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散文

请欣赏怀旧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怀旧散文1:爱情与怀旧

文/何红雨

我想我是个十分怀旧的女子。

于爱情,亦是。

虽然岁月蹉跎了我的容颜,时光荏苒了我的秀发,但是,却总有一些情怀,未曾改变。

那就是,那就是于爱情的一份怀旧。

旧的,便是好的好的吧?

我时常会这样去想,于是,那份旧情怀,旧爱恋,便也会一再地被我追忆和眷念。

某时,正午或者黄昏,骑了单车,行进于光影花叶之间,耳畔有呼呼啦啦的清风,心里面却会是一直在牵念的那个人。

彼此并不在一处,然而,这些遥远的距离呀,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相爱的理由。爱情也依然还会一再地升温再升温。

即便,到了经年之后的某天,在我再次回头去看这段感情的时候,那些曾经漫卷袭击我美好韶华的爱之情感呀,也仍旧会清晰和美丽。亦芬香,更旖旎。

闲来无事,总喜欢百度或唯美或感伤的图片来消磨光阴。或者,于我,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消磨光阴,是更多意义上的一种享受,而并非浪掷。

也于是,在某个春日暖融融的午后,我看到了一张分外怀旧的图片。

图片上,是两个深爱的恋人。她们坐在一排椅子的后面,分外用情地,将要亲吻。而那刻的她们,只是眼眸深望于对方,鼻尖与鼻尖互相碰触,只差,只差双唇的紧贴了……整幅图片是晕黄的色调,亦有一面墙壁,以及依稀可能辨认的一点窗户呈现于画面。但这些,也只不过是种于爱恋,于怀旧的烘托罢了。

我不知道,这是谁人刻意的调色,还是,还是某个老电影中的片段。

但,纵使十分清楚地知道,也并无多大意义。

我所在乎的,只是,只是这张图片所带给我的感觉,以及十分甜蜜、馨香亦幸福的怀想罢了。

于是,那份最初爱恋的记忆,便也在不经意间,被悄悄然地翻起,再翻起。

想必,尘世中的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十分地怀恋一些过往。而那其中的人或事,又或者可能会常常地来往于心间,而不会消失殆尽。

爱情的,更是怀旧的,泛着或粘稠或寡淡的香味,弥散翻涌过来,然后,袭击围裹起我们。

一直,又倘或是曾经。

怀旧散文2:爱情与怀旧

文/何红雨

我想我是个十分怀旧的女子。

于爱情,亦是。

虽然岁月蹉跎了我的容颜,时光荏苒了我的秀发,但是,却总有一些情怀,未曾改变。

那就是,那就是于爱情的一份怀旧。

旧的,便是好的好的吧?

我时常会这样去想,于是,那份旧情怀,旧爱恋,便也会一再地被我追忆和眷念。

某时,正午或者黄昏,骑了单车,行进于光影花叶之间,耳畔有呼呼啦啦的清风,心里面却会是一直在牵念的那个人。

彼此并不在一处,然而,这些遥远的距离呀,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相爱的理由。爱情也依然还会一再地升温再升温。

即便,到了经年之后的某天,在我再次回头去看这段感情的时候,那些曾经漫卷袭击我美好韶华的爱之情感呀,也仍旧会清晰和美丽。亦芬香,更旖旎。

闲来无事,总喜欢百度或唯美或感伤的图片来消磨光阴。或者,于我,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消磨光阴,是更多意义上的一种享受,而并非浪掷。

也于是,在某个春日暖融融的午后,我看到了一张分外怀旧的图片。

图片上,是两个深爱的恋人。她们坐在一排椅子的后面,分外用情地,将要亲吻。而那刻的她们,只是眼眸深望于对方,鼻尖与鼻尖互相碰触,只差,只差双唇的紧贴了……整幅图片是晕黄的色调,亦有一面墙壁,以及依稀可能辨认的一点窗户呈现于画面。但这些,也只不过是种于爱恋,于怀旧的烘托罢了。

我不知道,这是谁人刻意的调色,还是,还是某个老电影中的片段。

但,纵使十分清楚地知道,也并无多大意义。

我所在乎的,只是,只是这张图片所带给我的感觉,以及十分甜蜜、馨香亦幸福的怀想罢了。

于是,那份最初爱恋的记忆,便也在不经意间,被悄悄然地翻起,再翻起。

想必,尘世中的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十分地怀恋一些过往。而那其中的人或事,又或者可能会常常地来往于心间,而不会消失殆尽。

爱情的,更是怀旧的,泛着或粘稠或寡淡的香味,弥散翻涌过来,然后,袭击围裹起我们。

一直,又倘或是曾经。

怀旧散文3:怀旧情绪

文/李瑞华

其实,不想去怀旧

其实,不想写这些怀旧的东西。

老是去回忆,就好像显得我的过去有多么沧桑似的;也好像显得我过去的生活有多么五彩缤纷似的;又好像显得我念念不忘某个旧人、某段旧情似的。其实,我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那个男人,和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一样,踏着岁月的足迹,从无忧的童年,经过青涩的少年,到躁动的青年,然后到平淡的中年,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青春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所谓的回忆了。

有人说,如果你开始喜欢怀旧,那么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了。

很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年轻时候是不具备怀旧资本的。只有经历和阅历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思维才有可能在岁月的催化下发酵,酿造出甘醇的美酒,发散出浓浓的馨香。

如果哪个人一直怀旧,说明他已经老了,这话大体没错。可随手翻开报纸,满满的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难道这个时代老了?这个社会老了?

怀旧情绪,几年之前不过是文人们的嘀嘀咕咕,可眼下弥漫了整个社会,似乎中国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毫无来由地想起过去的事情。

对于怀旧,你是否会认为这种情怀并不真实?

不知何时,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怀旧之人。骨子里的怀旧情绪,随着岁月的潮渐涨。那时的平淡甚至生活的艰辛,在今天看来也有它浅浅的温馨与美好。所以,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怀念那时的一草一木,那时的童年游戏,那时的露天电影,那时的夏夜星空,那时的红枣桑椹,那时的郊游野趣……

记忆是握住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比记忆更加私人化的了。即使是面对同一范畴的集体性回忆,也不会出现任何细节上的完全重合。

记忆是一种回归,是现代人对抗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的最好武器。

而怀旧,是把令人恐惧的时间空间化的一种方式。只有在这被凝固的时间中,人才能完成对死亡的永恒降临的暂时性躲避。在对自我生命的历史性回望中触摸一些“事情本来的样子”。

怀旧,同时也是将集体记忆转化为个人记忆的一种方式。这正如克尔凯廓尔的主张,现代性的主要活动是群体社会的漂移,生活日益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意味着个体的死亡。集体的理性告诉我们未来怎样怎样其实那是大可怀疑的。未来到底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那个过程中的痛苦和希望曾经怎样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经络中行走。

有些事情,是很难重复的。也许是不愿,也许是不必。只是偶尔会把它捧上心尖,细细体味。

在同事之间,也时常会有一些怀旧的话题。末了,终于还是让它仅仅成为谈资。因为不愿这怀旧的情绪充斥于我的文字。否则,它们可能会在我的文字中泛滥成殃。

我想,我该面对现实的生活。这才是最贴近的真实。我把怀旧的情绪尽量冲淡,但它依然会在每一天执拗地出现。这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所遇的人,所持的物,有很多原本就是和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在某一次让你在这一刻想起当时那一刻的情形。它不是一种浪漫的粉饰,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真实的感觉,只有自己深味。

让我们怀旧的,无不是已经远去的。怀旧,让心底的温暖会增一分,亦更加懂得何谓覆水难收,对于今朝的拥有,也会更加珍惜一分。

当你面对一位老人絮絮地唠叨往事时,不要投以诧异甚或厌恶的目光,请抱着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去聆听,去感受。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因为你还不懂。但是,多年以后,你应该会懂。

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美好的记忆需要珍藏;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心灵的伤痛需要抚慰;怀念过去,是因为很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刻骨的教训需要吸取;怀念过去,是因为要感恩生活的赐予,怀念过去,是因为要获得灵魂的重生……

“物质文明向来是朝前看的,而精神家园往往在走过的路上”,人类就是在物质的展望与精神的怀想里走到今天的。展望是虚幻的,怀想则真真切切,逝去的过程永远地留在幸福的心灵之中。

想起从前,天总是蓝幽幽的天,路总是走不尽的远……

怀旧散文4:《火星救援》其实是部怀旧片儿

文/小满乱弹

看《火星救援》时,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因为《纸牌屋》里的女记者变成了超级学霸程序猿,也不是因为奈德·斯塔克从《权力的游戏》穿越到未来让人跳戏,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香港普通话让我起了点鸡皮疙瘩,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症结是,这明明是一部未来电影,却让我感受到了太多复古的味道。

虽然影片假定的发生时间是距今十几年后,但显然其中的媒体环境停留在本世纪初,甚至更早:CNN和虚构的中国媒体CNA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关键时刻,人们会聚集在纽约时报广场,或是北京的某个地方,手牵手一起观看大屏幕上的电视直播……

这些场景,正如片中时常响起的70年代迪斯科金曲一样,总给我一种浓重的怀旧感。

因为现实确已大不一样了。比如说,片中那个在媒体和舆论面前表现得十分保守的美国政府机构,与现实生活中在社交网络上如鱼得水的NASA之间,大约就有4亿公里的距离。

NASA是当今世界上最善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专业机构,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NASA早就有自己的电视节目NASA TV,在官网上随时可以观看,甚至还在2009年斩获了美国电视届最高奖艾美奖的两个奖项。进入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NASA则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遍地开花,其推特和脸谱的账号都拥有1300多万的粉丝量级,在Youtube,Instagram,Tumblr上也是颇有人气。

现实生活中的NASA,不会像《火星救援》里那样,因某人在电视直播上说错了一句话而如临深渊。他们完全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自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他们有这个实力。今年9月底,NASA先在推特上发了一条预告:将公布关于火星的重大发现。吊足了网友胃口。一天后,他们宣布火星表面有水流动的推文被转发了4万7千次!

所以如果按照现在的游戏规则,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瓦特尼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交网络上直播。即使是通过探路者号古老的通讯系统,想必NASA也有办法让全球网民看见他在火星上是如何坚持不懈,荒野求生。他一定会有自己专门的社交网络账号——去年起,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美国宇航员就开始在推特、脸谱上发工作照,持续至今——即便他没有或者没法继续使用,NASA也会给他建一个或者帮他更新,就像好奇号火星车一样;他写给NASA的“Are you f.....king kidding me?”大概会成为世界上转发最高的贴文;他的名字一定高居话题榜首,成为最热门的“#”;他那张姿势怪异的模糊照片可能成为很多人的账号头像;营救他的方案细节和解读文章会在各种社交网络上疯狂转发;各路名人都在晒自己穿着“#BringHimHome”T恤的照片(事实上,这个“#”现在是真实存在的,是《火星救援》的宣传语之一)。

真到了营救日的那天,估计全世界的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刷动手机,查看每一点新进展,而NASA估计会第一时间将他回到赫尔墨斯号后与队友团聚的照片在官方账号po出来……

但在《火星救援》里,这些都没有。《火星救援》是一个没有社交媒体的世界。这可能是有意为之。原小说的作者安迪·威尔在某次访谈中透露,他本意就是要写一个远离现代化的人,必须回到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日子,在火星“漂流”。而拍摄此片的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自己没有任何社交网络账号,估计更觉得没必要注意这些细节。何况这位78岁的老人,内心也未必认可这些“年轻人的玩意儿”。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2009年,威尔写这小说的时候,好奇号还没有登上火星,所以电影里,没有那个在社交媒体上特别会自拍卖萌的小家伙。制作方大概也更无法预见,在电影上映的几天前,NASA会发现火星表明有流动水(剧透:水是影片中一个重要桥段)。当然,2009年的我们估计也无法想象,今天社交媒体不仅改写了传播规律,也改变了你我的生活方式。

不过这样也挺好。没有社交媒体的《火星救援》才更能凸显科学的力量,而瓦特尼独自游走在广袤火星上的那份孤独才更加完整。坦白说,这部片子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给我惊喜,但我倒是有些怀念里面那个“复古”的世界,至少在那里,我辈媒体人不用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惴惴不安。

怀旧散文5:有些怀旧只是抚慰人心

文/李晓

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人在雨夜里贴出了老城老巷子的照片,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还散发着当年温暖的市井烟火气息:修鞋、配锁、剃头、磨刀的手艺人,卖豆浆油条的铺子……或许是引起了情感的共鸣,那天晚上微信群里炸开了锅,纷纷怀旧,表达对老城日子的无限深情。

只有一个人,情绪特别冷静,他发问:“如果真的让你们搬迁回到当年那尘土飞扬用蜂窝煤做饭的年代,你们真愿意回去吗?”这句话,让热闹的群里吹来一股冷风,好不容易点燃的怀旧火光,就这样吹灭了。

秦二麻子是我老乡,有一次他跟我怀念起二百多公里外的故乡,双眼含泪。二麻子说,故乡真好啊,而今他有钱了,想回去给村里每个人都发上一个大红包。

秦二麻子怀念的故乡,是经过岁月沉浮后,过滤了的故乡。我知道,二麻子那年离开故乡,是被逼的,村庄里几个人,设计了一件事陷害了他,二麻子冲冠一怒,卷起被子来到了城里,凭自己的手艺谋生。后来开店铺,事业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几个老乡的就业。二麻子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把那些委屈、伤害、辱骂、嫉妒,在光阴的深水里浸泡以后,沉入了河底,只留下了纯朴善良的东西。

二麻子对我说,他还是想回到当年那破檐遮雨的土坯房里去住,尽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可以一觉睡到日上竿头,歪倒在墙角晒太阳。二麻子这样的乡愁,我以为带着某种矫情,如果时光真把他拉回到当年饥寒交迫的生活里去,大概他过不了几天,就要奔回到城里的生活来。

正如眼下,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下的生活。有许多人感慨,想回到没有网络的从前日子里去,想回到古代的生活里去,骑着一匹马,万里迢迢穿云破雾去看望亲人朋友,到达时,马已经瘦成了驴样,但那种美好深厚的感情,却让人回味无穷。可真让他们一旦没有了网络,没有了一日千里的交通速度,他们还愿意返回到过去那日子里去吗?

想起有一年,我山里老家一个人死了,家人去给一个亲戚报信,跋山涉水走了三天的路,结果那人在翻垭口时,栽倒在悬崖下,也死了。后来修上了公路,小车去来,也就几个小时,通车的那天,几个老乡跪在悬崖边的公路上,朝汽车磕头,那是最深的感谢。不过现在还是有人,常对我提起那些翻山越岭的日子。

住上了别墅高楼,怀念老胡同老院子,吃上了山珍海味,怀念粗茶淡饭。为什么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怀念,总是那么深情款款的样子?是因为过去的岁月,哪怕是最艰难坎坷的生活,都成了过去,不会再回来,成为历史的东西,一旦想像,沉重的就会变得轻盈,辛酸的品咂后甚至有一丝甘甜。而眼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还要泅渡下去,必须用力。用力了,矫情就少了,结结实实的生活,需要你去扛着,承受着。

对过去世界的追思,有时其实是擦亮了一根火柴,把那些最亮最暖的一部分给浮现出来,而那些黯淡的人性,黑暗的经历,而今都已经完成了隧洞的穿越,把它们一一给隐去了。出土的瓶瓶罐罐,也是年代久远了才具有收藏价值,当初它们被使用时,也是太寻常不过了。丑陋人性和情绪也像病毒一样传染,所以尽量回避与淡忘。通过这种擦亮性的回忆,自己暖和了自己,宽容了自己,其实是一件好事。一些人的回忆看起来是那么温暖,其实当初经历时,往往是最痛苦的,这是因为回忆时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芒。

所以某些怀念怀旧里的美好与伤感,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矫情,软化了现实里某种坚硬粗糙的生活,成为一种缓冲,一种补足,一种稀释。说得再明白一点,这种矫情里,其实就是对美好人心、人性、简单生活的渴望,呼唤着它们冲开世俗的烟尘,缓慢归来,温暖着沧桑人世。

怀旧散文6: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

文/林特特

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见面,约在紫竹院。

虽说是初见,我们已是十年的网友,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落日。

说实话,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

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她每天晨跑的路线:哪块空地聚集着京剧票友,谁给她拉过胡琴;在长椅上小坐,眼前波光粼粼,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儿发呆、思考、哭……”

文姐曾是一家知名网站的金领,如今专职写作。

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我们路过一处露天卡拉ok,正唱着《甜蜜蜜》的大爷向文姐打招呼,她应着,稍后自嘲,“一个人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她定制的一日游是她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她提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她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初秋的午后,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她的路,她的城。

从我家出发,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韩还不时穿插对现实的种种见解,“二线城市更好‘混’”“买房、上学都比北上广好解决”“有过机会,但我不想离开这里……”

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她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一条路,在她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每天下班,在这个路口,一拐弯,前面一片空旷,能看到满天彩霞,这时,我就会觉得生活特别美好。”

韩最后把车停在一家宾馆内,神神秘秘,略带紧张地拉着我,“走,里面有个湖……但要小心门卫把我们赶出去”。风吹湖水皱,韩提起某年某月就在这里,就像现在这么浓郁的桂花香中,她和谁谁谈过恋爱;末了,韩说了一句令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短信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我这才发现,上次约某某,上上次约某某某也都在南城。事实上,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看纪晓岚故居,逛琉璃厂,说菜市口的凶宅掌故,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因为我在琉璃厂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等故人坐到我对面,我终于想出答案。

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第一次见到“大千画廊”以为是“大4画廊”,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的,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最重要、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怀旧散文7:店岸怀旧

文/陆福兴

我们一家去店岸那里的长江边游玩,回程特意经过店岸老街。

我们的车在店岸街缓缓前行,不时让过行人、自行车、电瓶车、三轮车,虽然很慢,但不需要停下,善良朴实的人们在千方百计地让行,没有抢道的,车速慢,完全是由于街道太窄的缘故。

从店岸老街走,完全是我的提议,因为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好几年,对这里的大道小路,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车刚停下,我急切地开门,不顾家人惊诧的目光,急切地寻找记忆的痕迹。家人进商店、逛超市,我举起相机逛街。记忆中的粮管所、药店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饭馆、小超市;记忆中用小石头铺的路变成了水泥路,几处的老式排门依然在,平添了几分古色。

沿着小街往北走,想寻找店岸老桥,耸立在面前的是雄壮的店岸大桥,半圆形的拱圈下,几十根钢索雕凿宽大的桥梁,车辆在飞驰,全然没有了老桥的影子。再向南走,还有一张桥,我以为是修复的老桥,到了近前,寻找以前的建筑,荡然无存,到了对岸,在桥堍北边,终于打听到一户曾经熟悉的人家,才明白了方位,仔细目测,店岸南桥应该在老桥的南面不少,已经不是昔日的老桥了。

在一干河的西岸,看到一排老屋,我似乎明白自己想要找寻的是什么了,这里不就是我梦牵萦绕的店岸中学旧址吗?我曾经在这里工作,此时我忆起了分别20多年的老师,许多都不在这里居住了,从零碎的消息中得知,有的老师已经老去,不禁有点黯然。

我找到了当年的宿舍,我曾经的家。记得当年孩子还小,放在家里无人照顾,和妻子商量好,带到妻子单位的托儿所去试试,我们约好,如果孩子实在不能适应托儿所的生活,第二天就乘车到店岸。翌日,我下了课,匆匆赶到车站,刚好有一辆车开来,我迎了上去,妻子果然抱着孩子来了,心灵的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我们相拥而泣,立誓再也不去托儿所,尽量抽空自己带孩子。自此,孩子就常常在学校的宿舍了,这里也成了孩子临时的家。

又沿着台阶爬上店岸大桥,近处、远处,还有些旧建筑,还能引起昔日的回忆,据说店岸老街出于保护的需要,没有大拆大建,还保留着许多原来的建筑,更容易引起联想。

这里的街依旧,这里的水依旧,这里曾经熟悉的人不知了去向,就连学校隔壁的丁家,曾经非常熟悉的邻居,家门虚掩着,家里空落落的。

下次还要再去,一定要找几个20多年前的老友,谈谈店岸的今昔。

怀旧散文8:年味

文/高峰

人老了总会怀旧,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总会回忆起儿时过大年的往事。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即便是不能杀猪宰羊,也一定要扫房子、蒸干粮、购年货,一天浓似一天的年味,逐渐在整个村子升腾飘荡。

作为男孩儿,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时候不识几个字,自然读不懂这样的诗句,只知道放鞭炮听听响,图个乐儿。年前的乡村爆竹大集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虽然没钱买,但听听响也很过瘾。父亲常说,一年到头,就是再穷,过年也要放点鞭炮,冲冲晦气,沾沾喜气。那时候,只能看着大人放“大雷子”“二踢脚”,我只有放小鞭的份儿。为了弄出“多响”,就把两三个小鞭信子弄在一起点燃,爆竹越响,越是痛快淋漓。

过年最奢望的是吃猪肉。平日里,偶尔还能吃点面食,猪肉则是奢侈品。那一年,父母也真舍得花钱,一下子买了十几斤带着骨头的猪肉。母亲煮肉的时候,我不再出去玩耍,一直站在锅台边等着,馋得流口水。然而肉煮熟了,母亲也只是先让我啃了块没剩多少肉的骨头。家里实在是穷,母亲没办法让我吃个够。正月十五之前,为了能吃到肉,我每天都不辞辛苦地跟着父亲或哥哥们到亲戚家去拜年。现在回想起那混在白菜里的肉片儿,真叫个香!

“一夜连两年,五更分两天。”子夜过后,不管有多困,有多不愿意,都必须做一件事——给长辈拜年。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家里的长辈一一拜年,然后才能吃上饺子。天放亮的时候,就要去给本姓家族里的各位长辈拜年,之后一大家族人分男女两队,全村挨家挨户给每位长辈拜年。那时候,拜年是要磕头的,在硬邦邦、冰冷的地上磕头,一天下来要磕上几百个头,膝盖常常是红肿的,甚至会磨破。有过纠纷的人家,只要相互进家拜过年,好多心结都会解开,真可谓相互一拜恩仇消。

欢天喜地过大年,辞旧迎新纳福来。其实,过年过的是文化,这当然是我长大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年俗文化体现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和那倒贴的“福”字里,也包含在祭奠祖先的各种仪式中。大年三十上午,母亲烧纸烧香,嘴里还念念有词,请已过世的长辈们回家过年。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这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叫我们不能忘祖,也读懂了挂在供桌后面的那副配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儿时过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没有暖气,窗户玻璃都结着冰,没有电灯,只点一盏煤油灯,一家老少坐在小火炉周围,除夕夜守岁,谈天说地,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苦中有甜。今天的幸福自然是当年难以想象的,坐在温暖的室内欣赏春晚、浏览微信,不光能和家里人说话,还能通过手机随时和不在身边的好友们视频。都说儿时的那种年味少了,那是因为儿时想吃的、想玩的、想要的,如今在平日里就得到了满足,儿时曾经祈望的幸福生活如今都成为现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