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章

请欣赏牡丹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牡丹文章1:妖艳于外,清净于心

文/澌涵毓

牡丹花开了,那是去年赶集时在集市上,我偶然遇见的盆栽牡丹。在我小小的卧室内,总喜欢摆置一些盆栽观赏,不过一直以来没有碰到心仪的牡丹花。还记得当时卖花的老大爷讲述了许多,说盆栽牡丹成活率很低,再三叮嘱生长期间一定要经常松土,盆内一定不能积水,以免烂根落叶,想必也是一个惜花之人。当清风吹过,整个小屋流着牡丹花香,内心总是美滋滋的,目光沉落在盛开的牡丹花瓣中,傻傻地发笑。有时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有时候,看到窗前这朵落寞的粉红牡丹,总会莫名地落泪。

周末闲暇时分,总喜欢手里拿个小勺子在园子里一瓢瓢细心地浇着水。粉红的牡丹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烁着莹莹的光泽。美,当暗淡的瞳孔在无心中触碰到它时,我只能这样概括。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总会不由自主地沉醉,同时感到眼前一亮,瞳孔闪动出的光足以晴朗阴霾凄冷的心空。

它以妖冶的姿态尽情地展示着与生俱来的美艳,似乎所有的哀愁在绽放的那一瞬间都悄然散去。有人说,我更像是亦静亦纯的塘中睡莲。在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微波中静谧地沉思,似乎与这牡丹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人总是很奇怪,在不同的个性和气质里才真正懂得欣赏—一种超越了偏见的透彻。在自由随意的接触中,心一点点靠近,一点点交融。

或许沉湎于自己的古典情怀太久了,固执地守着自己所谓的“清净“,在轻纱遮掩里始终走不出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有时候总感觉不合时宜,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一拍。当第一次触碰到那一点都不内敛的时尚美时,那个“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女子仿佛从花中走出,“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艳丽的面妆与华丽的服饰衬托下女子雍容的神态。自己一度拒绝的奢华之美此刻是那么地契合那个时代的气质,一刹那填充自己的单一的色调。当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静谧中交融,更有一种味在咸酸之外、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

静静地欣赏牡丹不同的美,它妖艳的美丽在某一瞬间带给了我莫名的震撼,同时这样的品质又是那么诱人。在牡丹的娇艳里,在牡丹的芬芳里,我不喧哗的浮躁心境在目光的沉落的一瞬间寻找到了更深的清净,这是自己寻觅许久却未曾真切感受到的感觉。在它张扬的恣意里我仿佛读懂了它深藏的静谧心思。安然散发点滴的暗香。沉醉其间,宛若短笛里轻轻流出清静的流水,极柔,极完美,多么像看到《簪花仕女图》的第一印象,云髻、金簪、长裙、纱衣、体态在朴实的笔端勾勒出雍容的气度。艳丽的色彩依然无法隐藏她们素雅清净的心,悠然自得的闲散漫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蝴蝶、丹顶鹤、玲珑石等有形的载体在一丝不苟的笔法里将雍容华贵外表下洁净的人格外在化。

千年之后,一切浮华随时光剥落。当我们在简洁而遒劲的长线条里解读,浓丽丰肥的风姿神韵已凝成一种文化。透过历史的烟云,繁华落尽,唯有牡丹花开依旧,于从容与淡定之中吟咏着“妖艳于外,清净于心”的诗性智慧。

牡丹文章2:与牡丹

文/侯志锋

当我从广州坐上那趟至西安的列车驶进中原,我被中原的辽阔之美震撼了魂魄,刚才还在湖北境内看到的水田,什么时候竟然悄悄隐去,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我的眼中铺排开来。此时知道车已进入河南邓州。玉米,还有麦子,缓缓地展开了中原大地绿色的画卷,美轮美奂,像漫无边际的清水把我的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觉得天天映入我眼帘的南国风景只是小家碧玉,中原的大风景才是真正的女汉子。正在怀想中,车又驶进一个美如画的城市——— 洛阳。在车上观望,洛阳的楼不是很高,树木盖过楼房,整座城市都被绿荫掩隐。

车隆隆地驶过,而我的心却走不出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小时候它就走进我的心中,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都,我心中的洛阳是与牡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我十岁,翻阅了一本《中国古诗故事》,从此我的心便和洛阳绑在了一起,至今念念不忘。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人是最接近美丽一词,花是美丽的,人们有时候比喻女人“美丽如花”,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女人跟了与她不般配的男人。武则天美貌如花,我们在电影《武媚娘》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媚娘是女人中之王,牡丹也是花中之王,可能命中相格,媚娘在冬天的雪景中下令上苑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敢抗旨。媚娘随众妃去游上苑,百花都遵旨开了,只有牡丹依然故我,媚娘红颜一怒,把牡丹贬洛阳邙山,与坟为伴,判永日不得开放。但牡丹到洛阳之后却开得更欢了,各品种的牡丹争妍竞艳,火了洛阳城,赞牡丹的诗词后来竟让洛阳纸贵。媚娘后来还是把首都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

花王不愧是花王,后人还把牡丹喻为国花。然而史料这样记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一拂黄、延安黄……”据传隋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入怀中。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隋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照这样说来,并不是武则天把牡丹贬邙山洛阳才有牡丹,而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的。不管怎么说,洛阳是牡丹之城这是事实。

那次坐车与洛阳擦身而过,但我在武媚娘曾经居住的长安城认识了一位洛阳籍的文友。回南方后,与她在网上谈文学、谈人生,更谈牡丹,谈到了洛阳牡丹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牡丹古时候品种并不多,后来各种颜色的品种都有了。传说中的黑牡丹,是武则天下令百花在冬中开放,牡丹违旨,武则天下令用火把它烧了,后来牡丹就烧成煤炭一样的黑花魁。然而我洛阳的文友说,武则天也是女人,女人一般都怜惜花的,怎么忍心去烧花?

文友说,来洛阳看牡丹吧,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花会又到了。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洛阳,为了牡丹,还有我心中的另一个秘密,我又坐上那趟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在洛阳站下车,文友早就在出口对我挥手微笑。文友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美若娉娉玉立的赵粉,比下了电视上的武媚娘,远远地就飘来香气,因此洛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了起来。

去邙山镇,先是去古墓群,我心中武则天时代的牡丹,是贬到邙山跟坟墓为伴的。在古墓园沉思,先人的古墓是历史的黑白画图,画进了朝代的沧桑变迁。在洛阳,一路上都有牡丹映入眼帘,邙山花海,万亩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中原不光有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有浩浩茫茫的花海,各种牡丹品种争相竞艳,它们是否奉着媚娘武帝的圣旨?

我身边陪伴着一位比武媚娘还要美丽的洛阳女子,感动得使人落泪。牡丹花会人潮涌动,人头与花成海,她在我眼里却是与众不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车站里依依不舍,我的眼角流出了泪。她用手揩去我脸上的泪,在进口处挥手又挥手,直挥得我心生疼。

她送我一盆小小的牡丹,说是她最喜欢的赵粉。那株小牡丹还不懂得开花,我把它带回南方,日夜浇灌。待牡丹开放,若可你能来南方,也会看到在南方开放的洛阳牡丹。

牡丹文章3:在洛阳吃水席

文/陈钦智

我们到洛阳,是为看牡丹、游龙门石窟的,但吃水席,却是意外的收获。

进入洛阳,就看到各种揽卖水席的巨幅横披和招幡。水席何物?我疑惑起来,开始还以为是卖睡觉用的席子,但立即就自我否定,因为揽卖的,都是些酒楼食肆。后来我才弄清了,水席源自武周时代的宫廷宴,被作为传统美食流传至今,和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太诱人了。既来之,岂容错过。我们选择了老城区中州东路“真不同”饭店,名字怪怪的,可这是一家专营水席的百年老店,在洛阳很有名气。进得门来,果然真不同,最先品尝到的是浓郁的水席文化。

饭厅也是陈列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水席菜肴的样品,让食客一睹皇家饮食文化的丰采。每个样品,制作精细,都是一件漂亮的艺术品。由24道菜肴组成水席,据说是星象学家袁天罡测算后设置的,预示着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的二十四年皇权生涯。每道菜肴,都有寓意,都藏着的动人的传说。寓意和传说,都是围绕着武则天展开的。皇家宴已是惹人心动,传说又引人神往。食客品尝了美味,也读了一段武周历史。

来客中有不少要人、名人。聪明的店主,总会在他们饭饱酒足之后,不失时机地捧上纸笔,让他们留下墨宝。可能因为是突如其来的邀请,来不及细心考究,留下的墨宝大都是应酬之作。但作家李准写的,就耐人寻味了,他写了“真不同”店名,又写了对子:“半生一回首,还是真不同”。李准家洛阳,写了许多佳作,但半生坎坷。读这对子,产生诸多联想。

但无论如何,众多的要人、名人光临,产生的社会效应,犹如风助火势,品牌越来越响,生意越来越火。“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天下第一宴”都喊出来了。

饭厅一隅,陈列着一组雕塑群,正中端坐着女皇武则天,两旁有狄仁杰、上官婉儿,和两个擎仪仗扇的宫女,下面跪着一个菜农,双手高呈着一个特大的萝卜。示牌上标“萝卜献瑞”。绵延一千多年、闻名遐迩的洛阳水席,就是从这个大萝卜开始的。

传说这个萝卜重30斤,在城东关下园村发现。封建帝王对异象十分敏感。唐代设司天台,专职研究天象地兆,祸福吉凶。武则天对这个旷古未见的大萝卜,认定是天降祥瑞。龙颜大悦,即命御厨烹饪,制成一道状如燕窝的萝卜羹。女皇品尝后连声称赞,赐名“假燕菜”,继称“洛阳燕菜”。皇帝说好的,臣下谁敢说半个不字?于是,这道路普普通通的萝卜羹,立即身价百倍,列宫廷菜上品,为水席镇桌菜之首。

有了武皇赐燕,水席趋于完整成型,正名“武后水席”。每逢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水席就成为“宫廷宴”、“官场席”,以后又传至民间。宋代,改称洛阳水席,绵延至今。

饭厅坐满食客,大都是自选用餐。服务人员都着唐代宫廷装。我们提前预订了一个包厢,点了水席全宴。全宴共24道菜,分级定价,低档的808元,中档1080元,高档的要看食材而定。我们14个人,要了中档的。开席时,由“太监”宣读圣旨,赐宴开席;由“宫女”端菜上桌,报菜名,释菜义。营造着宫廷宴会的气氛,也让人明白每道菜的寄意。

先上桌是八个冷盘,也称前八品。分别命名为服、礼、韬、欲、艺、文、禅、政,寓意是武则天八方面才能品德。如“文”,是用豆腐制成的“一本书”,喻武则天文才卓著,长书画,善诗赋,有文采。“禅”,也是素菜:一朵莲花,围着一串黑褐色的佛珠。武则天出过家,喻心存佛念,广布善迹。每件都一形一义,制作十分精细,令人发馋,但又不忍下筷。

接下来是16个热菜。最先上桌是洛阳燕菜。自从“武皇赐燕”开始,洛阳燕菜一路走来,奔波一千三百多年,至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中午开宴,见席中的洛阳燕菜,中间饰有一朵用蛋黄制作的牡丹花。周总理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该叫牡丹燕菜”。周总理一句话,结了洛阳燕菜的千年历史,开始了牡丹燕菜的新篇。牡丹,这张洛阳含金量最重的名片,被闪亮地摆上水席桌面。

热菜的编排,有严格的菜序,按“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依次上菜。武周的历史,女皇的传说,都在每件菜肴之中。边吃边听讲。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道菜是“碧伞丸子”。说的是武则天临终前,仍想要吃水席大宴,当上到最后一道菜时,她问这是何菜?侍从答道:丸子。武则天把“丸子”听成“完之”,颓然长叹一声:“水席乃我也”,遂气绝身亡。那个星象学家袁天罡,竟测算得如此精准,精准得让人生疑:那些传说,莫不是后人造假?

吃罢,终于明白什么叫水席了。其一,全宴都是汤汤水水,以汤水见长,其二,吃一道,撤一道,再上一道,如行云流水。由是得名。据说洛阳水席为全国各个菜系之源,我觉得潮州菜系更为接近,很像水席的缩版。你看,潮州菜的全宴,最普遍的认同是“十二菜桌”,是水席的一半;最先上桌是拼盘,四样合一,也是冷盘,很像水席八冷盘的缩小综合;配置是八菜四汤,也以汤水见长;菜序也是吃一道,上一道,和水席完全一样。制作心灵手巧,粗料细作,也相同。潮州临海,多河塘,食材丰富,味道更鲜美,称潮州水席,也很贴切。

潮州的先祖来自中原,那么,潮州菜系,是不是先祖南迁时带来的一份中原文明?

牡丹文章4:菊花

文/夜嘘

菊花没有牡丹雍荣;没有百合清洁;没有兰花空雅;也没有月季清丽。从外表看菊花没有什么大的特点,也没有出众的气质。有时会当成路边的野花,不予理睬。但是我偏喜欢菊花,因为她在万木枯黄时绽放自己的美丽,为失魂的秋季添加色彩。

当有人从这个世界逝去,人们祭奠他,在他的坟前摆放着菊花。菊花用自己的生命默默惦念他,此时,难道没有人在菊花旁流下惜别的泪?菊花承载了他们多少伤痛!

当有人眼睛身体感到不适时,喝上一杯菊花茶,不久眼明身轻,难道就没有人对菊花爱不释手?

她就像一个默默付出女孩,不向你索求什么,在你需要她的时候,她用自己尽有的漂亮让你悦目,你哀伤时,她用自己的生命寄托你的悲伤,你病痛时,她又甘愿散发自己所有的能量。

但是,你了解她吗?她在其它花都衰败后,独独为你开,寒冷的秋风根本不会怜惜她这份温情,不尽的摧残着她的身体。她需需要多大的毅力,承受多大的疼痛才能在阳光中绽放;当你哀伤时,你会采摘她,把她放在陵前。你可知她有多想在这个世界上停留,可是她更知道,只有她能寄托你的哀伤,所以她选择了默默承受。你身感不适时,用她做药,在煎药的时候,你知道她要付出什么样的疼痛才能让让药性全部释放。

你是否在她开花时为她阻挡过寒冷的风,你没有。

你是否她能寻找到她承受你悲伤时落下的血泪,你不能。

你是否当她没有药性时,将她无情的丢弃,你有。

是否还有人觉的菊花不美,她的美不在外表,而是内在。

摘下一朵菊花放到鼻子上,传来一股淡淡的草香味。闻久了,草香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润柔水的香,让人不觉沉迷。

牡丹文章5:洪葛牡丹

文/潇湘

洪葛牡丹

牡丹为百花之王,全国以洛阳和山东泽荷最为出名。

湖南祁东县洪葛岭广泛种植牡丹,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洪葛岭牡丹叫焦丹,村民种它不是为了观赏,仅仅也把它作药材种植。

牡丹流落民间,流落到这僻远,贫瘠的风池坪乡洪葛岭,有一段忧伤而壮烈的传说。

唐朝女皇武则天,冬日兴致大发,下令御花园中的百花冬开。园中的各种名贵的花都慑于武则天淫威渐次开放。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恼羞成怒,令人把牡丹连根刨出,架上火盆,进行烤炙,可就是牡丹的根和枝桠都烤焦了,方才罢手,把所有的牡丹逐出皇苑。牡丹便流落到了民间。

开花时节,牡丹着实逐人悦目怡情。朵朵绽放,重重叠叠,娇艳欲滴,高雅雍容。阵阵花香袭人,忽浓忽淡。使人心旷神怡。发眉连娟,微绵貌的绝代佳人,双凤,凤池,凤台,等地,方园几十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那一株,二株的牡丹。在粼粼的山石之中,在荒凉和闭塞的穷乡僻壤,在那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的两旁,处处都有牡丹的倩影,正如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恒,良良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这焦丹却顽强地生活着,不自暴自弃。跟那些阿娜多姿的凤柳,跟那山岗和溪畔那颀长的棕树,是那样古朴,粗犷,却又如此执着和顽强。

焦丹,它是牡丹中的隐士,它是牡丹中怀才不遇,落拓,而安于贫穷的君子。是“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典范。正如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咏牡丹》。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牡丹文章6:荷包牡丹

在牡丹盛开的时候,我与朋友结伴去洛阳牡丹公园赏花。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轻风摇曳,满园牡丹恰似一片花的海洋。我珍重牡丹,脂粉艳丽,纯净如玉,一尘不染。有醉人的娇红,冷艳的素白,恬静的淡黄,还有贵气逼人的雅紫。然而,我最倾心的是那串串紫色荷包牡丹。

枝繁叶茂的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紫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荷包,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在这里我听到荷包牡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洛阳城东南的汝州西边有个叫庙下的小镇,群山环绕,景色宜人。镇上有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芳龄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所绣荷包花卉,竟招蜂引蝶落案。去玉女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一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把它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便长在牡丹枝上了,成了人们所说的“荷包牡丹”了。

有诗云:本是穷乡僻壤生,富贵园里留芳名。花与牡丹同季开,枝叶酷似牡丹形。“朵朵荷包花串串,株株相连波盈盈”.

她是一种相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思念着自己钟情的男人,因为见不着他,就闭合自己的口唇,不开笑脸。

她是一种倾心的等待。以心型的形状,向他的郎君示爱;以血红的颜色表明自己的忠心。

她是一种遥遥的守望。用一生的时间,绣出那一串串令人惊艳又让人的悲叹的荷包。

吮吸着牡丹花的芳香,倾听着荷包牡丹的传说,仿佛看见衣带渐宽的玉女款款而来……不禁吟诗一首:

远守玉关郎不归,深居兰室女仍痴。

初开情窦已心许,欲入梦乡先意驰。

葱指常拈彩丝线,荷包遍挂牡丹枝。

久而化作新花种,赢得骚人赋艳诗。

牡丹文章7:落红香如故

文/郁松寒

春暖花开,牡丹挽着春风的衣袂向全世界绽放出笑脸。作为洛阳人,那种喜悦自然不言而喻。

可是,在前几年,每遇到牡丹文化节,我总是如临大敌。当时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情,用心有余悸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我在白马寺镇工作。白马寺是4A景区,对面又是占地千余亩的神州牡丹园。两个景点的停车场都不大,加在一块也就能容纳两三百辆车。牡丹文化节一开幕,即便开通了临时停车场,加上路两侧的临时停车位,对于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停车,成为每年牡丹文化节的老大难问题。作为属地领导,责任在肩,岂能不如坐针毡?

于是,每年牡丹文化节开幕的前几天,我就主动联系交警部门,制订疏导预案。同时,我把镇上的机关同志分组,定岗定人定时段定职责。牡丹文化节一开幕,大家按照分工,各就各位,有的当起临时交警,有的成为业余向导,还有的成为调解员:因为临时停车对收费不满的,车辆剐蹭的……为了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的同志自掏腰包,私下就把这些小纠纷给摆平了。一天下来,有的同志中午饭也顾不上吃,个个嗓子哑了,脸晒黑了,可没有人叫苦叫累,让人心生感动。

到了四月下旬,游客慢慢退了潮,我提到嗓子眼儿的心终于落到肚里,庆幸又安全度过了一个高峰期。同志们却给我提意见:服务了大半个月,与牡丹只有一墙之隔,却无缘观赏,你也不替同志们考虑考虑?

也是自己忙昏了头,大家还真是言之有理呀。于是,找了个后半晌,当游客渐渐散去,停车场的车辆已经稀稀拉拉的时候,我带着大家进了牡丹园。盛花期已过,洛阳红、二乔等早开品种早就香销玉殒,晚开的品种也正在春风中落英缤纷,彩蝶飞舞。看着一地花雨,大家不由得感慨花期的短暂。我半是劝慰半是自嘲地引用了欧阳修的那句诗:“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牡丹文章8:璀璨牡丹指尖开

文/庄学

就那么一捏,一揉,一搓,一片花瓣就做好了。再一捏,一揉,一搓,花朵的茎秆就出来了。再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面团里,撷取一块绿的揉揉捏捏,也不过三两分钟时间,一朵绿叶红花的牡丹花就做好了。这就是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家世代以面塑为生,父亲及父亲的父亲都是干这个的,说到底,这只是一个谋生的技艺吃饭的手段。到了她这一代,不再漂泊,定居洛阳,面塑成为作品,有了文化味,传承也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她的手指细长,葱白样,灵巧地翻舞着,一根细小的拨子(面塑工具),点化出了栩栩如生的眉目;一柄柄粗细不同的小梳子,梳理出飘逸的服饰纹理和发饰;一把普通的小剪刀,剪流苏、剪飘带、剪枝叶,也剪出或俊朗或婀娜的形体。涧西区的文化馆,有她的工作室,艺术气息氤氲。展示台上,摆满了色彩艳丽、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面塑作品,有风雅俊秀的文官、有持枪拿刀的武将、有怀抱琵琶的仕女、有慈眉善目的寿星。每一件作品都细节讲究,表情传神,栩栩如生。尤其是几件牡丹花花篮作品,摆在醒目的位置,簇簇依偎,枝叶灵动,忽而疏离,如风掠过。见我们惊奇,她淡淡地说,住在洛阳,耳濡目染的都是牡丹花美,一个面塑传承人,怎么能够没有牡丹花的作品,怎么会没有牡丹的要素哩?

在四月的花开季节,我默默地坐在非遗展馆的一侧,看着她十指上下眼花缭乱地腾挪,仿佛在弹奏一曲韵律悠扬的歌,歌声中一朵朵各色牡丹艳丽夺目,在指尖上盛开了。看似捏制得轻巧,看似牡丹花开得璀璨,背后却是材料细心地准备。“面塑,蜂蜜和面。蜂蜜防裂,还要加上防腐剂。父亲那辈,面塑色彩是纸用的染料,现在是食品色。我现在又改成了珠光色,颜色更鲜亮。”和好了面,再蒸,等面晾凉,再兑色。一件作品捏制完,还需要晾干。

她带着牡丹等面塑作品,走了许多地方。2001年受邀参加第69届法国世界博览会;在郑州艺术博览会上,她的作品“牡丹仙子”获得金奖……2016年9月由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非遗办公室、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河南电视台联合录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纪录片,记录了她和面塑对望的痴恋之心。

如今,她的儿子成为新的面塑传承人。也许,他心中构筑的作品模样,会有卡通元素及更多现代元素……

即使时光变幻,世事更替,李家面塑作品的包装几十年如斯,从没变过,精美的纸盒,一定要附上“面人李”的标记。这是李家面塑传承的标志,有这标志在,李家面塑的传承就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