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文章

请欣赏垂钓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垂钓文章1:垂钓

文/光其军

眼前的水域浅了,裸露出半是泥泞半是干涸的湖滩,凌乱着一些物件,诸如黯黑色的石块,灰暗的贝壳,几根枯枝和缠绕其上的碎布条、几个废弃的饮料瓶、几条死去的鱼等等。这些物象或躺在泥土上,或插在泥土中,先前都被水浸没着,为人所不知,待到水的隐退,就在天光之下呈现了。

见了这些,我看不出一点它们的特质,也以为是它们在岁月中的必然归宿了。所以,我除了几声唏嘘之外,再也不愿深入下去。然而目光最后本能的落到几条死鱼上,竟然发现几条鱼的眼,还在怒睁着,虽早已黯然无色,却仍透着一种愤懑。死鱼的嘴一律的张着,断线的鱼钩还扎在嘴里,显然是活着的欲望,使它们挣断了鱼线,可最终还是死了。淡淡的天光映着这些物象,我没有看见一丝的波纹,只有水面的波光,亮花了我的眼。

这是初冬的某一日,难得的闲暇,我与友人一起在一个湖边,友人在垂钓,我则在岸边观望。友人的鱼竿许久没有动静,看得我厌烦,便环湖而看。此湖很大,之前并没来过,名字也不知叫什么。湖分为外湖和内湖,有一条长堤隔着,堤是土堤,上面的树木杂乱,野草枯黄,其落寞的态势,与季节十分契合。外湖水面宽阔,有雾弥漫,水天相融,藏掖起一些秘密。内湖的水面日渐消瘦,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一些曾经的田块,这该是过去围湖造田的结果。面对它,我深吸一口气,一些经久的况味就入了肺腑,随后又慢慢洇染了思绪。它在体内升腾、盘旋,侵略,使我昏眩,让我不知道这里收获过多少喜悦,也不知道经受过多少灾难。再定定眼,眼前晃荡着的一湖碧水,才让我明白,如今这里终又属于了水。

这也印证了事物的反复,也让我在这个日子,在湖边,面对一湖波澜不惊的湖水,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再所思下,也就以为,我远离了居住的小城,脱离于尘嚣之外,得到一时的解脱,便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了。觉得自己仿佛变作了湖边的一尾鱼,自由地游弋在天宇和大地之间,什么诱惑,什么欲望,什么名利,什么富贵,以及一些什么,都统统抛在了九霄云外。此时,假若有一些饵料,我也不会受诱惑,自然就不会上钩。然而,我不能久待湖边,待会还得回去,生活里那些无形的和有形的饵料,也马上会纷至沓来,我还是会如一条鱼般上钩的,这是不能改变的本性。

此刻,友人还是没钓到鱼,仍然手握鱼竿一动不动地站在湖边,细长的鱼线抛在不远的湖水里,黄色的鱼浮随着水波的漾动而漾动。友人这般的不急不躁,俨然是一副坦然的姿态。我又走回友人身边,深叹一口气说,待到何时能起鱼?友人见我不耐烦,微笑着对我说,钓鱼不能心急,钓的就是心态。此湖微生物众多,鱼类食物丰富,一般的饵料,鱼不大可能贪吃的。我等的是那些好奇或者图新鲜的鱼,它们不安分守己,总是在躁动着,时机一到,自然会上钩。友人不紧不慢地说着颇具哲理的话,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我被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便不再与之理论,就去看远处的鱼浮。

有一缕轻微的风吹过湖面,湖水的波浪大了些,黄色的鱼浮贴着白色的波浪在其上晃荡,一起一伏也有意趣,看着,心就有些微动。而水里的鱼,看见这般的鱼浮,又想些什么呢?平日里,鱼是不曾见到这新鲜东西的,现在它浮在水波之上,不仅是一个诱饵,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随后,就见到波浪之中,涌来了黑压压的一团东西,那便是好奇的鱼了。它们围着黄色的鱼浮,在快乐的来回游动,鱼浮也因它们的动静而颤动。不再去看了,我怕我的看,影响了鱼的心情。我也担心,有那么几条鱼,矜持不住自己,对水下的鱼饵来一口。我的担心还没收住,还真有鱼,一不小心的就上钩了。

只见那湖水中的鱼浮猛地一沉,友人握杆的手接着也猛地一动,嘴上立即愉快地大喊,有了。于是,友人拽着鱼竿,将上钩的鱼往岸边拖,与鱼的几回合搏斗,鱼终于妥协了,被拖上了岸。友人将鱼钩从鱼嘴里下掉,又上鱼饵去了。离水的鱼,在岸上扭曲着身子上下乱跳的想回到水里,但是已经不可能了,尽管水就在眼皮底下,却是关山难越,一去不复返了。

我不为友人钓到鱼而喜,而为被钓上来的鱼感到了悲哀,因为它将会死去,将成为我们接下来盘中的美味。待会我们食它,是很正常的事,也就不会去探究它之所以成为美味的原因。但此时,看着活蹦乱跳的鱼,我还在想,这鱼贪吃鱼饵的时候,想没想到后果?可是,我不懂鱼的语言,能听懂的是人的语言。也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存在着无数的诱惑,时不时会有诱人的饵料撒在生活中,或明显,或隐蔽,我们如鱼一样的上钩,上钩,这一切皆是定式,皆是常态,人能避免得了?

鱼一条条的又被友人钓上了岸,一一放在了鱼篓里,它们在里面跳动着,显然还是在想逃出一条活路。可,又有什么用呢?鱼的一上钩,注定着就被捕捉,就会成为盘中物,这是必然的结果。而作为人,生活里也会频繁的上钩,上的都是一些什么钩呢?

上钩,上钩,不仅仅是鱼,也可以延及到其它的一切任何啊!

垂钓文章2:闲来垂钓碧溪上

文/夏呤

初冬,天朗气清,太阳和煦,是出游的好天气,三哥说要带我们到乡下亲戚家鱼塘去钓鱼。

小时候,我曾和父亲在塘里钓过鱼,多年之后,忽然听闻钓鱼,我一下子兴致变得极高。我将钓鱼用具或收拾或购买,准备得一应俱全后,才在初冬暖阳下,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钓鱼“行”。就这样,我们来到乡下已看好的鱼塘,这里水草丰茂,塘面碧绿平静,似一块柔柔的翡翠。在这里垂钓,神清气爽。

水面上偶尔的小水晕,让很久未来钓鱼的我忽然心潮澎湃。选择好这处水塘,我拿出鱼竿,挂上鱼食,将钓钩抛入水中。浮漂立起来了,此时我安安心心打开折叠椅,开始坐下来,静等鱼儿上钩。不一会儿,浮漂抖动——有鱼吃食了,不要着急,鱼还没有咬死钩;忽然间浮漂上下剧烈“蹿动”起来,一忽儿又淹没在水中,这是小鱼在闹钩,不理它,我沉住气;忽然我看到浮漂缓慢下沉,又顶起来,越顶越高——这是大鱼咬上钩了!我迅速提竿,感觉水下的力道很大。那是鱼儿不甘心,拽着鱼线左右拉扯。我也不示弱,努力保持平衡,不让它扯到水草中。小心,小心,再小心,鱼儿终于浮出水面了,真是条鲫鱼!在阳光照射下,鱼鳞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此时我已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

太阳西下,我们的战果相当不错,收获了一条半公斤重的大鳊鱼和N条小鱼,足够当晚大吃一餐了。岸上的家人此时也已不止一次催我们回家。从早上9时一直钓到现在,我除了吃了一顿农家饭之外,其他时间一直心无旁骛守在池塘边。在冬日暖阳下,我难得地享受了“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悠闲时光。

垂钓文章3:金竹

文/符纯荣

和朋友去野外。喜欢垂钓的他,刚到一处山塘便兴致勃勃地放出鱼饵,随后静候鱼儿上钩。我对好半天不见鱼儿上钩的垂钓不感兴趣,又不好出声搅扰。百无聊赖之际,随意去山野间走走,却见整面山坡都生长着纤细而清秀的金竹,它们随风摇曳着,那婀娜多姿的形态,实在美丽极了。

老家屋前山湾里亦生长着这样一大片金竹。它们个头不高,长得却很密实,在坎下坡上,一个紧紧靠着一个,这里一簇,那里一笼,像是特别害怕失散的兄弟姊妹。我们爱在其中捉迷藏、玩打仗,或取一支小金竹做弓箭、鞭子。有时因为贪玩,未能及时割满牛草,索性以茂密的金竹叶代替,倒也每次应付过去。夜间,当牛儿摇头摆脑反刍着金竹叶时,那一股独有的清香和满足感,便会从口鼻、喉腔以及通体透亮的毛发间,悄无声息地散发出来。

金竹身形纤秀、高不及人,金竹根则绵长而柔韧,特别适合编织背篓等家什。记忆中,舅舅是编背篓的行家里手,每年酷暑时节,趁着农事稍微清闲,他会走半天山路赶到我家,集中呆上几天。到了这个时候,家里的背篓经过频繁使用,已经出现烂底子、断背条、破筐沿等这样那样的毛病,舅舅的任务是将它们逐一修补完好,以便应对即将到来的繁重秋收。当然,除了修补破损家什,舅舅也会应母亲要求,多花几天时间为我家编制一些新背篓。在凉爽的清晨,我随舅舅去下塝湾挖金竹根,远远就看见一排排金竹站在田垄边、小路旁、山坡上,它们以纤细的腰杆撑开一枚枚修长叶片,晨风一吹,昨夜山雾凝成的露珠一粒粒滚落下来,发出一连串幽微的响声,应和着溪水清澈悦耳的歌唱。当晨光愈来愈亮,金竹叶上的露珠就会更加晶莹,一闪一闪地,像天幕失散的星辰,亦像小女孩眨动的眼睛,有着摄人心魄的美。

金竹根深藏土里,采挖时须保持耐心和细心,避免伤及到它们。当小锄头循着路径小心跟进,随之翻开的泥土便顺着山坡不断滚落,打在下面的枝叶上,簌簌作响,抑或是更为密集的沙沙声,仿佛带着劳动的自豪感,不绝于耳,别有韵味。将金竹根采挖回来,在院坝里编织背篓时,舅舅先要蹲于地上,用事先剖成条状的青竹篾片打好底子,随后坐上木凳,用膝盖固定并保持住姿势,将那些长竹条逐一折转过来锢成背篓雏形。随着他的双手灵巧而有力地翻飞,一根根竹片犹如变戏法似的不断加入其中,用不了多久,一只背篓的形状就出来了。轮到金竹根登场时,其实背篓已经完整成型,它主要被穿插于底部,起着衔接、加固和耐磨的作用。穿上两根竹篾背条,背篓各个部位便完整地融为一体,一件艺术感极强的竹编作品就算大功告成了。

其实,说到艺术感,对于貌似木讷实则聪慧的乡村来说可算不得什么。在乡间行走,随处可见高翘的瓦檐、镂空的花窗、飞鸟游鱼生动的木门,抑或各具功能的风车、犁头、铁耙、斗笠,等等,这些散落在真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色,充满了可供品味和揣摩的艺术细节,实在是妙不可言。而背篓、箩筐、筲箕、簸箕等农家必不可少的竹编家什,则大多出于农人自己辛勤而灵巧的双手,不仅注重实用、耐用,其美观程度较之艺术品而言亦不会有多大差距。

我七岁那年,同村的表舅爷曾为我编过一个完全称得上艺术品的小背篓。它同样由青竹篾片编织而成,只是用料更加精密,在接头、圆边等细节处理上更加用心,同时底部多穿了几股金竹根,显得分外结实、圆润而美观。它实在是太小巧太精致了,如果在今天,我可是舍不得拿它来装东西的。那些年,小背篓装过青草、麦穗,也装过杏李、瓜果,还装过衣帽、鞋袜、红糖之类的轻便年货,更多时候,我就喜欢它一路陪着,什么也不装。在乡村的日子,小背篓与我形影不离,也算是一起分担了一部分生活的压力吧。后来年岁渐长,我不断长高,它相对一天天变小,便逐渐空闲下来。直至我们全家搬到镇上,它才被彻底搁置于老屋的角落里,一点点被阴雨蛀虫腐蚀。

但我一直记得它的精致和小巧,记得它在金竹根支撑下长时间不朽的顽强姿态。我也记得老家山湾里那片生生不息的金竹林,以郁郁葱葱的笔墨,为我书写下童年的快乐和记忆的美好。

垂钓文章4:我看垂钓:钓鱼莫若观鱼

文/严笏心

垂钓起源于何时,我不得而知,妄加猜测,大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吧。如果按这个思路继续猜测下去,当时的垂钓应该是作为人类谋生的手段之一。

随着人们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垂钓逐渐淡出谋生手段的行列而被上升为雅好、雅趣,其兴也蓬焉,其势也勃焉。古代文人学士更是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吟咏垂钓或借以抒发情感的诗、词、文、赋等,在我狭窄的阅读空间里就俯拾即是。譬如唐朝那位自命为“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在那首着名的《渔歌子》中描写到:“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溢于言表。陆游曾作一篇《闲中偶题》,其中有“花底消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一句。陆放翁在明月之夜,仅凭手感、听觉,投竿垂钓,其钓技可见一斑。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句把诗人对河边垂钓者时有渔获赞羡不已心痒难忍抑或技痒难忍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被孔子评价为“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诗经》里就有“藋籊竹竿,以钓于淇”的句子,由此看来,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垂钓亦是持赞赏态度的。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才使得垂钓这项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扬光大如火如荼,令附庸风雅之人趋之若鹜。君不见春雨蒙蒙的池塘畔,夏日炎炎的小河旁,秋风瑟瑟的波涛里,冬雪飘飘的湖泊边,依稀模糊着垂钓人的身影。钓公们或坐或站,长时间凝视鱼漂,旁若无人,那样专注,凝固成一座不变的雕塑。

而今,垂钓被誉为雅好、雅趣,倍受有如此雅兴的人们所推崇,不同地域的垂钓协会如雨后笋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钓鱼比赛此起彼伏。窃以为,钓则钓矣,没必要“钓”出有名。我丝毫不反对垂钓这项活动,也不反对吃鱼。然而,把垂钓视为雅好、雅趣,把垂钓的功能美化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我却不敢苟同。鱼儿是供人食用的,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蛮可以捕而杀之,完全没有必要这样钓来钓去(有些钓翁喜欢把钓到的鱼放回水里然后再接着钓出来,借以显示自己的钓技)。说到底,垂钓只不过是捕鱼的手段之一,只有技术优劣,无关乎道德高尚不高尚,更没有必要以此为乐。

不只怎的,每次看到钓鱼的场面,每当看到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鱼儿被鱼钩钓住,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鱼儿那呲牙咧嘴、浑身抽搐的身子像西班牙斗牛场上鲜血淋漓的斗牛一样时常闯进我的噩梦。民以食为天,为果腹而捕杀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也没有必要这样鲜血淋淋。现在,人类倡导“安乐死”,据说某些城市尝试人道屠宰让猪“安乐死”,意义恐怕就在于此,很值得以钓鱼为生的渔翁们借鉴。至于无食鱼之忧,专以此为乐的“钓客”们就更应该三思而后行。

其实,垂钓就是一种活动,没有必要贴上“雅”的标签,也并不见得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历史上以垂钓闻名的人物其垂钓目的算不上多么高尚,相反大有沽名钓誉之嫌。姜子牙渭水垂钓,钓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严子陵反穿皮裘在富春江上招摇,目的是求得一见汉光武帝,然后闻名海内;更有唐朝诗人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一首含情脉脉诗,道是无欲却有欲,明眼人一看便知。

我以为,如果非要从鱼儿身上挖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资源的话,钓鱼莫若观鱼。记得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话,拿来作为诠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惠对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哲人最高级别的对话,如此对牛弹琴,似我等闲之辈不懂也罢,不过,照葫芦画瓢,我们照着做就是了。

垂钓文章5:读书如垂钓

文/曹光源

闲暇之时,总爱去明山水库垂钓,乐在其中。久而久之,便觉得垂钓与读书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实,尽管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热衷于垂钓,但垂钓的境界不外乎三种。

其一,所钓者,鱼也。这样的垂钓者目的很单纯,完完全全是为了钓得个“满”而归。无论海、湖、河、塘,只要能钓到鱼,他们都愿意去;无论是风景秀丽之处,甚至是污秽不堪之处,只要能钓到鱼,他们都乐意前往。其二,所钓者,健康也。这些垂钓者黎明即起,为健康而奔波,渔具只是道具而已。于是,所选垂钓之处,不在乎鱼多鱼少,鱼大鱼小,要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阳光柔和,无刺耳之噪声,无呛鼻之烟尘,无污眼之秽物,无乱心之烦事,无危险之陡坡,有利于身心健康即可。其三,所钓者,意境也。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随心选境,由境入心,心境融和,天人合一。水上波光云影,岸边翠柳成行,远处青山隐隐,近处“野渡无人”,树上鸟语,草中虫鸣,皆赏心悦目,怡人性情,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屏蔽了人世间的喧嚣。即便天公不作美,或“斜风细雨”,或“千里冰封”,也流连不思归,“独钓寒江雪”。

读书如同垂钓,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功利而读书。民间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皓首穷经,便是典型写照。此种读书,往往伴有父母之命、兄长之言,其中免不了枯燥之感,厌倦之情。其二,为事业而读书。所谓“三十而立”、“成家立业”、“建功立业”,就是说人人都要建立事业,且不断为之奋斗。读书就是“立业”的前期“储备”,也应该是“立业”过程中的“加油”与“充电”。这样的读书,“意义”与“辛苦”同在,“动力”与“惰性”并存。许多人在事业稍有成就之时,读书之“闲”便让位于事业之“忙”,能坚持读书的几乎全靠恒心与毅力。其三,为心灵而读书。土地的沙漠化是因为缺乏水的灌溉,心灵的荒漠化一定是因为缺乏书本的滋润。许多人已经功成名就,着作等身,生活无忧,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因为读书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成了他们生命存续的一种方式,成了他们心灵的渴望。有些垂暮之人,已无功利可言,也无事业发展之虑,但生命尚存,读书不止,无其他解释,只是心灵的需求也。

自古以来,读书、垂钓皆有高雅之名。然目的不同,则层次分明,境界各异,个中苦乐不亦大相径庭乎?

垂钓文章6:钓者的境界

文/邓荣河

工作之余,垂钓是我的最大爱好。在我看来,其妙不在于渔获的多少,而在于可以养心,可以怡情,可以参悟纷杂的人生。

人这一辈子,就像参加一场场垂钓比赛。专业的也好,业余的也罢,只要想参与,人人都能钓到鱼。当然,因其参与的渔场不同,钓到的鱼儿也会有异。深入海洋的,可能钓到名贵的石斑鱼、芭蕉鱼;身处海岸的,大都钓到些溜边的黄花鱼;前往名贵钓场的,可能会钓到价值不菲的鳜鱼;散居河畔溪边的,大都钓到一些普普通通的鲫鱼、鲢鱼。

生活中的你我他,之所以没有得到满意的收获,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能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对“钓场”。

大凡钓手,都想钓到大鱼。不过,愿望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人这一辈子,能够遇到大鱼的机会并不多,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机会遇到大鱼。更闹心的是,明明遇到了大鱼,但最终能把大鱼钓到岸上的,并不多。其中原因很多,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钓者的硬件不硬。不是鱼线太细、鱼钩太小,就是鱼竿太软、太脆,令上钩的大鱼瞬间逃脱;二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过关,不是把握不好提杆的时间,就是掌握不好溜鱼的技巧,折腾了半天,最终让已经上钩的鱼儿溜之大吉。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境界。在我的心目中,一个成功的钓者,应经历四重境界:从满眼尽是鱼,到不在乎鱼,到不在于鱼,再到心中无鱼。满眼尽是鱼的时候,往往钓不到鱼,干着急没辙;不在乎鱼、不在于鱼的时候,可能会很容易地钓到鱼;心中无鱼的时候,已经是超然无我,看啥啥幸福,玩啥啥快乐。

钓鱼如此,人生亦然。

垂钓文章7:濛洼垂钓

文/赵仁朋

智者爱水。我不是智者,却很爱水,爱水之切,喜临水源,养成了垂钓的习惯。一杆在手怡然自得,神游于天地之间,得山水之灵气,是一种享受。

某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到了一个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湖水清澈,水草丰盈。天上白云倒映水底,岸边野花镶嵌水边,成群鱼儿嬉戏穿行,一行白鹭慢展羽翼,不由惊叹“好一个垂钓的所在”!

我沉浸在美景之中,正准备取出钓具,突然感觉身上一缕轻风拂过,打了一个寒颤——原来是被空调的冷风吹醒。醒来之后怅然若失,失此绝佳垂钓之地甚是不快。

第二天和钓友谈论此事,钓友笑道:“你所谓的人间佳境,不就是我们阜南的濛洼吗?这个周末我带你到此一游。”

周末,早晨4点钟打点好行囊出发,整个县城还在路灯的笼罩下酣睡,我们一路穿城而过。途经龙王乡、王化镇、于集乡、老观乡,直达王家坝。

路上空气清新,润泽之气袭面。车子在朦胧的晨色中前行,朋友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给我介绍沿途美景:王化镇的片片荷塘里鲫鱼肥硕,于集乡濛马河畔驴场里驴板肠好吃得不得了,老观乡万亩荷塘里的菱角已到了成熟时节……我目不暇接地一边看着,一边兴趣盎然听着他的侃侃而谈,不知不觉抵达王家坝。

在靠近濛河庄台的一片地方支好钓具,正待鱼儿上钩,忽听身后有人热情招呼:“小伙子,又来钓鱼啦,渴了来喝水,饿了也可以到我们家厨房里自己做。”

回头一看,是位亲和的老者。等朋友欢喜地和老者攀谈完,我对朋友说:“他还喊我们小伙子,我们都五十岁的人了!”

“他还是百岁老人呢,淮河水养人啊。”我心悦诚服地做个小伙子,又有感于老者的好客。朋友似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淮河人豪爽热情,今天你会遇到很多亲切的老乡。”

那天垂钓,收获颇丰,钓到的鲫鱼大多在半斤以上,个个金黄,和我平时在小河沟里钓到的鱼明显不同。钓友又说起淮河鱼口感鲜美、肉质紧实,这时我才明白濛洼人到其他地方为啥不吃鱼,是嫌弃其他地方的鱼肉乏味呢。

夕阳余晖里,我们满载而归,好不畅快。夕阳下的濛洼比梦中的景色更美,原野一望无际,既有北方的旷野之感,又不乏南方鱼米之乡的秀美。濛洼地处淮河上游冲击平原,淮河两边是行洪区,居民没有其他地方稠密,稀疏高高的庄台凸显在大平原上。辽远视野之感,让人心胸开阔,不断闪现的荷花,又把人单调的内心突然点亮。庄台人家的生活也日渐幸福,庭院外碧野千里,屋内静谧闲适,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在此居住犹如世外桃源的仙居。思及此,我脱口而出:“高低错落成虚实,远近流云幻妙空。”钓友顺口接了句:“庸人若得此生地,堪比天仙住九宫。”

我们哈哈大笑。笑罢,钓友说,我的梦想是在濛洼的庄台上购得一处闲居,退休后到此修身,忙时养花种菜,闲时江畔垂钓。

但愿他的梦想能实现。回程路上,我突然一拍脑袋说:“坏了,我们用过老人家的锅碗,忘了刷了?”

朋友回头对着天空喊:“老爷子,下次再来罚我三碗酒。”

垂钓文章8:垂钓的幸福

先前,我不知道这样的垂钓是他们的幸福。

现在,我知道这样的垂钓真是他们的幸福。

这两年每到夏季,赶上天气宠人,清朗并不热辣,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候爸爸和妈妈都要去钓鱼。但我从来没见他们钓回鱼。

直到有一天,我和他们去钓鱼,我才参透这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是郊外的一弯小湖。

小湖很美,远远近近围拢着水草,摇曳闲时自然的恬静,亭亭玉立的野花清雅卓然,许多不知名的水鸟像是天经地义的捕鱼者饿了就来,不时地扑扑楞楞俯冲直下,抓捕着鱼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倒也不觉得这鸟儿厌恶。

只是我觉得父母的行为很奇怪,妈妈绑上鱼饵,爸爸收杆的速度特变快,但鱼竿总是空的。

后来,我发觉,爸爸的鱼饵没有钩,只是一段丝绳。妈妈的网子只是放鱼食,等鱼儿吃完了再放,也不捞鱼。

我说,爸爸妈妈你们在干什么,我看你俩不像是钓鱼,倒像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

爸爸笑着说:“这钓鱼本身就是游戏,愉悦身心的游戏。”

妈妈说:“我和你爸爸其实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喂鱼。鱼饵只是鱼食不伤害鱼儿,鱼儿心无芥蒂地来吃食,那鱼儿就像是衔着母乳的孩子,多安详啊!”

我说:“为什么不直接把鱼食撒在水里让它们自己吃,省的这么麻烦又是绑鱼饵,又是撒渔网的?(其实,所谓的渔网不过是爸爸妈妈在家捞鱼缸的网勺。)

爸爸说:“先前,我和***也是像你所说的直接把鱼食洒在水里,可是鱼食不是化了,就是被水冲走了,这分散的鱼食也引不来鱼儿,可能鱼儿根本就吃不到。后来我们发现这鱼儿天生就爱鱼钩,天生就爱钻网。”

爸爸妈妈在钓鱼,忘情地垂钓,只是这钓鱼变成了喂鱼。

一竿鱼饵在你的视野里,重复上演精彩着,鱼儿上串下跳,闪烁着洁白的粼光。

我不由感慨,这自由多么可贵,就像人类毫不设防地释放本性才是正真的自由自在的幸福,可是这样的时刻毕竟太少了。

庆幸的是此刻,鱼竿不寂寞,鱼饵不寂寞,鱼儿不寂寞,人更不寂寞。

儿心满意足不肯散去,夕阳西下几时回,明媚终究在心怀。

鱼儿叩过我们的心扉,

我们大获全胜,

雨水之情就在美丽的夏天浓郁。

垂钓文章9:垂钓

文/阳米妮

我妈总说,钓鱼是那些没事儿干的人才喜欢干的事,可我这个小女孩偏偏爱好钓鱼。

钓鱼时,清风丝丝,柳条拂水,微波粼粼,几个绿色小珠子组成的浮漂排成一行,随风在水面上微微晃动。突然,那些小珠子轻轻沉入水中,你正要举竿——别急呀,这是鱼儿在逗你哩。再等一会儿,浮漂仍在水面点起一圈波纹。

你得耐心呀,鱼儿也想吃钩上的鱼食,但鱼儿得先试一试,用身子拍打鱼食,看看里面是不是裹着一个可以刺破自己嘴皮的钩子。千万不得轻举妄动,待浮漂完全沉入水中,你立刻起竿!鱼线被绷得紧紧的,垂直伸入水中;水面上泛起亮晶晶的水花,飞快地跳动着,发出“啪啪啪”声。使劲拉扯鱼竿,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出现了!

钓鱼不仅要有毅力,还得专心。可我不用很专心,因为我是个“老钓手”。我总是在静待鱼儿上钩时想别的事。我总是会想有时候钓不了鱼,还丢了鱼食,一定是鱼儿看到没包在鱼食中的钩,知道这是个陷阱,于是它用尾巴拍打鱼钩,将鱼钩上的鱼食拍松。这么一拍,浮漂一抖,让人们提早拉竿。当鱼食被拍散后,它还不忘叼一根水草在钩上挂着,然后故意拉扯水草,让人觉得它上钩了。

虽然我这样想,但鱼儿也许没那么聪明。我盯着浮漂想了很多鱼的“阴谋诡计”,当我用一些办法来防止我想的鱼儿之计成功时,我钓上的鱼儿也越来越多。

除以上这些可能碰巧发生的事外,我也有一些创意垂钓方法。最典型的是搅水,所需工具除渔具外,只需一些鱼食和两根木杆,木杆是随意捡到的枝条,但要够硬。操作方法很简单,一人垂钓,另一人在鱼线所在地左右分别一米的地方,拿木杆快速搅动,让鱼儿无法离开鱼钩附近。鱼儿就算知道鱼食内有鱼钩,也无法抵御食物的诱惑,便会有饥不择食的情况发生。

垂钓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要讲方法,生活中一切也是如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