。
与黄老伯边忙边聊,很快日落西山了。情场得意了的阿黄颠颠的跑了过来,鼻子闻闻鱼篓子后,就钻进黄老伯的裆下磨蹭撒娇。黄老伯立即卷起了网,把鱼篓颠簸了几下拎给我:“走,回去与老伯晕几盅!”
在残阳的余光里,阿黄在前面领路,黄老伯扛着渔网,我拎着鱼篓并走乐呵着。村子渐进,我依稀看见红红的炉火照壁,火锅冒着一缕缕白气,我与黄老伯推杯换盏,小屋里飘溢着浓郁的茅台酒香。今天回味,那里面难道不是还饱含着一份浓浓的乡情吗……
思乡文章2:秋夜思乡
文/聆听
默默的站在窗前,轻轻的把窗子打开,品味着秋天的夜晚,小提琴在舒缓的演绎着《爱在深秋》的曲子,房间被音乐笼罩着,心情也被这音乐和夜色笼罩着。喜欢这样的夜晚,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这样想着遥远的和那些飘渺的记忆。漫天的星星依旧是那样调皮的眨着眼睛,月是半的,另一半好象在躲避着什么。远处的霓虹还在不知疲倦的闪烁着,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不细看真的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灯火。看着城市的夜空,突然想到了故乡夜晚。所有的心事就这样的纠结到一起,思绪也被这种感觉牵绊着、铺展着……
20年前大山里的一个毛头小子,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自己决定了一件事情。第二天一早,在妈妈的叮嘱中,在爸爸慈爱的目光中,背着一个当时在家中最好的一个背包,也背全家人的嘱托。离开了那个给了他欢乐、给了他生命和给了他坚强的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当时在他心中极其神秘和诱惑的这个城市。20年风风雨雨,20年转瞬即逝,忙忙碌碌的身影已经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样的久远。想当年的毛头小子也变成了如今的小毛头小子的父亲。想当年的梦想也在城市的洗礼中变的庸俗和无奈。只有想当年的背包还静静的躺在衣柜中,默默的见证着20年的风雨历程。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把梦不在归还给大山的时候是悲哀的,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到异乡去漂泊的时候也是痛苦的。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月最圆。而立之年的他突然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前几天一朋友留言告诉他回故乡探亲,因为他们的故乡是一个地方。当时特想和朋友一起回到故乡去看一看。但由于有点事情并没有回去。当时只记得朋友就和他说一句话“回家”。是啊,“回家”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无限的挂念和无限的寄托。那种亲切感比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一想到回家,心情就如水草般柔软而细腻。就两个字,却永远不那样简单,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许是最复杂的 。家,就是故乡的山,就是故乡的水,就是故乡的大红枣,就是故乡的梦还有梦中那些故乡的人。现实的故乡啊,我在彼岸,你为什么在此岸啊?
夜以深,风有点凉,慢慢的关上窗。远处的霓虹和星星还在诉说着回家的故事,月亮好像更亮一些。故乡的月也一定更亮了吧?故乡的山也还在等待它远方的孩子吗?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去,因为故乡才是他的家。故乡犹如梦中的风筝,无论你走多远,亲情这根长线始终牵扯着你的灵魂,让故乡时刻在你的脑海中激情荡漾。
一首小诗,送给爹娘,送给故乡。
遥望着远方
那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涂抹不掉的记忆是那绿色田野还有高高的山岗
毛手毛脚的少年赶着羊儿把牧歌嘹亮
想着远方的故乡
想着故乡的爹娘
20年的风雨啊
我们天各一方
儿时的记忆还在
儿时的梦想还长
白发的老爸
等你的儿子回来吧
慈祥的老妈
孩子就要回到你的身旁
因为我是你的儿子
儿子就必须要依偎在娘的身旁
思乡文章3:思乡,存在心里的光
文/李笑天
思乡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小时候常读古人的诗词,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而孩童时期的我们只知道摇头晃脑把他们背到朗朗上口,却无法体会其中的情感,思乡对小时候的我而言,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
第一次有思乡的感觉,是十几岁时的一次出游。那次旅行,我们横跨了祖国的东西,出行了将近半个月。本来是愉快的旅行,我还记得那是个落日极美的傍晚,我坐在旅游大巴上听着歌,看着车窗外异乡的晚霞,突然鼻子一酸,竟然默默流下了眼泪。当时心里想的是家乡朦胧的落日和阳光晒在家中阳台那种暖暖的感觉,眼前的景色再好,终究不是家乡的味道。再看看陌生的场景,突然非常想回家,想回到熟悉的故乡。大概所谓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这种感慨吧。
思乡情大概是只有离开家乡才会有的感情。后来出国留学,这种情绪更是常常涌上心头。第一次不在国内过中秋,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原先在家过中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非就是吃吃月饼,看看晚会,一年一年的从来感受不到所谓的中秋团圆是什么感觉。出国那年的中秋节,是与好友一起度过的。桌上有月饼,电视里放着直播的晚会,也是与朋友有说有笑。然而总觉得少了什么,心里空落落的,手里的月饼失去了它应该有的香甜,原本无聊的晚会变得字字亲切。那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一次唱到我内心深处,并且我也感同身受的一次。那个时候,才明白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如果不是身在故乡,身边多少人陪着也终究是孤独吧。
随着在国外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并没有逐渐变得麻木,而是一天天地越发敏感。到后来每每听到国歌都会声音哽咽,看到国旗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安心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也会在异国拼命找寻一切与家乡有关的东西,以至于看到国内进口的中文图书或者从家乡出口的水果都会激动得立刻拍照分享,仿佛有了那种丝丝的关联,就是回到了家乡。我原来总以为那些在国外闯荡已久的人不会再有思乡的感受。那天与一同上课的美国同学聊到他前些日子去香港的工作,我问他这次旅行感觉如何?他说非常好,因为他感受到了家的气氛。怎么说呢,他去香港以后,在那里的街道闻到了像纽约那些中餐馆里混杂着中餐和西餐的味道,走在街道上,夜晚的灯光也使他想起了纽约城市的灯光。原来就算是在外闯荡多年的人,也会仅仅因为一个熟悉的味道,或是一个相似的场景勾起对家乡的思念。
对很多事物的感觉都会随着思乡亲切的心理产生变化。在热带四年没有经历过冬天的我,回到家乡的心愿就是看一场雪,看一场从小到大看了二十多年稀松平常的雪。去年终于如愿。见到阔别多年雪的我高兴得像个从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长大后不屑于玩雪的我又扑向了洁白的雪堆,做着像孩子一样有些幼稚的游戏。当我的手再次碰到冰冷的白雪的时候,我却不觉得寒冷。不管怎么说,那是有关家乡的记忆,总是温暖的。前段日子陪伴家人到我所留学的国家游玩,晚上逛着夜市,突然放起了烟花。看着那些璀璨的光在空中一次次绽放,我的眼角又湿润了。我见过国内无数更加绚丽多彩的烟花,却是第一次在国外看见它。仿佛我的身体在那一刻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小时候大冷天的夜晚裹着棉衣捂着耳朵看烟花的时刻。
写着这些回忆,思乡的感觉又涌了上来。这种情感从来都是与生俱来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就会汹涌而来。我总觉得这样的情感像是每个人心中的微光。它永远都在,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在你感到孤独想家的时候,这份光就会有温度,温暖人心。亦或是在你感到无助的时候成为你的后盾,在你陷入黑暗的时候永远都有那么一点微光存在照亮前路。
愿那份感情永远与你为伴。
思乡文章4:旅愁思乡,神绕梦牵
文/老猫
人生有亲情、爱情、友情、第四感情,还有一种感情便是乡情,这种神绕梦牵的情感总是让人心里多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惆怅,多了一份守望和向往。没有人逗留他乡时会忘记自己的故乡,会总是因为某件事、某种物品、听到一首久违的歌声或音乐,或在街上偶尔听到亲切的乡音,都会让自己心绪难平,甚至泪光盈盈。
离开了故乡的人有的是荣升高就的人,多数人则是为了生活才选择了远去异乡为异客,我属于后者,理解这些人的切身的感受。走在自己户籍不在的城市里,我们很难、或者没有资格昂起头,只能在人行道上遛边走,随着外乡人流入城市里从事各种生意,我们在购房、买车等、在一些社会福利面前受到了种种限制而只能后退三步,我最有感触的是,在甲流蔓延时,防疫针供应有本市户口的居民使用,我们外地人在生命平等的严肃话题面前不得不黯然神伤,好在甲流病毒被控制住了,我们算是在天意的帮助下躲过了一劫。其实,外地人在他乡遭遇的歧视何止是这些,我们除了忍耐、淡定之外也没有其他别的办法了。也应了老人们常说的“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句老话。本身离乡是为了生活,能够挣点钱,有一天回到故乡有饭吃、过上富裕一点的生活就是我们唯一的心愿。
思乡的情结里也有着我们对生命中逝去的时间的眷恋,我们的童年、少年一般都是在自己的故乡里度过的,在回忆中我们也能重温父亲的慈祥、深沉的爱,母亲那包容、温暖的爱,总是可以激励我们在异乡敢于吃苦受累、坚强奋进,那怕有一天在异乡我们受伤了、落魄了,我们在自己的父母亲面前也要强欢笑颜,声称自己在这里过的很好,这里的本地人热情好客,钱也好赚,吃住便宜,气候风景俱佳等,善意的谎言背后我们也只能强咽泪水,我们长大了,不能让自己已经年迈的父母亲为自己牵肠挂肚,这也是我们回报父母恩的一种简单无奈的方式吧。让远在故乡的父母亲能安心,甚至认为我们有了作为而感到骄傲。
当每年的各大节日到来时,我们倍加思念家乡和家中的亲人,除了寄点钱、打电话问候之外,我们更多是在心中涌满了祝福,孤悬在这个陌生的都市里,看到节日璀璨的灯火,市场里熙熙攘攘购置生活用品的人流,看到本地人亲情融融地在一起吃团圆饭,让我们梦醒泪落、情以何堪,也让我们深深地觉得命运难违的无奈,需要心中有一种充实的心态来面对背井离乡的生活,因为我们还有梦,还有对生活的美好的热望,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每当春节临近时,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而返回故乡,尽管我们在时间上、经济方面都有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我们值得其所,能够在辞岁迎新之际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祝福明天、心向未来,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习俗和中华民族的自古到今的传统。
而我惨了,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没有痊愈,春节正是东北最寒冷的时节,我只能有家难归,在异乡聆听爆竹声声辞旧岁,只能坐在自己临时的家里看电视、上网,没有心思购置年货让自己在春节吃到可口的饭菜。我只能希望有一天我真的有钱了,把我的亲人们从故乡接到我居住的城市,我能和他们在一起。而这举家迁移只能是一个幻想。
从李中的“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还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诗作中,理解了古人思乡之情也是如此地迫切,我们这些为梦想而流浪的人也感同身受,是的,没有谁逼着我们离开自己的故乡,只是我们在思想上有些不安分,不想过着那种近于平庸的传统生活,于是,我们想到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励志之言,希望自己去外面的世界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挤进一个陌生的城市也是一个侵略者,可能会影响到人家本来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我们也不应有更多的怨言,只能默默地勤奋工作,尊重本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感激人家能够善意接纳我们,恳望有一天我们本地人和外乡人能亲如一家,相互帮助,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旅愁思乡,需要我们忍耐、努力,需要我们铭记亲人的嘱托,也需要我们用文字、歌声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思乡文章5:回故乡
文/漂泊异乡
久已不堪思乡之苦。决定回老家是在晚上六点,草草的安排了一下厂里的工作,决绝的踏上了归程。漆黑的夜色中,车灯似两把出鞘的利剑,撕开夜幕,在高速公路上驰骋。归心似箭,车子好似理解我此刻的心情,超过一辆辆车,穿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走萧山,过杭州。南京长江三桥上,水汽缭绕。起雾了,这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雾霭愈来愈浓,车速亦缓。努力的挣脱雾的束缚,强行前进。
凌晨五点多,将近一千公里的归乡之路终于要结束了,踏上了这片热土——生养我的故乡。十月的中原大地寒风瑟瑟,为了生活,已有一些早起的商贩在仍旧黑暗的黎明中支起了摊位,吆喝着,招揽着极少的几个过客。这是一座新建的城市,原先的老城区因下面采挖的煤矿区在不久的以后就会塌陷,只有在这里另辟新址。父母尚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农村居住,大哥和小妹就生活在这个新城里。
近乡情怯,经年在外,已经不知归家的路。给小妹打了一个电话,问清了她现在的住址。没有说我已经来到,想给她一个惊喜。靠着以前的记忆,辗转找到了她的住处。当小妹从电话中知道我在她的楼下时,是那样的意外。时已天亮,外甥和外甥女亦已起床。她们扑到我的怀里。小妹要打点自己的生意,我带着孩子们去街上吃早点。两个孩子一边一个拉着我的手,虽说寒风肆虐,却倍感温暖。水煎包是家乡的特色小吃,再加上一碗胡辣汤,在寒冷的冬天里是最好的享受,最幸福的是和家人共享。
早点后在孩子的牵引下徒步来到大哥家。大哥因工作的关系不在,要中午方可回来。于是带着外甥和侄子做起来孩子王。看着一个个灿烂的笑脸,心中漾起无比的幸福和温馨。午饭是水饺,在北方,饺子象征着幸福团圆。大哥和我亲自动手,一个个满储着亲情的水饺在手中跳到。大哥要我等到傍晚和他一块回父母那里,虽说渴望满怀,只好在耐心的等待。
大哥亲自开着车,驱车几十公里。夜色已浓,在万家灯火中,我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身边。
父母老了!
丝丝白发,重重皱纹,是生活的艰辛,是对儿女的牵挂,是岁月的轮痕。看到父母,我有下跪的冲动。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不能够偿还父母生我养我于万一,枉为人子。我心中在流血。我没有哭出来,母亲的眼里早已储满了泪水。我不能再让父母伤心。我知道,我还要回去,还要离开父母,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后。人生就是如此,只要想做出一点成绩,就要付出,我付出的是亲情,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亲仍是那样开朗,我的回家使老人快乐兴奋。慈祥的笑容,慈爱的目光。我只有在家吃一顿饭的时间,当晚就要和大哥同车赶回城里,在城里休息一晚,第二天就要回到我原来的生活层面。好想在父母身边多待一会,然而一切不可能,遥远的地方还有几个厂子要我打理,还有一些工作要我操作,那些工人也是孤身在外,他们也不能够承欢于父母膝下,都是为了生活。
眷恋的看着父母,老人的音容笑貌深深地镌刻于心底。为父亲慢慢地、满满的倒上一杯酒,拉着母亲的手,我、扭过头,擦去脸上的泪水。
只为了那心中的热土,只为了看看父母,来回两千里,两夜的无眠。我心已安。短短的两个小时,是浓浓的亲情,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母没有留我,尽管满心的不舍。只是叮咛我要注意身体,不要挂心他们,注意安全。
我走了,又踏上了归来的路。
在城里考察了一下生意市场,准备在老家办一个代理处,那样我可以多回去几次,可以多看看老人。
行行复行行,又是十几个小时。路旁田地里碧绿的麦苗为苍黄的稻田所取代,路两边高耸的杨树林亦变成了矮小的风景树,我,又回到我所选择的生活。
思乡文章6:思乡的患处
文/孙欣
接到母亲的电话,才想起已经有很久没有回家了。
电话里母亲叫着我的乳名问:“二娃,这么长时间没回家,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的眼皮怎么老跳?”母亲担心的语气让我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忙,最近有点忙。”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理由敷衍母亲了。匆匆地挂了电话,才想起忘了问问奶奶的气管炎最近犯过没有,家里的那头老黄牛是不是该下小牛犊了?
由于最近做了一份兼职,生活节奏陡然加快了很多,的确很久没有抽出时间回家看看了。回想起来,从上中学起,我就开始住校读书,一直很少在家常住。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慢慢地养成一种散淡的心情,下了班就回到租来的小屋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一盏台灯的陪伴下,抱书苦读,从中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仔细思量,我为家究竟做过些什么?什么都没有。面对行路蹒跚的奶奶,沉默寡言的父亲,永远都是那么忙碌的母亲,那种愧疚之情,难以言表。
每次回老家,我总会或多或少地捎点东西,恍惚是为了弥补点什么。临走时,再装满母亲希翼的目光和奶奶颤悠悠的泪水。
回到在那个平静的院落里,我俨然就成了让家里人手忙脚乱的客人,杀鸡买肉,再蒸上一笼热腾腾的馒头。饭后,看着繁杂的农活,我忍不住弯下腰,想帮父亲减少一份操劳。可母亲却什么也不让我作,只让我陪奶奶说说话。奶奶说:“你妹妹学习可好了,墙上贴的是她刚得的奖状。”我抬头一看,那哪里是奖状,分明是在书画院工作的妹妹画的一幅枣树素描。快九十岁的奶奶眼睛花得厉害,脑子也有些混沌了。但令人奇怪的是,奶奶对我们小时候在家的一些情形,却如数家珍奶奶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带着一条小黄狗,在玉米地里和小伙伴捉迷藏。听着奶奶和我唠家常,母亲忍不住插了一句嘴,说我回家太少,都快认不得家门了。我苦笑无言,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家一直在我温热的梦里,一直在我疾书的笔端。奶奶的小脚、父亲的锄头、母亲的针线盒,还有那吱吱哑哑的木柴门,都是我诗中的主题。
田野里长大的孩子,从乡村来到都市,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他们在暗夜里,会辨听别人的宠物狗的叫声像不像儿时那条黄狗的吠叫;走到某处屋檐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屋……
想起这些,泪水不禁湿了眼。我知道,无论我身处何方,最难以割舍的,依然生我养我的家。家,是一块温馨的平安符,始终紧紧地贴在我思乡的患处。
思乡文章7:闻桂思乡
文/谌督
秋夜,独自漫步在校园里,便又闻到一阵桂花香。
桂树是平平无奇的,不开花的时候,便很难辨认。其实桂花也极不起眼,小小的一簇,隐于叶间,若无这浓郁的花香,也多半会逃过行人的眼睛。桂树也长得很慢,记得家中院里的桂树,自我幼时便在那儿,据母亲说,已有几十年树龄,但它年年春天抽芽长叶,秋天风送桂香,这许多年过去了,似乎也没太大变化。平日里只觉校园草木葱茏,赏心悦目,却不期还能闻到这熟悉的桂花香。
家中的桂树想来也应开花了,故乡的仲秋,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夏日的炎热已然远去,深秋的萧瑟却尚未到来。清晨会有如梦似幻的晨雾,入夜也会听到仍是欢声的虫鸣。晴日里长空如洗,秋月如珪,纵有秋雨,这时的雨也是清丽而凉爽的。而我此刻若尚在故乡,应是坐在书桌前,就着晚风送来的桂香,在隐约的虫鸣声声中想象着远方的模样。
桂花的花期不短,且常是低处的花已落了,高出的花才迟迟地开放,以是院中常常积着一地落花。落花的颜色由原来的乳白变成了浅黄,却仍是香气袭人。这时便可扫了些来,泡成一杯花茶。其实自制的花茶味道并不很馥郁,然而单是那一缕清新与甜香,便也足以让人记住这故乡的味道。
然而我在闻到了这异地的桂香之后,才发觉我似是无法再在故乡的仲秋时节,在醉人的花香中扫取些落花,泡出一杯花茶了。又想起也是这样的一个浸在花香里的秋日,一位朋友在写信时,折了一小枝桂花装入信封中。当时我还颇为不解,对她说等信寄到了,花也谢了。然而此刻我却多么想收到一枝来自故乡的桂花,去回味那杯花茶里的芬芳。
当初离开故乡时,并未有太多伤感,或许年轻的心总是向往远方,又或是自知相见有期,归乡有时,这样的离别,便渐渐变得寻常起来,纵有不舍,也只是片刻之事。然而此刻这异乡的桂花却提醒了我,我确是已远离故乡了。
故乡终是会渐行渐远的,现在每年还能回去两次,而将来这样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或许有一天,恍然惊觉,才发现再也回不去了。在那些离开的、遥远而漫长的日子里,故乡的花开了又落,故乡的水涨了又退,和我们一样,故乡从未停下过她的脚步。然而自从我们与故乡分别之时,彼此的记忆便被永远的定格,故乡里,只剩下了那个踏上旅程的年轻背影,而我们心中,关于故乡的,也只留下了最后一次回眸时温柔又哀伤的模样。
光阴来去,我们和故乡渐行渐远,之后的相见,便也总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又怎能不感慨万分呢?也许当我们老去,故乡却仍是像家里的桂树般,不改年轻的模样,但我们却都已悄悄地将彼此遗忘。其实啊,故乡不在纸上,也不会在路上,真正的故乡,永远都在回忆开始的地方,那里有亲人,有挚友,有相逢,还有远方。
思乡文章8:荠菜,我思乡的源头
文/吴娜
一进入春季,家乡的田埂上、小溪边、树林里……随处可见青翠鲜嫩的荠菜,老人、大人、小孩都赶趟儿似的带着小铲子、提上竹篮子去野外挖荠菜。老人们在田埂边就近采挖;大人们则散在野地各处,细细寻觅;而小孩儿则跟在大人们身后,一边蹦蹦跳跳,一边铲铲挖挖。我小时候对荠菜并不识得,总认为它形状各异、品种各样,很难分辨,常常挖回来的一半都是无用的野草。可是在莺歌燕舞的春日,去野外挖荠菜的乐趣却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
挖回家的荠菜洗净后,经奶奶的手烹制,可以做出很多美味的佳肴。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凉拌荠菜。先将荠菜在热水锅里烫一下,捞出滤干水分,撒上切碎的蒜苗,加适量的盐、味精、辣椒粉等调拌均匀后,再滴几滴香油,便可开食了。凉拌的荠菜色泽鲜嫩、口感清脆、芳香清凉,常常使我胃口大开,食欲大增。
奶奶还擅用荠菜煲汤、煮粥、包饺子、做春卷等,其味美鲜香、回味悠长。我记忆里最好吃的一次荠菜是在父亲工作的矿山吃到的。那年,我上五年级(母亲已离开我们多年),我做了平生第一件最大胆的事儿,瞒着奶奶一个人坐火车去矿山找父亲。那时,拉煤的火车每天都经过市区,很多卸煤工就坐在车上那高耸的煤堆上,穿梭于家与矿山之间。那日,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也爬上了其中的一节车厢。因扒车的人太多了,也没人注意到我,我就在“咣当、咣当,呜呜”的火车上慢慢进入了梦乡。当我被卸煤工叫醒时,才发现周围全是高耸的煤山,并不见父亲的踪影,我急得大哭起来。好在这里都是矿工,几经波折我终于被送到了父亲的宿舍。那夜,我扑在父亲怀里哭了很久,昏暗的灯光下,父亲用一个大搪瓷杯坐在小煤油炉上,给我煮了一份荠菜汤面。我一边抽噎着,一边嚼着冒着氤氲热气的汤面。青嫩的菜香、爽滑的面条,在我的唇齿间生香,缓缓流进胃中,温暖妥帖,一直温情到心里。
长大后,我偶读药书才知道:荠菜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等药效,对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病症非常有奇效。难怪在我的故乡淮南一直流传着“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民谚,而春季去野地挖荠菜也成了故乡人踏青、微旅行的主要休闲方式。
作家刘醒龙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乡村”,而我们一生无论漂泊到哪里,对家乡味觉的记忆总会不时地涌上心头,成为我们思乡的源头。荠菜蕴含着春天的密码,那筋骨抽出的嫩叶,承载着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