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文章

请欣赏奶奶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奶奶的文章1:快不了

文/张学兵

年近九旬的邻居李奶奶说话特别逗。

那天我正在家用水管子刷车,李奶奶拄着拐棍儿颤颤巍巍走进院来。我停下手,笑着问李奶奶有什么事,李奶奶说她新抱的一只小猫不见了,过来看看跑我们家来没有。我回想了想,说没有,李奶奶便嘱托我要是瞧见帮她逮回去。

我说行,李奶奶随后转身往外走,这时,我礼貌地说了句:“您慢走!”

不想李奶奶竟又慢悠悠地转过身,幽默地笑着说:“你看我这样子,想快走,快走得了吗?”

奶奶的文章2:我的小脚奶奶

文/王元敏

我奶奶生在清末,孩童时裹过足,标准小脚老太太。

奶奶要是活着,有116岁了。82岁去世,至今34年。16岁和爷爷结婚,一起生活了66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奶奶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她的形象是中国古代北方妇女的标准打扮,斜襟蓝色、灰色或其它深色的大褂,侧面扣子。三寸白底黑帮的小鞋,白白的鞋底,白白的布袜子,黑色的绑腿,天天利利索索。上了头油的头发一丝不乱,向后扎,挽发成髻,一个黑色的网兜住,用一个银簪子插上。奶奶的脸上,永远是慈祥的微笑。奶奶活动的范围就是屋里和院里,很少出大门,几十年如一日。但是,每天的梳妆打扮一个程序都不少,绞线、篦子、梳子、头油等化妆工具样式齐全。奶奶住的屋子特别干净,仅有的几个玻璃被擦得透亮。她的立柜我从没有见过里面放的是什么,直到奶奶去世后,我看到的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整整齐齐,就是那些用来做鞋用的旧布,都是按大小分好类,叠得规规矩矩。奶奶住的院子每天都打扫,东西放得有条有理,院子虽然是土夯的,但没有任何杂物。

我奶奶掌握我们家的所有钥匙,比如屋里的立柜、箱子等等,凡是她老人家认为重要不能让人随便动的,都要上锁。包括那些农具、粮食等都管。爷爷花钱,也要找奶奶要。我们当地人说,男人是挣钱的筢子,女人是存钱的匣子。

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由奶奶安排。她的工作范围就是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做鞋等等。安排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朋往来,事无巨细。奶奶从来不干地里的活,也很少到外面。我想一是奶奶的小脚确实不方便。二是,在涞源,女人不能干男人的活。如果让女人去干力气活,人们会笑话男人,也不会夸奖女人能干。前几年,涞源的小女孩很少到外面打工。

奶奶做的啥饭好吃,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好像不太喜欢我,我也不怎么喜欢奶奶。我和爷爷是最亲的。为什么呢,姑姑家的表兄弟在我们家长大的,我总认为,奶奶是偏向他们的,因为,两个表兄弟经常向我展示奶奶只给他们的东西,而我没有。姑姑和爸爸每次回家,总是先叫娘,后找爹。我是一回去,一定是先叫爷爷,很少找奶奶。

奶奶十分“小气”却本性非常善良大方。过去,我们家的农具比较全,本姓当家子或乡邻经常来借用。有的借了用完很快就还了,有的借了很长时间也不还,等家里用时,爷爷找不到,免不了说几句。每次奶奶把东西借了出去,就开始后悔,说不应该借,还向爷爷表示,以后再也不借了。但是,奶奶从没有拒绝过任何人,下次继续借,继续后悔。前几年,我们的一个亲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时间大约在解放前后,他们家还没有到春天,家里马上要断粮,家长让孩子去姨家(后来是地主吧)借,空手而归。几天后,奶奶听说了,立马准备了几袋子粮食,让爷爷用车给送了过去。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家的亲戚每次提起都是感动万分。但奶奶和爷爷从来没有提起过。

奶奶的礼数多,讲究多。吃饭时,不准说话,大人不上桌,孩子不能吃。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动。盛饭时,先给长辈,右手拿勺子,逆时针倒。不能用筷子敲碗盆等。吃饭不能掉米粒,更不能剩碗底,剩饭下一顿吃。挟菜时,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或搅来搅去。大年初一不动针线、不扫地、不干活,早早让我们去长辈家拜年。

奶奶的辈分大,对小她一辈的就直呼其名。一次,我就是几岁,奶奶让我借东西。“你去XX家拿东西。”我很快到了XX家,按辈分应该叫大伯伯,我却站在门口直呼其名。结果可想而知,被大伯伯一顿臭骂。回家跟奶奶一说,奶奶乐了,说“XX是我叫的,你不能叫”。这个事,我记了一辈子。

奶奶的事很多,许多已经忘却。唯一印象最深的是她那一对小脚。记得爷爷曾经对我讲过,他和奶奶在结婚前是没有见过面的,打听奶奶的情况,就是问奶奶的脚大小。在他们那个年代,以小脚为美,大脚为丑。相亲时,不能看脸和身材,其实哪儿也不看。如果几个女孩,只比脚,越小越美。人用席筒子卷起来,只露出两只脚。任凭媒人的评说。

奶奶的小脚,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近乎于残酷的手段,在孩童时裹足而来。对于出生在同时代或更早一点的女孩,这是必受的痛苦。大家都一样,为“美”付出的代价。从什么年代开始以小脚为美,又是什么年代传到涞源这个边陲小地,已经无处考察。在涞源这样的深山老区,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我小时候见到的当家奶奶都是小脚,不是金莲就是银莲,银莲是相对于三寸的金莲,超过三寸或四寸左右的。

奶奶的小脚,我从来没有发现美,倒是看到很多不方便。在印象中,奶奶的鞋子是从来不放在地上的。都是放在炕边或窗台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奶奶的鞋子都是自己做的,特别精致。有黑条绒的,有斜纹布的。袜子也是白布的,很是干净。

每一次穿鞋,奶奶都是用鞋拔子提。穿鞋时,奶奶坐在土炕上把鞋子穿好了才下地。每天的早晨,被子褥子一直是摞得整整齐齐放在后炕的地方。下炕前,头也梳好了。

纬编的炕席,磨得发红发亮,木质的炕沿,又光又滑。挨门的炕沿旁边是奶奶的拐杖。门框边有一个用马尾做的长缨甩子(打苍蝇用)和一个旧布条甩子(掸土灰尘)。

孩童时的我,比较淘气。奶奶不是太喜欢,总是爱说我。我时不时搞点故事气气她。一天我发现,她老人家放鞋的窗台上不仅仅有鞋,在活窗的后边,还有鸡蛋。冬天时,涞源的天气寒冷。取暖时,炕上放上一个火盆,里面有煤或碳。早、中、晚三顿饭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既做了饭又取了暖,一举两得。奶奶不下炕,这鸡蛋是取不了。奶奶的坐姿也是非常了得,盘腿时,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两个膝盖对齐,呈三角形,右腿压在左腿之上,右脚在腰左大腿之上,左脚在右大腿下,腰杆笔直。从早上到晌午了,奶奶没有动,一直这么坐着。眼看着没希望了,这时候,奶奶突然离开炕沿。机会来了,拿起拐棍,就把窗台上的鸡蛋给扒拉下来,满炕滚蛋。我和弟弟们一人一个,撒腿就跑。奶奶的小脚,哪是我们小脚的对手。转眼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奶奶的骂声。

夏天,我们特别想游泳,奶奶不让,说太危险,出了事无法向父母交代。总是看着,拿着拐棍挡在门口,出不去。一天,奶奶可能是大意了,她离开门口,坐到院子的杏树下。把拐棍靠在树干上。这有了机会,我悄悄地走到奶奶的跟前,把拐棍拿了起来,奶奶的警惕性很高,让我赶紧放下。我拿起拐棍跑到大门口,一放。向奶奶打了个鬼脸一溜烟地跑了。奶奶的小脚,又没有拐棍,根本追不上。

奶奶的小脚,给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但是,奶奶从没有因为小脚影响她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奶奶的文章3:致奶奶

文/一心一意

奶奶,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称呼,几十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喊上几遍,在2014年4月21日之前,我的奶奶总是会给我回应,可是,在这天之后,我的奶奶却再也不会回应我的呼唤了。我知道,奶奶离我们而去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悲痛,脑海中不断涌现出这几十年来和奶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在我记忆中,奶奶是一个手巧的人。小时候,奶奶会在我们的裤子膝盖处绣上可爱的小动物,让我们的衣着虽朴素却有着独家的味道;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包出玲珑可爱的粽子,不大不小,有棱有角,粽叶的清香与鸡蛋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家……奶奶还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因为没有收入,所以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花钱。我记得小时候的一次生日,奶奶说:“咱们不要去买蛋糕了,我给你做一个。”当时我很好奇,奶奶居然会做蛋糕?后来才知道,奶奶用米粉加入糖,给我做了一块甜甜的米糕。为了让米糕有蛋糕的感觉,奶奶还根据我的生肖在上面捏出了动物的造型。当晚的生日蛋糕虽然没有专业蛋糕师做得那么精美,但却成为唯一的一次。

我和奶奶的感情很好,因为很小的时候我就跟随爷爷奶奶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常常用勺子给我挖苹果泥吃,常常会给我讲故事,还会带我去公园玩。儿时的我沐浴在家人的爱中,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在岁月流淌间,自己渐渐地长大,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虽然有空的时候也会带着奶奶去逛逛超市,带她尝尝“巴姐土烧饼”,吃吃“关东煮”,喝喝“奶茶”,但这种陪伴和自己孩提时,奶奶给予自己的照顾和陪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总是会感叹自己的成长,却总是忽视身边人的渐渐老去,直到这次奶奶的突然离世,我才恍然大悟,可心中依然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沉思和悲伤中,我在现实和虚幻间游走,在泪水喷涌间,我证实了这一切的发生。无论用多少眼泪都无法挽回奶奶的离开。在悲痛中,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过去,不止一次地后悔为什么没有陪在奶奶身边,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去医院。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切都太晚了。

如今,当我回到熟悉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熟悉的身影,当我呼唤奶奶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回应,我们不得不接受奶奶已经离开的现实。以至于奶奶离开后的这几年里,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似乎熟悉的背影,总以为那是奶奶还在。亲爱的奶奶,我知道您一直都体谅我们,您不管在哪里都希望我们幸福平安。渐渐地,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奶奶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爱我们的方式。

所以,我要收起悲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和身边人在一起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奶奶的文章4:三代人的妇女节

文/卢素玉

奶奶出生于1935年,奶奶没有工作单位,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命运坎坷,终身劳碌,妇女节对她来说只是无数个平凡日子中的一天。“好像是上世纪50年代,我听你爷爷说过妇女节的事,你爷爷说妇女节是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节日,他因此给我放了一天假,所有的家务活他全包了。我在这天邀上好姐妹去赶了一趟集,买了一条纱巾、一双绣花鞋。”奶奶回忆说:“后来你爷爷去外地工作了,我要带孩子,还要照顾老人,下地种庄稼,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哪有时间过什么妇女节。”

母亲是1977年参加工作的,她在一家机械厂当车工。母亲所在的工厂从建厂到上世纪80年代末,每年三八节都会组织文体活动,活动结束后厂里还会给女职工发放点福利。每次三八节上午女工们还是照常上班,中午吃完饭后各车间的女工委员就会组织女工去厂里的大礼堂参加活动,不外乎是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猜谜语、趣味体育比赛等。母亲说那时物质匮乏,女工们最看重的是参加完活动后工厂发的福利。最早厂里三八节福利发得最多的是白砂糖、芝麻糕。后来还发过洁面奶、洗发液,有时还发代金券。有一年厂里效益好,每位女职工三八节发了一部随身听,惹得男职工羡慕不已。

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前几年才走进婚姻殿堂。妇女节对我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虽说可以放半天假,可那半天假期总让人感觉不尴不尬,不痛不痒,而且第二天还得把头一天没做完的工作补上。婚后妇女节倒成了我这个“吃货”去品美食的最佳理由,老公也乐得陪我一起去。现在的商家都有生意头脑,“女人的美丽三月”“三月,属于女人”,听着这些广告,我又忍不住拉着老公去血拼。

奶奶、母亲和我,我家三代人过的妇女节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当我的女儿慢慢长大,她那一代的妇女节又是什么样子呢?

奶奶的文章5:葡萄架下是故乡

文/宋莺

记得小时候,奶奶在院子里种了棵葡萄树,虬劲苍颜的老藤盘根错节地缠绕着岁月的沧桑,如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一朵不老的花儿,盛开在我的童年,给我几多欢趣,几多芬芳。

每年夏秋之际,葡萄架上就垂下串串如紫色风铃的葡萄,摇响童年的欢歌笑语!那时的夏夜,我们最爱在葡萄架下纳凉,望着那一串串紫水晶似的葡萄,垂涎欲滴,奶奶懂得我们的心思,总会摘几串给我们解馋,若问“风窗冰碗谁消暑”?那是“琥珀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啊,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不仅消暑解渴,还滋养了幸福的童年!绿浸浸的葡萄叶儿如奶奶的手掌悠闲自得地摇着蒲扇,丝丝凉风拂面而来,心却是暖暖的!偶有萤火虫如流星闪过,和天上的星星相互递着眼神,调皮地对眨着眼,一唱一和地闪耀着莹莹的光亮,照亮了整个童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那时,奶奶最爱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说七夕夜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的脉脉情话。每到七夕夜,我们就会早早地来到葡萄架下,盼望着奇迹出现,奶奶给我们指认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我们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却屏住呼吸,不敢吱声,怕扰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就听不到他们的脉脉情话了。

总以为美好时光会永远停驻,可葡萄年年新绿年年红,奶奶却在一天天老去,渐行渐远,直到我再也牵不到她的手,再也吃不到她亲手给我摘下的葡萄,只能泪流满面地唱起这首歌:“那年我回到老家,天空仍有雨在下,葡萄架下空空的啊,没有奶奶讲童话,恍惚中我又见到她,微笑着对我说话,温暖的手轻轻的抚摸我,抚过我流满泪的脸颊……”

后来我从小长大的那个老院子拆迁了,那葡萄藤太大了,移不走,我和妈妈只留下葡萄的种子,那是生命的血脉和祖辈情结的延续,妈妈在老家的阳台上种下,我在异乡的园子里种下,也种下了一棵乡愁,年年抽枝散叶,结下一串串紫红的思念,永不老去,那些关于葡萄的往事也缠绕在岁月的枝桠,绿绿地萦绕不散,真是“情牵紫络漫争新,剔透晶莹不老身。地旱瘠薄因不择,藤长蔓远古延今”,“寄生老干攀老枝,全凭老藤来扶持;若无枯树身上血,尔等怎能有琼汁”,从葡萄鲜红的血脉中,我看见自己生命的源头,看见在自己不能撕裂的皮肤中,所包裹的祖辈深恩和所有情愫,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重回到老屋,重见到奶奶!我将葡萄酿成醇酒,醉倒在昔日时光里,一醉不归!

又是一年葡萄爬满窗,一架葡萄满园香;又是一年七夕夜,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葡萄架下看奶奶指着牵牛织女星,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土育灵根珠百串,人思旧物酒千觞。秋情短暂休伤感,明岁依然紫玉芳”,情寄葡萄思乡浓,我将灵魂安放在葡萄架下,此心安处是吾乡。

奶奶的文章6:春天里

文/刘月新

打开家的门,奶奶一个人正在客厅里玩纸牌。见了我,眼一亮,站起来神秘地说,你来,到里屋来。奶奶打开衣柜,摸摸索索拿出一件她亲手缝制的紫红缎面棉袄,说,你穿吧,奶奶说啥也过不去今年啦。奶奶!我着急地大声喊住她:可别乱说了,没病没灾的,您要好好地活!享福!我把“享福”两字顿开并加重拉长。奶奶就颔首笑,我却一阵心痛,眼睛也涩了。我拉着奶奶说,再说了,即便是有病,有好医生有好药,多方便,再说我就生气了。我经常这样“吓住”奶奶。奶奶又向我走近一点点,小声说,今年是猴年,奶奶怕是打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了。这是老人家年后第三次说这话了。

窗外,一树梨花开得正艳。

奶奶9岁没了娘,12岁没了爹,拉扯小她5岁的妹妹长大成人。奶奶的苦命并没因喝多了黄连而转运改观。17岁嫁给我爷爷,19岁就守寡,跟也是守寡的老奶奶带着父亲这棵独苗艰难度日。说是艰难,还不是经济上的艰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家有车马有地有枣树,相当于现在的小康家庭吧。但是家无男丁,老奶奶人太老实,小家让本家给当着,奶奶被逼无奈就站起来成了顶梁柱。本家族有人同情有人帮忙,也有人觊觎我家的田产与房屋,想方设法挤兑奶奶改嫁。智慧的奶奶勤劳的奶奶就与他们周旋,斗智斗勇,很快得到长辈们的认可、褒奖与庇护,也很快在本家族在刘庄站稳了脚跟。父亲17岁娶了我母亲,从此这个家才叫一个完整的家。父母亲主外养家糊口,奶奶主内照顾全家吃喝拉撒,老奶奶退居二线。加上相继出生的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一家九口人同乘一条破船,就这样一路飘摇地走来。

奶奶今年96岁,耳聪目明,脚下生风,谈笑风生,比年轻时还要好,可喜的是脑子清楚心里明白。我们把老人们接到小城,过起全新的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特别是奶奶,看着孙辈们吃不愁穿不愁,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睦的家庭;孙辈的孩子们个个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懂理懂节,就高兴地感叹:国家有能耐,民人有福了!眼下的社会是只要有钱,没有买不来的东西,没有吃不到的东西。奶奶还时常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年轻时有个算卦的,坐在家门前非要给我算一卦,我不肯,他说大娘不要您钱的,在身后就念叨起来:您老是脚踩棒槌晃悠悠,您老的好运在后头!我当时就想啊,真是不花钱的买卖张嘴就来,我这黄连里泡大的苦菜,还配说好运?!你看,让人家给说着了不是?有时,奶奶看着忙碌的我们天天围着她老人家转,洗脚、洗头、剪指甲、掏耳朵,陪着她打牌、散步、赏景、晒太阳,就抱怨,天底下哪有像奶奶这么能活的!急脾气的我每每听了就生气就瞪眼,偶尔还亮上一嗓子,奶奶一笑就收住话匣子;稍停,又打开,活着不是你们的累吗!我们愿意!这一句半生气半撒娇的话,才算把奶奶给“吓住”。不说了不说了,奶奶要活到一百三,尽着累你们;来,打牌打牌。

我从包里拿出给奶奶准备好的礼物——桃木刻“金猴献寿”。奶奶,这是给您的,驱邪增寿!

奶奶皱纹绽开,春光里如窗外一朵梨花。

奶奶的文章7:奶奶的秋天

文/刘卫

奶奶在世时,一年四季里,她独喜红叶满天,佳果飘香,暖阳清空的秋天。

一如往常,整个闲适的季节,虽然腿脚不好,但她一刻都没闲着。每天清晨,全家就数她起得最早,去买开锅的油条和豆浆,再在家里熬好红豆稀饭,炒几个时令小菜。等一家老小吃饱喝足,奶奶又颠着小脚,挎着竹篮,优哉游哉地信步去往菜市场,精挑细选上市的新鲜菜蔬和鱼肉。碰到挑担子的山民出售刚摘下来的板栗和柿子,奶奶不怎么还价,买回来让我们几个小孩子尝鲜,过过馋瘾,有时留少许当作自己的“零食”。我们帮她将板栗剥壳去皮,奶奶瘪着嘴,边嚼边感叹:老家的板栗,只有到秋季才吃得上,真甜!周围人见了奶奶真性情的表露,都忍俊不禁。

那些年,奶奶虽然身体不扎实,但脑子十分清晰,仍是家务总管。

秋天到了,冬季还会远吗?入秋过后,气温开始逐渐走低,继而起了寒意。奶奶未雨绸缪,筹划着一家人的暖衣工程,于微细处地一一落实到位。开始敦促母亲抓紧将置换的毛衣活完工,再就是四下打听,那儿有既便宜又实用的保暖鞋、围巾和手套,还叮嘱常年出差在外的父亲尽早买回上好的木炭,储存着做冬季以及春节期间烤火用。趁着星期天,她叫母亲带着我们,拖回几板车做饭用的蜂窝煤。秋季对奶奶来说,就是她为一家老小生活无忧的操心季,虽不能身体力行,但心思上事必躬亲,时时处处都渗透着老人对下辈以及小字辈的关爱和体恤之情。

整个秋季,我们家成了远房亲戚的“驿站”。他们大多来自山区老家,七大姑八大婶、堂妹表侄的,奶奶都叫得上名,而且熟稔得很。他们挑着担子或拖着板车来县城贩卖时令秋果或土鸡蛋等啥的,弄点收入,顺便买点酱醋火柴牙膏和好看的布料回去。每逢亲戚来落脚,奶奶高兴得不得了,弄好吃的饭菜来招待,专门清理出一间大房间,甚至为他们打地铺。亲戚们挑担或挎篮,满街兜售新鲜板栗、红彤彤的柿子、积攒起来的土鸡蛋和偶然打到的野兔,奶奶倚门送去,巴望着能卖出个好价钱。少数卖剩下的,奶奶就让他们留下,给足价钱。奶奶常说,老家人生活不易,只有在秋季山货集中收获期,他们才得以能“挤”出自产品创收。相比之下,咱家的日子还过得去,能周济一点算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命的根啊!

奶奶的秋季,有她对那个贫穷山乡的回望和眷念,也有对家人关爱和牵挂。她的秋季里最美的景色是老家人卖完山货的那份释然和轻松,一家老小愉快地工作或上学,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过好每一年,每一季,乃至每一天。就像丰盈的秋季,奶奶期盼着我们这些小字辈以后能奔个好前程,结出累累的幸福果实。

奶奶的文章8:奶奶的记忆

文/任萧烨

那是一个三十多年前的画面,画面中的奶奶坐在一张方凳子上,姐姐、哥哥和我三人紧紧偎依的奶奶身旁,身上都穿着压在箱底的、只有平时出门时才穿的皱皱巴巴的衣服,奶奶的双膝上,有两个大大的、方方的、占了整个裤面近三分之一的补丁。

那是一个三十多年前的记忆,记忆中的姐姐、哥哥、我和奶奶挤在一个屋里的大炕上,那个叫做屋里的是一个极其简易的窑洞,可别小看这个窑洞,它可是我们全家当年做饭的地方,因为炕连着灶台,所以,炕平时总烙堂堂的,奶奶因为腿不好,十分喜欢这样的烙炕。在这个大炕上,奶奶伴着我们姐弟三人,挤过了我们温暖的童年时代。

奶奶生是于一九三O年的旧社会,听奶奶说,她思想保守且固执的父亲,按照当时的传统习惯,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就扯了长长的布,给她裹了脚,也怪她当时太过于听话,因为在她儿时的伙伴中,也有许多未曾裹脚的。从此,她开始了颤颤悠悠走路的人生。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忙,总有干不完的农活,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去了,到吃饭时才回来,匆匆地吃几口又出去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因此,我们全家的吃饭就指望着奶奶,她成了我们家名副其实的“灶妇”。因为爸爸妈妈总忙在外,我们姐弟三人基本上全是奶奶带大的,当然还有后来姐姐的三个孩子,也在奶奶的照看下,长成了大小伙、大姑娘。

奶奶虽然年龄大了,但她十分喜欢色彩艳丽的衣服,但别人给她买的她总不中意。到后来经济渐渐宽裕些的时候,每逢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她总要亲自去买上几件回来,妈妈有时会唠叨几句说这些衣服不适宜像奶奶这般年龄的人穿之类的话,但奶奶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她买这样的衣服不见得一定要穿。闲暇时,她总是从柜里拿出来看看这件,摸摸那件,自己身上一年四季总穿着那件看上去旧旧的、灰灰的永不变色的衣服。我不解地问奶奶,您不穿却为何要买这样的衣服,她若有所思的对我说,年轻时,因为家里穷,总吃不饱穿不暖,是爷爷只用了一石麦子的聘礼,一身粗花布衣服,一头毛驴便把她娶了来。那时她看到别的女孩子穿着花花绿绿、色彩鲜艳的衣服,她十分羡慕,心里想,等那天有钱了,自己一定多买几件好看的衣服。就这样,她怀着美好的愿望,在等待中错过了穿花衣的年龄。

奶奶的爱心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经她喂养的猫啊牛啊驴啊猪啊的,她都十分的呵护,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给它们喂食添草,看到它们稍有不适的时候便嚷嚷着叫爸爸或爷爷去买药,因此,那时我总感觉我们家的家畜家禽比别人家的都幸福。

到后来我们姐弟都长大了,陆续离开了家,但不管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叫一声奶奶,总能听到那熟悉的、亲切的应声,然后总会从她正忙碌着的那个角落里颤颤悠悠的出来,脸上挂满微笑的问一声“你吃了吗?”,倘若真的没吃,不管迟早,她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叮叮当当的给我擀那我最爱吃的、吃了多半辈子的糊拉嗒面。也许这就是童年记忆里家的声音和家的味道吧!

奶奶的身体很虚弱,经常有病,今天不是这里痛,明天就是那里痛。记得小时候我们大队里有一个叫李志敏的医生,他总背着那个上面印着红十字的方方正正的药箱,常常来给奶奶看病、打针,然后总会留下一整盒一整盒的丸药,奶奶便像吃人参果一样一丸一丸地吃尽。久病成医,到后来,爸爸和我总会根据奶奶的病情,给她买各种各样的药,药已经成了奶奶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佐料。到现在我真的很佩服,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一生与病魔做斗争中走过了她整整八十个春秋。

奶奶爱讲迷信,每逢我们姐弟三人有谁得了感冒之类的小疾,她就拿一个碗,里面舀多半碗水,再拿三只筷子,立于碗中,然后泡上几块馍,嘴里还念念有词,最后用刀猛斩筷子,起初甚觉可笑,然而在自己遇到发烧的时候,随着筷子落地,额头总会拂过一丝凉快,病也似乎轻松了许多。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说是送灶神,奶奶总会烙上几个厚厚的圆饼,连同饼干、糕点之类的献于案上,并点燃香烛,拜上几拜,嘴里还说上几句“上天多说好事,下界多降吉祥”之类的话。

奶奶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她做得一手好皇酒。每逢过年后的正月,爸爸总会约上几个亲朋好友,在火炉上座一个瓷盆子,里面斟满皇酒,等到酒香扑鼻时,便分呈于小碗之中,和着小菜,边喝边聊,一喝能喝上多半天。记得前几年,我还给奶奶做的皇酒起了个名字,叫作“五星皇酒”,每逢腊月,便装到壶内运到我们所在的乡镇及县城去买,今年还有人找问奶奶做的五星皇酒呢!

生命总会有尽头。前年夏收后,奶奶身体一直不好,总卧病在床,时轻时重,因为行动不便,又不能常常打扰别人,爸爸竟自己学会了打针输液的手艺,和妈妈一起伺候在奶奶床前,先后在县皇甫谧医院住过几次院,最后一次是奶奶因为自己执意上厕所而摔倒使大腿骨胳骨折而住院的,我所能做的,只有给她每天送几回饭,陪她说几句宽心的话而已。看到奶奶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出院后,奶奶的行动完全已不能自理,爸爸便在奶奶的房间里支了一张床,晚上帮着她翻身、换尿布。到后来我回去看奶奶时,每翻一次身她都喊痛,手肿的像吹大的气球,神情已十分恍惚,但说话还跟平时一样,每隔十多分钟便要喝几口水。2010年农历11月初6晚9时,奶奶离开了我们,而小时候和她挤在一个炕上的我们姐弟三人没有一人在她身边。

奶奶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与病魔做斗争的一生。

奶奶的文章9:拾来的岁月

文/荷花淀

国庆回家时,父亲说奶奶又去地里拾玉米了。我说,现在吃的东西都这么多了,还拾那些干什么。父亲说,奶奶特乐意去,就让她去吧。特乐意去,对呀,小时候我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麦子熟了,我便和奶奶背上筐出发了。一望无际的麦茬地里零星地躺着金灿灿的麦穗。我和奶奶放下筐,走过去,弯腰、伸手、拾起……当麦穗有一把时,便用麦秸秆把一把麦穗轻轻一捆,那些麦穗头扎在一起,就冲着我们开心地笑!这样一捆一捆,不一会儿功夫就一筐头了。看着这金灿灿的麦穗,我和奶奶也开心地笑了。

到了秋天,我们拾玉米、拾棉花、拾花生……可以说,无所不拾。最喜欢的还是拾花生。那隐藏在地里的一个个花生,被刨出来,便是一个个惊喜。

拾花生是需要工具和功夫的。工具是特制的一种叫铙子的东西。像小号的猪八戒的铁耙,有五六个小小的齿,当然也可以用铲子代替,但是那工作效率就低多了。用铙子顺着种花生的畦眼一刨一刨,不知什么时候,便会看见白白胖胖的花生出现在你的眼前,赶紧用手拾起来放入篮子里;又接着刨,于是惊喜便接二连三地来了。最喜欢的还是遇到一棵被挖偏了的花生,田主人由于疏忽,只是把一小部分花生挖了出去,剩下一大部分花生留在了土里,于是我们便大丰收了。一铙子下去刨出一堆,再一铙子下去又是一窝,边用手捧起来倒入篮子中,边与同伴分享着大大的惊喜。当然,要拾到许多花生是需要功夫的。你必须耐得住寂寞,有时连刨十几下甚至几十下都没有惊喜出现,这时怎么办,不要灰心,继续往前刨,过不了一会儿,惊喜就又来了。我们管这样的情形叫“风水轮流转”,风水总会有转回来的时候。静静地刨,静静地等,静静地运气就来了。现在想想,拾花生中似乎也蕴含着某些人生的哲理。

回忆着这些“拾”来的岁月,嘴角露出了笑意,心里觉得充实了许多。“拾”来的岁月,拾起来的不仅仅有麦穗、花生……还有许许多多难以言传的人生惊喜和遐想。

奶奶的文章10:怀念奶奶!

文/山水剑客

岁月悠悠,时光如水,奶奶离去已经有十五年的光阴了。每每想起奶奶,小时候的往事便历历在目。我时常梦见奶奶和我的童年,梦见奶奶轻轻地牵着我的小手,呢喃着我的乳名……奶奶啊,您可知道吗?您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活在我的心里啊!

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我的爸爸是上门女婿,所以我从小都是在妈妈家生活的,我的外婆就是我的奶奶。记忆中的奶奶是那样模糊而清晰,奶奶平时总是戴着一顶黑色的线绒帽,穿着一身灰蓝的布褂子,弯着腰屈着背。奶奶满头银灰色的白发,慈祥的面容,饱经风霜的脸庞。记忆中的奶奶没有名字,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奶奶也没有上过学堂,不识字。奶奶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有着中国传统农家妇女的勤劳和善良,任劳任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奶奶的一生, 是勤劳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历尽苦难而沧桑的一生!

奶奶年轻时很能干,妈妈曾经告诉我说,在妈妈四五岁的时候,我的外公就因为保护人民群众进山躲避日本鬼子而光荣地牺牲了。此后,奶奶再也没有嫁人,一个人带着我的妈妈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奶奶就是凭着一付瘦弱的身板,凭着勤劳的一双手,担起了整个家的重任;又要像男人一样耕田犁地,忙里忙外。真的难以想像,在那种特定的年代里,一个没有男主力的家庭会是怎样的艰辛和困难啊!奶奶操劳了一辈子,到年老的时候,也一刻也不停歇,每天还要在院子里忙前跑后,做饭、洗涮,喂猪,喂鸡,照看孙儿,孙女……奶奶啊,您就像一盏快要燃尽的煤油灯,燃烧了您自己,照亮了这个家,也照亮了您孙儿,孙女们成长的路。奶奶啊,我们将永远地感谢和怀念您呀!

我从小也是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的,我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因为我是老幺,所以小时候,家里人很是疼爱我,特别是奶奶,是那样疼爱和呵护我。我和奶奶也形影不离,奶奶就是我童年的全部。由于那时候,奶奶年事已高,背也驼眼也花了,虽然身体硬朗,但已行动不便了,只能在屋里做些家务活。于是,这时候,我既是奶奶的小尾巴,也是奶奶的小帮手。我常常跟随奶奶打扫庭院,抬水桶,浇菜,喂猪,喂鸡喂鸭……记得每天天还没亮,奶奶就早早起床了,烧柴,洗米,煮粥,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每天我起床的时候,都能吃到奶奶为我调好的一碗热乎乎的白糖热粥,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早饭,至今却让我回味无穷,怀念不已。

记得那时候,在离我们村子二十几里的地方有一个矿山。矿山盛产锰矿,村子里的人空闲的时候,也经常到那里打打零工,补贴家用。矿山附近有一个集市,因为离村里最近,所以我们村里的人经常去那里赶集。记得小时候,奶奶曾带我去赶了几次集,每次奶奶都紧紧地拉着我的小手,怕我走丢了。因为路上要经过两座山,一片柑桔林,最后经过一座小石桥,才到达集市。小时候逛集市的感觉真是好玩极了,新鲜而好奇,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是没有钱买,但看着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每次跟奶奶赶集,最开心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和奶奶在集市的粉摊下面,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粉。记得每次吃粉,我都喜欢先喝上几口粉汤,然后用两根筷子夹起数根滑溜溜的米粉,嘴上发出“唰唰唰”的响声,开心,得意而幸福的吃着。每每这时,奶奶都是坐在我的身旁,关切地看着我,慈爱地笑着。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我生病的时候,奶奶都要从家里点燃一把稻草,然后走向村外,帮我喊魂:“明儿啊,回来喽,快回家吧……”奶奶边走边喊,手里一边摇晃着冒着青烟的稻草,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的乳名,呢喃着一些词儿,希望附在我身上的邪气快快烟消云散,希望把我健康的魂魄唤回来。今天看来,当时奶奶的喊魂是有点封建迷信了,但也许在我们当地乡下农村,这也许只是一种民风民俗罢了,重要的是这是奶奶对我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慈爱的表达方式,是奶奶让我感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这就足够了!虽然奶奶不识字,没文化,但奶奶对我的呵护,对我的关怀和爱,却让我感激涕零,终生难忘啊!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五六岁那年,那是一个玉米成熟的季节。有一天午后,我和奶奶来到离家几里外的玉米地里收玉米。想着等会回到家就有玉米吃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便在玉米地又蹿又蹦的。蹦着蹦着,只觉得我的左脚底下一阵钻心地疼痛,我低头一看,天哪!我不知怎地踩上了奶奶带来割草的弯月镰刀,只见一股鲜红的血流了一地,我被吓得大哭起来。这时候,奶奶丢下手中的玉米,边哄我边拾起镰刀放在竹篮里,然后吃力地把我抱到玉米地旁的一棵苦楝树下。远近不见一个人影,况且这里离家还蛮远的,我真不知道奶奶该怎么弄我呢?只见奶奶快速地扯下两抓苦楝树叶,接着放进嘴里咀嚼了一会,然后把热粘粘的一团东西敷在我的伤口上。过了一会,我脚上的血慢慢地止住了,但伤口还是很痛。这时候,奶奶又扯起她那灰蓝布褂子的衣角,一边轻轻地帮我擦拭着眼泪,一边安慰着我说:“明儿乖啊,别哭了,还疼吗?都怪奶奶不好,没有把镰刀放好,别哭了啊,我们现在就回家,回家奶奶炸玉米给你吃……”说完,我看到奶奶背着我转过身去,慢慢地蹲下来,弯着腰,佝偻着背……奶奶就这样用她那弯弯的驼峰背着受伤的我往家里走去。她右手拿着竹篮,左手托扶着我。我只能乖乖地伏在奶奶温暖的驼背上,心里却在想道:这怎能怪奶奶呢?不是奶奶没有放好镰刀,而是我自己不小心呀!现在却连累了奶奶,我真的没用,一点用都没有啊!当看着奶奶走过那条窄而陡的乡间小路,步履蹒跚地,一步一步地,负重而吃力的样子,我童真的明眸里噙满了泪花,在泪光中,我看到奶奶硬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背到了家。回来后,奶奶又亲自为我喂药,包扎伤口。而奶奶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却舍不得坐下休息一会,又去起火,烧水,为我煮玉米吃去了…… 奶奶啊,您辛苦了,您受累了!您的善良,慈祥,纯朴,以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啊!直到现在,我脚底下的那个伤疤还清晰可见,每当我洗脚或洗澡时,抚摸到那个疤痕,就好似又抚摸到我的童年一样,奶奶那亲切而熟悉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但是因为奶奶的离去,我再也看不到她老人家了,所以在我的心里啊,每每都在隐隐地作痛。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奶奶的追忆和怀念却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厚了啊……

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奶奶和我的童年往事,还有那些星星点点的记忆碎片,将永远埋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后来,因为我爸爸调到城里工作,所以在我七岁那年,爸爸也帮大姐在单位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有人照顾了,所以我也跟随爸爸,大姐回到城里生活,上学了,从此我便离开了奶奶温暖的怀抱。但每年的寒暑两假,我就会回到老家,回到奶奶身边,尽情地享受着和奶奶在一起开心的日子。再后来啊,爸爸在城里分得了房子,也把乡下的妈妈和哥哥也接了过来,从此,我们全家就算在城里安家落户了。遗憾的是,因为那时候,老家里还有房子和田地需要有人照看,所以二姐和二姐夫,还有奶奶就留在了老家。记得奶奶来城里住了两次,每次都住不到半个月就回去了,奶奶说城里是很热闹,但空气不好,她住不习惯,还是乡下好,奶奶还是喜欢乡下的生活。

记得我初二那年,听说奶奶生病了,在回乡下看奶奶的头天晚上,我跑到一个药店,我用平时攒下的几十块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了两盒“百年乐口服液”和“太阳神口服液”。这两种牌子的口服液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保健类药品,当时的电视广告上都说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也是我这一辈子给奶奶买的唯一的一样礼物。奶奶啊,你可知道吗?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等我以后读书毕业有了工作,我一定要让你好好地享受生活,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健康长寿,安享晚年……可是,想不到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兑现我的诺言,您就这样急匆匆地走了,奶奶啊,您是我心头永远的痛呀!我为我不能为您尽到孙儿的孝道,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啊!

奶奶走的时候,是在我初三的下学期,那是在我中考的前夕。当时,我正离家在外求学,因为家里人怕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学习,而没有通知我奶奶病重的事。我记得当时大姐还写了一封家书告诉我,说奶奶现在身体蛮好的,奶奶很挂念我,叫我不要担心奶奶,让我好好学习,多吃点肉,保重身体,中考顺利!末了,还说小外甥也很想我,整天阿舅阿舅地叫我,希望我中考后就赶快回家……现在想起来,全家人都在瞒天过海地欺骗了我,为什么他们当时不对我实话实说呢?为什么不让我见奶奶最后一面啊!尽管那年的中考,我考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自己也如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一所重点高中,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奶奶了。在我回家后的当天晚上,爸爸就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了奶奶去世的的消息,他也对我解释了不及时告诉我的原因是怕我中考考不好,影响到我的正常发挥,叫我不要悲伤,过几天就带我回老家给奶奶烧香上坟……我一时无语,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定定地站在原地,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想念着奶奶那慈祥,温暖的面容;想念着奶奶往昔对我的好!一时间,儿时的记忆又如潮水般袭卷而来,情感的闸门如洪水般一泻千里……

几天后,我们一家人,又再次踏上了回乡的归途,然而这次回乡下老家,我的心情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整整一个暑假,我都一直沉浸在失去奶奶的悲痛心情之中。我为没能看到奶奶最后一眼,为没能在奶奶的病床前尽到孙儿的孝道,也为没能在奶奶出殡时送奶奶最后一程,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和遗憾啊!!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村还是那座村,我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还有我最亲最慈祥最疼爱我的奶奶。奶奶,我们回来了,您最乖的孙儿回来了,而您在哪里呢?

庭院的大门是半敞开着的,小外甥蹦着喊着直奔向我,二姐正在忙着喂猪鸡鸭,二姐夫在外放牛还没回来。我轻轻推开堂屋那扇厚重的木门,只听到一声“吱哪“的响声,老屋里显得那么的安静。想在往日这时,奶奶都会挺着腰板欢迎我们回来,每次都对我嘘寒问暖的。可是,这次我的心却落了个空!奶奶啊,为什么不见您在家呢?你真的是离我而去了吗?我环视着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一张破旧的老床依然伫立在眼前,那是奶奶睡觉的地方,也是小时候为我驱赶蚊虫,哄我入睡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可是,平时放在堂屋阁楼上的那尊寿棺却不见了踪影,这尊寿棺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没动过的,现在却不见了……现实残酷地告诉了我,最亲的最疼爱我的奶奶真的是离我而去了,那副寿棺是为奶奶预留着的,现在寿棺不见了,奶奶也不在了。顿时,我的心里涌上万般愁绪,我的心里好凄凉,好悲哀,好失落。寿棺带走了苦难了一生的奶奶,奶奶也随着寿棺,永远地长眠在村外的那座风山头上,长眠在那片热土之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我都会回老家看望奶奶,为奶奶扫墓,烧香,祭奠,祈祷。奶奶啊,我来看您来了,您也抬头看看我啊!奶奶啊,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大姐曾经对我说,您走的时候,嘴里一直喊着我的乳名,一直盼着能看上您的明儿最后一眼,可是您却没能等到我回来就匆匆地走了。奶奶啊,现在您能看到我了吗?如果您在天有灵,您一定会看到我的,您一定会保佑我的,您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呵护我,疼爱我的,是吧?奶奶!……奶奶啊,我永远都感谢和怀念您!您就安息了吧!……

我轻轻地捧起一把新土,轻轻地把它播撒在奶奶的坟头。我的眼睛早已湿润了,泪眼朦胧中,我依稀又看见了奶奶那亲切而熟悉的身影,只见奶奶弯着腰屈着背,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奶奶也远远地望着我,一声声呼唤着我,对我微笑着……

往事如风,人生如梦,不知不觉中,奶奶离开我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奶奶的尸骨也早已化为灰尽融入了家乡的泥土,融入大山之中。如今我也已三十而立了,也成家立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奶奶的追忆和怀念却是与日聚增,我对奶奶的思念却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厚了啊!如今,我也是一个做了父亲的人了,也更能理解了奶奶往日对儿孙们那种无私的爱和无悔的付出!!

奶奶啊,我将永远深深的怀念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