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清明节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清明节文章1:清明花
文/赵德铭
在一年一度的四月清明节里,鲜花与怀念,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祭奠的心灵寄托之物。
多年前,我曾见到过一种“禾雀花”,它每年只在清明节前后的几天内开花,花朵如小鸟一样,似千万朵小鸟栖息于树枝之上,蔚为壮观。花儿长有眼睛状的小孔,孔内流出的液汁仿佛流血一般。摘一朵花放在手中,两个小时后花色变成褐色,与麻雀的毛色一样。人们说,这是一种灵性之花,因而被视为“清明花”。
其实,植物学中真正叫作“清明花”的是一种木质藤本,生于云南南部,广东、广西和福建也有栽培。它原生长于山林之中,后开始人工种植,别名比蒙花、炮弹花、刹抢龙。常绿木质大藤本,具乳汁,茎有皮孔;卵形叶对生,先端锐尖,有小毛,侧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开花3至5朵,花大,漏斗形,白色,有香气,花冠5裂片。因它在清明前后开花,故名“清明花”。
清明时节是蚕豆花开的日子,也是桑蚕养殖的最佳季节,因而在湖州一带自古就形成了一种“蚕桑文化”,并与着名的“湖笔文化”构成了湖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两大民俗文化。因此湖州自古就有了“扫蚕花地”、蚕花生日,焐蚕花,点蚕花灯等民间习俗。
说起“清明花”,自然就会使人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不仅写出了美丽缠绵的清明雨,也把杏花村的酒文化推向极致。
然而,唐代诗人韩翃的清明诗《寒食》,却独特地写出了最美的“清明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代诗人陆游的清明诗《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总让人感受到花、雨和清明的美妙意境。
于是,我寻思,清明是节令,也是季节,更是心情和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存文明——“岁月似流水,人生如飞花”;我寻思,在清明节,“清明花”也就自然构成了永远的文化情结和永恒的沧桑喜悦。
另外两种被人们广泛熟知的“清明花”,就是杜鹃花(映山红)和油菜花了。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净兴寺杜鹃花》诗中说:“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杜鹃啼血的鲜红给人们强烈的怀念之情。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油菜花遍地的金黄色,虽然没有红色浓艳,没有绿色的厚重,但却开出了一种朴实的风格,花香之中让我嗅出了亲切的乡土气息,倍加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思念之情。
听人说起一则俗话:“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青枝,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这是多么美好的人情向往呵!我突然想起在一个雨后的清明,我带着儿子去给父亲上坟,在宁静的山水之间,忽然听到远方有歌声传来——原来那是一首湿漉漉的《丁香花》,歌曲前的女声独白清亮感人——“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丁香花开,丁香花落……”我仿佛发现这是上天唱给父亲的歌谣。儿子也在一旁听着听着,便入迷了,他立即奔跑到附近的山坡上,去采摘了一束“清明花”——几乎包括山坡上清明节开放的所有山花。瞬间,我被彻底感动了,于是我急忙要过儿子手中的“清明花”,虔诚地献在了父亲的墓前,并恭恭敬敬地向父亲躹了三个躬……
清明节文章2:清明节前夕
文/郝天鹰
一年一度的清明近在咫尺,心中蓦然涌进一阵悲戚:月缺了会圆,父亲走了却成了永远。
五年前,父亲已安卧在故乡的黄土地里,一方矮矮的坟墓日夜与他热爱的草木庄稼相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在我脑海里依然如旧。远去的童年生活也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很是艰苦,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的口粮主要是地瓜,一天到晚的饭菜就是咸菜、辣椒、煮地瓜、蒸地瓜、熬地瓜干、蒸地瓜窝头,分到一点杂粮也不舍的吃全部卖掉,为的是多换来几斤当时最便宜的地瓜干。就是这样节省,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还常常断顿,大人们常常撵着刚放学的孩子去挖野菜。人们常常埋怨春脖子太长,眼巴巴地盼望夏天的到来。老人们总是念叨:吃了新麦死了不亏。母亲把从队里分到的东西,精打细算一一利用起来,比如:砸一块豆饼用水泡软,然后熬野菜粥。那种粥是我们孩子们的美味,因为豆饼里虽然常夹杂着蓖麻丝,但还含有豆类的清香,吃到嘴里口齿生津。可母亲做的棉种丸子我却不敢恭维。棉种丸子顾名思义就是棉花种子用石碾子压烂后团成团,用沸水煮熟而成的,嚼在嘴里不但粘牙还难以下咽,勉强咽下去还粗糙的扎喉咙。由于含有大量的棉纤维和毒素,吃下去大便常常排不下来,幼小的大弟虽不知丸子是何物做成的,但每看到锅里出现这种丸子,都大声哭着:娘,我不吃沾牙的丸子,您可别叫我吃了。直哭得母亲垂泪,父亲唉声叹气。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多少个盛夏的夜晚,父亲不顾一天的劳累,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摸知了到深夜;多少个秋天的凌晨,不顾大运河的水冰冷刺骨去捕鱼;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领着我们去捕麻雀,可他从来也不舍得尝一尝。记得那年,生产队的耕牛病死了,牛肉几毛钱一斤被卖掉,只剩下牛胃没有人肯花钱来买。深夜,男劳力们都在牛屋里眼巴巴地盼天黑,等老人和孩子们睡了,就再也按耐不住,把那牛草包简单地洗了洗就在队里的大锅里煮熟,不用任何调料就狼吞虎咽的分食了。常年不闻肉滋味,父亲虽然也馋的不轻,但一想到大弟和我,就拼命忍住,把自己抢到的那一块包好拿回家,喊醒我和大弟,看着两个孩子香甜地吃着,父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后来父亲常常故意问大弟和我:那夜给你们的牛肚吃着香不香?我和弟总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香!后来才知道就在煮牛胃的第二天早晨,刷锅的父亲发现锅盖上溢满了牛粪的泡沫。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唉!想起那艰苦的年月,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满足、满足、再满足!
我和大弟相差三岁,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怀抱大弟,常顾不上稍大一点的我。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的,受委屈哭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给我抹去眼泪;病了,父亲的脊背就是我的病床;冷了,父亲的怀抱就是我避风的港湾;困了,躺在父亲身边,就象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寂寞了,父亲就搜肠刮肚地讲一些民间故事逗我欢笑。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对我们的疼爱,几乎成了溺爱,弟弟让父亲当大马,他就笑着匍匐在地,驮着他在屋子里爬行,直乐得弟弟一边笑着,一边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喔喔……直到我们姐弟都成年,他从没有向子女要求过什么,生活上还是那样俭朴。每当我们带着他的孙子及外孙女们去看望他,他都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翻遍橱柜的各个角落,把他放置太久平时舍不得吃的已变干的点心和带皱的水果都找出来。只要孩子们吃了,他就会露出慈祥的笑容。饭桌上只要儿孙们爱吃的,他还是不舍得动筷,任凭家人的磨破嘴皮的劝说,不改初衷。就临去世的头一年夏天,他老人家去七里外的集市买西瓜,卖瓜人多找给了他五元钱,回到家发现后,不顾炎炎烈日的烘烤,满头的汗水骑着小三轮车,一刻不停得给卖瓜人送去。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要有一丝力气,就挣扎着起床大小便,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坚持到临终前的几天 。他清醒的时候,从来没喊叫过难受 ,常常在床上一声不响的辗转反侧,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有在睡熟时才传来不能自制的呻吟声。每当看到瘦弱的我陪在他的身旁,他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连连唉声叹气,愧疚地嘟囔着:唉!你那么瘦还要照顾我!眼睛里满是疼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对慈父的怀念也不曾歇息。我想,无论天气如何,今年的清明,我都该回故乡了,梁山泊旁的杏花开了,我也该去看看父亲了!
清明节文章3:去苏州看西山
文/兰草ygl
清明节闲暇,朋友说苏州的西山值得看看。
二十几年前我去过苏州,当初来去匆匆,只是在苏州城里转了转,留下的记忆很多都是模糊的。离城西南40多公里的西山,不但没去过,甚至至今都不知它的存在。听说它就座落在太湖之中,撩拨起我浓浓的兴趣。
朋友驾车载着我们一进苏州城的高架路,就让一个个曾相识的路口转晕了头,个把小时的功夫,百十公里的冤枉路,一会儿转出去,一会儿又折回来,朋友脸上的细汗珠擦了又冒出来,嘴里不时说着两个字:抱歉。
我一个劲儿地打圆场,其实也是我真心话。久违了的苏州,正好是一次没有预约的绝好的重逢。在高架路上坐车看苏州,有点像坐飞机超低空飞翔游览,十几年前脑海中苏州的精巧、典雅、剔透的画卷,在我眼前变得支离破碎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州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一统天下,视野所见,除了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掩映着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还是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衬托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艺术设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这或许就是今日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和魅力所在。那片规模宏大的开发区,无疑苏州这些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
汽车在绕城高架路上不快不慢地开着,不时闪出一个个远近闻名的着名风景区路标,勾起我对苏州的点点回忆。让我在感叹苏州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同时,体味了人生的短暂,20多年弹指一挥间,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州之旅只能留给回忆了。隔着车窗我一眼认出了虎丘,那山、那塔、那满目葱茏,曾在我记忆中是那么深刻、那么伟岸,不知是随着光阴流逝的缘故,还是居高临下的视觉问题,它变得如此玲珑!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转眼就消失了。
“找到路了!”朋友惊喜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朋友顺着“清明扫墓方向”的大字路牌,快速地沿着一个路口驶去。看得出这是为方便清明节扫墓人新设的临时醒目路标,却让我们西山之行找到了正确的方位。朋友说,很多上海、苏州人家的墓地都在与西山相对的东山,东山也是一个风景区,只不过与西山各有独特的风情。正逢清明时节,扫墓的车流都拥挤地驶向东山,或者说驶向东山的车大都是为了扫墓。朋友还说他的父亲就埋在东山墓地。清明节前曾为此来扫过墓,这条路原本他很熟悉,每年都走一次。只不过进苏州城上错了路下错了路口,迷了路,才耽搁了那么多时间。
正说着,我见车子前方的高高山峰的半山坡上,隐约可见一片整齐的墓地,远远看去,一片白色花岗岩被高低错落的绿树簇拥着。朋友说,那都是十几年前规范的墓地,买下墓地的同时,就栽上了树苗,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绿化了山峰,思念与亲情同在,树木和亲情一道成长,直到永远。
转过山峰,远远望去,就见一片白茫茫的汪洋,这无疑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了。只见碧波万顷,群岛错立,山水萦抱,峰峦坞谷,湖湾人家,风光旖旎,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
这就是西山,西山就座落在太湖中。由西山岛及其周围20多个小岛,组成了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太湖山水为主体,集岛屿风光、古洞奇石、寺庙园林、古建民居、花果丛林、现代农业示范、民俗风情为一体的西山旅游风景区。
未进西山大门,首先举目入画的是,棋盘式具有异国风情的花园洋房和造型独特的别墅小区。从玻璃窗里透出的蕾丝窗帘、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阳台里晾晒的衣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花园洋房、别墅已名花有主。一些新楼盘还在售楼中心的广告牌下招揽新主人。一台台建筑吊车,挥动着长长的手臂不停地忙碌着,一片又一片的居民住宅小区和与之配套的商业建筑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我想,花园洋房也好,别墅小区也好,建筑风格和特色在西山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真正吸人眼球的还是这里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宜人的气侯,方便的交通,清幽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山是得天独厚的休闲度假胜地、宜人居住的人间天堂。
与洋房、别墅一样红火的是满目天南地北的游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五成群,悠闲地漫步逛着,还有的围坐在木椅和石凳上,乐其融融,说着笑着。一辆辆各式小汽车摆满了停车场,连柏油马边也挤满了车,有点人满车患。
车子从西山入口处往里走,经过两座跨湖大桥,游人渐渐少了许多,景色也越发耐看起来。
西山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西山群岛风光无限,“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
太湖圣景在西山,西山圣景在石公。石公山背依丛岭,斗突湖中,似青螺伏水,如碧玉浮湖,与三山等岛屿互为对景。石公山满山翠柏,怪石奇秀,危崖绝壁,石窑洞穴,比比皆是。
日月双照奇观更是罕见独特。听朋友说,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三来这里,傍晚时刻在落照台可以看到日落水面、月升湖上、日月东西对照的奇观圣景。我想像着,当夕阳西坠,残阳如血,湖上泛起霞光万道;月出东方,皓洁如玉,将将一片片银辉洒向水面,满湖铺金镶银,交相辉映的那一时刻,该是怎样令人心醉的情景!
西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既有山川林石之美,又有人文风物之萃。相传夏禹来此治水,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赏月,“商山四皓”在此避乱隐居。东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遗民在此建宅造园,留有古建百余幢。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给西山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层层叠叠成片成林的果树和茶园,让西山飞红点绿,香飘四溢。柑橘、杨梅、枇杷、石榴、银杏、板栗等果树,花开花落,四时有景,数之不尽,尝之不完。
清明时节,北方的春天刚刚从冬日中醒来,树也好草也好,绿色还没有伸展出来,满目还是灰蒙蒙的一片。西山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致,草是绿茵茵的,树是绿茸茸的,还有开在那树枝头一团团、一族簇色彩斑斓的花朵。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东一堆西一块的油菜花,看样子很多是野生的,面积都不大,黄灿灿的,十分耀眼。
走在环湖的柏油路上,一边是葱茏的山丘,下面是以黑白色彩为主基调的民宅、店铺,还有各式建筑风格的宾馆、酒楼,一边是清清的湖水,大大小小的渔船、游船在湖水中渐行渐远,万千佳境,深远意趣,令人凝思神往。
会做生意的西山人,把自家生产储存的一些农副产品,一筐筐一篓篓地摆在柏油路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枇杷在北方只有收获季节才能见到,黄橙橙干干净净的很诱人,买了一袋品尝,馨香爽口,酸甜适度,口感不错。
路边时常可以见到一个个茶摊,箱里篓里盛满绿绿的茶叶,旁边还着摆放着一个炒锅,将鲜茶炒熟现卖还头一次见过。朋友说,这都是碧螺春茶,是西山的特产,口味清香、凉甜、鲜爽、汤清、味醇。因价格不菲,游人真正掏腰包购买的人不多。朋友还说,这里的碧螺春茶之所以盛名,气候和水土是一方面原因,茶树、果树相间种植,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不知不觉,已过中午,朋友把我们领进一幢两层小楼的农家小饭店。小饭店与湖水一条柏油路之隔。湖边有几条木船停靠,看样子是水上人家,既可以打渔、开饭店,又可以一家人居住生活。一个中年妇女站在湖边热情地招呼游人乘坐快艇,用手指着湖对面的一个小岛,说是可以开到那里游玩。我看见湖中的几只正在游览的快艇,一个个都开得飞快,不时在水中划出一道道弧形,作着有惊无险的游戏。
从那不大宽敞的木楼梯进入饭店的二楼,店主人忙迎上前来,他中等年纪,个子不高,是地道的西山人。朋友介绍说,我们从东北慕名而来,他脸上笑容更加灿烂,便热情地给我们推荐饮誉海内外的西山三宝: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银鱼是太湖名贵特产,色泽似银,细嫩透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自60年代起就远销国外出口。白鱼肉质洁白,清蒸过后放在嘴里品尝,特别细嫩味鲜,妙不可言。与鲈鱼、鲤鱼、鲑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白虾通体透明,水晶一般,壳薄肉嫩,为当地传流名菜,据说长期食用具强肾补精等保健功能。
莼菜也是西山的特产,它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湖泊草本植物。季节性非常强,只要符合水温就会大量繁殖,似乎一夜便可长成,但如不及时采摘,很快便蹿升水面嬗变碧叶,结果好看却不可食用。大自然馔馈西山的莼菜是富含多种药性的名肴,做出的汤色香味俱全,形状卷缩似莲叶的莼菜,舒张开来浮摊在青花瓷碗中,正面绿色,背面呈紫褐,并裹缠着深稠透明腻滑的黏糊状,看上去很有食欲,吃起来非常鲜嫩滑润可口。
西山的景色是随时令季节的变化而变幻无穷,尽管走马观花,难观全景全貌,但初领了它独特的迷人魅力。其山之幽、水之逸、洞之妙、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其中,神怡气爽,乐而忘返。
从西山回来,我对朋友说,西山确实值得看看。西山之行,不仅欣赏了美景美色,更是一次旅游思维方式层次性渐进的过程。懂得了不仅要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还要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
清明节文章4:遥祭死去的椿树
文/老遗
清明节回家上坟,见曾经因我们铲土灰铲得光秃和岩石裸露的大山,已然绿树丛生,生机盎然。那为数不多的巨大陡岩,在刚长起的小树的掩映下,在咕咕流淌的小河陪衬下,是那样的美,仿若范增范老画家笔下的山水。我不竟大喜,生态的保护、生态的恢复必将功成今世,小村美丽的容颜必将得以重现。
祖坟的不远处,有一荆棘,占地三四平米。中有一椿树,胳膊粗细,笔直挺拔,足有四五米高。顶部才始发出的新芽,叶轴壮而结实,叶片嫩而可爱,尤其是那在萌芽时带来的暗红,任你何人都会有一种食之而后快的冲动。
堂弟老三,不知用什么办法钻入了荆棘林中,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才把这年轻的椿树给放倒了。他摘下顶端的椿芽站在我的面前时,我突然发现我竟然是那样少语的人,也突然感觉内心好像有一阵阵流血的阵痛。
唉,英年早逝的椿树,在你受摧残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到你流着满眼的泪咬着咯咯作响的牙强忍着撕心裂肺剧痛的样子,也能清楚地听到你喘着粗气拼命地追世道那上千个、上万个“为什么”的呐喊。我也知道你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如愿,你大好的前程还未开启,你心有不甘呀。但我想对你说,“瞑目吧,你已经拼尽全力了。”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许你会觉得你对社会的光还没有发完,你对社会的热还没有散尽,你对不起生你养你的那一块土地。但我想告诉你,你死去的那一刻,你还能无私地把那最后的美味献了出来,试问,大千世界,除了你还能有谁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想着做最后的奉献?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你没有自责的理由。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芳香才惹了祸。看,漫山遍野的树,什么化香、木叶才、马桑树、桦叶树……他们那一个被伤害了?又有那一个被摧残了?他们一个都没有受伤害,一个都没有被摧残。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毫发无伤,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你身上的芳香,没有你那样讨人喜欢的红芽。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环境的不好才受的累。我知道你在呐喊的时候反复在追问,“同样是椿树,为什么那些栽在房前屋后、肥田旺地里的椿树一个都没有受到伤害呢?”其实这道理是很简单的,也是你能够轻易地就会想明白的。你只要随便抬眼看看围在他们新芽周边的那一坨坨污秽之物,你心里定会全然大白,因为他们有人在关怀,有人在照顾,有人在爱护。而你却全然不同,你是孤儿寡崽,完全是由命打采。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摧残的力量太过强大才断送了命。你很想不通,为什么你筑了那么大的荆棘防护栏,而且在防护栏内的每一处都密密麻麻地布满瘆人的刺,结果还是无法保护自己。那是因为摧残你的力量太过强大所致。面对强大的摧残力,你不要说只是小小的荆棘栏,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结果都是于事无补的,都同样是死亡的命运的。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刚正不阿而不见于人的。你不含不糊,不贪不腐,你与贾府里的妙玉同属于看破世道、心若止水的一类。但妙玉选择了逃离,最终保全了性命,而你偏不信邪,非要在那污浊之地与命抗争,想凭一已之力净化那片土地,其结果也就只能是螳臂当车了,最终连性命都搭进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你要是懂得“合群”,也象其他树木那样左弯右拐,亦或是躲在那大树底下荆棘林中,也甘愿与他们为伍,我看你今天就不会惹这样的祸事上身了。相反,你会活得好好的,你依然会象他们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依然会毫发无伤的。但你天生的直性格不允许你这样做,因为你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命了吧。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太过突出才引来了嫉妒。古人一再告诫,“高处会不胜寒”、“枪常打出头的鸟”、“出头椽会先烂”,这些都是无数先辈付出生命的人生总结,但你却全不在意,全当是耳旁风。好了,这下你不瞑目了,这又怪得了谁呢?怪就怪你不信邪的独个儿高高的突兀在那山林中,怪就怪你比那些杂树突出了那么一大截。
呜呼,你的早夭,你是壮志未酬先身死,但你的一生却是坦荡而光明的,你是问心无愧的,你应该是无怨、无悔、无憾的,你应该是可以瞑目的。
哀哉,尚飨。
余国富
2020年11月6日
清明节文章5:百姓的清明故事
文/谢泓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
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
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
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
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
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
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
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
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
清明节文章6:峨眉山轿夫
文/张定芳
这次我利用清明节三天假日,去了趟成都旅游,看了市内的几个著名景点春熙街、青羊宫、杜甫草堂、武侯祠及锦里,都只是匆匆看客,瞧瞧热闹而已。成都小吃颇有名气,品尝之余才觉得名不虚传。而真正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峨眉山游玩时随处遇到的轿夫,他们总是给予我向上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
在登山途中,看着来来往往的轿夫,不断用毛巾揩汗的辛苦和劳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挑山工》。如果说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让我懂得了,人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能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峨眉山的轿夫又会让我明白什么呢?也许正是出此心理,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了峨眉的轿夫身上。他们每两人合伙一副滑竿在山上来回抬着游人,喊着号子小心走着。这些轿夫身材普遍比较矮小,穿着很是朴素,面部表情没有游客们游玩的那份高兴与惬意,有的是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他们两人合伙用一副滑竿,专门去抬那些不想登山或者无法登山的游人。其实他们所用的滑竿工艺很简单,就是用两根约六七尺的斑竹做抬竿,两端绑着一尺五的抬担,中段悬着用绳索将竹片编串成弧形的“竹排”,“竹排”前还有一根踏脚棍。滑竿制作简单,适应山道,坐卧舒适。他们抬着游人上下山时所走的路线和泰山挑山工有所不同,他们不走折尺形的线路,而是直上直下的走直线,还有,他们也不像挑山工那样走一段就换一次肩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用两个肩膀抬的)。我知道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挑东西时,之所以走折尺形线路是为了省力和不伤膝盖,而他们为何要走直线呢?他们难道不懂得走折尺形线路省力吗?后来我由于走不动路了,没去游“一线天”和“猴区”这两处景点,在峨眉山半腰等导游时便和几个轿夫搭讪起来,方知他们之所以不走折尺形线路,是因为让游人躺在上面不眩晕更舒服,他们的话不多而且简单朴素,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游人的那份周到与淳厚。游人坐上滑竿,“嘎吱嘎吱”,卧游在崎岖的游山道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
我又问他们每天这样往返好几趟难道不累吗?其中的一个轿夫说:“我们也是人,怎么会不累呢?可是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要出这份苦力!”他的回答是如此简洁有力。后来只要我听到有节奏的“嘎吱嘎吱”滑竿声以及他们那沉重有力的脚步声,我就赶忙给他们让路,生怕他们因为我而耽误了行程,多出了气力。我暗自思忖自己空手爬山尚且耗费很大的气力,何况他们抬着一个很重的游客,再爬这么陡峻的山,那是多么的艰难。特别是上山时走在前面的轿夫,还有下山时走在后面的轿夫更是迈步费力。古往今来,这曲折陡峭的山道上,不知嵌满了多少探奇、寻古、访幽、烧香拜佛人的脚印,而在这些脚印中又有多少是轿夫们留下的印迹呢?也许正是这群轿夫的出现,才为这处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一种向上向善的无形力量,他们不仅为游人减少了登山的劳累,更让游人卧坐在软软的滑竿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犹如腾云驾雾似的尽情浏览着这仙山妙境,赏景餐秀,谛听鸟语,真是优哉游哉乐哉!
在各地名山大川中,生活着不少跟峨眉山轿夫一样的轿夫,他们长年累月的劳作中练就一副铁肩负重的本领。尤其是这些轿夫和背夫,个个都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耐力。他们用血肉之躯承载着生活的重压,面对陡峭蜿蜒的山路,挪动着坚实的步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行进。他们为那些向往名山,但又无力登临山巅的游客提供了方便。劳动者是美丽的,当他们艰难地将游客送达到指定景点时,也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劳动报酬。在峨眉山道上,当你坐上滑竿晃晃悠悠、逍遥自在地观赏风景时,他们还天南海北地给你摆一些有趣的龙门阵,让你的笑声在滑竿上荡漾……
上峨眉山游玩坐轿子,我真的有些不忍心……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对准一队抬滑竿的轿夫,咔嚓一声,这对轿夫不算高大的身影不仅永远地定格在了相机里,更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清明节文章7:那些年,那些清明节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清明节,这个清明有同学从合肥来武汉玩,我也全程陪伴,直到早上他们离开。这让我想起了许多。
那年,我们十九岁,那个春天,我还在每个月不停的给她打电话,而她则总是慢慢悠悠的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话,直到我们挂掉电话。而那个清明,她们几个一起来到武汉玩,我满心欢喜的到汉口火车站接他们,三号下午我们在江滩放风筝,之后她去经济学院的同学那里住,我们回来了。第二天,原本已经说好要来我们学校的他们居然因路途较远变卦了,而由于另一同学已经为她订好了生日蛋糕,他们还是来了。那个夜晚,我们在KTV过夜,也为她过生日。我多么高兴能和她一起唱上几首歌,虽然这种机会着实不多。而我一夜没睡,如今还总会记起她坐在我大腿上,还有靠在我肩膀上的瞬间,也许永远都不会忘吧!
清明节当天,我送他们到火车站,他们要回去了,而那天,正是她19岁的生日。那年,清明节因为有她而变得那么精彩,充满活力。而那时候我已经很喜欢许嵩的《清明雨上》了,因为这个出生在清明节当天的女孩。然而,还是在那一年,她最后告诉我,她成为了别人的女友,那个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人。到如今,她和他依然幸福的在一起,而我和她,则开始慢慢疏远了,联系越来越少了,现在见到她再也没有那种莫名的特殊感觉了。
还是在那一年,在一个热闹的夜晚后,一个更热闹的光棍节之夜,我向另一个女孩表白,遭到拒绝,直到如今还在心存幻想(或许这只能是我的幻想),我总觉得我们最终能够在一起。而事实是,我已经快一年没有见过她了,只是在网络上,或者用短信偶尔聊聊。最近,突然好想见到她,可是虽然每个星期都要去她所在的新校区,却始终没能相见……
这个清明节,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境况也是如此,他喜欢他一个初中同学,我们昨天还把她叫出来一起玩了,而她似乎还不了解他的心,他则显得那么无奈。
确实,我们的人生里总是拥有很多的无奈,总有那么不如意,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远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向前走,要相信终有一天,有情人能够成为眷属,我们会拥抱幸福。
清明节文章8:民工祭
文/北方杉
民工祭
每过清明节,我都伏案沉思,回忆爷爷奶奶的离去留下什么、带走了什么?爷爷说他经历过袁世凯“起洪宪”、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到“走社会”,可他没有经历过现在的“单干”。他们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留下的是期望”。
爷爷不识字,用自己的话讲是“睁眼瞎”,爷爷总跟我们说,他是祖爷爷用箩筐挑着来东北的。不知什么爷爷一直在讲老家是山东省永平府牛庄县,跟本不知道告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有一天爷爷奶奶或者我们回去不成?!大约是7几年,靠山公社修二龙水库,爷爷也参加大会战,那时我离不开爷爷,就领着我去了会战工地,全公社每个小队都有出民工的任务,那时的生产小队1年都有几次出民工任务。从小到大队、人民公社、一直到县里出民工等,这些出民工任务都是生产小队拿“赔头”,生产队给出民工的社员记工分,供吃喝。如果像为国家大型施工建筑等出民工(辽源煤矿、丰满电厂等)社员都争着要出,那时干好了还可以端上“铁饭碗”成为正式工人。这些“民工工程”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了,下三台水库的贡献应该数以千万计或更多。蓄水、渔业和缓解山洪、灌田、为城市供水等等。而二龙水库如今也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为个人所有了。10多年前已经卖给了个人,大概是75万元人民币,现在涨到300万元人民币水库持有人都不卖。别的不说,库区光良田就100多垧。爷爷就是为这个水库的修建落下了毛病,修建水库大坝全靠挑挑,1天干13个小时的活,你一挑,我一挑,一顶一,打头的领着,谁也落不下。早6点上工地,晚7点收工,吃食堂住工棚。每到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民工们打着饱嗝,一手剔着牙,腆着肚子,聚在一起扯蛋一番。一个是闲“打聊”,一个是“破闷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猜谜。记得那时正是8月天,工地上真是“八月流火”,红旗招展,公社指挥部大喇叭播放着催人奋进红歌曲,10000多人在工地上,好一派“战天斗地”的大好风光。记得那个中午刚吃完饭,轮到爷爷给大家伙“破闷儿”了,工地上民工们有一个约定,谁出的“闷儿”1天没猜出来,谁就可以歇一天,活大火给干,厨上还给一个大烤地瓜。那时的烤地瓜可金贵着呢,陈地瓜保存到8月非常不容易,况且新地瓜还没下来。爷爷一看人来齐了,就给破了一个这样的“闷儿”:
“十字街头路不齐,马站南北与东西。
山高不见中途路,花下袭人草也稀”。
嘿,语出四邻皆惊,这么有学问,红楼梦的东西都引用了。我当时是什么也不明白,鸭子听雷,就看民工们都伸出大姆子,我也跟着乐。当天下午谁没有猜出来,厨上把一个用灶坑烤得焦黄的大地瓜送到爷爷手上,爷爷掀起我的前大襟,塞到我的怀里。一天过去了,没人猜到,第二天还是没人猜到……就这样让爷爷在工地上呆着。我们是夏家窑民兵连,民兵连长一看不行,况且二龙山出民工是政治任务,再说爷爷也不好好呆着,在大坝上乱走,谁一问,爷爷就把破“闷儿”的经过说上一遍。连长犯难了,一时半会猜不出来,这样影响不好,咋想方设法把爷爷的“闷儿”给破了,可就是没人破得了,民兵连长急得团团转。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可以在火线入党、提干。这提干最有诱惑力,端上铁饭碗是谁都求之不得的事。如果把这事捅出去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没办法,他就找到指挥部广播组的好友出主意。他的好友来一个变通,“坏事变好事”。下午就在广播里播出这样一个专访:《“闷儿”的动力》——访夏家窑民工连。
在“八月流火”的一个中午,记者来到了夏家窑民兵连采访,一走进夏家窑民兵连,记者被那火红的场面感动了。别的民兵连的工地一片悄然,而他们却是顶着烈日挥泪如雨,为工程的早日竣工而拼搏着。来到他们中间,才知道,他们开展了,能干加苦干,打击帝修反,以“闷儿”为载体,快上促大变活动……就在这篇文章里对爷爷大加表扬。爷爷听过以后,没说什么,就走进了会战的人群里。就这一次,淳朴的爷爷终生没有忘记。就是因为这一次,在工地上累吐了血,落下了气喘的毛病出。爷爷为“民工事业”作出了没有回报的“付出”!
今年5月我从广西桂林开会回来,特地去一次二龙水库,模糊记得进了靠山镇(那时的靠山人民公社)一过下家甸子村就应该看见二龙水库里那基高高的铁塔了,可这次左找右找也看不见那基铁塔。一同来的弟弟知道我的用意,告诉我那基铁塔在水库卖给个人的第二年就倒掉了。我乍一听非常失望,好好的铁塔咋就倒了呢?!我有些怆然,顿时没了回去的兴致了。那好好的铁塔咋就倒了呢,多好的铁塔呀,就立在水库的一个土岗上,有30多米高,我曾爬上去过,塔上有一个平台,四处远望心里舒服极了。我跟爷爷在工地住了1个多月,有点想家了,我爬上铁塔就朝我家的方向望……
工程历经3年才得以竣工,大概爷爷没看见那满水库的鱼,或者没吃上1条就走了。可他只从广播里听到——造福千秋万代就够了,付出的是那么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