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十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七十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七十的文章1:九·三阅兵赋

文/陈晖

二0一五,纪念抗战;岁在乙未,七十周年。阅兵庆贺,诏告宇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

一曰缅怀:主席检阅,总理司礼。英模团队,抗战老兵,支前模范,英烈子女,咸来受阅,以彰其功,以慰英灵。

二曰武威:昔我雄师,卫国精英;今吾铁军,保家长城。薪火相传,军魂一宗。三军列阵,八部天龙。旌旗猎猎,英姿飒爽。铁甲滚滚,银鹰翱翔。红箭熠熠,闪电霹雳;东风浩荡,长空鹰击。披坚执锐,舰载歼轰。常核兼备,倚天长弓。更有巨浪,未露狰狞。无人预警,耳眼千里;空海天地,联合打击。利矛坚盾,固我长城。长缨在手,何惧苍龙?

三曰国宾:五十政要,辐辏云集;十七国军,列队献礼。哈柬韩俄,委老巴塞;塔瓦墨阿,斐埃古白。睦邻兄弟,战略伙伴,贺我胜利,助我国威,佑我华夏,威加寰内。

四曰和平:裁员卅万,军强兵精。兵不在多,贵在胜赢。虎贲之师,紫电青霜;熊罴之旅,莫邪干将。厉兵秣马,强我国防。扩张称霸,非我主张;和平共处,人类梦想。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珍爱和平,中华梦扬。

关于七十的文章2:铁环滚滚心飞扬

文/白来勤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灞渭三角洲一带农村虽说有“马列主义指航程”,但照明点煤油灯,行远路坐马车,漫说看电影、看电视,就连村中老槐树上的“洋戏匣子”(有线广播的小喇叭)也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不过那些都是大人们的感觉,对我等小孩来说,除了时时感到饥饿、看到别人不论吃什么东西自己都感到美味可口想流口水之外,能玩的东西可就多了,打尜、打梭、打水漂,打猴(陀螺)、跑马城、压卧驴,甚至将晾干的玉米秆从根部折得弯而不断、将天花处去除,放在地上推着前行听那“突突突”的声音口中喊着“嘀嘀嘀”谓之“开汽车”……样样土法上马,智力体力相协调,寓乐趣于运动之中,特别是滚铁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正儿八经的铁环是请铁匠用上好的熟铁或钢筋打制成直径30~40公分的圆圈儿。圈外呈圆孤形,圈内扁平,且接茬处不仅要牢靠,还要平滑,再配一付弯成槽状的铁钩,这套“装备”就齐备了。要注意的是铁钩弯的槽要恰到好处地能卡住铁环,而且弯的角度要妥当。否则,即便是“装备”齐备了,玩起来也不得心应手。

我家里穷,买不起真正意义上的铁环,我拥有的铁环是一个代用品——一副大木桶坏了退下的桶匝,虽是扁铁圈不登大雅之堂,我仍敝帚自珍,不肯轻易让人玩儿。因我又不安分守己,常常鼓捣出一些别开生面的花样:或在铁环上套一个小铃铛,听滚动起来清脆的声响;或在铁钩的手把上挽一节红绸,看奔跑滚动中那飘舞的红绸如一道火红的流星,惹得小伙伴们直发眼馋,争相效仿,但远不及我首创的效果佳。有时我还别出心裁、软磨硬缠央求大人们帮助,在村旁的小河渠上架上一节长木板,和小伙伴们比试滚铁环过“独木桥”的绝活;或将铁环徒手滚出,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用铁钩挂到环上,继续快速滚动铁环前进……到了不上学的日子或是放学后,我们就约上几个伙伴,寻一块平坦的开阔地,一字排开,随着我口令一发出,大家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嗖”地驾驭着铁环直往前奔。那些驾驭技术好、腿脚灵活的小伙伴儿总是当仁不让地跑在最前边。当然,也有因技术、体力不如人而摔倒、绊伤以至于哭鼻子流眼泪的伙伴儿,但事后仍乐此不疲、屡败屡战。

那时,学校将滚铁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列入比赛项目,大大激发了我们奋勇争先的积极性。我曾在学校的比赛中侥幸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张学校老师自己刻蜡版油印的小奖状和一支铅笔,高兴得好几天大半夜不能入睡,那张奖状在墙上整整贴了五年。

去年春节闲暇,我在批发市场批发了一捆铁环到大雁塔广场零卖,没想到反响令我始料未及,每只十五元,很快售罄。小朋友们虽不知其为何物,但在两鬓苍苍的爷爷奶奶们指导下很快掌握把玩的要领,推导着铁环滚滚向前……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仿佛又听到儿时呼啸而过的铁环声、看到了儿时伙伴们的嬉闹和儿时的铁环和那火爆的滚铁环场面。

关于七十的文章3:七十年的爱情,一辈子的遗憾

那年,他7岁,她6岁。

他们是同学和邻居。他们每天背着包一起上学,牵着小手一起放学,下雨的时候同撑一把伞。她长得很漂亮,男生们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可是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总是很奇怪,他们揪她的手背扯她的头发,她疼得直哭。他就会忽然出现在她身边,对所有男孩子说:“她是我妹妹,不要欺负她!”

做勇士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因为她而被一群男孩揍了一顿,却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们从此不再欺负她。就这样,他们一路走来,到了中学。他已经是个高大英俊的大男生了,而她,却显得平凡了。美丽的女生们都希望把他旁边的她换成自己,可是谁也取代不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早晨他都是骑着单车载她去上学。他们约定,将来考学也要同一所学校,这样他可以继续照顾她。

他很优秀,有很多爱慕者,她常常被迫做着邮差的工作,那些女孩子总是要在给他写情书之后拜托她递给他。他从来不看,总是扔在一旁,满不在乎!她很小心地问他:“你看那些信没有?”“看了!”他漫不经心地回答。“那你喜欢不喜欢那些女孩子之中的某一个?”“不喜欢?”她给信的次数多了,问的次数也多了,他对她大发雷霆:“以后不要给我看这些信了!你别那么多事!”她委屈地对他说:“你让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然后就怒气冲冲地跑了。

高三毕业了,她没有和他考同一所学校,而是相隔那么远地分开。那年,他19岁,她18岁。偶尔暑假回来,在同一个院子里相逢,他会问:“在学校还好吗?有没有人欺负你?”她淡淡地说:“还好啊,我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看着她的背影,一种难言的伤痛像小老鼠一般慢慢啃噬着他的心。***妈说,她留在那座城市了,有个很疼很爱她的男朋友。他微笑着祝福她,却满心落寞。

大学毕业那年,他回来时身边多了一个女孩。那是他的女朋友,说不出有多可爱,只觉得女孩身上有种与她相似的习性。可是那年,她偏偏一个人回来了,当他们在大街相遇的时候,她看着他身边拽着他手臂的女孩子笑着说:“身边的位置终于有人了!”他尴尬地对身边的人介绍说她是他的妹妹。

他用哥哥的语气问:“还有一个人呢?怎么没有陪你回来?”“他?”她冷笑一声,“早分手了!他和你一样有太多女孩子喜欢,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安全感!”她捻了捻头发,对他身边的她说:“不过,我哥哥可是个很好的男人哦,他一旦爱上了谁,一定会一辈子用心去爱的!”女孩子羞涩地笑着说:“他就是有太多的追求者,以前我跟他是好朋友,很多女孩子见我们关系不错,就叫我帮她们送信给他,后来我自己也写了一封……”听到这里,她的脸色突然惨白,黯然地对他们说:“对不起,我有点不舒服,我要回家休息一下!”他看着她失态地离开,突然感觉到了些什么。

回到家中,趁着女朋友陪妈妈做饭的间隙,他在书柜的角落找到那堆尘封多年的情书,他一封封地寻觅着,他总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有她写的。他终于在最后一叠里找到那张写着她秀美小楷的淡蓝信封,他懊恼得跌坐在地上。“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你妹妹,虽然你一直都用爱妹妹的方式来爱我,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希望能一辈子坐在你的单车后座上,希望能永远听你说你要保护我,希望你对我的每一个承诺都能实现。我希望你能看到这封信,而你对我的态度,与我对你的态度,都会由这封信决定。你不喜欢我,我自然不会死死纠缠的,我会安静地躲开,要多远,就躲多远……”眼泪滑落在纸上,仍然无法赶走那种爱她却又伤她的痛。第二天,他想去找她,拿着那封信。可是走到了她的家门前,却又迟疑了。

他能辜负跟着他回到家乡的女朋友吗?她从在学校开始,就—直照顾着他,她对他的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他,她会死!他不能辜负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人。那几个晚上,面对女朋友,他没有任何兴致。他想了很多,第二天,他抱着女朋友说:“对不起……”可是,当他再次去她家的时候,她的妈妈却告诉他,她已经离开了,工作安排在了另外一个城币,离这里更远的地方。几个月后,他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去了她所在的城市,当他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被吓呆了。

他笑着抱紧她:“我来带你回家!”“可是……”她举起自己的右手,那上面戴着一只订婚戒指:“我准备结婚了!”他惊讶地看着她,怎么会这么快?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她就要嫁人了!“你知道吗?我一直最爱的女人是你,那封信也是我刚刚发现的……”“别说了!”她长叹口气,“你应该对她负责,不能因为一封信就辜负别人……就像我,也需要回报他一样,所以我选择嫁给他!”她说得那样决绝,他听得肝肠寸断。

那一年,他26岁,她25岁。

她结婚了,留在了她丈夫所在的城市;他也结婚了,妻子是个简单贤惠的女人。他的父母生病没人照顾,他妻子比他还要热心。

她再回来的时候,虽然丈夫陪伴左右,可是仍然不敢直视他。于是,他们常常是,她陪他的妻子聊天,而他却和她的丈夫十分投契。他们聊的话题,仍然是他们小时侯的糗闻趣事,只是那种心情却没有了太多的甜蜜与回忆,他们要顾及身边的那两个深爱着他们的人。他们唏嘘,各自身边的人也感动着。原来时间真的会让爱更刻骨。

那年,他32岁,她31岁。

后来,每年她都要和丈夫回来过年,每年都和他们家一起吃团圆饭。他的孩子管她叫姑姑,她的孩子管他叫舅舅。他们之间的感情仿佛真的回到了最初的兄妹。

到了各自的孩子都要上大学的年纪,他赶紧给远方的她打去电话:“妹妹,你们那边有什么好点的大学,我想让孩子考那里,这孩子太不听话,老惹***妈生气,我叫他过去读书,你也好帮我监督监督!”她在电话里却笑了起来:“是吗?我还想让我孩子考你那里呢!我们家这孩子也不听话,不服她爸爸的管教,这丫头说只想听舅舅的……”她顿了顿,说:“不如这样,让他们都考同一所学校吧,这样他们兄妹彼此有个照顾,我们去看他们的时候还可以一起将两个孩子都管教一下。”他握电话的手抖了一下,心被拉回了多少年前。

孩子们在父母的安排下考进了同一所学校。他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地照顾妹妹,不能让任何人欺负她!”她对女儿说:“以后不要惹哥哥生气,不要老给哥哥惹麻烦。”

也许早已经有了预感,当他和她接到儿子女儿的电话说要结婚的时候,他们都笑了。孩子们的婚礼上,他坐在她的旁边,看着彼此两鬓斑白,他温柔地说:“我们最后还是成为一家人了!”她点点头,脸上带着疲倦的微笑:“只是等得太久了,只是最后在一起的却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那年,他67岁,她66岁。

后来,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他绝望了,对所有人都排斥着,拒绝吃药拒绝治疗,他的情绪完全失控,看见妻子儿子媳妇就是破口大骂。妻子站在病房门外,心疼地叹了口气,对儿子说:“给你姑姑,不,是你岳母打个电话,你爸爸的毛病,只有她能治得了!”当她敲开他的病房门,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是还想再见到我,就听医生的话,吃药化疗;要是不想,那我马上就走,以后你是死是活我都不管了!”他看着她,却放声痛哭起来。

……

她站在他的墓前,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

墓园凄凄无人,一阵风抚过她斑白的发丝,像是他的回应,也像是他的哭泣。

原来爱情,留在心里只会永远成为遗憾。

那年,他77岁,她76岁。

关于七十的文章4:祖国在我生命之上

文/毛文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秦淮河畔一个叫禄口的小镇,所在村方圆十里丘陵,严重缺水,生活十分艰苦。成长岁月中,我见证了其一路波澜壮阔的发展,昔日贫困乡村如今变成了机场落户的空港新城,道路四通八达,地铁、高速贯穿,城乡一派繁华,感慨之余为之写下许多赞美的诗章,也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爱国爱乡的诗人。我的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在201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在北京又次印刷走向全国寻常百姓家。

我幸运的是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成长。据爷爷在世时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在地主家干活,长大了就在地主家当长工。那年代,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梦想与希望。爷爷的爹妈生了七个孩子,可活下来的仅有三个,其余不是病死便是饿死。他说,解放前期,他娶了家道败落的奶奶为妻,前面生的几个男丁因饥饿与疾病相继夭折,只剩大姑妈、二姑妈两个女孩子,到父亲出生倍感珍惜,就取名三丫头,从内心希望像女孩子一样能坚强地活下来,延续香火。很快解放了,人们不再为日子熬不下去悲观,不再为吃饭犯愁,不再为疾病恐惧,后来顺利有了二叔和小叔。

在父亲的记忆里,童年是悲苦的。解放前的某个除夕,家里已断粮多时,奶奶一早去娘家求助,那时所有贫苦大众生活都十分艰难,日暮西山,他们姐弟仨等来的只有十几片雪片糕,一人分食几片,就算草草过年……对父亲而言,小时候的记忆不愿多提,那不亚于梦魇,说的更多的是解放后全村人的欢欣鼓舞,日子好起来的感慨,祖国发展、强大、繁荣对老百姓的重要。

对于我,童年已经消除饥饿,只是科技还不发达,粮食产量还不高,每年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有一段时日靠红薯、南瓜粥等补给。再者,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十分匮乏,农村居住条件比较差,基本是泥巴墙茅草房,补丁衣服蔬食餐,鱼肉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吃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的儿女,才享受到繁荣发展带来的甜美果实,才有了现代生活的优越与幸福。

用农民诗情记录时代的发展,感怀农村的变化,表达出农民梦、农村梦、中国梦,这是我爱上诗歌三十多年来一直执着的事情。为此,我为故乡、为祖国、为生活、为青春、为梦想等写下诗歌二千余首,出版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聆听乡村的心音》《一个农民的祖国》等四部,以江南农村生活的视角,集中反映新时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富裕富强、乡村振兴的文明之景,以及从善良仁义、勤劳朴实、追求向往、家国情怀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在乡村,对繁重脏乱的体力活,我从没有抱怨嫌弃的感觉,诗中呈现的多是美好:吱吱嘎嘎的扁担,借启明星的光/把粪送到张望的地头/露水的菜,在乍现的朝霞中/和汗心有灵犀,不让承重的筐/空空而归……知了的号子,在正午/把日头喊得更烈,撒欢的苍蝇/放弃暴尸河埂的鱼,雪亮不安的锄/和急切的草帽,扎进田地,汗洒/整夏最珍贵的甘霖……(《儿时的马塘村》)。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行动,感恩也是一种情怀。我熟悉的父老乡亲,他们和土地相守一生,有着自己的爱国情愫,在我的诗中更有直接又热烈地表达:我的祖国,一亩三分地的耕耘/就是我为祖国的耕耘/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寒来暑往/为的是不让懒惰荒芜祖国/为的是不让杂草干扰祖国/为的是不让病虫伤害祖国……我的祖国,我最富有的是汗水/我流汗就是为祖国流汗/忠诚的汗、执著的汗、卖力的汗/汗水滋润祖国的地/汗水滴灌祖国的绿/汗水汇进祖国的河……(《祖国在我生命之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温历史,纵观发展,感受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常态,我更是感慨地写下了《祖国,我奔跑是为在你的速度中不掉队》等诸多篇章,而一切就是出于一个农民对故乡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未来的路还远,发展不停,繁荣不止,我想在新的征程上,我会在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及感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中,以饱满的爱国爱乡之情,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

关于七十的文章5:门口的母亲

文/甘婷

母亲七十岁了,这两年她总喜欢坐在我家的大门口,眺望着通往村口的那条小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

母亲以前可是非常讨厌别人坐在门口的,她说:“总是坐在门口,既妨碍别人进出又不雅观,只有狗才会坐在大门口。”所以,小时候我每次坐在门口玩时都会被母亲说一番,然后把我赶回屋里玩。那时我就觉得母亲是个非常讲究的人。

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父亲下田干活回来,一脸疲惫。在他走到门口时,一阵凉风吹来,吹得父亲一阵惊喜:“哟!这阵风可真凉爽啊!”说罢就在大门口席地而坐,也管不了辘辘饥肠,只因一阵清凉的风,吹走了疲惫。

这时,母亲从里屋走了出来,发现父亲竟坐在大门口,还光着膀子,便匆匆跑过来就劈头盖脸地数落起父亲:“我说你这是成何体统?都一把年纪了还不懂讲究讲究?屋里没有凳子?门口是人进出的地方,你坐这里,还光着膀子,路过的人看见了那有多丢人呢……”母亲叨叨絮絮讲个没完没了,父亲也被她数落得脸露不悦,但还是乖乖进了屋。自那时起,我和父亲都不敢再坐在门口了。

后来,母亲却无论春夏秋冬,从早到晚总是坐在门口,静静的,犹如一尊雕塑。起初,父亲曾劝过她,可母亲却说:“没事,我就坐一会儿。”只是一会儿接一会儿,母亲依然没有进屋去。父亲让我去劝劝她。然而没过多久母亲又坐在了门口,她说:“我坐这儿,能看见那条路,觉得舒坦!”听得我又是好笑又是好气,于是我与父亲便不再劝她,任由她坐了。

只是,这一坐不打紧,就连晚饭后她也出来坐,话也越来越多,常常会自言自语,说一些我和父亲都听不懂的话。

母亲喜欢坐门口,喜欢喃喃自语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直到有一天母亲病倒了,我和父亲赶紧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母亲患了严重的疾病,且伴有高血压、老年痴呆。我的眼泪不由滚落下来。

不久,在那个雪花飞舞的冬天,母亲还是走了。临终时,说得最清晰的一句话是:“我要去门口等我的云儿回来,她怎么还没回来啊?”听着母亲的话,我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坐在门口,竟是为了等我啊!

关于七十的文章6:峥嵘七十载金秋迎国庆

文/苦乐年华

岁又临秋,暑消凉至,观远山,绿意渐斓;斜阳若虹,长空铅华涤尽,雁阵高飞,振翅南归去;田园阡陌,佝偻脊梁,逢秋时节,农人收割忙,欢声笑语,丰年谷满仓。瓜果弯枝,菊蕊怒放,丹桂送暗香。

七十华诞,举国欢腾。忆往昔,积弱众欺,列强铁蹄,遍蹋华夏大地;鸦片迷人心智,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八国炮火,轻易破国门;圆明园,艺术圣殿,聚先祖智慧之结晶。豺狼垂涎,烧杀掳虐,肆意妄为,一把欲盖弥彰之火,顷刻灰飞烟灭;无能清庭,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置黎民于炼狱人间。

民国初年,曙光欲现,然军阀割据,神州大地四分五裂;撮尔小国,弹丸之地,觊觎之心未泯,趁虚而入,欲建东亚“共荣圈”;东三省,犹立傀儡,搜刮民脂民膏,掘地三尺,多少财富,皆为囊中之物;泱泱大国,遍地宝藏,豺狼怎可无贪念;剑指朝野,欲虐神州臣服,权者懦弱,为偏安一隅而退避三舍。

民族存亡,值此关键,伟人振臂高呼,万人同举镰刀斧头,星星之火,瑞金燎原,八载峥嵘岁月,神州同仇敌忾;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皆为自由而战,多少华夏儿女,前仆后继,勇抗外敌,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然胜利之果实,未及品尝,独裁终难容,不惜同室操戈,与民为敌;围追堵截,无所不用其极:“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幸伟人高瞻远瞩,雄关漫道挥墨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戏顽敌,遵义会议指明路,四大战役定乾坤,政权终确立。

天安门城楼,已丑年癸酉月甲子日,昏睡百年,民族觉醒,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看华夏大地,万民同心建家国,百尺竿头,循序渐进,经济特区,适宜国情,伟人睿智,改革开放促发展;宏图大业,江山一统,雪百年耻辱,香港澳门终归祖;四十载风风雨雨,一步一印记,东方巨龙,自此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观新时代,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民族复兴,精进未停,一带一路,普天共享成果甘霖;然岁月未曾静好,拭目天下,皆虎狼环侍,跃跃欲试;忘记过去,即意味着背叛;居安须思危,历史岂容重现,国强则民安,国弱则民难;然那港独台独之列,未尝国破家亡之苦,甘为外敌棋子,作那害群之马,终将遗臭万年。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战鹰蓝天翱翔;大海碧波,战舰如梭,浩瀚宇宙神舟飞过,超强电波,天地联络,月宫不仅限于远古传说;滚滚铁流,队列整齐,青春飞扬之中华儿女,时刻准备保家卫国;上天入地,巨龙腾飞,此即民族团结之灵魂,扬我国威,固我国门,还看沙场点兵。

盛世中华,八方来贺,吾辈华夏儿女,当以强国富民为已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展之道注定不曾太平,未雨绸缪方可防患于未然,自强不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爱吾中华,此当无愧于心,无愧于龙之传人。

关于七十的文章7:七十块钱

文/李立泰

星期六惠玲回家看婆母,见老太太一脸愁容,唉声叹气。

原来婆母昨天在小区空地撸扫帚菜掉了钱。

老太太们撸扫帚菜,全是撸最嫩的尖儿,蒸蒸吃,美极了。

“妈——”儿媳一声喊,把老太太从心幕的电影中拉出来。“哎——惠玲来啦。”老太太的脸色频道没转换好,给儿媳开开门,惠玲一眼就把老太太的心电图扫描了。

“妈,您咋不高兴啊?”“高兴!高兴!你来家妈还不高兴吗?”

老太太不自然地放松,装出笑容迎儿媳。

“妈,您告诉我为啥不愉快?”“昨天撸扫帚菜,掉了七十块钱。我找了一上午,还叫你二婶子、四大娘帮我找,也没找到。沿着昨天我撸扫帚菜的地方都找了,没了。”

“妈,才七十,别难过,我给你。”惠玲给老太太七十。老太太推辞不要,儿媳非给不行,就放到桌子上了。虽然儿媳给了钱,老太太还是高兴不起来。

惠玲借故说出去一趟。她去了四大娘家。

惠玲问四大娘:“俺妈丢的七十块钱都是几十的钱啊?”四大娘说:“惠玲啊,***那七十,五张十块的一张二十的。”惠玲又问:“四大娘,俺妈的那些钱是新票啊,还是用过的?”“她说了,是用过的。”“是平展的还是卷着的?”“***说卷着哩。”惠玲谢过四大娘就回来了。

第二天惠玲又来婆母家。老太太问:“惠玲,今天你没去***家啊?”

惠玲说:“妈,我没去。俺妈说:***丢了钱不高兴,去陪***吧。”老太太说:“俺这亲家母真好。”老太太先进屋去了。

惠玲喊:“妈!妈!”老太太又出屋,问:“咋啦惠玲?”

“妈您看,那树枝子里不是钱吗?”可不是,老太太一看还真是钱。

她亲自捡起,破开一看,是七十块钱。

“找到了,找到了!”惠玲高兴地抱住妈。老太太高兴得眼热。

娘俩包饺子庆祝钱失而复得。老太太送儿媳走,遇上四大娘。惠玲说:“四大娘,俺妈的钱找着了。”她们都高兴地笑了。

晚上,老太太夜不能寐,为孝顺的儿媳满意。欣慰的是难为惠玲了。

“憨闺女,你不知道妈的七十块钱里还一张五角的哩……”

关于七十的文章8:野韭菜

文/袁朝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公社要进一步提高公有制的纯度,广泛开展了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我父亲是生产大队队长,这项工作主要由他落实。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史,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自留地是农民心尖上的肉。为了好开展工作,父亲只能从自家头上开始,家里原有四块自留地,他把最肥沃的一块河滩地和最大的一块缓坡地率先交给生产队,顺带把我母亲在院坝边种的葫芦和南瓜折算成粮食,从生产队应分给我们家的口粮中扣除。那时生产队收的稻谷和小麦先要缴公粮和购粮,上缴后所剩无几,要想吃点细粮主要靠自留地。我们那个大队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母亲认为按别的大队比例我们那儿自留地并不多,就说:你原来在公社工作过,区上和公社你都很熟,能不能说一下算了。父亲不愿意,母亲就急了,因为一大家人天天要吃,当即就吵了起来:你当队长当的连饭都没吃的,未必公社的话比你的命还重要。父亲想起六十年代初在公社工作时,农村闹饥荒,他擅自做主将地里未成熟的豌豆胡豆收了,给社员们度命,自己却违反政策被一撸到底开除党籍,又想起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被游斗,心里烦躁,大发雷霆后就出去了,留下母亲一个人抹泪,我被吓得缩在墙角。

过了会儿,母亲从墙角拿了把锄头扛在肩上,右手拉着我让我提个小竹篮也出门了,我们来到被没收的自留地,那时大概是深秋了,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完,只是在地边上弯弯曲曲有两行正在枯黄的草一样的东西,母亲用锄头把枯黄的部分除掉,就开始挖了起来,我那时才四岁多,就问挖那个有啥用,母亲说那是韭菜。那时农村普遍很穷,种地的种子都是从收的农作物中挑选的,为了不伤及韭菜须根,母亲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挖的时候尽量离韭菜根部远一些,所以挖出来是一坨一坨的土,每挖一坨我就把它捡进竹篮里。

挖完后,母亲将很重的竹篮挂在锄头把扛在肩上,拉着我来到没被没收的另一块自留地,那块地还算平整,在大路边两米多高的坎下,大路边有一条窄窄的斜坡可以下到地里,在斜坡下到一半时有一个约两米多长一米五宽的一个二级平台,那是很多年以前上面的路基塌陷下来形成的,是板结的黏土,不长庄稼,平时作为田间休息或放农具的地方。母亲决定把韭菜跟移栽到这里,她先把这块板结的土地翻了一遍,然后横竖成行的全部栽了下去。过了几天,母亲担了一挑渣滓肥覆盖在上面,又担挑水粪浇了一遍,怕冬天把韭菜根冻死,让我到附近的田坎抱了些稻草盖上。

那时,父亲是大队支书兼大队长,还负责管理建在邻村的三官庙小学,公社和区上干部经常下乡都是在我家吃饭,终年人客都多,家里本身也有10来口人,母亲做饭的任务赶得上公社机关食堂了。为了待客和生活必须,母亲还要负责喂猪,猪长得慢,头一年农历三、四月买猪仔,先以喂猪草为主养一年多架子猪,到第二年农历九月,开始用麦麸、红薯、米糠、包谷珍催肥,冬月到腊月出栏,所以猪圈老有三头大猪和三头小猪。三头肥猪屠宰后,腌成腊肉逢年过节和待客吃,猪油炼化装在坛子里供全年炒菜。因为主粮不够吃,每顿做饭时一大半都是红薯、南瓜、土豆,母亲害怕我们吃不下去,就在菜上面想办法,所以,她就经常挖野菜、采野蘑菇、捡地耳子、晒萝卜干、淹酸菜等等,以保证每顿饭有三四道菜。每到吃饭时,堂屋的大桌子一般只有客人、我婆、父亲和两个干体力活的哥,我和姐姐弟弟们都在灶房随便吃一些填饱肚子,母亲侍候大家吃完了才胡乱对付一些残羹剩饭,有两次她两眼一黑就晕倒了,那时我太小啥也不懂,现在看来是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的。

母亲是个极其善良的人,那时经常有上门乞讨的叫花子,我们居住在大院子最北一户,在农历二三月家家户户吃的都很紧张,有时叫花子挨门挨户乞讨连一口饭也没要到,最后乞讨到我们家时,我母亲宁可自己不吃,也会多少打发一些吃的给他们。

种完韭菜的第二年春天,家里来客人了,母亲递给我一把菜刀让我去割韭菜,那天是早春,多少还有些冷,我欢天喜地跑去,看到刚刚长出的韭菜在冷风中是那么的瘦弱,接近土的根部很纤细,只有两厘米左右,有些泛红,上面分叉的叶子又窄又薄,握在手里感觉粗糙,如野草般。拿回家后,母亲做了碗豆油皮韭菜汤,我记得用一小块肥肉切成肉丝炼油,临出锅时又打了一个鸡蛋,做好后满屋都是浓郁的香味,以至于其他菜的香味黯然退去。

年复一年,我和母亲经常穿梭于老屋和韭菜园子之间。上初中时我寄宿在学校,那时土地已包产到户,家里土地多了,但周末回家我还是会随母亲到那块自留地干干农活,看看韭菜园子,韭菜看起来还是瘦弱,但总是挺直着脊梁。过了不多久,父亲去世,家里更加贫困,在学校我基本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周末赶快跑回家,有时母亲会给我做一碗韭菜肉丝面,其实家里也没啥好吃的,我看到母亲没有血色的脸,把面端到自己房间里,一边吃一边眼泪滴在碗里。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学到咸阳去上学,因为助学金较高已基本能吃饱饭,我时常想起母亲给我做肉丝面的情形。一个周末,我随同学到他姑父家去,他姑父住在郊区农村,快到他姑父家时,我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禾苗,我以为是麦苗,但根部粗壮,叶片很宽,叶子也很长。我问同学是不是小麦新品种,同学说那是韭菜,我说我们那里韭菜园子都很小,而且韭菜很纤细也很矮,他笑着说,你们那是野韭菜,这是专门种着卖的,我顿时对老家的韭菜有点自惭形秽。后来,为了比较两种韭菜,我到咸阳机械学校的同学那里,在他们宿舍做了一顿韭菜鸡蛋饺子,吃到嘴里大失所望,远没有家乡的韭菜香,因为用学校的制图板作案板,害的同学赔了几十块钱,最后觉得两个韭菜就不是一个东西,老家的韭菜如同香菜、葱一样,其实更金贵。

上完学,我成了城里人,暂时淡忘了母亲的韭菜园子。没两年,母亲去世,韭菜园子因没人打理也随母亲而去,瘦瘦弱弱的韭菜,同样瘦弱的母亲忙碌的身影,还有那碗香气扑鼻的韭菜肉丝面,成了我不断加深的记忆。后来我每次回到老屋,总会到那块自留地转转,在空荡荡的韭菜园子静静地坐一会儿,仿佛母亲还在地里忙碌。

野韭菜实际上并非野生,是陕南山里人家种的,只是在原始农村环境中,它看起来瘦瘦弱弱,但在贫瘠的土地里很坚韧的生长,奉献出的却是最美的东西。就像我的母亲,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坚韧、勤劳、善良的性格,她尽可能地照顾好每一个人,却将苦难留给自己。母亲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她就像一颗流星在我的天空中划过,但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都能挺过来,无论自己多么艰辛,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在蹉跎的岁月里为身边的人点亮一盏盏心灯。

关于七十的文章9:七十老父开直播

文/赵自力

没想到,年近七旬的父亲开直播了。

父亲从学校退休后,跟我们一起住在小城。他侍弄些花草,把阳台上的四季种植得绚丽多彩。“在学校是园丁,退休后还是园丁,这一生算是跟园丁结缘了。”父亲常常笑着说。在他眼里,园丁做的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家阳台很大,从地面到防盗网,都被父亲“开辟”出来种花草。父亲说,城里的土地肥力不够,得用老家的农家肥。于是,他不厌其烦地来回跑,每次都挑来大袋的黑土,和农家肥搅拌在一起。在父亲的精心侍弄下,阳台上各色的花都有,从春开到冬,真是花香四季。

老家的土里,常常会钻出一些特别的植物,惊喜着我们的眼睛。各种瓜苗是最常见的,丝瓜和南瓜居多,有时候也有苦瓜,父亲都留着,甚至帮他们搭架子放藤。前年还冒出了一株香樟树苗,父亲舍不得拔掉,单独用一个大花盆栽种着,现在郁郁葱葱的,都有一人多高了。父亲常常说,他的花盆里,装着老家的风景。

今年疫情期间,大家都下不了楼,都憋得慌。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父亲,他整天待在阳台上,松松土,分分苗,悠哉游哉的,格外惬意。父亲常常把阳台上的风景,分享给朋友们,如兰花打苞了,丝瓜放藤了,喇叭花开了等。大家都说父亲种的植物格外养眼,但不过瘾,如果能亲眼看看才好。于是,父亲想到了直播,把阳台的植物现场分享给朋友。

说干就干,我帮父亲下载了手机直播软件,注册成功后就开始直播了。父亲从泥土播起,再说到各种植物的喜好,从浇水到施肥,从发芽到整枝,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父亲的直播,并不是泛泛而谈,每天都有一个主题,如吊兰怎么分苗,喇叭花如何开花,菊花怎么移栽等等。父亲的直播引起了不少人“围观”,纷纷按照父亲的方法,种些花,养点草,单调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父亲开直播后,忙了很多,除了微信留言的,还有线下打电话请教的,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闲下来时,父亲哼着小曲走进走出的,一脸的欣慰。

疫情控制住了,城里开始复工复产。父亲的直播照样进行,他说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是一种幸福。父亲除了直播他种的植物外,有时还上门指导,那副热心肠跟教书时一模一样。

父亲的“植播间”,播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