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末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年末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年末的文章1:盼归

文/周成新

年末,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商场超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颗平静的心也开始变得焦急不安,另一个我,仿佛也早已踏上征途,奔回了那生我养我的故乡。

对于长期在外奔碌的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一年中最为幸福的时刻。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重,脚下的路有多艰难,回家都预示着全家可以团团圆圆。

很早一些时候,总喜欢羡慕他人那种背井离乡的生活,过年时候打起铺盖,头顶行囊在车站熙攘的人群中排队买票或在路边拖着行李苦等大巴,总认为,那个时候的我们才是最幸福的。

直到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我才开始真正体验我的“艰难回家路”。单位放假大多很晚,最早也要到年三十,外省员工大多提前请假回家,而我,面对长江对面的家乡,总显得不慌不忙,慢条斯理,每次总是到年三十回家。

因为回家的路程只有2小时,早上8、9点坐车,中午到家可赶上吃午饭,并不影响下午在家贴对联。尽管如此,母亲却还是早早嘱我回家,因为在她心中,我是她唯一的牵挂。一家三口,缺了我,团不成一个圆。

而我,却一直是这样地我行我素,回家依旧是不慌不忙。

这样的惯例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春节。

2009年2月9日,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我宝宝出生了,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

今年元旦刚过,母亲便早早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过年,提问时还特地在回家前加上了全家二字。老家里的房间早已打扫干净,被褥也是天天晒太阳,邻家的小二廿八回家,西头的小冬廿九回家,让我不要“落伍”。

母亲的心,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一句话,四年前,也许我会敷衍了事,不慌不忙;可四年后的今天,我决不能这样听而不见,置之不理。如今的我不再仅为人子,更为人父。父母对于子女那颗永恒不变的关切之心,我也已深深体会。挂完母亲电话,我便对一旁的妻子说,“今年过年,咱们早早回家。”

当晚,我便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驾着小车带着妻女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

关于年末的文章2:碓窝里的年

文/刘干

也许是年末岁首的缘故,我想起了多年前躺在老宅屋檐下,那个不起眼的一架石碓。这架碓,大多时候较冷清,可每当进入腊月,碓窝的气氛就不同于往日。小村的人排着队,把家里能去皮、脱壳、舂面的年货,都拿到碓窝里舂。腊月的碓窝渗透出一股忙碌的气息。

小时候我最喜欢忙碌的腊月,借着大家来我家舂面的机会,总要露几手,讨讨大家的赞许。一会儿挤在大人中间,踩在碓杆上,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一会儿又冒着被碓头磕破手的危险,用铲子伸进碓窝里铲铲粘在碓边上的糯米……

如果老天眷顾,整个腊月都是阳光明媚,那小村天天飘荡着碓头舂碓窝的“吱扭”、“哐啷”、“嘭”的声音和人们的欢笑声。那段时间,家家户户小院里,都会摆满圆圆的大簸箕,里面晾晒着洁白的糯米汤圆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小村,老

宅,碓窝,腊肉,汤圆面,炊烟……构成了一副和谐唯美的风景画,让人老远就看到那“年”的模样,年味满满当当飘进每个人的心里。

但要吃到汤圆,光舂面是不够的,还得等到除夕晚上做好汤圆馅。吃完年夜饭,母亲叫上姐姐,把花生米、核桃仁、芝麻、炒熟的红小豆、红糖等五香食材,一起放进碓窝里,舂成粉末状。然后放在砧板上,撒些猪油搅拌均匀,堆起来醒一夜,待猪油和其它食材充分融合后,第二天早上包入汤圆,糯糯的,香香的,那才叫够味。

年前的所有准备,似乎都是为了正月初一那一大早的迎春汤圆。因为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小孩也会很晚才睡。每当初一早上,母亲总会天不亮就轻手轻脚地开始烧水、和面,包汤圆。因嘴馋,爱睡懒觉的我们,也会比平时起得早,都围在母亲身旁,瞅着母亲包汤圆。这时母亲总会吩咐我们找几枚一分、二分的硬币,洗干净,包在汤圆里,不做任何记号,看谁在众多汤圆里能吃到包着硬币的汤圆,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彩头。而我们往往是等不到和全家人一起吃,母亲就包几个较大的汤圆,拍成饼状,往火炉边上一贴,不一会儿汤圆表面就会冒出气泡,偶有糖馅从烤裂的缝隙溢出,待糖馅全部融化,那汤圆也就熟了。接过母亲递过来的大汤圆,兄妹几个边吹热气边咬,馅烫到舌尖唇齿,也毫不在乎。待全家人一起吃汤圆时,我们早已填饱了肚子,只在乎谁能咬到那枚代表吉祥的硬币了。

“灼灼碓窝凉,浓浓年味长。”而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想吃汤圆,超市就有速冻的,方便得很。只是不见了碓窝,看不到舂面人那张喜庆的笑脸,听不到碓头舂碓窝时发出的吱扭哐啷声……年味的变化,见证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但在我的忆念里,始终留下老家那一抹汤圆甜。也只有在老宅屋檐下,那架石碓窝里才能寻得到,那种赋予温度的年味。

关于年末的文章3:年末有感

文/百味

街上又开始卖对联了,以前看到此情此景,感觉到的是浓浓的年味,和节日的喜庆,现在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怀,感叹年华又老去一年。以前的盼过年,到如今的怕过年,是经历过岁月洗礼过后的心境,儿时过年的那种兴奋感,早已荡然无存,年来了心已淡然,原来我已渐老,留淡淡的心境,静守时光。

余生,将用全部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万物,万物皆有情,有生命。我爱阳光,阳光给予我温暖;我爱雨滴,雨滴给予我诗意;我爱百花,花儿美了我的眼帘;我爱晨起的小鸟,它们每天在我窗外吟唱生命的美好……我爱生活,生活也会回馈我更多。独守红尘一隅,笑看花开花落,淡赏云卷云舒,品百味人生,我心释然。

街上又开始卖对联了,以前看到此情此景,感觉到的是浓浓的年味,和节日的喜庆,现在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怀,感叹年华又老去一年。以前的盼过年,到如今的怕过年,是经历过岁月洗礼过后的心境,儿时过年的那种兴奋感,早已荡然无存,年来了心已淡然,原来我已渐老,留淡淡的心境,静守时光。

余生,将用全部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万物,万物皆有情,有生命。我爱阳光,阳光给予我温暖;我爱雨滴,雨滴给予我诗意;我爱百花,花儿美了我的眼帘;我爱晨起的小鸟,它们每天在我窗外吟唱生命的美好……我爱生活,生活也会回馈我更多。独守红尘一隅,笑看花开花落,淡赏云卷云舒,品百味人生,我心释然。

关于年末的文章4:一碗家乡的油茶粥

文/邝美艳

年末回家,顿顿鱼肉,吃得满嘴油腻,就嚷着喝粥。母亲最了解我,说我是想喝油茶粥了吧。我连连点头称是。母亲便开始张罗做油茶粥。

在家乡,油茶粥每家每户不仅会做,还好喝,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会的一道手艺。

到了腊月,年的气息浓了。新榨的茶油入瓮,各色糍粑、兰花根、猫耳朵、红薯糖……一样一样做好了,家里的尘也扫了,总算可以歇下来等着过年了。这时,就可以静下心来熬油茶粥了。

熬油茶粥相当讲究的。炒米是必须的。米最好是刚碾的新米,按人取上适量,倒入炒菜的铁锅中,放在炉火上不断翻炒,白色的米粒在热锅内一点点溅跳,变色,直至焦黄,鼻间掠过若有若无的焦米香味,就可以出锅。再淘洗干净,备用。

火炉上开始烧水,水一开,从竹筒里捏上自家种的绿茶,洒入开水中,茶叶在热水中翻腾、旋转,一点点舒展开来,腾腾的热气中泛出淡淡的茶叶清香,这时用一个竹制的小滤斗将茶叶撇出,倒掉。白开水变成了浅浅的绿茶水,倒入淘洗干净的炒米,盖上锅盖,听见里面米粒“扑扑”翻滚的声音。

适时,将一块巴掌大小已放了酱油、盐煎炸过的五花肉,切成两指宽的小薄片,发好的木耳切成碎块,笋干切成丁,红萝卜切成细粒,油豆腐切成细条,大白菜切丝,淘洗粉丝、红薯粉,切姜、蒜、葱,一切备好。锅中的米已近半熟,这时架起另一个炉子,开始炒菜。倒入五花肉,炒出油,一直到焦黄,一汪如月亮般大小的油,放入姜、蒜、笋干、木耳、红萝卜、油豆腐,不断翻炒,香气四溢,和平日炒菜一般,散上少许盐,再倒入酱油、辣椒粉、味精等调料,出锅,装盘。

经过翻炒的米比生米更易熟,揭开锅盖,吹开热气,细米粒已成小米花,在开水中不断翻滚、跃动,差不多了。倒入洗净滤干水的粉丝、红薯粉,炒好装盘的菜,大白菜,用勺拌匀,再加入掰成小块的油糍粑,兰花根,猫耳朵,瓜子仁等,似一场花样繁多的表演,常让围在一旁的孩子看得眼花缭乱。刚才还清淡的一锅粥瞬间变得粘稠,香气扑鼻。再熬煮一会,油茶粥就可以端上桌了。

印象中,熬油茶粥一般在冬夜。窗外北风呼啸,飘着针尖细雨,屋内灶火吐着紫红色的火苗,炉子上熬着一锅油茶粥,浓稠的油茶粥在锅内“嗞嗞”作响,蒸汽不断地冲撞着锅盖,一股股腾腾的热气从那稍张开的缝隙里钻出来,夹有肉香,米香,茶香,白菜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漫不经心地喝着热开水,不时咬上一块油糍粑,嚼着炸兰花根,或谈笑,眼睛不时地张望一下火炉上的油茶粥。锅里的声音越来越细微了,母亲揭开锅盖,一股热气腾空而起,小屋子里瞬间浓香四溢,我们几姐妹迫不及待地倒掉碗里喝剩的茶水,拿起筷子喝油茶粥,馋劲顿时陡增。

母亲给我们一一盛上,不时叮嘱:“小心点,烫嘴巴呢。”从母亲手中满心欢喜地接过满满一碗油茶粥,小心翼翼地将嘴凑近,吹一口气,然后轻轻吸上一点,又粘又稠又烫,却酣畅淋漓。油茶粥一定要趁热喝,只要稍凉一下,就可以大口大口地喝了,屋子里顿时响起一片“呼噜呼噜”喝粥的声音。喝油茶粥还得配上一碟豆腐乳,夹起一块裹着一层厚厚辣椒粉的豆腐乳,放入油茶粥中,粥瞬时披了一件红色的披肩,喝一口,再咬一小口豆腐乳,唇齿馨香。

一碗,两碗,三碗,肚皮撑得涨圆,才意犹味尽地放下碗。几碗油茶粥下肚,身体跟着暖和起来,喝得急的小妹嚷着叫热,细看,脑门上果然沁着一层亮晶晶的汗珠。

母亲说,我们喝过油茶粥的那夜总是睡得无比酣畅、香甜。

关于年末的文章5:一场书缘凭谁诉

又到年末,雪花欢腾着舞蹈着,兴奋地歌唱着。人们总会忙着总结过去、计划来年、展望未来。

漫天飞雪中,想起远方朋友,见过面的、未曾见面的,送上无言的祝福。一辈子需要遇上怎样的契机,即使相隔万里素昧平生,却可以得到彼此问候相互取暖的机缘?

友人相赠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静静躺在那里。深夜捧读,不忍入睡。这是一本忧伤的书,也是一本温暖的书。书里的世界,离我们很远又很近。

海莲·汉芙,纽约一位贫穷的女作家,喜好古书却囊中羞涩,偶然一次国外购书的机缘,得遇大洋彼岸、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书缘情缘。

时光在买书卖书一来一往中悠悠过去,汉芙不但照顾了这家旧书店的生意,而且爱屋及乌,在五十年代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店员们寄去火腿、鸡蛋和香肠。每逢节日,还会给他们的家人甚至邻居,送上可爱的小礼物。

这位一辈子没走过好运的单身小姐,做梦都想去英国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转转,哪怕看一眼也好啊,看看那些书那些人。可口袋里老是没足够的钱,有一次好不容易凑齐路费,居然让牙医赚去了!

1969年1月,她发现一堆账单中间,有一封从书店寄来的信:弗兰克已于上个礼拜天去世了。许多天后,跨越千山万水,她终于走进即将被拆迁的空荡荡的书店,“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可惜斯人已去,终已不见。

大多数是讨书买书论书,还有温暖和信任。都是短小精悍的文字,语言简朴,毫无修饰。汉芙和德尔通信过程中,互相也产生了朦胧爱恋吧。看她多率真,像在和爱人撒娇呢,“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有趣的是,此书译者,台湾一古旧书店工作人员陈建铭,在未得到此书版权前,便凭着对此书的热爱翻译了某些章节。

都是痴爱人!

一扎一扎用绸带捆住的书信,码在箱子底部,等待某日开启,展示一次次心灵之旅。几十年的鸿雁传书,只要一个他,就足以傲视所有的孤独;只要有他的爱怜,就觉得自己是最受宠爱的那个人;只要有他的关注,就觉得已得到举世幸福。“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似淡非淡的情,一时一世,孰最美妙?南怀瑾大师点解“一时最好”,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相当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真正的感情只追随自己的心灵,与他人无关。今天,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人,大多不是去买书,而是去见证一段美丽的故事。因为汉芙小姐有句请求:

如果你们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一场书缘凭谁诉,廿来前言总不负。

她还有最大胆的一句:Kissitforme!我想,这个吻足够温暖严寒的冬天了!

关于年末的文章6:一碗家乡的油茶粥

文/邝美艳

年末回家,顿顿鱼肉,吃得满嘴油腻,就嚷着喝粥。母亲最了解我,说我是想喝油茶粥了吧。我连连点头称是。母亲便开始张罗做油茶粥。

在家乡,油茶粥每家每户不仅会做,还好喝,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会的一道手艺。

到了腊月,年的气息浓了。新榨的茶油入瓮,各色糍粑、兰花根、猫耳朵、红薯糖……一样一样做好了,家里的尘也扫了,总算可以歇下来等着过年了。这时,就可以静下心来熬油茶粥了。

熬油茶粥相当讲究的。炒米是必须的。米最好是刚碾的新米,按人取上适量,倒入炒菜的铁锅中,放在炉火上不断翻炒,白色的米粒在热锅内一点点溅跳,变色,直至焦黄,鼻间掠过若有若无的焦米香味,就可以出锅。再淘洗干净,备用。

火炉上开始烧水,水一开,从竹筒里捏上自家种的绿茶,洒入开水中,茶叶在热水中翻腾、旋转,一点点舒展开来,腾腾的热气中泛出淡淡的茶叶清香,这时用一个竹制的小滤斗将茶叶撇出,倒掉。白开水变成了浅浅的绿茶水,倒入淘洗干净的炒米,盖上锅盖,听见里面米粒“扑扑”翻滚的声音。

适时,将一块巴掌大小已放了酱油、盐煎炸过的五花肉,切成两指宽的小薄片,发好的木耳切成碎块,笋干切成丁,红萝卜切成细粒,油豆腐切成细条,大白菜切丝,淘洗粉丝、红薯粉,切姜、蒜、葱,一切备好。锅中的米已近半熟,这时架起另一个炉子,开始炒菜。倒入五花肉,炒出油,一直到焦黄,一汪如月亮般大小的油,放入姜、蒜、笋干、木耳、红萝卜、油豆腐,不断翻炒,香气四溢,和平日炒菜一般,散上少许盐,再倒入酱油、辣椒粉、味精等调料,出锅,装盘。

经过翻炒的米比生米更易熟,揭开锅盖,吹开热气,细米粒已成小米花,在开水中不断翻滚、跃动,差不多了。倒入洗净滤干水的粉丝、红薯粉,炒好装盘的菜,大白菜,用勺拌匀,再加入掰成小块的油糍粑,兰花根,猫耳朵,瓜子仁等,似一场花样繁多的表演,常让围在一旁的孩子看得眼花缭乱。刚才还清淡的一锅粥瞬间变得粘稠,香气扑鼻。再熬煮一会,油茶粥就可以端上桌了。

印象中,熬油茶粥一般在冬夜。窗外北风呼啸,飘着针尖细雨,屋内灶火吐着紫红色的火苗,炉子上熬着一锅油茶粥,浓稠的油茶粥在锅内“嗞嗞”作响,蒸汽不断地冲撞着锅盖,一股股腾腾的热气从那稍张开的缝隙里钻出来,夹有肉香,米香,茶香,白菜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漫不经心地喝着热开水,不时咬上一块油糍粑,嚼着炸兰花根,或谈笑,眼睛不时地张望一下火炉上的油茶粥。锅里的声音越来越细微了,母亲揭开锅盖,一股热气腾空而起,小屋子里瞬间浓香四溢,我们几姐妹迫不及待地倒掉碗里喝剩的茶水,拿起筷子喝油茶粥,馋劲顿时陡增。

母亲给我们一一盛上,不时叮嘱:“小心点,烫嘴巴呢。”从母亲手中满心欢喜地接过满满一碗油茶粥,小心翼翼地将嘴凑近,吹一口气,然后轻轻吸上一点,又粘又稠又烫,却酣畅淋漓。油茶粥一定要趁热喝,只要稍凉一下,就可以大口大口地喝了,屋子里顿时响起一片“呼噜呼噜”喝粥的声音。喝油茶粥还得配上一碟豆腐乳,夹起一块裹着一层厚厚辣椒粉的豆腐乳,放入油茶粥中,粥瞬时披了一件红色的披肩,喝一口,再咬一小口豆腐乳,唇齿馨香。

一碗,两碗,三碗,肚皮撑得涨圆,才意犹味尽地放下碗。几碗油茶粥下肚,身体跟着暖和起来,喝得急的小妹嚷着叫热,细看,脑门上果然沁着一层亮晶晶的汗珠。

母亲说,我们喝过油茶粥的那夜总是睡得无比酣畅、香甜。

关于年末的文章7:2010年终感悟

文/阳光的浅笑

在年末的今天我突然想,如果新年在2月或3月就好了,这样在初春的期盼下也不会感到,一年即将过去而身边只有寒冬相伴的阴郁气氛。

在过去的一年里,感谢生命延续,让我平安的走过了一生的一部分。以史为鉴,不断的反思,反省能给自己更多启示和动力。在年末反思自己这一年过是是否有意义,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个功课。

人生一定要有意义吗?如果是必须的,那我2010年可能是毫无疑义的一年。工作原地踏步,生活依旧按在已有过去几年的轨道平淡行驶,学识未见长。

年,一年,只是人类给自己下的定义,这种时间概念,不是物理上而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枷锁。时间的标尺,圈住了我们思考的范围。让我们学会在这固定的时段内,去衡量,去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得出所谓的结论。但意义一定是要对比中进行吗?一定是要有所得有所进步才是算是有意义?

无论在过去的365天里得到了什么,我们都里死亡更近了一步。得到的与死亡的临近孰重孰轻?如果这么看也许得到的成果都不那么重要了。

最近几天在看文革的历史,虽然仅仅过去40多年,但现代的我看来就像看神话故事一样遥远。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在当时所作所为改变了中国历史,但就对于现代的我,他们的意义,他们那个年代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在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时代,应该没有年甚至时间的概念。神创造人类的意义只是让人简单的存在,享用大地的果实,而不是让他们为了意义去存在。他们简单的存在就是意义本身。

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有了交易,就让我们潜意识去权衡身边的一切。不停的比较,不停回顾,不停的反思,不停的探讨意义。

也许简单的存在就是生命真正的意义。简单的感受真实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生,是一种状态,但死,肯定是一个结束。所以生的反义词不是死。生是涵盖一切的唯一。

这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说法是悲观主义或及时享乐的一种借口。但你们能给我更好的答案吗?

年末的最后一日,不是钢琴曲最后的音符,它只是风带起无数漩涡中的一个。在午夜时分,没有终止,没有开始,只有星月夜等待晨曦的又一个轮回。

关于年末的文章8:喜欢那厚厚的老日历

文/陌陌

每到了年末的时候,我都会买一本日历本回家,厚厚的一大本,三百六十五页。

越来越觉得时光更迭得太快了,仿佛一瞬间,这一年又过去了四分之一多。不愿意买台历,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在一张画面上,薄薄的几页,一眼就望见了年底,仿佛时光都变瘦了,心里莫名其妙的有恐惧感。

还是日历本好,往书桌上一放,那么厚的一叠,一天撕掉一张,放慢脚步,来年的日子慢慢过。虽然时间不会因此增加一分一秒,可是心里就是舒服,有那么多的日子在等我遇见,等我一起幸福,一起快乐,一起承担,而当下的这一页,撕掉就没有了,我会加倍珍惜。把自己的感受说给朋友听,她们笑我矫情,怎么过不是一天啊,背着抱着还不是一样沉。

这个习惯的养成,和奶奶有关。小时候家里到了年尾,奶奶都要买一本日历牌挂在屋里最亮堂的地方。日历的封面永远是大红色,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而里面的星期六,是我最喜欢的绿色,星期天是喜庆的红色。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一看到绿色的星期六,心里就雀跃,因为马上就可以不用上学啦。每天早晨,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撕下一张,然后摩擦着新一天的页面,奶奶想让这一天平整顺滑,充满了深深的期待。这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打湿了我的心,到如今依然印象深刻。

撕掉的日子,有风雨,有霜雪,有欢乐,有忧伤,虽然是清贫的日子,但是因为有家人、有爱的陪伴,并不觉得日子艰难。奶奶不识字,却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上做上记号,比如家人的生日,所有的节气该吃什么就画上什么,亲人故去的日子要祭奠,叔叔伯伯姑姑哪天要来家里看她都要记上。没有一个字,日历上画满了圈勾和图画。也有的年月里奶奶不撕日历了,用一根橡皮筋,一张张地别过去,年底依然是厚厚的一叠,不同的是这一叠已不同于年初,分明蓄满了情感的记忆。而我更愿意撕掉它,眼看着日历变得越来越薄,心里越发的珍惜时间。

慢慢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像那些清苦年代的一些老物件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一样,日历自然也更新换代了,有了香车美女的台历、挂历,甚至电子日历。网络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可以显示时间,日历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从前的日子,是伴着夜晚或清晨轻轻撕去日历的那一页里缓缓流过,仿佛听得到岁月在流逝的喘息,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

一张张被丢弃在时间荒野里的日历,镌刻着我们的回忆,也雕刻着心灵和容颜。无论时光如何催白了青丝,把唤不回的过去留在昨天,我这个恋旧的人总是固执地保持着在新年换新日历的习惯。

喜欢那厚厚的老日历,享受那厚厚摞起来的情感,也愿在以后的日历上写满幸福的故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