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章

请欣赏人文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人文文章1:人文烟火味正浓

文/张易平

距上次去香港已过去十年了。当时年龄还小,只住了一晚,来去匆匆,对香港并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一次,参加香港大学的“人文与教育”访学项目,在香港进行了一次文化之旅,体验很多,感触很多,收获很多。

在香港大学参加的课程主要包括戏剧艺术等四部分内容。讲课的老师用英语讲解,他以为很普通的资料和数据,在我们这些游学学生的心中,有些“难”。

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同一个“授课”状态,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在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今天,文化的传承如何开展?“人文与教育”如何在包容开放中有效地衔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

课程结束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舍友选择来到香港的诚品书店,在翻阅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一个小女孩,看样子也就是七八岁大小,我还没来得及跟她道歉,她就下意识地先跟我道歉。

知书达礼不正是“人文与教育”的一个体现吗。

在港期间,我们居住的宾馆附近,正在进行“活字生香”汉字文化展。汉字体验区可供参观者亲手书写软笔书法。

一张不大的宣纸铺开在桌面上,一位少年拿起手中的毛笔,轻轻蘸上墨汁,凝神静气,提笔:一撇、一捺,一个简单的“人”字写好。有些歪歪扭扭,更有些“力不从心”。写完,轻轻将笔放下。一旁的书法老师,轻轻鼓掌给予鼓励……

人文是什么?

人文不是轰轰烈烈,不是大而统一;人文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传承。

此次在香港恰逢一年一度的书展时间。这次来到书展,是为了之前预定的名家讲座而来——北岛、芒克主讲“往事与《今天》”。对于一个学中文的人来说,能现场见到这些大家,实在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讲座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北岛沉稳内敛,芒克幽默诙谐,两人就如同生活中在公园遛弯的一对普通老友,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调侃,互为裨益,不矫揉,不造作,自自然然。《今天》杂志创办过程中的那些轶事,北岛与芒克两人互取笔名的趣事,在整场讲座中自然涌现。他们在台上,你的目光就不会转移。

在香港买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随便一本书就需要一百港币,与香港的化妆品、服饰衣帽等其他物件相比真的不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香港对书籍、对文学有着足够的敬意与尊重,他们是认真的。

在香港大学的艺术馆中,有摄影展、青花瓷展、意大利雕塑展,这些展览摆放的都是真品,而且不设柜子或玻璃罩,人们可以零距离接触这些展品。这样与展品亲密接触无疑会让人们对文化产生有温度的体验,人文情怀也在无形中荡漾开来。

每天集合出发去课堂时都会经过饶宗颐文化馆。这期间,我们也结识了文化馆的保安,他大概有五十多岁的年龄,穿着一身保安制服,每天带着墨镜,见到我们总是亲切地说“早上好”,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拍照,一边拍一边夸奖说“真好看!真好看!”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不由得会心一笑,感觉好温暖。

人文文章2:论科学的人文价值

导论。作者对科学的人文价值作了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科学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我们谈论“人文价值”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人”,而不能像许多西方人文主义者那样,将“人文价值”仅仅局限在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的范围内,只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像许多功利主义者那样,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因为“人文价值”还有“文”的含义,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当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论文的基本框架就是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作者试图通过考察、探讨和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第三章)、经济价值(第四章)、文化价值(第五章)和精神价值(第六章),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科学对于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探讨科学的人文价值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特别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并从人文价值的高度把握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②有助于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狭隘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从而为新世纪树立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文化观。

第一章:对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忽视。

在当代,有两种科学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一种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尽管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否认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十分强调科学的认识意义,但是,这种科学观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历史及其文化母体的“事物”,这样一来,当实证主义者强调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区分,并竭力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科学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也被大大地忽视了。以培根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尽管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也十分关注人,但是,它将科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并从工具的角度来强调科学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看不到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而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也大大忽视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第二章: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

与上述两种科学观相呼应,也有两种文化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一种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另一种是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非理性主义。当他们强调只有艺术等人文文化才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才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不但不具有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反而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分离和对立。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也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现代新儒家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要比其他任何流派更加绝对、更加泾渭分明。于是,当现代新儒家竭力推崇“儒家精神”,批判科学只专注于向外、只专注于用,因而有背于人及其人文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第三章:论科学的技术价值。

科学具有两个最重要的传统:一个是重功利的技术传统;另一个是重理想的精神传统。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分别根源于并代表着这两个传统。尽管功利主义科学观有其严重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它突出强调了科学的技术价值,强调科学不仅应当服务于人类,而且能够服务于人类;②强调科学必须根植于社会,并从社会需要中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支持。当然,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特别是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和人的价值关系问题,不能回避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但是应当看到,无论如何,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要比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大得多,深远得多。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的深刻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首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赢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是人类从自然力中获得解放,还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或者同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科学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四章: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

随着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的价值、人文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融合和一致。高科技的人文意义在于:1.促使“知识价值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而导致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而经济知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的人文化。具体表现在:①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资本;②使教育变成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③将生产劳动的过程变成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劳动与人的自身发展趋于一致。2.高科技将有助于人类摆脱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困境。具体表现在:①高科技将被直接运用于开拓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从而为人类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②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帮助人类走出传统的工业经济即自然资源经济的困境。3.高科技及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将为人的自身发展开辟广阔前景:①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自由度将会大大提高;②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将进一步大大拓宽;③人们将拥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和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使自己获得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五章:论科学的文化价值。

尽管理想主义科学观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通过强调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及其社会功能;②通过对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强调,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的目的和动力。可以说,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两者具有明显而重要的互补性。要全面地理解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就应当在科学的两种传统和两种科学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关于科学的文化价值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当代西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和以萨顿为代表的科学历史学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基本上代表着一种较为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并对科学的文化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然而,自60和70年代以来,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内的元科学观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变化趋势是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逐步走向人文主义、非科学主义。于是,科学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似乎越来越遭到贬低、甚至否定。如果超越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狭隘视野,便不难看到,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一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并是别的文化无法替代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具有五种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①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②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③智力意义和智力价值;④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⑤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第六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一旦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它体现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它体现着在智力上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的崇高的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着为人类的幸福、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因此,科学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二是为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从实践上看,有助于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文章3:村间巷子:最人文的古巷

文/王琪

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的地方,是秦人先祖西来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也是华夏第一个建县的地方。

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巷子。村庄有多古老,巷子就有多遥远。一条条古朴的巷子,就像一页页发黄的史书,一位位朴素的故人,记载着村庄的历史,温暖着游子的情怀。然而,如今这些村间巷子,一日比一日没落,一天比一天落寞,让人心生悲悯。

我常常记起老家那条简朴的巷子。它虽然没有“乌衣巷”的诗意与典雅,也没有“六尺巷”的名气与庄重,更没有“雨巷”的那种婉约和忧郁。但它却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梦想开始的地方。它谦卑、隐忍、厚道、诚恳,一如巷子里我那些老实本分的亲人和邻居。我虽然不知道这条巷子有多久,但我却知道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的地方,是秦人先祖西来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也是华夏第一个建县的地方,古称冀县,今名甘谷。而养育了我的这个小村庄,就在甘谷县城边缘的渭河边上。据说是“八户王”家族最小的一个房份,因而叫小王村。“八户王”最早的先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下,距今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村中最古老的证据是另外一个巷口悬挂的一只牌匾,写着“盛世英儒”四个大字,大气豪放,霸气十足,有帝王气象。村中耆老说,这四个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至于那“英儒”是何许人也,却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我每每走过这个巷口,都要仰望一番,感慨一番,小小村庄不但根脉悠远,文风郁郁,居然也与帝王将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顿时心生豪迈,也就更加喜爱村庄和村庄中的那些巷子了。

巷子是渭北极普通的那种小巷。土质的路,历经风雨洗刷,路人踩踏,被打磨得光滑而明亮。巷子的两旁是一座座青瓦黛墙的农家院落,院落的门楣上大都雕刻着“耕读第”“抱朴居”之类文雅的大字,标示着一个古老村庄神圣而庄严的精神向往。有了这些古墨的氤氲,简朴的小巷也就有了一种平凡而尊贵的品质。两边长满青苔的土墙上,爬满童话般的故事和聚散两依依的叮咛。晨曦初起时,巷子上空就会弥漫起乳白色的炊烟,像历久弥新的乡风民俗,久久盘桓在巷子里。炊烟叫醒了村庄,也叫醒了巷子。一些荷锄的农人、浣纱的村妇、上学的孩童和走街串巷的货郎客,开始在巷子里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他们在如麻的岁月里,彼此找寻各自的光阴和烟火。午后的巷子,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一派悠闲和舒缓,温情而动人。明亮的阳光洒满巷子,门前的柴禾,摞放整齐,慵懒而散漫。一只骄傲的雄鸡,引领着它的“三妻四妾”,在柴禾下觅食唱歌。一只温顺的小猫,揪着自己的尾巴,自娱自乐。一群七嘴八舌的麻雀,起起落落在屋檐、墙头和巷子尽头的那棵大槐树上。而槐树下那些七老八十的老者,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笑意盈盈地谈古论今,指点后生。他们经历过冷暖的人情世故,聚散的悲欢离合,此刻,放下了爱恨情仇,远离了是非恩怨。布满沧桑的脸上,有一种过尽千帆的从容和空山空水的平淡。小巷,给予了村人所有的欢乐和梦想,也承载了他们所有的苦难和叹息。

当然,小巷也给予了我童年和少年所有的欢乐和愉悦。白天,我们在巷子里尽情地玩耍,春来时,放风筝,玩泥巴,夏日里,滚铁环,跳房子,秋来时,折翻番,打日本,冬日里,堆雪人,打雪伏。一到夜晚,更是“热闹”不已。一大群孩子在巷子里斗牛牛、捉迷藏、骑马战仗,其乐无穷。有时候还会走出巷子,成群结队去水渠边、草地里捉萤火虫。那些明明灭灭的萤火虫,装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闪闪亮亮,点亮了多少童年深深浅浅的梦境。村中巷子,给了我一个完整而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常常让我在易感的黄昏,想起它,怀念它。

然而,17岁那年,我握着一纸录取通知书,背着简单的行囊,逃也似的离开了我那当时还贫穷的村庄,也离开了那条给了我苦乐年华的巷子。村间巷子,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之后的许多年,我走过无数个村镇,也走过无数条巷子。那些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新或旧的巷子,让我无法自由地呼吸,安心地闲步,给我的感觉也是压抑、疏离和冷漠。异乡的巷子,唤不醒我曾经的记忆和当初的感觉。我有一种急欲回到家乡,看看老巷子的愿望。今日,当我也像老巷子一样快要老去时,我终于来到了这条让我哭过笑过、爱过恨过的巷子。我独自一人站在村庄的巷口旁时,暮色正汹涌而来,而我也好似一个迷路的孩子,诧异地打量这条我曾经熟悉的巷子。它让我感到陌生和疏远。巷口的那棵老槐树已不知去向,屋顶的炊烟也已荡然无存,闻不到五谷飘散的香味,听不见母亲唤儿的声音,没有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温馨,没有了“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意。走进巷子里,水泥罩面的巷道,冷硬如铁,不知封锁了多少聚散依依的故事。一些新修的房子富丽堂皇,傲气十足,显露着金钱的味道。而一些被遗弃的老房子,还依旧站在原地,岁月的风里,它们弯腰弓身,一脸沧桑,好似暮年失语的老人,一语不发地呆立在暮色里,露出不堪的重负和深沉的寂寥。偶尔吱呀一声,从瓷砖砌面的大门里走出来的,也是龙钟的老人或稚气的孩子,见不到一个年轻的小伙或姑娘。人烟稀少,人气稀薄,冷冷清清,寂寂寥寥。我不禁暗想,曾经人丁兴旺、鸡鸣狗吠的村庄去了哪里?白天欢声笑语、夜晚热闹喧腾的巷子去了哪里?老房子里神主上的先人又住在哪里?他们愿意迁居到层层叠叠的楼房上去吗?当他们沿着那些老路回家时,是否会在这个变幻无常的村庄里迷路?

暮色渐浓,苍凉渐深。夜雾下的村间巷子,像一位满腹心事的女子,忧伤而美丽。头顶的星星迷离清浅,好似先人深邃幽远的眼神,向我叮咛着什么,又嘱咐着什么。夜不深,村庄的睡眠已经很深了。行走的脚步声惹不来一声熟悉的犬吠,长长的巷子里看不到一个亲切的身影。一滴夜露打在我的眉梢,我挥了挥手,无言地走出了那个我再也回不去的村间巷子。然而,我知道,在我的心里,留存着有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巷子里的风物,巷子里的故人,永远只是从前的模样。

人文文章4:西塘人文耕读小镇

文/火山

通过文学、读书会与小鹰哥结缘,再认识长润火龙果的骆先生,继而认识牛屎狂奔——他竟然也是姓骆的。骆兄比较特别,精干而不失底蕴,身边有几个来自广州关心古村落和生态繁衍的人士。某日他发出西塘的油菜花链接,让我感到吃惊,想不到他动作挺快,那时第一次见面仅仅是提提而已。

早在他链接出来之前,有熟人就去过那个地方,拍下来的照片让我觉得有点熟悉而又梦幻的想象。原来此种计划早就有人在做,曾以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呢。事实,我一厢情愿了很久,迟迟不怎么动手还是觉得有点不甘心。在多年前,关于旅游的看法,我和一些旅游、信息传播人士交流过,人类由于忙碌而心灵茫然,必然回归乡村和传统的精粹文化当中。事实,拼搏或工作之余,神经的放松已经是必然的默认。在我们向来都追赶的过程中,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纠合着多少的自卑?我们希望完善和细致,导致我们拥有着多少的批评欲望?甚至,几乎达到鸡蛋挑骨头的地步。

当我决定面向生活为主时,那些以为和拥有就逐渐呈现出原来的面貌。有些时间我实际是宁愿写写八十年代初到末,那段意气风发和朝气蓬勃的时光。无意搞书友会中,我再次发现经典文化里的深刻内涵与气息。于是,流连于打油的诗歌和散文般的随波逐流。泥焗鸡文学群的明辉画廊告诉我,文友将受到文联的邀请,我们可以以作家协会的名义去参与观光。那天下午,准时到达文艺联合会的集合地点,那里曾去过,也见到一些熟悉的伙计。文艺联合会曾是一种让我景仰的高峰,想不到无意中就这么趟过来了。最为开心的是,遇到一些文化界前辈及一些本土作家。其中陆桂昌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后来才知他竟然是泥焗鸡文学群含辛鱼(本土作家)的中学老师。

车分三辆,美协、摄协、楹联学会、作协都在呢。我们的车,由文联的郑副主席带队,一起奔将棋杆西塘。途中,我们听着一位熟悉棋杆的楹联前辈,介绍棋杆以前的一些风情。车辆绕过棋杆中学后,再走一段终于到了。入口处“农耕田缘”字样,让我觉得眼熟,这不是初中同学发过的那个标识?耕读农家并不遥远,仿佛我觉得自己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有点反应不过来。就在这字样的对面,就有一个晒谷坪,一些农民正在收集袋装稻谷。有些怀旧的文联人士趁着也帮忙,顺手拍了些照片。我从稍微远远的地方,用智能手机将他们和旁边的“农耕田缘”、“西塘村委”,摄进镜头里面。近年有些返乡青年,真的也这么热衷去推动这些事情,有些有机种植已经有多种渠道出走。这个西塘的“农耕田缘”后面的院子,就有一个冷库,正在有人分批打包一些蔬菜。恰好相关负责的经理接待我们,顺便做了我们的向导和解说员。因为他有亲身经历这个西塘小镇的变化,他讲述蔬菜的分区和种类之外,还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选择以及怎么改变的流程。从化能有这样的示范片区,的确难得。恰好自己学过一些所谓的知识,环保、有机、生物防治等等,这些画卷好像又再次重现,多少次梦里教授们对我们谆谆诱导,实际上经年之后,我们也得这样去走。有人说我幸运选择生物科学专业,有人说我有长远眼光这么愿意接触理解有机种植云云。实际上,由于童年的农村自由自在经历,让我觉得有深刻印象罢了。再加上“耕读农家”的理念在耳边萦绕多年,我选择宁愿相信罢了。无论有什么小地方特色的,还是涉及生物科技、工程类的,都喜欢去瞧一瞧,乃至试一试。这个和代价没有必然联系。这些好奇和猎奇,让我走进西塘每一处风景都大为感叹。

油菜花连绵成片,虽然花期显得稍后,整体的构建上已然是可以洗心的呢。菜花间垄处有些菜农正在侍弄田地,已经松翻开的土地分隔成波浪形的小波丘,估计有要准备撒点什么种子了。再远点,有菜农在割掉一些菜花,部分连根拔起来,引队的经理告诉我们,他们将菜花地改良成水稻田——噢,他们采用轮作的方式来保持土地的肥力。除了菜花之外,有不少其他观赏和药用的植物,关键这些都是没有使用农药和激素来影响过的呢。拐过一道湾,我们到达一条小溪前,岸边有个稻草造型,一个“渔夫”正在撑着“艇子”。莫非正如进入牌坊前,看到的那个匾描述,我们将进入“桃花源”地带?穿越溪边的小竹林带,缓步上了小土丘,我们看到另一个稻草作品,《桃花源记》的文字版。熟读着其中的文字,有点感慨万千,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农耕日子和求学时读这文段的遐思。陆桂昌老师专门靠近端详其中的细致,我顺手抓起相机留住这个特别的时刻。沿着右边的小路斜上,我们又看到“西塘黄金花海”的大红标志字样,字样旁边又有一稻草模型,这不是“牧童晚归”吗?早些天,朋友发过来给我看时,我还专门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现在倒是自己亲眼看到了。骑牛牛吃草的日子度过,不过能吹牧笛,倒是不能做到,关键我们太贪玩,况且身边也没有人懂吹。现在倒是喜欢听陶笛,姗姗老师吹出来的风味别样,有时不免惹人泪涟。哪怕目前有弹些古琴,倒是以散心为主,略为表示有点文化的情怀吧。不远的又一拐弯,我就看到一个古代吹奏乐器的稻草模型,心中不免有点涟漪,就静静站着,乡风吹拂正是一丝丝的柔音,悠远流长啊。乐器模型对面就是风干稻谷的造型,怎么有点熟悉的样子,仔细看了看,有点像稻草节城郊中心小学的那个造型呢,风柜旁也有两只“猫头鹰”,嘻嘻。

往里走,还有谷仓、桃花源居屋,花海的左边角落还有一所民居,那居住老伯告诉我们,他已经在这住三十多年了,顺道又告诉我们这里或那里发生过什么变化。听说,还有一个书斋,有点后悔掉了队,没有去看。这里俨然是一个新式的世外桃源,稍微重视生活传统,我们都还是可以幸福得忘乎所以的。西塘,会成为大广州新型桃花源心灵的栖息向往之所的。

人文文章5:幽谷兰飘香

文/醉冬

初识商人文勇,缘于去年一次外地学习。一晚小酌叙聊,得知其酷爱文学、书法,尤其酷爱兰花。或许因爱好兴趣相近,自此结缘,且时有联络。

今年新春佳节,本应是个万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但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得走亲、不得聚餐,整个春节显得格外寡淡、乏味。但文勇倒是独辟蹊径,过得洒脱、自在。

大年前,疫情还未波及我们这座城市时,他便独自跑去远离车马喧嚣的大山深处兴安金石挚友孙明家,感受乡村新春之氛围。据说,前往的目的除体验乡村节庆之外,关键还是探春赏兰。那些日子,他与挚友天麻麻亮就起床,简餐素食,带上干粮,背上户外装备,翻山越岭、涉水趟河,深入深山密林,寻赏栖于深谷、卧于崖壁的各类兰花,每天总是日落西山、披着晚霞而归。回家一番淋浴,神清气爽地落座于火塘边,大快朵颐,畅怀痛饮,酣畅淋漓。整个春节过得倒是有滋有味。

庚子新春那些日子,我几乎每天都能欣赏到他用微信发来的“兰图”,这些兰花或长于岩石之巅、或“躲”于峡谷之隙。或许因气候适宜,养分充裕的原因,拍摄的兰花枝叶光洁油绿,花瓣格外诱人,虽是网上赏兰,但似乎也能闻其清香,甚是羡慕。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兰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因高洁、清雅,被喻为“花中君子”。难怪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为之折腰、倾倒,直至今日,种兰、养兰、赏兰者依然不计其数。或许他们还真是因兰怡淡素雅、淡泊虚名的兰德而深爱。

文勇酷爱兰花,早有耳闻。据说,他居住的数层住房,下至地面,上至天台乃至屋内的角落空隙,无处不飞花。他培育的数百盆各类兰花,一年四季绿意盎然,花季时节,满屋溢香。数次邀我去他家赏兰,一直未能去成。闲时,除了在家捣鼓兰花之外,他还特喜欢驱车远行,到周边大山里,赏野生兰花,拍摄山兰之秀美,俯闻野兰之清香,偶得灵感,即兴赋诗填词、写寻兰侧记。但他从不采挖山中之兰,不做破坏生态之事。

桂北深山老林,是兰花生长之地,且品种繁多,有春兰、蕙兰、石豆兰、兔儿兰、蜜红兰、寒兰、四季兰等10余类。当然,地处桂北的兴安金石也不例外。大年初三,天气晴好。文勇与挚友匆匆吃完早餐,背上户外装备,再次向一座海拔约500米的大山挺进……那晚,再次收到他发来的信息,但不是拍摄的兰花图片,而是一段解救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罕见且痛心的视频。

当我看到死里逃生的豹猫被成功解救后,长长舒了一口气。如真被捕猎者逮住,它必将成为餐桌之食。豹猫逃离时,不忘救命之恩,竟回头向他们投去了感恩之眼光。起初那充满敌意、恐惧的眼神,瞬间转化成了感激和信任。

“爱兰者爱民,自古如是。爱兰者何以爱民?兰者草本,栖于深谷,难为人知;兰者芸芸,众生之相,难为人识;兰者幽香,不与争艳,难为人赏。知兰、识兰、赏兰者,不俯视草根,不众里他寻,不独具深爱,实不可得。兰花其实如民,其质、其相、其清纯,无不与民似、与民近,爱兰者能不爱民!”近日,我拜读了一篇《爱兰者爱民》的精短散文,其文篇幅虽短,仅百余字,但寓情于物,意蕴深远。读罢此文,文勇他们解救被捕猎者套夹住的豹猫的痛心视频,再次浮现于脑际。突发奇想:爱兰者不仅要情真意切爱民,亦应爱世间万物生灵,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生态才能平衡,人类才能与大自然相处共生!

幽谷兰飘香。文勇爱兰,爱出了情怀、爱出了境界,这一点,我打心底敬佩!

人文文章6:人文清香东渡寺

文/秩名

凡事都有因和果。佛缘,也是来自一场人生的劫难。在我用尽全力也无法走出绝望时,朋友让我认识了佛。从此,我知道了因缘果报、三世轮回,知道了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从此,我喜欢去寺院一个人静静地看日升日落,让积存多日的泪尽情地流淌。

那日,我又来到了东渡寺,虽然春寒料峭,心却无比温暖。

这里是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的起航地,因而,这里也是人们心中的宝地和吉祥地。

在这里,我认识了隆如师父,第一次惊讶于一位佛家师父竟有着如此渊博的知识,第一次沉醉于佛文化的深厚底蕴。面对淡定从容的隆如师父,我知道我的智慧还远远不够,因为我的眼睛还蒙着俗世的烟尘,我的心灵还笼着风雨的沧桑。而透过隆如师父月色般澄明的笑容,我看到了鉴真大师的大爱无疆,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传播佛法者造福芸芸众生的无怨无悔,看到了穿越千年历史而依然巍巍屹立的精神家园。

踏着幽深小径,伴着清风竹影,我们一群文学爱好者随着隆如师父来到古朴雅致的茶馆,“茶禅一味”四个大字即刻让我感到了佛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茶禅一味”,说明了茶道与佛教之间的共通之处。佛教中要求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而品茶中的品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是的,只有放下了,只有领略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

琴声切切、茶香袅袅中,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品禅,品出无限美妙,品出无限精彩。从《红楼梦》“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的佛禅意趣,到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恬淡空灵。隆如师父娓娓道来。诗禅的相得益彰,佛文化的深厚浩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沉醉。当年,佛经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生的疑惑,让我从焦躁、怨恨回归淡泊与宽容,今天,脉脉茶香中的一场佛文化洗礼,也让文友们感叹“我终于可以放下了”。

告别隆如师父,我们的脚步都是那样轻松,因为背负很久的积累的“放下”,因为手中又多了一片青葱的“树叶”。

人文文章7:风俗人文和大学人文

文/火山

大学毕业匆忙工作,固然由于自己是来自从化这片土地,更多的是自己带着更多的疑惑和不解进入了教育系统。我挺清楚自己本科毕业之后必须尽快就业,看到父母亲这么劳累地为我们的前途付出,多少个晚上我会觉得有点忏悔。

虽然老妈随口说可以供我们读研究生云云,可是我不敢想,他们四点多就去摘菜卖,曾经父亲翻了摩托,所幸没有大碍,只是有点小伤罢了。每次村里人和我这么提的时候,我心底里总是种植了一种莫名的力量。幸亏我很早就绕开了社会复杂的趣味的风俗,但是大学里面给予的滋润和科学艺术的熏陶,已经在内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我知道自己身体的脆弱,所以读书期间比较注重练习耐力和少部分的力量持续。这样给予我做事情的耐性,纵然有点急躁,经历了岁月的打磨,我的耐性和坚韧逐渐显露出来。

人是需要不急不躁地培育的,或者有过很多的诱惑和冲击,不过那些都已经是过去时了。扫去一些灰尘之后,我的本性和品性露出来之后,那种迸发和坚忍不拔的行动就显示了。可以潜藏的,可以体现的,可以维系的,当一切若浮云,只有内心的淡定和心底的一点向往。我是很明白自己向往光明美好的,大学给予我内在的,社会给予我外在修炼的。

我很感激父母曾经对我的鞭策,原来是我一直有误解父母的意思,父母的今天落后就是我曾经和现在的进步。他们将那种力量隐形地传递了给我,母亲的宽容,父亲的平和,依然在我这里有点影子。家庭教育的本质来自生活的点滴,过去的虽然过去,不能忘怀的依然不能忘却。我很注意留住积极美好的情绪,当然有时遇到一些坎,这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原则的测试,还是过去了。

我只是我,我只是做好自己就够,如何管人是一种伪命题,遵循人心性成长而没有报废的人。如果只是极端的掠夺和豪夺,那么我们是的确要觉醒的,不然我们还以为自己活在一个虚伪的幸福里。人毕竟活在自己的意识和觉醒里的,我宁愿无尽地探寻道路,也不愿意自废武功。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嘴里,只是活在自己的存在真实中就踏实向前吧。

人文文章8:吃相

文/张宗涛

一地山水涵养一地人文,一地人文陶冶一地性情。不同地域人们的吃相,是一地人文和一地性情的日常上演。

江南雨润,物阜岁丰,人文精、细、软、绵,食一螃蟹都需要至少八件家伙事儿,那阵仗,是要耐得住性子的。以温婉见长的江南人,烟雨之中满目青翠、稻花飘香,有的是鱼虾,有的是菜蔬,一年好几料的收成呢,着什么急?江南人的吃相,很玲珑,举手投足,闲适里透着优雅。

塞外飞沙,秋来凋零,冬至荒凉,一年的好光景就春夏那么几天,瘦山瘦水砥砺出的粗犷豪放,买羊肉要来整只的,买猪肉至少扛他小半扇。瓜啊果的整口袋整口袋往家搬,他们笑江南人的斤斤两两:“啥胃口啊,一丢丢?”乌鲁木齐的夜市上,亲眼目睹一位白胡子飘逸的老者,一张馕饼夹裹了五大串烤羊肉,每串足足二两,大口大口嚼完,还喝了一壶马奶子茶,看得人热血沸腾。

塞北江南之间,环抱在秦岭臂膀里的大关中,泾渭如肠,黄土为躯,平原坦似腹,高原傲如胸,常缺水,多干旱,自后稷教穑公刘屯垦以降,百姓世代农耕,虽有周秦汉唐的正大辉煌,日常里却极善量入为出,勤俭、厚道、生冷硬倔,高喉咙大嗓门,秦腔不唱吼起来。衣尚缁素,食多馍面,锅盔像锅盖,面条像裤带,辣子一道菜,特色。

在乡间,天气晴暖的日子,人人一只粗瓷老碗,端了冒尖的面条,蹲到院外的石碾子碌碡上,一边呼呼噜噜吃喝,一边闲话农事耕作、节令墒情,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那样硕大的饭碗,秀气的江南人保准会笑弯了腰,比他们的汤盆要大,足足可以养鱼的。关中人把这碗叫海碗,装的是乾坤,盛满了豪迈,入肚要化为力气、担当、不屈不挠的,得把日头由东山背到西山,得把黄土地耕耘出一片锦绣,得把山山峁峁沟沟梁梁踩踏得如履平川,肚里没有撑头,咋行?

别看端的都是面条,却互不相同,各有特点。舒老大端了碗裤带面,三五根就能整满一碗;牛老二是碗韭叶面,薄薄擀了,细细切了,软软下了,满满捞了,浇上臊子或汤头,汤汪面长,入口绵软筋道,满口生香;胡老三的是一碗揪片,软面揉光,饧到,再揉再饧,直到上手能揪得纸一般薄而不烂,汤锅烧滚,一片一片揪入滚汤中,面带了汤,沾了汁,入了味,质如玉白,晶莹透亮,入口爽滑;杜老四则是苞谷糁面,先熬好一锅黄灿灿的苞谷糁,再把擀好的面下进去煮熟,兑入炒好的汤头,黏香可口,滋味丰富;龙老五的箸头面,筷子一般粗细,嚼到口里弹牙,咽进肚里耐实;佘老六正在搅拌他的驴蹄子面,这碗面,形如驴蹄,一身倔气,躺在碗里能打滚,下到肚里尚踢胃,没有一嘴好牙口,没有一副好肠胃,没有一晌大苦力,甭贪嘴,你消受不了……关中乡间的“老碗会”,不单是传播新闻的场所、交流信息的平台、明善恶的临时讲堂、辨是非的日常论坛,更是亮家底、比饭量、晒厨艺的大场面。能吃说明能干,能干才会富足;妻贤茶饭可口,仔细方得长久。乡风乡习,都在这顿饭中;乡情乡韵,皆在那口碗里。

大关中人吃面,一招一式都不马虎的,很讲究一板一眼,既霸气十足,又精细无比。概括起来,叫“七个一工程”,即:一拌、一挑、一吸、一咽、一涮、一剗、一压。

一碗面端上手,将酱、醋、盐、炒葱花和油泼辣子一一调进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搅拌均匀,此为“一拌”。这一拌很有讲头,面条要抖散了,调和要拌匀了,要充分让调料和臊子在面条上达到包浆一样的效果,入口才能让唇舌、味蕾、牙齿甚至口腔,都得到浓浓的刺激,享受到调味的酸、辣、咸、鲜、香,面条的绵、软、柔、滑、筋。包了浆的面条,挂着汁,染了色,椒红、葱绿、酱紫、面白,像沁色的玉,斑斓、温润、透亮,勾引得喉咙咕地一响,涎水就滋满一嘴。

这时候,筷子“一挑”,就可以大快朵颐了?且慢,大关中人不会这般猴急的。“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之于他们,并不是怕烫着了嘴,刀架上脖子都能够面不改色,他们只担心滋味未尝便囫囵下肚。苦做和美吃,努力创造与积极享受,是大关中人的生活品性,最见不得暴殄天物。故这“一挑”也暗藏玄机,一为散热防烫,便于入口细品;二为过嘴瘾之前,先饱一饱眼福;三为展示手艺,孬则期改之,好则劝加勉。赏心必要悦目,挑起来的面条,不独张扬着色彩,更显示着水平。好的面条,擀得长,切得匀,煮得软,挑在筷头上筋道得颤悠悠舞蹈,这是家有贤妇的体面,很招艳羡的。关中人的心性里,“男人是耙耙”,要能吃得苦、出得力、流得汗,赚得回一家的吃穿用度;“女人是匣匣”,得善经营、会操持、能节俭,打理得井井有条。“吃不穷,穿不穷,打量不到一世穷。”“不怕耙耙没齿齿,就怕匣匣没底底。”谁说关中汉子是大男子主义?他们深谙女人之于兴盛发达的重要。

尔后才进入“七个一工程”的第三个环节:“一吸”。随便去一家面馆,单侧耳一听,你就能分辨出谁是吃面的行家。大关中人吸面,嘴嘬圆了,气运足了,面与唇之间的通道,要恰到好处地留那么一些儿缝隙,以便面条、汤汁、气流能同时吸入口中,响一片霸气十足的哨音。关中人做事很讲究闷声不响,踏实、专注、低调,绝不张扬;但关中人吃面,必定要一副气吞山河的架势,将“大快朵颐”四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不妨你试试,挑一筷头面条,悄没声息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其柔、滑、筋、爽的唇感便消失殆尽,滋味寡淡,情趣单薄,白糟蹋了面条上花的那些功夫和心思。

筋筋的面和着浓浓的汁,入唇,上齿,扑到味蕾上,贴着口腔壁,舌头搅动轻嚼几下,那份受活,是足以醉人的。喉咙里似乎早就有一只急不可耐的小手,一伸,那口面条便咕噜“一咽”,下到肚里。老一辈的大关中人,吃面绝不细嚼慢咽的,是谓狼吞,是谓虎咽,入口要有嚼头,下肚要有撑头,这样才耐实,扛得起那一晌晌的苦力。

两碗面下肚后,关中人讲究盛点面汤把碗“一涮”,碗壁上那些调味的残余,尽数被纳入肚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活脱脱是对大关中人节俭品性的传神写照。绝妙之处在于,关中人却并不据此进行说教,他们深得寓教于乐的精髓,别出心裁地谓之“原汤化原食”,于潜移中实现了默化,在呵护里完成了陶冶,何等高明!

面汤一喝,饭碗里尚有调料和面汤的残留,若何?掰半拉馍头,沿内壁把碗细细“一剗”,碗便跟洗过一样干净,点滴都不浪费。剗过碗的馍块吃下肚去,此为“一压”,让腹中的那些汤汤水水,被这或大或小的半拉馍块压住,既耐饥,又不会咣里咣当,纵恶水穷山亦只当消闲。

如此,日常之咥面方才大功告成,克啷啷打一串长长的饱嗝,各个骨关节里的乏劲全消散了,重新攒起了满满的力气,什么沟沟坎坎迈不过去?

倘天气阴冷雨雪,小方桌要么炕头一支,要么地上一摆,一家老少围在一起,吃的吃喝的喝,呼呼噜噜一片奏鸣。馍是大关中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日常主食。与馍一同上桌的,除过几样凉菜,如拌青椒、萝卜丝、腌咸菜、炒鸡蛋,必不可少几种常见的喝汤,不是金灿灿的苞谷糁,就是稠乎乎的豆子饭,要么会是甜拌汤、菜糊糊或麦仁饭。

关中人吃馍,其吃相亦是“七个一工程”,曰:一掰、一蘸、一夹、一咽、一冲、一剗、一弥。热馍凉菜(昔时关中,不逢年节,人们多不炒菜)一端上来,伸手抓一热蒸馍,先掰一小块在菜碟子里一蘸,品一品菜的咸淡。此即所谓“一掰”“一蘸”。菜品淡咸可口了,再把蒸馍从中掰成两半,凉菜往里“一夹”,两手捧着,张开大嘴,连馍带菜咬一口,美滋滋地嚼上几嚼,咕噜“一咽”。狼吞虎咽连咥几口,多半要噎住的,或者是为了防止被噎住,端起汤碗呼噜呼噜喝上几口“一冲”。将吃毕时,留一口馍,把菜碟汤碗里的残余细细“一剗”,再喝碗汤,把肚子里的缝隙“一弥”,肚子溜溜圆了,呵一口长气出来,吸吸鼻子抹抹嘴,浑身上下登时精神抖擞。

大关中人咥饭的这份吃相,既充满情趣,又富有智慧,还体现着品性。他们节俭,视一滴一粒都金贵,是上苍恩赐,不敢暴殄;他们坚忍,在贫乏中享受快意,于困顿里固守天然;他们豪迈,能把琐碎平淡的日子,以若愚智慧,过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如此,才会有辉煌的往昔,绚烂的当下,壮丽的明天。

人文文章9:夜行六尺巷

文/高岳山

桐城,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方苞,戴名世,姚鼐,刘大櫆等一大批文学家让桐城熠熠生辉。而六尺巷的故事则在桐城,安徽,乃至全国家喻户晓,为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增光添彩。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间有一块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越界占用,双方发生纠纷,县官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微微一笑,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交给来者送回老家。张老夫人接过书信阅读,脸色由晴转阴,羞愧低下头,命令家人拆让院墙三尺。吴家看到张家旷达的态度,自感理亏,也拆让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就这样形成。邻里又可以自由通过,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封家书是一首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今被勒刻在小巷西边的一块石碑上,已成为激励来者、感化子孙的有形教材。

一条幽暗的巷子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悠长深邃,它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把我的思绪带入了几百年前。黎明时分,独轮车匆匆而过,吱吱呀呀的声音如一首晨曲,叫醒了小城,也叫醒了还在酣睡的市民。巷子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张家和吴家学堂里的诵读声越过院墙,在悠长的小巷回荡,让路过的行人耳闻目濡,沉醉在书声里。太阳高悬,知了叫个不停,浓密的树荫底下,有千金小姐荡着秋千,银铃般的笑声洒落一地,随风越过小巷,引逗得公子翘首盼望,公子的心早已飞到秋千架上。小巷不是楚河汉界,它是连接银河的鹊桥。玉兔东升,一片清辉注满了小巷,随着来往的人流流淌。间或有几声犬吠,那是顽皮的孩子学着戏剧里人物吊嗓子,惊动了深宅大院的看门犬。两排灯笼照亮了小巷,也照亮行人的眸子。巷子的地面中间是一米长的麻石条铺就,那深深的独轮车辙痕被汗水、雨水、露水浸润和洗涤,变得光滑圆润。若是下雨,有位姑娘撑着红色纸伞,立即让你联想到丁香姑娘,我在怀疑,戴望舒的《雨巷》是否以此作为蓝本创作而成。这里填满了曾经发生的故事,这里承载着居民们的家长里短,这里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有人擦街而过,我从沉思中回到现实。百米长的小巷,早已不是原貌,尽管修旧如旧,还是少了原汁原味的因素。仿古的墙头整齐划一,缺乏了原始的古朴和纯真;水泥鹅卵石地面代替了麻石条,与现代元素接轨,冲淡了古韵;相隔一段距离的白炽灯也替换了红红的灯笼,虽柔和温馨,却淡化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时代在进步,尽管与原貌有不少差异,在遗址上恢复了六尺巷,还是让人欣慰。我漫步小巷,从西走到东,从东走到西,与市民相遇,我侧身相让。我在用心感受小巷的幽静,用心体会礼让的美德,用心品味诗画的意境。今夜没有星光,月亮还没有升起,墙头上的灯光恰到好处,我身临其境,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