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院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小院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小院的文章1:小院静坐

文/立新

夏日,城中酷热。

乡下树荫覆盖下的屋后小院,却异常清凉。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枫树,在风中站得很稳,枫叶哗哗作响。枣树、李树、梨树,挂满果实,静待饱满成熟。尚在青葱年华的众多葡萄,似一串串玉珠,它的藤蔓已爬上墙,依附在老砖之上,墙藤互依。

我和八十岁的父亲,坐在小院里,相对无言。我坐的小板凳,年岁都大过我,我尚未出生时,它就在我家了,而今依然结实得很,依然能承受住胖了很多的我。

父亲坐的板凳,也是老物件,它更能轻松承受住父亲,越来越轻的父亲。

微风在吹,吹来屋前池塘里的水汽,吹来厨房里母亲刚刚做好的饭菜的香味。

我和父亲,不说话,只是静坐。我们父子这辈子,说了很多话:开心的、不开心的,赞同的、反对的,担心的、期许的……现在闭口不言,也很好。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最后还是说话了:“下午,我就回城了。”父亲说:“好啊,有空常回来。”我说:“好啊。”

我起身,把小板凳放回屋中。

关于小院的文章2:望仙有小院

文/师郑娟

一条宽阔平坦的现代化公路,在中条山里蜿蜒而上,像一条腾地而起的蛟龙,昂首摆尾,抖动着它威武好奇的触角,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探寻、飞跃。它链接着天与地的深情,它链接着城与乡的命脉,它饱以热情开放之态,将外来观光怡情的人们,引进了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山庄——望仙。

望仙村历史悠久,神话传说比比皆然。这里“千岁偓佺,饥食松果,渴饮甘泉”治病救人的故事您可听说?这里的“尧王访贤,禅让虞舜”的故事您可知晓?这里“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那样的阵势,您可见过?

罢了,那些远去的故事就让它远去罢!亦如望仙的山石河流,树木古建一般,沉谧下去。我们只管领略那儿件件桩桩,宛宛氤氲的神气即可。现实的,当下的,追名逐利的我们,身心两乏的我们,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山,尝尝那里的水,望望那儿农家院里飘起的炊烟,会会河岸觅食的鸡鸭群群。还有黄土地里的一点点绿,一抹抹红,都会叫你心潮起伏!

择一阳光明媚的日子,驾车前往。你不必为少了知音伴侣而心有缺憾,更不必为负重人生踌躇不前。当你的脚步或你的车子,向那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山峦里开进,当山野里的清风开始一阵阵儿摩挲你的脸颊,你会忘了现实的存在,如一个赤身裸体的婴儿,扑进了母亲宽阔的胸膛。那时,你才知道,我们的呼吸是那么快乐,我们的心灵是那么轻盈。那时,你方可真切感受,城市生活是一道道华丽的枷锁,而田园,却是灵魂打滚的地方。

如果可能,在这远离喧嚣的地方,置建一处小院儿,蓝瓦红墙的那种。面积可以不大,但一定要独立存在。可以是弯弯绕绕的小路一端,也可以是空空荡荡的田野一隅。除了花草鸟虫,我希望人们忽略了我的存在。或者,有一条驯良的狗儿陪着,也未尝不可。如此,我便置身于青山环抱之中,摄取大自然无限的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大师之潇洒,我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向晚时分,早起的谋划之事完成了大半儿,看着太阳绕过屋顶,缓缓西去,竟如儿时那离了课堂的先生,让人心生几分自得,几分松散。紧忙撂下手头工作,一定先要赏景儿去!趿一双鞋子,拿了风衣,沿着河畔,或者田埂,四处走走。游目畅怀。这里,除了温柔的风,除了满眼的绿,就是那天际之处,绵延起伏的山脉了。都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突然令我呆想,人生到底贵在什么呢?

暮色四合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小院。屋内无需开灯,只要点亮一根蜡烛,让摇曳的烛光,静静地立我案几之上,我的小院儿便有了中心,就像迷茫的心灵注视着航灯,多么喜悦。我倏然了解,原来安静并非无声,而是一种默守的专情。轻轻地捧起一本书来,搁于掌心,红红的烛光把扉页照亮,墨香之气也随之而来,以往浮躁而不能深入的内容,此刻,竟一字一句读了进去……

关于小院的文章3:春到小院乐趣多

文/杨靳葆

我住在一层,在我居住的楼旁边有一处100多平方米的空地,当初堆满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垃圾堆上长满了杂草,草丛中充斥着塑料袋等杂物。我搬过来以后看着很不舒服,就花些时间因地制宜平整了出来,倒掉废物,栽种了一些西红柿茄子之类,一开始长势不错,也结了不少果,但到果实快成熟时出现了烂果的情况,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我从整地、育苗及管理的全过程回忆了一下,都没有问题,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土壤有问题。这里曾经是建筑工地堆放水泥及和泥的场所,一定是这些东西在作怪。我果断决定全部拔除所有苗木,换土!这是三年前的事。

去年女婿找人给拉来几车黄土,摊在地里,我及时施肥,认真管理,所种植的作物长势良好,再没有出现果实腐烂的情况。

今年一过惊蛰,我就翻好地,让阳光照射杀菌。谷雨前我按农时下种,所有作物长势喜人。

附近一小区拆除改造,我捡回了一些废弃的小水缸、花盆,弄回来一些适合种植的土壤、细沙、腐殖质,一开春就沤上,换土备用,做饭洗菜用过的水倒在缸里用来浇地。而这一切都是在我读书、读报、写作、电脑前坐久了,感到疲惫了,需要休息一下以调剂脑体力劳动时去做的。小院里的劳作不仅不是负担,反倒成为赏心乐事,在这里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出点汗,好不舒服!

香椿芽摘了一茬又一茬,吃不了送亲朋;杏花谢了桃花红;玫瑰花开了满院芬芳;薄荷绿绿味浓郁;葱花淡淡,三角梅艳艳,一丛一丛蒲公英,黄黄的花,白色冠毛绒球,引来彩蝶翩翩,蜜蜂嗡嗡;还有那洋姜、花椒、玉茭苗、西红柿,小院的颜色、味道、层次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样的诱人,我每天都要去好几次,每次都有事可做,浇水、拔草、松土、移苗、灭虫、修剪等等,可做的事多了去了。看着这里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看着自己的劳作有了结果,心里美滋滋的。

老伴将小院的风光拍下来发给亲友们,大家都点赞,小孙女每天放学回来都要进去看看,我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她看着什么都新鲜,都快乐,她问我:“你种这么多不累吗?”我告诉她,不累,还乐着呢。她每次来都不想离开,我想这小院能让别人感到流连忘返,值啦。

关于小院的文章4:我们的小院

文/章铜胜

最近,我在朋友圈里发现了几则暖心的帖子。一则是一位编辑朋友的,他发的是自家小院的图片。小小的院子,铁艺的大门,门的两边青藤垂挂,绿意盈盈。“听说那个青藤缠绕的小院,在等我回来”,这是朋友的留言,读来,心里暖暖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家小院,小院里的一草一木,总会勾起自己许多的记忆,令人留恋。

台风过境不久,看到一位朋友发的帖子:“久雨初歇,爸爸在除草。嗯,一天晴就想买花种。可是秋天适合种什么花咧?”一个“咧”字道尽了朋友和父亲之间的亲昵之情,真的让人羡慕不已。留言的下面,是朋友的父亲在小院中清理杂草的图片,老人家头发已白,面色红润,在小院中干得那样用心用力,铁锹、柴刀轮流地用着。我想,台风过后的小院,应该是一片狼藉的,经朋友的父亲如此一番清理之后,小院中该是清爽的了,种上当季的花种,就等下一季的花开了。那才是绿意盈盈,生机盎然的小院,也才是等着朋友回去的小院。一个人知道有这样一个小院在等着自己,该是多么幸福啊。

另一则帖子,是前几天看到的,是我同学发的帖子。同学平日里工作很忙,节假日常加班。前几天,同学在送女儿上学之后,特意赶回家,看看母亲,看看母亲的小院。他说,在母亲的院子里,“随手拍了些花花草草,让秋天的思绪不断地飘向远方!”几张图片,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辨认其中的花和草,有月季、菊花、茶花、鸡冠花、一串红、铁树,一院的花,有的在花坛里,有的在花盆中,开得热热闹闹,长得欢欢喜喜。同学看花,也看母亲,在尘世的忙碌中,同学惦记着母亲的小院,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母亲。小院里的花草,承载着亲情的温暖。

我家也有过一个小院。院子不大,院子的中间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东边用砖头围砌了一个池子,里面栽了腊梅、柿子树、栀子花和紫荆。院子的北面,栽了一株枣树和两株枇杷。腊梅、枇杷和紫荆,是我毕业时从学校里带回来的,枇杷树带回来时还是很小的苗子,先栽在了菜园里,长得稍大一点,又移到了院子里。院子西边的泡桐树下栽了几丛菊花。

我家小院里,是四季花开的。春节才过,满枝的紫荆花开上了枝顶,一树的紫红,喜庆而又热闹,人们从我家的院子外过,总要多看上一眼。我家院子里的栀子花栽了好多年,已经长得很大了,如一个大大的绿球般。每年端午,一树雪白的栀子花开着,花香满院。重阳时,菊花开了,有黄、有紫、有红,菊花的花期很长。初冬的清晨,看到菊花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霜。我喜欢捧着粥碗,搛一点咸菜放粥上,蹲在菊花的旁边,看东边的日出,看屋后田野里小雪似的满眼浓霜。太阳出来了,田野里一层白而浓的雾气也升上来了,阳光照在菊花上,厚霜化成了莹莹的露珠,仍挂在菊花的叶和花瓣上,菊花全然不知的样子,我看着菊花,啜着热粥,哈着热气,总觉得菊花真是勇敢,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仍是这样憨朴的可爱。腊梅花开了,清洌的香味是从书房关得并不严密的窗缝间钻进来的,裹挟着屋外的冷,那一缕淡香凉透了我每一个捧书夜读的冬日。

我家的小院,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隅,院子里的花香早已成为留存在时光深处的记忆,我羡慕朋友和同学家等着他们回来的小院,不论花开,还是草长,都是温馨而又温暖的。

关于小院的文章5:小院风景

文/赵攀强

我是2008年8月住进小院的,在这之前我一直住在老城的衙门口。当时女儿在老城上初中,快毕业时,我们想在离旬中较近的新城菜湾买点房子。说来事有凑巧,有天我在街上闲转,遇到在县烟草公司上班的老同学,问他是否有套旧房,他说有,问他卖不卖,他说卖,随即成交。

搬进新买的房子,我高兴得不得了。这个小院是烟草公司家属院,前面是单位办公楼,其他三面是三栋家属楼,中间围成一个小院,前后都有门卫。小院不大,中间有鱼池和花园,鱼池里有金鱼和睡莲,花园里有花草和树木。小巧精致,干净清爽,环境幽雅,确实是宜居的好地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在这里住了十年。回顾这些年来,生活是那样地平静,日子是那样地舒心,关系是那样地融洽,好像悠悠汉水每天在那里荡漾,波澜不惊。我们常年在院子出出进进,平淡而又平凡,以致于忽略了邻里,忘记了时间,竟然不知道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春天。

人往往就是这样,眼前的幸福视而不见,因为这样的温馨已经化为阳光和春雨,融进我们生活的瞬间,司空见惯。

在老城的时候,住在五楼,浇花将水洒落楼下,曾经受到责骂。搬到新城,还是住在五楼,每次浇花,总是提心吊胆,害怕掌握不住分寸让水滴到楼下。有天心里高兴,忘乎所以,浇水过量,几个花盆同时滴水,弄湿楼下不少花盆。我听见响动,看到人影,急忙道歉,说我不是故意的,以后定当注意。没想到楼下的房主态度和蔼,笑容满面,连说没关系,还说他浇花也经常将水滴到楼下,反正都是花,浇的都是水,不管谁浇都一样。我如释重负,以后每次浇花再无顾虑。后来我发现,小院的阳台,家家养花,户户浇水,相互谦让,处处弥漫着花的喜悦,人的笑脸。

我的邻居姓路,养花专家,他在楼顶建有花园,奇花异草,应有尽有,每到春暖花开,花蕾绽放,满屋飘香。每逢双休,我会泡杯热茶,拿本新书,端来小凳,坐在楼顶看书。坐的久了,站起身来,伸伸懒腰,甩甩双臂,踢踢双腿,在花园漫步,与园主交谈,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欣赏着花香。在路师傅的熏陶下,我也将阳台放不下的花盆搬到楼顶,成为他家花草的邻居,受到他的精心呵护。

我在小院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高高的个子,端正的五官,齐整的着装,慈祥的笑容,他不是在院子东头拔草,就是在院子西头弄花。整个院子在他的侍弄下,干净整洁,四周是花。我问家人,这是谁呢?家人说这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姓刘。我觉得刘老师是爱美之人,兴趣高雅,他爱小院,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的所作所为,纯属性情使然,自觉自愿,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这天我和刘老师说话,他很高兴,将院墙下花盆里的辣椒摘了一捧给我,说太多了吃不完。刘老师对小院的每个人都熟,见面了都会笑着打招呼。在他的启发下,我也和院子许多人熟悉了,见面主动打招呼。院子里的人,不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们,见了我都会主动打招呼,点头微笑,使人心里热乎乎的,很舒服。

小院从来没“事”,就是有“事”也会消化在萌芽,因为住在小院的人们,都懂得理解,懂得谦让,懂得宽容。发生在我身上有这么两件事:一是丢衣服事件;二是漏水事件。有天晚上下班,家人上楼收衣服,发现有件衣服不见了,非常生气,让我站在楼下去喊,问谁收了我们的衣服。我说不能大声地喊,住在小院的人们素质很高,肯定是收错了。于是我写了一张字条,贴在楼上,说如果有人收错了衣服,请放回原处。第二天我上楼去看,衣服还在那里晾着,家人笑着说,小院的人真好!还有一次,我家马桶坏了,请人修理,我去把水管的总闸关了。马桶修好后,我又把总闸全部打开,直到拧不动为止,然后外出散步去了。再次回到小院,遇到住在里面的一位阿姨,她悄悄对我说,对面楼上有家水管爆了,屋里漏成了河,这是你把总闸开大了造成的,院子的水管压力大,水力猛,总闸只能开到一半,不能全开。我问咋办呢?她对我说,你亲自上门说明情况就没事了。我不敢相信,屋子流成河,说一句话会没事?我硬着头皮上楼,敲开那家的门。出来的是女主人,我急忙道歉,没想到人家不但没发脾气,而且面带笑容和我说话:“没事,这些水管时间长了,不经用了,总是要换新的”。我下楼来,心里很感激,多好的人啊!

有天,院子来了狗,这只狗的腿部受伤了,孩子们正在那里为狗包扎,还拿出食物喂它。听孩子们讲,小狗被车撞伤了,肇事车辆逃跑了,他们看到狗好可怜,就把狗弄进院子,清洗照顾。以后每天,孩子们轮流喂狗,大人们也支持孩子,加进喂狗的行列,这些举动,令人好生感动。动物是有感情的,尤其是狗。这只狗爱上了孩子们,爱上了小院,爱上了我们,它那里也不去了,竟以小院为家了。每次我们回来,它都摇着尾巴迎接,每次我们出去,他都跟在身后送走老远,于是我们也经常带着食物喂它,在它心里,小院是世界最好的地方,最温暖的家。

十年了,小院是那么和谐,那么完美,那么清静,那么让人心情舒畅。我是作家,深入生活,记录生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在我写作的那些散文随笔中,竟然没有一篇关于小院的文章,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多次想写小院,但无从下笔,因为小院太平凡了,没有任何事情,常年风平浪静,就像乡村的田野,春种秋收,四季轮回,用它们的乳汁滋养人们,而我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其实,我们每个人,谁又离得开收获的田野?谁又离得开和谐的小院?它们的安静和文明,难道不是一种风景?

关于小院的文章6:杏树养在童年里

文/高春晓

老屋有小院,小院子里曾有一棵杏树,据说是我出生那年种下的。到我记事的时候,树的枝丫已经遮挡了院子的半边天。夏天,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时,顶着大“脑袋”的杏树冠像是“遮阳伞”。站得笔直的树,像条忠厚老实的狗,坚定地把炙热的阳光拒之院外。

我还记得杏花开满枝头的样子,突然间,眼前花儿漫天,路过树下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迈哪只脚,因为怎么迈都可能踩着落在地上的花瓣儿。我在这颗杏树下,学会了“小心翼翼”。花落无声胜有声,这大约是生命陨落最沉重的瞬间。

比起杏花儿,我对杏树的叶子要熟悉的多。

杏树的叶,不似桃叶窄细,也不似苹果、樱桃叶小巧,每一片杏叶都肥圆肥圆的,像一个个憨厚的胖小子。杏叶的表面光滑,好似平静的湖面,这是我最中意的地方。

小的时候,我常常搬来一个小凳子,踮脚、伸手,勾下够得着的枝条,寻找和叶子一样绿的果子。摘下来,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酸中的涩,涩中的苦一下子扑到舌头根。只得紧闭着眼睛,咂摸着舌头,咽下带着苦涩味的口水,偷偷地把剩下的杏子丢掉。

躲在杏叶子后面的杏子,一天天大起来了。

树顶的杏儿先黄了,心里就有了爬到树上摘的想法。

母亲一定识破我的念头,时时警告说“离树远点”。杏树上有毛毛虫,那叫“波刺毛”的毛毛虫,身上长满刺,碰到人身上,会起红红的疙瘩,又痒又痛。站在小平房上,看着远处伸手不能及的红杏,真的就不敢爬上树去摘了。

小学二年级的春天,我们搬去了新房。夏天要结束,秋天将开始的时候,杏树竟为我们送上一份难得的贺礼。那年结的杏,比往年都要大,要多。成熟的杏,黄中带着微红,咬一口,满嘴都是殷实的杏肉,淡淡的酸与清香绕在鼻尖。

有天,是开集日子,母亲起早摘了满满一篮子黄红的杏儿,这一篮子的杏儿是要卖掉的。摘的时候,她说:“你想吃多少,尽管吃,就是吃多了不好。”我心里嘀咕:“这么好的杏,你就是想卖掉。”

集市上,来卖自家杏子的也有几家。我有意偷瞄别人家的杏儿,暗自比较,没有一家能与母亲篮子里的杏儿相比。收摊时,母亲自言自语:“还能卖这么多钱呀。”几十年后,想起那些清苦的日子,发现原来那话里的滋味,要胜过我嘴巴里的杏的酸甜。

后来几年,母亲忙于挣钱无暇打理杏树,父亲怕杏树上的虫子跑到邻居家去“逍遥法外”,他们商量着剪去太茂盛的枝丫,只留下粗粗的枝干和孤零零的几个枝子。渐渐地,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春天,杏树不再长出新的叶子,枯死在老屋的院子里。

但杏树带给我的恬静与喜悦,依然荡漾在梦里。

关于小院的文章7:小院

文/金磊

儿子培训的地方处在一个热闹的商业区旁。一个不大的院子,楼上楼下,加上几间小瓦屋,房子也不算少了。

我和几位学生家长站在院中静静地等待放学的铃声。我发现儿子上课的教室恰处于一棵青翠的老石榴树下,嚯,这树还真不小!我的目光顺着藤条往上看,只见浓密的绿荫伸出很远,伸向了屋顶,伸向了阳台,一面又遮蔽着小院上空炙热的阳光,人在其下,特别舒适。

碧绿的叶儿间,一颗颗青青的石榴果儿若隐若现的,就好像青涩而多情的少年,正偷偷张望斜对面墙上那随着瓜秧盘旋而上的"红五星"花仙子!

忽然,高挂在树藤上笼中小黄鸟清脆地歌唱起来,打破了这片刻的安静。"这鸟儿真漂亮,很精致!",一位老大爷与培训班负责人闲聊,"这石榴树也有些年头了吧?""已经四十多岁了!",负责人显得兴致勃勃,"以前盖房子的时候截了枝干,不然要比现在大许多,好看许多呢!"……

是啊,哪里有了绿色,哪里就多了几分野趣与惬意。跟附近人声喧杂的街道相比,这里也可谓是一方难得之地了。

我喜欢这田园般的感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样一个小院,可以让这颗长久碌碌于喧嚣浮世中,早已疲惫了的心,得以抚慰,得以静静地休憩。

关于小院的文章8:一亩田 种蔷薇

文/山菊满坡

小院灰头土脸的围墙头,盛开着一丛蔷薇花。

对于由谁种下它,我并不知情。反正自我嫁来生活在这个院落,每年的这个时候,蔷薇花便自然开来。红粉的,满满实实簇拥在已经些许陈黯的砖墙之上。

低调,不事张扬,却艳艳的,绝美。

第一次发现一处不起眼的地方,竟有着那么美好的事物,是在初来乍到,冬日的一片萧寒中。它们芳华散尽,瑟缩在很是促狭的一隅,凋敝,寡淡,甚至卑微。问得久居的邻人,方知,那儿是种着好大一簇蔷薇来着。先前未曾亲眼见证过四月暖春中,蔷薇花齐齐开放四溢的景象,眼底都是图片上的灿灿然和盛极。

望着一堆荒草芜杂其间的零落和惨败不堪,我不禁自问:是否错过了蔷薇花恣意的纵情,错过了它短短一季,却是生命中最华丽的一次绽放盛宴?

此后,立春一过,我便时不时的偷空去那儿,站那左顾打探。看它是否复苏,是否萌芽,是否蓓蕾,是否一夜梦醒,再度,亭亭枝头,花香袭人?

眼看春梅花褪残红,樱花也步入后尘。姗姗来迟的,蔷薇终于露出待字闺中的身子。一天,远远地路过,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如此甚好。

它们总在不经意间集体亮相。惊艳着,惊喜着,我才又猛然记起:小时候的梦想,自己长大以后的家,就是应该安置在有篱笆有蔷薇花开的地方的。

夙愿未酬,倒也和蔷薇花丛一窗之隔近邻着。释怀下,陡然的一丝怅意,想想也不是太过遗憾的。

羡煞了花的主人,有一份清浅平和的心境,能于几百号各等姓氏脾性人家的机关大杂院,独辟一地清凉幽静——庭前闲看花开花落。而数十多年间,纵然那么近,却那么远,我从未见识过花的主人。遥遥地,我只觉得,他,抑或她,应该是懂生活,知情趣的呢。

我同样觉得,如水的人生似一束蔷薇花,朴素而不失风韵。

前几日下班,专门拉同事又去观赏。我说,我并非爱花人,却独独在蔷薇花开之际,心存感激,和萌生一份韶华年里,绝色的浪漫。

感谢现世安稳,和生命里那些苍凉,那些华美。感谢自己,一天一天学会赏析品味,即使山林泥土的一枝独秀,一地芬芳。

阳光下,春意尤浓。空气中,殆了急进,淡了纷扰,静静地院子里,溢满花香和惬意。

而此刻,拍得一帧今年蔷薇花红的照片时,眉尖,泛起一圈别样的涟漪。宛如怀春少年的心事,碧波里,微微荡漾着暧昧的情愫。?

关于小院的文章9:观天 去坐枯井吧

文/朱鸿召

住进一处小院,结缘一片菜地,时节在流转,生命有轮回,我得以重新体验感悟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精神。

第一次种香莴笋,春天温暖,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小苗茁壮成长,转眼之间就窜到近一米高。赶紧砍倒了,准备凉拌着吃呢,发现尴尬啦——怎么这莴笋长得像竹笋,大拇指粗,细长细长的窈窕身材,只长个子不长肉,让人无法食用呀。我怀疑是否遭遇转基因了,拍下照片,上传互联网请教有关农业专家。多种因素排除后,正确的结论是我种植莴笋的时节错了。江南地区莴笋需要春节前移栽,活棵之后,经过冬季寒冷时段,让它蹲窝坐棵,横向发展,然后春季来临,拔节生长,香莴笋才会长出丰满细嫩的肉质。由此,我领略到,在纯粹自然环境下,时节对于农业生产有多么重要。

稍后,我又遭遇一次种植花菜的难堪。原来我们食用的花菜,就是番芥蓝的花蕾,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然生长环境下为两年生草本,花球形成要经过低温春化阶段,其叶丛生长与抽薹开花适宜温度在20-25℃,超过25℃就难以形成花球。我在清明时节种植的花菜,蓬蓬勃勃,日新月异地疯狂生长着,眼看着抽薹了,眼看着结蕾了,又眼看着分枝了出叉了,节节攀高,你追我赶,根本没有花蕾内敛收紧的时候,也就根本没有形成花菜的样子,而是马不停蹄,不加稍息,猛然间就长成半人高的一地菜丛,有如绽放的烟火,呼啸的礼花。我站在菜地边,四顾茫然,束手无策。

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边缘,种不好莴笋,长不成花菜,生活并无大碍,我可以就近到菜市场或超市里去购买。遥想千百年前农耕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耽误农时,注定会导致一季减产歉收或绝收饥饿,甚至带来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反叛。所以,先秦诸子中时常可以听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谆谆教导。

时节,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其实是立足于北半球中国中原大地,观察测量计算出地球自转,以及地球与太阳、月亮和银河系星象公转运行规律,总结概括出的一套时间概念体系。这是中华农耕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一个坐标系统。与游牧文明、航海文明的流浪性格不同,农耕文明重土难迁,有着深厚的家园意识、家国情怀。中华文化是从土地里慢慢生长出来的,沐浴着阴阳五行的阳光雨露,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运行规则,其最高生活境界是唐诗宋词,其最高生命境界是寿终正寝。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时节就没有农业,没有农历节气就没有农耕文明。

比不违农时、恪守农时更重要的,是制定农时、颁布农时节令。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社会,观察天象运行规律几乎是一件常人不可想象的科研任务。白天用日晷记录太阳运行轨迹,夜晚需要观察天空星象,平时还要时时刻刻注意旁证四时物候变化。无论是计算阳光日脚,还是夜晚观察星象,都不可能在繁华的街市去完成,必须选择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地。尤其是观察星空,那是田野作业加夜班,寒来暑往,通宵达旦,最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敬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有多纯,心有多静,神有多专,灵有多显。这个课题组所选择的观察地点,所谓隅夷旸谷、南交、昧谷、朔方幽都,估计很多就是一口枯井。只有坐井的意志,才能观天的奥秘。

两年前,我到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的天眼FAST作国情调研。南仁东已去世,我问其同道者,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偏远荒僻的地方,周围二十公里不允许有工业生产,前后二十年时间默默无闻奉献之。他们静静地告诉我,观天就要坐枯井。我愣了半天才醒过神来。遥想北方的枯井,半深不深,井口颇大,人坐进去,可以冥想,可以观天,避免世俗干扰,平心静气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

坐井观天的常态语义是贬义词,形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这可能缘起于喜欢正话反说的杠精庄周之幽默。他熟悉楚国南方的水井,《庄子·秋水》篇寓言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谈人生快乐,引出海水大乐与井水小乐的概念。后来,韩愈在其《原道》中拾庄子之牙慧,称“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完全在否定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再后来,沿袭成风,坐井观天就衍变为一个贬义成语被使用着。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住在世界还要走向世界,时时刻刻诫勉自己,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故步自封,要开阔视野,努力追赶西方世界。一个纵身奔跑着的时代社会,哪里顾得上水井与枯井之辨别,更遑论枯坐与冥想啦。

井水河水,水水相通,与海相连。比海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辽阔的是人的心胸。一个人,一个时代社会,其文明教养的程度,往往就在于其心理的定力,心灵的慧力。当经济社会发展由体量增加转入质量提升阶段,无论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都迫切需要精益求精,凝心聚力,定点突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技术背后的文化问题,人文精神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领会并激活坐井观天的专业精神,科学精神,大国工匠精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