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文章

请欣赏骄傲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骄傲的文章1:袋鼠

文/周玉珏

大家好,我是袋鼠,我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世界上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我有一身毛茸茸的皮毛,像一个大绒球。我还有一个口袋,它就是我的育儿袋了!我刚生下来时,浑身光溜溜的,非常小,就跟花生米那么大小,在我五个月大以前,我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了妈妈的口袋的边缘,就滑了下去,我躺在妈妈的怀抱里贪婪的喝着妈妈的乳汁,五个月时,我又可以看外面多姿多彩的景色了。

一岁时,我才能像妈妈一样独立生活,我们的跳跃本领可大了!最高能跳四米,最远能跳十三米,厉害吧?我们的尾巴又粗又长,它是用来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的。

别以为我们老是活泼可爱、温顺友好的,其实,我们有时也非常好斗,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才行,争斗时,我们挥动前腿,互相抓挠,像是在打拳击赛呢!当我们遇到强敌时,也经常采取这样的方法还击对方叫喔!

如果你们喜欢我的话,就来澳大利亚找我吧!

骄傲的文章2:钱包里的骄傲

文/肖进

小时候,用省吃俭用的零花钱,在地摊上买了一个钱包。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钱包里冷冷清清,什么都没有。有一天,父亲发现了我的钱包,他借了大伯的一件新衣服穿上,特地带我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父子合影,夹在钱包里。

有了钱包之后,我渐渐地学会了抵制糖葫芦的诱惑,学会了拒绝花花绿绿的糖果,往钱包里存钱,鼓鼓的钱包,会让人骄傲。有一段时间,我的钱包里夹的是一张明星的贴画。尽管,没有父亲相片的钱包让我看到父亲眼里的失望,但他却不断地给我钱。口袋里的零钱,买东西找的零钱都给我。父亲说,他虽然不是有钱人,但不会让我在需要钱的时候觉得生活太难。

成家之后,我的钱包热闹了起来。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购物卡等等。装满现金的鼓钱包荣耀已成了历史,让人骄傲的是那些闪耀着金光的银行卡。我到几家银行营业厅开了户,钱包里放满了卡。虚荣心满足的背后,是只有我才体会到的心酸与尬尴,那一堆卡里,除了父亲的退休工资卡,其他的都没什么钱。

记得那天接到银行催还贷款的电话,我饭也没吃,独坐在天台上望着没有星星的夜空发呆。父亲悄悄来到我身旁,说我们父子之间不谈钱,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需要钱,这些年吃穿是你给的,我的钱都存着没用,你拿去应应急,万一哪天我走了,这卡也不至于丢失。

接过卡的那一刻,我突然心生恐惧,真的不希望我拿出这张卡的某一天,父亲已不在。可这一天终究来临,给父亲穿寿衣的时候,我给他的腰上系上一个钱袋,希望父亲在天堂不会缺钱用。钱袋系好,我已泪流满面。

回首走过的路,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骄傲的话,绝不是钱包里的钱,而是父爱。

骄傲的文章3:父亲,我是你的骄傲吗?

文/吴庆钧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每次听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心里总会思绪翻涌,情不自禁的泪水盈眶。

父亲又打电话来了,轻声呼唤我的乳名,依旧问那几个问了无数遍的问题:在上班吗?吃饭了吗?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最近工作顺利吗?最后往往是以冗长的叮嘱结束通话。

父亲七十五岁了,变得唠叨起来,越来越像母亲。说实话,我对父亲的唠叨有些反感,甚至在跟父亲通话的时候,会表现出极不耐烦和敷衍搪塞的态度,但我知道,古稀之年的父亲,不会上网,不会写诗,更不知道发朋友圈,打电话跟子女聊天,是留守老家的他唯一的乐趣。想到这些,我便会自责不已,在忙碌的都市生活里,我忽视了父亲,忽视了在故乡那越来越空的村庄里,还有我浓浓的乡愁。

父亲年轻时是个铁铮铮的汉子,据母亲回忆说,年轻时的父亲一身中山装,肩挎帆布包,头上包着一盘白色的帕子,英姿飒爽,一表人才。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因为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父亲在生产队里送材料,经常出差到县城,不用下地干活就可以挣工分,在受到很多人尊敬和羡慕的同时,也招来不少嫉妒和迫害。后来,政府一纸调令,要把父亲调到城里工作,但那时局势动荡不安,父亲望着一家老小,放不下心来,便毅然决然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

父亲成家后,面对着兄弟之间的排挤和老人的无理吵闹,过得异常艰苦,几个女儿相继出生,惹得四邻冷嘲热讽、父母长辈指责谩骂,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没有儿子意味着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母亲说,姐姐们出世,面对村里人的讽刺和长辈的白眼,她无数次躲在屋里哭,父亲总是安慰她,男孩女孩都一样,都能出人头地,都能孝敬父母。父亲前卫的思想和心胸,在那个年代是极为少有的,要知道那时的农村,很多妇女因为没有生儿子,总会招来公婆的侮辱和丈夫的拳打脚踢,而父亲却用宽容博大仁慈的心态树立了一个为人夫为人父的榜样。

我是父亲的小儿子,深受家人的疼爱。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幼时的我就黏母亲,父亲在我的印象里很严肃,也很勤劳,是家里的顶梁柱,种地、砍柴、饲养牛羊、修葺房屋都是一把好手。记事以来,父亲总是很忙碌,当我早上睡醒起床,父亲已经上山割了一背草回来,吃过早饭,抽着一支劣质香烟,扛着锄头下地做农活,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用剩菜烫了一碗包谷饭吃下肚,还得上山去把牛羊赶回家,即使是大雪封山的寒冬腊月,也要到山上找柴,就连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也不闲着,侍弄着一群牛羊。父亲不仅勤劳能干,还会各种土偏方,每当母亲生病的时候,父亲便会找出平时收集起来的中药,研磨给母亲服用,我时常肚子疼,父亲也总会用他那粗糙的手给我揉肚子。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每次父亲赶集,都会给我带回来一小块蔗糖,用香烟纸包着,那带着烟草味的蔗糖,是我童年生活里最甜蜜的记忆。母亲一直体弱多病,父亲身体结实硬朗,是一个家的天,只要有父亲在,我们就不会饿着,我们就感到温暖、踏实、安全。

后来,我离乡求学,父亲已日渐年迈,为了我和哥哥的学费,卖了牛羊,欠了一屁股的债。最终我还是辍学了,我也知道,父亲已经尽力了。为了理想和生活,我随波逐流,开始了打工生涯,当父亲将我送上班车那一刻,我才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背驼了,脸上布满沧桑的皱纹。此后,一别十余年,我与父亲的相聚便少得可怜了,偶尔回去一次,父亲身体已是每况愈下,曾经强壮的父亲,终于敌不过岁月的刀锋,各种病痛找上门来,积压在父亲那瘦弱的身子上,但父亲一直在坚持劳作,只为了给我们减轻一点负担。每次父亲病重,我都在外地,父亲一直安慰我,叫我别担心,让我好好工作。我的父亲啊,他只是不想我耽误工作,不想让我花费路费。

我知道,父亲心里是愧疚的,他时常念叨当初没有钱供我读书,让我过早离开校园,才会一直颠沛流离,他没能给我车子、房子,没能给我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些年,我虽然四处漂泊,但一直奋发图强,笔耕不辍,文章见诸报端,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打工作家”,父亲以此为傲,在旁人的赞许声里昂首挺胸。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在揪心的歌声里,为我的父亲,写下这些浅薄的文字,只愿留守故乡的他,健康平安。

骄傲的文章4:骄傲的小毛驴

文/张家轩

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只骄傲的小毛驴。它抬着头,挺着胸,一副做什么都比其它小伙伴强的样子。

一天,它走着走着,看见磨坊姐姐在磨面,便说:“你看看你,磨面磨得慢死啦,让我们比试比试。”磨坊姐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啦!

只见,小毛驴飞快地转起磨盘来。可是,转了几圈,渐渐地,小毛驴的体力不支了。但磨坊姐姐却恰恰相反,越磨越有劲,小毛驴再也转不动了,只好红着脸逃走了。

没过几天,不甘心的小毛驴,又看见卡车叔叔了,它说:“叔叔,叔叔,我俩比一比,看谁跑得快。”“当然可以。”卡车叔叔用粗壮的嗓门回答它。

又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啦!

开始小毛驴和卡车不分上下,但跑了十几米之后,小毛驴变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卡车叔叔等等我,等等我。”它喊着,可卡车叔叔哪管它呀,一溜烟开走了。

这时,看到这一群小鸟飞过来了,对着小毛驴说:“小毛驴,小毛驴你可不要骄傲啊,你要做一个谦虚的小毛驴。”“嗯,我知道了。”小毛驴红着脸应道。

骄傲的文章5:骄傲的小蜜蜂

文/戴沈冰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小蜜蜂,它每天都辛勤地采蜂蜜,可自己却只能吃一点点,认为大家对它不公平,于是,离群出走了……

它先来到一个花园,一会儿跟蝴蝶玩捉迷藏,一会儿跟蜻蜓跳舞,一会儿让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它想:不采蜜的日子真开心呀!过了几天,它在花园呆腻了,于是,它又来到一所美丽的校园,在一棵柳树上休息。一个小朋友看见了它,便叫了他的伙伴来,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大家一致赞同后,跑上前去,问:“小蜜蜂,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小蜜蜂回答:“我出来玩的。”小朋友们又问:“其他蜜蜂呢?”小蜜蜂生气地说:“别提了,一提我就来气,我每天辛苦工作,吃的蜜却只有一点,大家对我真不公平!”小蜜蜂说完,嗡嗡嗡地飞走了。

半路上,它遇到了一个人,小蜜蜂飞到那个人身边问:“你在这里干什么?”那人抬起头,一脸坏笑地说:“蜜蜂标本应该也很值钱的吧!”小蜜蜂大吃一惊,以最快的速度赶紧逃跑,小蜜蜂累得气喘吁吁,而那个人还是穷追不舍。小蜜蜂实在是飞不动了,重重地摔在地上,昏了过去……这时,出来巡逻的蜜蜂卫士发现了,迅速飞到那个人身边,在他胳膊上狠狠地蛰了一下,那人痛得哇哇大叫,蜜蜂卫士趁机将小蜜蜂带回了蜂巢。

小蜜蜂醒来后,发现自己已被蜜蜂卫士带回了蜂巢,从此以后,小蜜蜂天天辛勤地劳动,慢慢地,蜜蜂王国的蜜大量地增加,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骄傲的文章6:小山村的骄傲

文/庆子7

黔东南莽莽苍苍的大山里,仿佛天母随意播撒的种子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寨,它们以山为屏障,以森林为掩护,像一个个处子安详而恬静地躺在大山宽阔的怀抱里,因为大山的滋养与阻隔,她们美丽、穷困而又无知。但这并不影响她们的角逐,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自己的奋斗,也就有了自己的疼痛与骄傲。

四周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山里人根据田土的分布而居,大的村落几百户,小的十几户甚至独家村。我们的村庄有两百多户人家,而且居住非常集中,这对于几个邻近都只有几十户的村落来说,可谓是大地方了。记得小时候流行这样一句儿歌“八柳宰佃猪牛圈,芒岭大队小北京”。没错,我们的村庄就叫芒岭。这句不知何人何时创造,怎样流行起来的俗语是我们小时候的骄傲,每当跟八柳宰佃的孩子们发生矛盾时,我们就故意大声哼唱,甚至不惜时常为此分成两个帮派干上一场。

芒岭,谁也说不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我浪漫地猜想,或许是我们的祖先逆江而上,逃难于此时,这座山岭正漫山遍野的开满芒草花,我们的祖先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块美丽而又肥沃的土地,于是安居下来,芒岭因此而得名。村里的老人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说这芒,是芒粑的芒,好多饥荒的年代,到处饿殍遍野,可我们地方从来没有人被饿死,因为我们的山上到处都是蕨菜,而且又懂得将蕨根制作成芒粑,芒岭应是因为这芒粑而得名。

芒粑,就是用蕨根,也叫芒根制作的粑粑。母亲说她七岁的时候就跟外婆上山挖芒根了,而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因为吃了太多的芒粑总是全身浮肿。全家人喜欢调侃的一件事是关于五叔的。五叔那个时候还很小,大概四五岁吧,每次叫他吃饭,他就会问,吃什么饭?芒粑。揍你娘,又吃芒粑。嫩声嫩气的骂语让人听着又好笑又心疼。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似乎懂得提起一切植物淀粉的方法。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将红薯、洋芋、南瓜之类做成糕点,比米饭还好吃。没有油,那些难以下咽的菜,根类、茎类、叶子,她都能做成豆腐或者原子,拌上辣椒姜蒜,美味无比。印象最深的,是山上的一种树叶做成的绿色豆腐,味道微苦,还有点涩,但晶莹剔透,十分诱人,母亲说这道菜能够降火利尿,还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鼓励我们多吃。母亲唯独没再做过一次芒粑。虽然我们生长在这个因芒粑而得名的村庄,却没见过芒粑长什么样,出于好奇,我们多次央求妈妈做来偿一偿,可妈妈总说,现在有这么多的好东西,还做什么芒粑呀,只要想起那个气味我胃就痛。

后来在餐馆里吃到用油精心煎炸过的芋色的芒粑块,那份酥香软糯真是叫人难忘,想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会吃到骂娘呢?母亲说,没有油没有盐没有肉掺着炒,你们吃一块试试?母亲不再做芒粑,也许是不愿揭开那痛苦的回忆。但现在时代不同了,那些以前觉得难以下咽的东西,现在摆到桌上却能成为一道独特的美味。而我们现在桌上的许多独特美味,又恰是人们在那些艰苦的年代为免除饥饿而提炼的智慧的结晶。

两三里路的距离在城市里比不上一个小区大,但在我们这却坐落着好几个独立的村寨。八柳离我们村大约有三里路程,而中间还隔着大宰佃与小宰佃。八柳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上,因而横穿我们寨子中心的马路只是路过他们的山脚,而宰佃距马路还要远一点,在一个山冲里。寨与寨之间,喊一嗓子都能听见,两山的住户,出了门就能相互望见,可是,要从一个寨子走到另一个寨子,要从你家来到我家,却不是那么方便的事,需要在迂回曲折的田埂地埂上绕来绕去才能到达。

在这里,更能让人体会到交通带给人类的骄傲。

我们村庄只因为有了那么一条窄窄的乡间马路,而使我们拥有着巨大的自豪。我们可以骄傲地对那些挑着担子,一摇一晃,艰难地从高山上下来的人大声说:这些山上佬!就好像城里人经过我们身边时,轻蔑地说:这些乡巴佬!山上的姑娘如果能够嫁到沿河一带的村庄,那是多么大的福气与荣耀。如果沿河村庄里的姑娘看上了山上的小伙子,哪怕小伙子人很优秀,也定会遭到家人甚至家族的反对。山里人谁不偿尽了没有路的艰难?谁不想走宽阔的路啊!哪个地方最先拥有宽阔的路,哪个地方的发展就会走在前面。

穿过我们村庄的公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凭人力一铲一锄挖出来的,全是义务工,一个村寨负责几公里,那些座落在山腰上的小村小寨自然没有能力将公路修到屋脚,只能继续过着凭脚力艰难生活的日子。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依旧多是凭借脚力,虽然沿河有几片坝子田,但更多的田土在山上,山里人每天要烧的柴火、换油盐肥料的林木都在山上。不一样的是,有了公路,通往城市的距离就近了,换言之,通往发达与文明的距离就近了。

通公路后,我们村子里第一个买车的人是石三公,比八柳、宰佃、地里有第一辆车的时间都要早。学校里的孩子总是喜欢攀比,比奇事、比发展,七嘴八舌,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响亮。芒岭的孩子们说,我们村有车了,你们村有么?只此一句,别村的孩子就哑口了。

石三公将他的拖拉机开回村子的那天,许多人都来放炮祝贺,宴席从街头一直摆到街尾。从此,村里每天都会响起隆隆的机动车声,村里人的生活也随着这隆隆的声音悄悄地起了变化。秋收的时候,人们用麻袋装好稻谷背到公路旁,然后三公的车子隆隆隆就拖到家门口来了,再不用担心当天挑不完放在坡上受潮。去砍柴火也不再是一天一扛,而是用几天砍,几天捆,几天搬到公路边,然后三公的车子一车就把一年需要的柴火运回了家。搬运砖瓦、沙子、货物,到镇上赶集、上学,石三公的车都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有一次,石三公去镇上拉货,半路刹车失灵,车子撞在坡榜上,有一片碎玻璃刺进了三公的脖子割破了颈动脉,据说血像喷管里的水一样往外射,村里人闻言一片愕然,无不为三公默默祈祷。三公人好,平日里给乡亲们拉货都是你愿意给多少是多少,从不计较路程远近,耗时长短,还帮你上货卸货,路上遇到挑重担的、晚归的不等招手就主动停在你身旁免费搭送。也许是好人有好报,石三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被救活了。石三公遭此一劫,村里人以为他再也不会动车了。然而三公病好之后,换了一辆小货车又重新当起了我们村的司机。他家里人都劝他说年纪大了,不要再开车了。三公说等有人顶替我的班了,我就休息。

八十年代末,开通了黎平至地理的班车。每天放学孩子们就会一排排的坐在街边的木楞子上守着班车经过,一听到喇叭鸣叫,所有目光就会齐刷刷地盯着村口,然后随着车子移动,一直移到望不见的远方,移到县城黎平。孩子们想,什么时候才能坐上这班车,去看看县城是什么样子。

1994年我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黎平一中的民族班,终于从望着班车过往的孩子成为了班车内的一名乘客,第一次坐上了开往县城的中巴车。

班车从地里出来,经过好几个村寨才到我们村,车内拥挤不堪,充斥着各种气味,一上车,我的胃就翻腾起来,恶心想吐。父亲陪我去的,在车上,他的一个学生将坐位让给了他,父亲又将坐位让给了我。我坐下来,看着熟悉的村庄和山脉向后退去,紧闭口唇,将一切的情感都捂在了心里。

那天天气很好,可是头一天刚下过大雨,路面还很泥泞。班车开到需要上坡的地方就停了下来,车主叫女人小孩走到山顶上去等着,男人全部下车推车。巨大的中巴车,泥泞不堪的路面,长长的一段斜坡,男人们奋力地推着,没有一个人报怨,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看到这幅景象,我的眼睛潮湿了,我没有想到由乡间通往城市的路会这么艰难。

父亲送我到学校,将我安顿好就回去了。由于一路上车窗哐当哐当的响,我耳鸣了三天,休息了一个星期,鼻腔里的汽油味似乎仍没有散尽,生病一样晕晕呼呼。日后再看到那样又脏又破的中巴车,心里就不免升起一丝恐惧,可是,要在乡村与城市间往返,又不得不倚仗于它。

路是随着河流蜿蜒的。在挖机、炸药还没有普及到山村的年代,我们能够拥有一条凭借人力挖出的通车公路,主要是因为河流。

有山便有川,聪明的民族傍水而居,傍不到水,住在山腰上,那是出于生存的无奈。纵观南北,谁拥有的水域越宽,水质越好,谁就越容易走向文明和富有。然纵观古今,水质的好坏与物质的富有程度又似乎成不了正比。于城市而言,我们是山里人,于没有河流住在半山腰上的山民而言,小河又足以成为我们巨大的骄傲。

我们的小河,不过几十米宽的河床,随着山谷走势款款坎坎地流淌。平日里河水清澈明亮,可以于水中观蓝天白云,观两岸山石草木,观河底光洁的卵石,仿佛一位温婉娴静的姑娘,一路上走走停停,播撒勤劳与善良。山洪暴涨的时候,河水浑浊,湍流急下,又仿佛力大无比的粗莽汉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山中没有平庸的流水,水是山的眼睛与灵气。厚重的大山,因为有了小河的缠绕与掩映才显得既巍峨苍翠而又灵动含情。古朴的山村,因为有了小河的滋养而繁衍不息,于宁静中多了些喧闹,于平淡中多了些情趣。没有在山里生活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条小河的美丽以及她的富饶。

我们的小河隶属长江水系,是长江水系一条支流的源头,一路上因不断有溪涧加盟而慢慢变大。小河在地里还是小溪,至梭等桥与后江(gāng)汇流才有了小河的模样,至孟彦两河交汇而始有名称孟彦河,成为黎平县六大河流之一。由地里流经我们村庄至孟彦的这一河段是没有名称的,当地人称之为江(gāng),比小溪大比河流小,能放排能畜水建小型电站的江(gāng)。

小河给村庄最先带来的实惠是灌溉与运输。干旱之年,河两岸的水车依呀呀转动起来,近些年抽水机轰隆隆响起来,干旱之年便依然是丰收之年。小河让山民摆脱了完全靠天吃饭的命运,给山民的生存提供了一道安全凭障。

小河随山势流淌,缓急不定、宽窄有变,撑不了船,但却可以放排。不通公路的时候,山里的木材都是以放排的方式运输出去的。河水如果太小,木材会一路被卡,如果涨水太大,又会被冲断损坏,或者跑得太快冲入大江里掌控不了造成损失。这就需要会观测天象,能够预测何时下雨,雨量有多大。据说我爷爷是这方面的行家,后来我三伯得了真传,给放排人预测了几次都恰到好处,以至于后来我三娘种什么何时种,村里的妇女都悄悄追随。但是山里的气候局部性强,太难把握,意外之事时有发生。听大人们说,有一年村里的年轻汉子们趁洪水逐渐退落的时候去放排,不曾想上游暴发了更凶猛的山洪,有两个躲避不及而被山洪永远吞噬了性命。后来,沿河的村寨都筑起了水坝,筑水坝主要用于发电,但开坝放排却降低了放排的风险。

小河给村庄带来的最大的实惠是夜里的光明。因为这条小河,我们比山上的村庄进入有电时代早三十年。我们村的电站坝于1972年建在村头的起凤山脚,距离村庄约有1公里。电站建起来后,不仅夜晚不用再点蜡烛与火把,还结束了村民舂米吃饭的历史。三伯是电站的守护人,每天早晨割完牛草就到电站去给村民打米,傍晚天快黑的时候开闸发电,深夜12点关电。三伯是胆大心细的人,至2002年并入南方电网,三十来风雨无阻,准时开电关电,总能在遭遇异常天气前及时断电,很少造成重大损失,使我们的电站成为了沿河所有电站中发电量最大最稳定的一个。三伯也因为他的能力与为人成为了村里威望最高最受好评的人,在村里担任了二十几年的村长支书,至今依然是我们村的老支书。

小河离村落很近,用水、洗涮、捕鱼、河滩上的晾晒,河流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办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更为山里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孩子们在小河里追逐、嬉戏,站在小河边上望着潺潺远去的流水遐想,心里升起一些希望与梦想。诸如此类,有些影响是看不见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山和水相依偎、相映衬、相点染的风景,早已成为山民祖祖辈辈最熟悉、最亲切、最美丽的背景与记忆。而当我们一步步走向城市,远离山村,这条清流也会永远荡漾在我们记忆的某个角落,距离越远越明澈,时间越久越清亮。

我为这条美丽的小河,滋养了我的村庄我的祖先的小河,装点了我的童年让我为之骄傲的小河没有名字而遗憾。我不甘心地访问了村里的许多老人,向他们打探这条小河最初的名字。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告诉我,说这条小河是有名字的,叫七子河。他说在祖辈的观念里,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是人一生最圆满的幸福,是最兴旺而又和谐的繁衍,二是从地里到孟彦,河边上恰好坐落着七个村庄,因而祖先将这条小河叫做七子河。老师说还有一首古歌为证,遗憾的是,老师还没有为我找出古歌便仙逝了。我会继续查找古歌,不过不是为了证实小河的名字,有着如此美好寓意的名字,我在知道的那一刻已经欣然接受了。因为小河是村庄唯一的河流,只要说江(gāng)边,大家便知道所指,有没有名字无关紧要。但我想,当村里人走出去,要将这条小河与别的河流区分开时,七子河的名字一定会被大家欣然接受。

在与周边村落相比较而自许为“小北京”的我的家乡芒岭村,因为居住相对集中、有公路有河流,无疑比其他民族村寨更早地走向了文明。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习惯上。

我们虽是侗族,但到我父母一辈就已经全部说客话(即汉话,我们侗族人管汉族人叫客家)了,而且是纯正的客话口音,不像八柳宰佃的还夹着侗话的腔调,更不像再远一点的地里,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讲客话,甚至都听不懂。听不懂客话,说明没过见世面,说明原始落后!为体现我们的文明,我们不再说侗话,不再穿侗衣,不再梳侗家人的头式,不再过侗族人的节日,我们已完全像汉族人一样生活,并以此为骄傲,而看不起那些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穿少数民族服装、生活习惯依然不改的民族同胞。在那个原始落后的山区,我们一度感到优越,感到自豪。

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进入21世纪后,有人提出了“原生态”的概念,倡导保护和宏扬生态文明。大量的优惠政策倾斜向了那些未开化或者发展落后的地区。国家免费接通了电网,免费修通了公路,扶持生态产业,开发旅游资源。那些原本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成了打造的重点,因为不开化,他们还保持着本民族的特性。而我们的村民祖祖辈辈是侗族,但现在已经集体不会讲侗话,不会唱侗歌,不会蜡染刺绣,我们的村庄已经没有了一点侗民族的特性。当别的村庄因发展旅游业纷纷修了油路时,通往我们村庄的路却依然是上世纪七十代的那条土泥巴路。那条曾经让人骄傲的路,现在却仿佛一种耻辱刺痛着它过往的村庄。

时常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民族?侗族。会讲侗话吗?不会。侗歌呢?不会。蜡染,你们那有吗?没有。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凉与疼痛。

但有一点让我依旧骄傲的是,发展公益事业,比如修路、修建自来水之类,我们那里的村民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主动投工投劳,积极争取,因为他们相信要建设好家园靠的是自己。如果你做过基层工作,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得到帮扶越多的村寨,等要靠思想越严重。有一条几公里的通村公路,从启动到修通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因为他们宁愿大家没有路走,也不愿损失自己的一棵树。有帮扶单位送了一些水泥要帮某个自然寨修一条到码头的水泥路,但最后因为征收不到运费,也没有人愿意投工投劳而放弃了。我曾在一个民族乡镇工作过,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似乎任何公益事业,都是公家的事,不关乎个人。

我想,发展是需要引导的,又或者不能过度的引导。

骄傲的文章7:黄酒悠香的骄傲

文/沁香一瓣

故乡地处江南,故乡的江南不仅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风光,还有一种适合江南人性格的酒,它既不是性情火暴的老白干,也不是浑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紫红色的葡萄酒,而是橙黄色的黄酒。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的秋后收了粮,农村里家家户户就要准备做过冬和欢度春节吃的黄酒。自制的黄酒虽然不能与厂家制作的品牌黄酒媲美,却也芳香可口,别具风昧。自制的黄酒成本低廉,酒纯无杂,看似有点土、但是原汁原味的天然液酿。到了冬季和春节,黄酒还是家家用来招待亲戚和弦朋友的好东西,再穷的人家也要想法做上十斤八斤的黄酒准备款待客人。

自制的黄酒也讲究技术,也有好的和次之分的,好的黄酒首先是颜色鲜亮,如果洒做得漂亮,黄酒就会发出暗黄的光泽,似乎是内藏着绵长青春的暗香;另一种是草黄,即是淡淡的像稻草杆似的黄,亦有香色,是其次。乡下人喝黄酒不用菜,抓几粒花生米或盐炒黄豆即可。有时,男人或女人在干活累了以后回家喝一口黄酒,会是像长了劲似的快乐无限。

乡下人还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黄酒制成后就要从坛子里打起一碗,择日在场院子里互品,看谁家制的酒颜色好看,尝起来酒味纯香。而每当这时,村里总会出现一位长着大胡子的一个叫长松爷爷的老人,据说他就是村里有名的品酒土大师,大家都喜欢请他来沾酒点评。只见他用小勺子打起酒往舌尖上一舔,然后“啧啧”两下后,再看看酒的颜色,就会点评出谁家的黄酒制作得最好。凡酒被评为最好的人家,主人就会脸上露出微笑,幸福地向大家介绍经验。然后,主人又会兴致勃勃地从家里拿出一大碗酒,让大家品一口。当然偶尔也有酒制作失败的家庭,他们会显得十分无奈的样子,酒太酸了不好吃。但乡下人是有情义的,每家就会笑嘻嘻地送去一小碗,这样加起来其实也是很多的,能够保证一家子过节的需要,这实在是一道乡间的品酒风景。

在平时,做好的酒一般是放在坛子里或玻璃大瓶舍不得吃的,如果家里有了点肉鱼什么的,就会兴致起来想到要喝点黄酒。在自己家喝点黄酒很随便,可以用竹筒做成的拎勺可以把坛子里的酒拎出坛子,放在砂锅里再用文火加热,直到醇郁的酒香飘出来为止。喝酒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在乡下,如果外出淋了冷雨,家里人就要让你喝点加老姜的黄酒驱寒,喝上几口,一会儿就会面红耳赤,头上冒汗,全身发热,体内似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在涌动,寒气赶跑了,人就不感冒了。最能喝的是还是那些中年汉子们,他们一旦聚集一起,个个酒量过人,没个服输的,常常会喝得微醉发拳“五魁首啊,六六六”,“八匹马呀,四季财”,你划他猜,你敬他劝,好不热闹。这样一直会喝到傍晚时分,就连屋前屋后整个村子的上空也会弥漫着浓郁的黄酒香气。

当然,黄酒的度数不高,一般不超过十五度,黄酒这种又甘又醇的低度酒,让人微熏却不会沉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口味,亲身见过,喝过,这个感觉就更好了。正宗的、窖藏数十年的黄酒是不多见的,极少有人能喝到。但在江南百姓家的老灶头边,每家每户,至少是有一坛黄酒在的,这不仅是用于去除腥味的料酒,又起到了和姜、葱、蒜一样的角色。比如,烧鱼、肉丸子里总要洒上一点黄酒,立刻就散发出一种醉人的酒香。即使在炒某些蔬菜如草头的时候兑入一些黄酒,也别有一种风味。

曾记得读过鲁迅先生写到的咸亨酒店,那店就是专卖黄酒的,孔乙己手里的五香豆至今还在我们眼前一样。所以,每当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眼前总会跳出阿Q,孔乙已、祥林嫂、闰土等人的身影。

黄酒入口绵软,醇厚,暖心暖胃,其酒力是缓慢地上身的,喝起来不像高度白酒,一喝就感觉到喉咙里有一道火舌流过。而黄酒却如丝绸缠绵,是一层一层温柔地浸润你,不知不觉地,你就会被缠醉,有时候甚至醉得如软泥一般,扶也扶不起来。

以前我家有一位亲戚,是老北方,能喝白酒一斤不会让。那年他从江苏路过我家,母亲就用黄酒招待他,亲戚一喝觉得无味,眉头直皱。但三杯下肚后他就说头有点晕,第四杯下肚后来竟然倒在床上说是天旋地转了。后来竟然一觉睡到大天亮。第二天,他难为情地说:“没想到这貌不惊人的黄酒把我这个老酒鬼醉倒。从此他来我家就再也不敢多喝黄酒了,他说宁愿喝性格暴烈的白酒,不愿喝丝绸般缠绵的黄酒,它会醉得人迷迷糊糊,朦朦胧胧。

黄酒在今天又被江南人唤做”中国可乐“.其实黄酒的功夫就是慢慢渗透,它有女人般的温柔和甜香,在你还没有觉察到它时,或者当你完全将它忽略的时候,它会轻松地将你一下掀翻在床上,让你雾中看花说要投降了。黄酒就是这样看似温柔的软刀,其诱人的功夫远在白酒一类的利器之上。所以,黄酒的缘分,总是偏向于江南人,它似乎是为了顺应江南人的性格而发明的。

黄酒十分亲近普通的江南百姓。在一灯如豆的旧江南,你不会想到,围着火炉,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正在喝它,因为有这样一种和他们的困难相匹配的黄酒,渐渐地,由沉默,他们开始变得多嘴多话。有哲人之:黄酒一旦过量喝醉,一时间不易醒转过来。而有着黄酒性格的江南人,一旦从沉闷、守旧中觉醒,其抗击的坚韧勇毅,自会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千真万确的。

在冬天,喝黄酒品狗肉火锅、鱼头火锅、鸭子火锅也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寒冬腊月喝黄酒,屋里温暖如春。温顺的黄酒加热,适度加点糖花更来劲,这时的空气中便飘散着狗肉和黄酒的香味,朋友相聚,抬手举杯,琥珀色的黄酒经过喉咙,缓缓流入心田,暖暖的感觉就会瞬间在周身弥漫。间或讲几个轻松的小段子,更会是热血沸腾,喝着黄酒,尘世里一些所谓的爱恨情愁会在突然间淡化,像迷雾一样透去。尽情地吃,豪爽地喝,喝得痛快淋漓,那种欢畅顷刻间就会将冰冷的心点燃。

黄酒喝在嘴里,醉在心里,香在记忆中。在江南故乡,到了冬春交替的季节,逢雨茫茫的时候,忙活一天早回的女人见丈夫下田还没归,都会心痛地为心爱的温一碗热腾腾的酒,然后温柔地看着疲惫的丈夫品酒,消费着一天中少有的悠闲时光。一碗黄酒,既补充了营养,又驱寒去湿,通血活络,还感受着女人的温柔与体贴,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坛中有美酒,家里有贤妻,农家一天的劳累,随着浓浓的酒香会自然飘散,真是幸福之极。晚上,男人拥着女人进入甜蜜的梦乡。

千年酝酿,不仅酿了美酒,顺便还酿出了黄酒文化;千年传承,风光无限。在故乡,凡冬至酿的酒叫冬至酒,经一冬低温细细酝酿,其酒温厚纯正;初春桃花烂漫,枝吐嫩芽,携着桃花清香的空气,此时酿的酒芳名为桃花酒。桃花酒温润香醇,滋阴壮阳,有时诗兴涌现,还会饮出”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类的伤感与浪漫的联想。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它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它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从周朝和汉代起就有了黄酒,至唐为盛,酒文化有记载,当年武则天也喜欢喝黄酒。但如果问故乡酿制黄酒的历史有多久?在故乡的乡村并没有文字的记载。乡村里的人也大多说不清楚,有说是自从有了村子就有了黄酒飘香的日子;有的说这是四季自然的产物;有说是春天的泥土香生成了夏天的稻花香,孕育成秋天稻米香,再酝酿为黄酒香,乡村的四季就在这样的生生不息的香气转化中风月轮转;从新酒的清香到老酒的馥郁,乡村的酿造历史从远古一路蹒跚走来,漫漫时空,每一页都浸漫着酒的醉人香气。

据科学考证,好的黄酒其实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低度酒,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蛋白质为酒中之最,黄酒中的蛋白质经微生物酶降解,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也都能在黄酒中找到。黄酒中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已检测出的无机盐就有十可种之多,包括钙、镁、钾、磷等多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比红葡萄酒高约十二倍,比白葡萄酒高约二十倍,且安全有效,能有效帮助人体补充缺乏的硒元素。”千年一壶黄酒香郁,万米一汪白水潋滟“.每年正月里,家里的亲戚总要互访作客。客人来了有酒菜,一年中这样的日子算是最幸福。这时候,母亲总是先到厨房烧一小锅黄酒,然后一人一碗的热气腾腾的端上来,再端上几个凉菜和油炒花生米,让大家喝了既解渴又上味,满院子飘着醇纯的黄酒香。然后就会一起坐在太阳底下吃瓜子,拉家常,快乐的很。

故乡的黄酒润满每个故乡人的心田,每每想到黄酒,总有一种酒在嘴唇悠悠飘香的感觉。自从工作后我就很少从城里回家,而每次回家,母亲总要在中午给我温一碗由她制作的黄酒,然后和我一起说说笑笑品着香美,每次回家时,母亲总还要拎出灌装的二瓶黄酒送到我村口,一边走一边还说:”吃光了再回家来拿。“看着母亲蹒跚的背影送我时,我的思绪万千,想到若干年以后母亲如果走了的话,就再也没有这样亲情的黄酒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就会忍不住泪水涟涟。

现在,母亲驾鹤走了,而我的家里仍然放着由她临终前二天制作的两瓶黄酒,常常摸摸它,但常常是舍不得去喝它。我觉得留着它也许会越陈越香,会时常想起母亲勤劳的笑声,想起她说的话:抽空回来看看娘就好了,不要给娘买啥,娘啥都有,你回来了娘就高兴,走了娘又舍不得……

每每想到这些话,每每看到母亲留下的黄酒,我就思绪总是那样的翻卷,追忆不息。是的,黄酒写满了母亲的骄傲,写满了故乡人的骄傲,写满了江南人的骄傲!

骄傲的文章8:互为骄傲

文/魏东侠

女儿昨天打来一个电话。

我要清晰地记住这个日子——2017年3月17日。

女儿说:“妈,我们学校考语文的时候,我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

我吓坏了,急忙问:“怎么了?”她语无伦次地说:“全年级的考试啊,我们十三中所有的高一学生都要做这套试卷的。妈,我一看阅读题,《熊爷》,赶紧看作者姓名,果然就是您。妈妈,我太兴奋了!您太励志了!”

这段时间,不能算是最失败的日子,因为前一段岁月也没见多好,后一段岁月也看不到出路。我守着邮箱中的退信和文件夹中的废稿,一边被别人否定,一边自我否定。文学也是有劫数的,心里忍不住一轮又一轮,难道我气数已尽?

其实,打气的电话早到了。

一个失散二十年的老同学找到了我,说她儿子读高二,儿子的班主任在课堂上大力推荐我写的《我想考第二》这本书,并把全书电子版发到了家长微信群中。她一看作者姓名,非常吃惊,又不敢确定是不是我,于是,到处询问我的联系方式,找到了我所在的单位。

同学的鼓励固然重要,但是,女儿的肯定才是我最想要的。世间成千上万的人敬仰你,你的孩子却对你不屑,作为母亲,也是莫大的悲哀。

说到做父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直都很失败。尽管我自诩是阳光型的,似乎暖得更多的还是路人,对于家人,难说从我这儿得到多少热量。女儿更是经常被我和我的写作忽略不计。大家也有着相似的忙碌和不耐烦吧?从来都是我们单方面制定霸王条款,要求孩子必须成龙,必须成凤,好像孩子没按照我们的样子发芽开花结果,就是对我们为人父母者的羞辱,是对我们家长所付出的那些粮食和心血的无限践踏,我们脸上无光,心里有火,便以更加丰富的斗争经验去对付年幼无知的孩子。这么说可能有点儿过了,也有鼓励型父母,但也只是策略,你敢说你心里对孩子没有丁点企图吗?逼迫得不少孩子借歌抒怀:“……我是你的骄傲吗?还能为你再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我是说教型家长,能够从一件事联想到一万件事,罗列孩子的错误比写作灵感可多多了,一句压着一句,逗号都基本省略,舌如机枪,一扫一片,不要说孩子的心灵血流如注,估计连灵魂都已千疮百孔。

所有的所有,潜台词都是极端不信任:你是我的骄傲吗?

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未成年孩子还是弱势群体,没什么发言权,自然也不敢回问:那么,你们敢说,你们就是我的骄傲吗?

记得怀她五个月的时候,看了一本书,书上说,如果做父母的不努力,孩子也会瞧不起你。

我当时很害怕,社会上已经有那么多人瞧不起我了,造成我长久的自卑,险些抑郁,如果日后连亲骨肉也对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狠了心报考职称的。资格证已到手多年,如果一定要感谢好多人的话,最先感谢的该是我的女儿。

但是这招不灵啊,我夜夜苦读的时候,她还小,没多少印象;我悠哉游哉的时候,她长大了,看了个满眼。

女儿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顶嘴了。面对我某次突如其来的“枪林弹雨”,她以讽刺的口吻说:“妈妈,你说咱县这么个大赛,那么个大赛,怎么就不举办个嘟囔大赛呢?你准能获奖。”

在孩子眼里,我俨然是一个唠叨加庸俗的更年期女人。

我看了好多本教育孩子的书,还参加了几期如何做家长的专家培训讲座,幻想哪天在孩子那里打个翻身仗。一切告败。

其实电视上的那则公益广告特能说明问题,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也打一盆水来嚷着给妈妈洗脚。家长说得天花乱坠,不如做一件像样的事儿来让孩子看。古人说,言传身教,现实生活中,身教更重要。女儿就曾好奇地问过我,“为什么爸爸哥儿五个,奶奶却年年来咱们家住呢?”孩子不是不关心你在做什么。

我对孩子有一万个要求,不如她自己树立一个目标,目标再小,至少是她内心所生。

我们只管做孩子前进路上的一盏灯好了,不必百般约束,只管照她前行。

前提是,我们要记得时时充电,确保自己足够亮。

女儿的电话暖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确信有那么一小会儿,她以我为傲了,所有的失败便不再称其为失败,我当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愿与女儿共奋进,互为骄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