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少年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少年的文章1: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
文/陈治妤
这是一本通向“真善美”神圣大门的书。书中有诚实守信的人,有感恩向上的人,有爱学善思的人,也有踏实能干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感染并激励着我。“真”是知识和理性的象征,它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具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就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所以每个人只有做真学问、做真实真诚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善”是有本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善良是永远的美德。善良就是让我们要有善心,做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名利。人的美德、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即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正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我们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要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用爱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
而“美”为见真行善,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可能被称作美,我认为“美”,它不是外在条件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美艳,而在于内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在我的身边,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做一个风景的欣赏者,你会发现生活之美;热爱生活的人,知道感恩的人,学会宽容、用心去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充满“美丽”。知识欲望追求真,道德欲望追求善,美的欲望追求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善美是需要我们去追求、去执行。
世间自有真情在,善意友爱在人心。记得假期里的一天,我和妈妈到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们。我们买了一些水果和老人爱吃的糕点来到敬老院,当我们将食品双手递给在门口乘凉的老人时,他们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妈妈带我进入各个房间,为老人送去水果、糕点与问候,老人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眼神中是欣喜与感激。一双苍老的手和一双稚嫩的手握在一起便构成了“和谐”,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您慢慢吃吧!”我们用微笑与祝福表达对老人们的关怀。
还有就是在公共汽车上,我主动给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人让座;到公园去玩,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在草地上捡扔下的垃圾,一袋又一袋,然后集中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在大街上,经常看到警察叔叔关心和帮助别人。
其实真、善、美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真善美的行为越来越多了,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多一份付出,多一份善良,那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的美好。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向先进典型和好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传承真善美。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每一个的言行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形象,也代表他的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希望我们大家都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少年,做一个讲文明、讲城实、守纪律、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好儿童。
少年的文章2:两个山地少年
文/柴然
电影《闪闪的红星》公映时,我还在县剧团上晃荡,不过也快要被打发回去了。重返陵川城北关小校,继续当一名小学生。
县剧团不出台口,则会回到县上的大本营,排练呀、开会呀、整顿呀这些。县城南街顶头起,剧团所在的大院,就有县职工俱乐部,它隶属县文化局,一般来说,由县剧团和电影公司使用。当然,剧团用得少,戏不可能总唱,再说我们有时候还去党校礼堂唱;电影公司自然用得多,那个年头,县上还是三天两头有电影的,有时候那是全天演,甚至是四场五场六场的演。俱乐部放电影,在大门上收票,剧团的人,却可随便进出随便看电影;电影公司若是放新电影、好电影,电影公司的收票员,知你是剧团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会高抬贵手,稍晚一些放你进去。不过这时候电影已经开了,让你误了个开头。赶好了,是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加演刚完,看故事片不受影响。
《闪闪的红星》在陵川上映后的第三天,一个日场我进去,在中间找座位,碰上了我的前同学冯小强,我就和他挨着坐下来,一起看电影。说是前同学,是因为我上剧团当小演员学校里拉下来两年,再回学校,我倒退着和我妹妹到了一个班上。冯小强是我前面一二三年级的同学。他家是吃供应粮的,父母有正式工作。家中的日子,要比我们这些吃农村粮的好得多。这时他已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第二年就要上初中了。
冯小强的心智,比一般孩子要发达。我们之间,应该有隔阂。有一件事,谁都不会忘记,这是他被我们打得转学走了后,我们还排着长队,到他们家门上,进行过“秋后算账”。二十余个孩子,从北关到东关,再到他们家门口,很有一些不依不饶。他父亲出面接待了我们,把他欠我们的账,也还上了。他父亲是个很和善的人,特别讲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没有偏向自己的孩子。他父亲人比较削瘦,正常个子,说话声音弱弱的,似有病缠身。冯小强称王时,我们多巴结他,常去他家叫他耍,等他,他父亲也还是惯熟惯熟的。实际,在人性善恶之外,一个很强大的道理是:凡你该(欠)下人家的,你记着记不着,人家会死磕死地记着。这一溜子二十余个小孩,全十岁上下,竟无一人不清楚冯小强到底“该”他有多少,包括二分钢镚儿,一张纸,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你这称王称霸者掠夺过去的,清楚无比,确凿无疑。这秋后的清单,比秋上的高天透亮,风再扫涤,我们便会叫它:绝刮晴天。我曾动过心思,拿绝刮晴天这四字写一个小说,也试着弄来,没弄成。
冯小强和我,显见还是有一些经历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电影院碰着了,《闪闪的红星》要开演了,我们两个便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他们学校有包票。我们前后一片孩子,乱糟糟的。我俩和边上的孩子年龄大致相仿,但有一种内在的成熟,如你更忧郁,如冯小强眼睛一笑,嘴角即流露有嘲讽意,显现出你两个的与众不同。我们基本知晓成人世界。
电影开演之后,冯小强给了我一颗水果糖,让我含着,又给了我一小把葵花,告诉我这样吃,可以吃出来一股炒花生味道。我照他的说法,吃着葵花籽,真的是吃出来一股浓浓的炒花生的香味儿。这和后来喝咖啡后不洗杯子,随之冲泡一杯绿茶,而能喝出狮峰龙井味相类似。2013年秋天,带儿子到北戴河休假。儿子发现,别人在户外坐下,不会像我们山西人一样,先拿手在下面摸一把,看上面是否有灰。和儿子在北戴河,我也有发现,在作家之家,早餐的咸菜里,总拌有细碎的蛋花。就这个,若不来这边,恐不好见着。我和儿子说,类似的东西,也只有你多多来去才有发现,最终综合,变作见识。记着,没人会专门告给你这些。之后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云云。生活的馈赠,鲜活得不能。
我自会想起,那两个山地少年,在陵川县职工俱乐部看《闪闪的红星》,把葵花籽吃出花生的味道。我的前同学冯小强,后来上了长治医专,当了医生,又后来从长治调来太原晋祠疗养院工作。他来后即几次找我,前同学,好同学,相见愉悦,却也说不了多少话。一个让我震惊的消息,是有一年春节,他全家人回陵川过年,包了一辆出租车,结果途中遭遇车祸,一家子连同司机,全部丧生。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实也过去了不少年了。
少年的文章3:少年趣事
文/寒月府
起风了,云就渐渐散了。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跑出时间这个巨大的格子!终于在那一点上终止,归于零,散于风中……
十三岁的那个秋天,我来到了北京。矗立的高楼大厦和穿梭其中的车流人潮,让人心生迷茫。我不明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步履匆匆,脚底下像踩了风火轮。难道每个人都有十万火急的事!
我住在离故宫不远的一处四合院内,虽然雅致,比起陌上的广阔还是局促了些,邻居们住的也比陌上近。
我去高中读书,我的出现像是给师生们带来了久远的泥土芬芳。他们会学我说话,边学边笑着,却无恶意。我并不生气,和他们一起笑,甚至打闹,也学他们说话,笑他们说话不干净利落,总是拖着尾巴。
很快,我便交到了一帮朋友,其中关系最瓷的是辰子和心子。心子是个白净的姑娘,长着一双丹凤眼,个头比我矮,大概一米六左右,不胖不瘦。辰子有着黝黑的皮肤,一双大眼睛,健硕的身材快到一米八了。
来到北京,我变得不认路了。有一次在家门口迷了路,跑到邻居家,一进门,看见满院的花草和陈设,才知道走错了。但心子和辰子像天使一样罩着我,每次出游后,他们都会送我到家门口,有时还会进去和家人聊聊。
心子的母亲在故宫工作,她对故宫很熟悉。有一天晚饭后,见到辰子和我,心子说要带我们去故宫看看。
辰子说:“太晚了,关门了。那里住过的女人太多,太阴冷恐怖了!”
心子说:“你白长了那么高的个、那么黑的脸,胆真小!女人怎么就阴冷恐怖了!我知道有一堵墙下面塌了一个洞,咱们可以钻进去。”
我问心子:“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吗?”
心子奸笑着说:“里面有很多好东西……有一口井,据说是当年珍妃跳过的,晚上去那个井边,能听见珍妃说话,有时还会听到哭声。而且,还可以在井中看见自己的前世来生。”
珍妃我没兴趣,可听见前世来生,太想去看了。
我们在心子的带领下,来到那个破洞口。心子先爬了进去,我和辰子先后也爬了进去。我们在秋夜的风中寻找着那口井。
秋风吹着落叶瑟瑟地在地上跑,有时我们会被流浪猫吓一跳。
终于找到了那口井,往里一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也没什么人说话或是哭泣,更没有看见前世来生。
我很失望,心子说:“我们明天再来,心诚则灵,是要讲天地人和的,哪那么容易看见呀!”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不再说什么。
他俩送我到家门口,各自离去。
当我们再去故宫时,辰子的身边多了一个跟班叫“耗子”,长的瘦小精干,真是名实相称。
去了多次,没有一个人在那井中看到前世来生,有的只是偶尔传来的一些奇怪的声响,可能是风的原因。
我不想再去了,他们便带我去逛荷花市场看鱼。有次买回几条小金鱼,没几天,鱼儿相继离世!我决心不再养鱼。
冬天到了,他们带我去溜冰。心子像美丽的蝴蝶一般飞舞在冰面上;辰子自然滑的很好,帅气、阳光;就连“耗子”也滑出了他的潇洒。我只能呆在岸边远远地看着。他们看出了我的失落,弄来小椅子,让我坐在上面。他们拉着小椅子在前面滑,这样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幸福的笑声响彻在半空中,也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高中毕业时,很多同学选择出国。心子去了美国,辰子本来也要去,但为了不让我孤单,他带着“耗子”留了下来。
大学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我依然会被同学笑着学我说话,却少了些许善意。我想起辰子从未学过我说话,也没笑过我的口音。
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辰子回了他爷爷家。新学期开始时,他没有出现。从高中同学那里断断续续得知,他已经到了美国。如此匆忙,没有告别,我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心子说,“耗子”和辰子一起到了美国,只是她也很少和他们联系。
大二那年的冬天,白雪覆盖了整个京城。听说辰子因车祸魂归美国某市街头。噩耗传来时,我正在复习英语,准备考四级,心中悲伤,却无法去看他。
不久,心子从美国去了加拿大,失去了联系。
想起辰子和心子等几位好友,心如落霜。尤其他们为了陪我,在越国的野生动物市场被坏人当作偷拍的记者追赶……情绪低沉而荒凉。
至亲安慰我说:“你要学着面对这些。人出生后,好像获得了很多,其实从懂事开始,你就会发现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在颐山塔下,望着城区的烟尘,想起我的朋友们,给了我初入北京的第一缕阳光,会在暖风中笑着流下冰冷的泪水。
情,不因你在哪儿而减少;谊,不因是否在一起而忘怀。真诚是青葱时的烙印;友情是年轻时的彩衣。
少年的文章4:蒲扇的蝶变
文/刘干
我今年56岁了,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60年代,农村还没有普遍用上电,更没有电风扇和空调。面对火一般的炎热夏天,人们唯一用来纳凉的就是一把蒲扇。
蒲草生命力很顽强,有水的地方就能生长。编织蒲扇工艺简单,农村几乎家家都会用蒲叶编蒲扇,编成后再用竹条固定把手,就是消夏纳凉工具。父亲每编好一把蒲扇,母亲总会在蒲扇的边上包裹一圈布,再用针线密密麻麻地缝好,防止边缘破损,减少使用寿命。
那时候,即便是这样一把普通的蒲扇,普通人家由于经济拮据,加上小孩多,也不会每人一把,多余的拿去集市卖,赚点油盐钱,所以一把蒲扇要用上好几年。记得父亲为了不让自家的蒲扇丢失,还特意在扇面上写上:“蒲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寒冬。”
在我记忆里,每到夏日傍晚,我们就从压井里打凉水,洒在屋前的空地上降温。霎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泥土和水的清润气息,一会儿水就干了。吃过晚饭,左邻右舍便拿出芦席、竹席或板凳,带上一把蒲扇,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大人们身边还放一部小收音机,或听新闻,或听评书,或听泗州戏,偶尔还会随着音乐哼上几句,显得潇洒自在。孩子们则三五成群,或玩老鹰捉小鸡,或捉迷藏,充满天真快乐。大人手中的蒲扇如蝶翅般上下左右翻飞,时不时还会听到“啪啪啪”拍打蚊子的声音,来不及逃窜的蚊子则会丧命于蒲扇之下。
时光流转,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电风扇进入普通百姓家。品种有挂扇、台扇、落地扇,有定时的,还有带音乐的。电扇的问世相比蒲扇提高了几十倍风力。吹着电扇,喝着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汽水、冰镇西瓜汁、冰镇绿豆汤,还有冰镇啤酒,那滋味美不胜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上世纪90年代,百姓们告别了土坯房,陆续翻盖了砖瓦房。先富起来的人,有的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楼,有条件的人家,开始空调入户,比起蒲扇、电扇又高了好几个档次。它能真正改变室内空间的温度,带来舒适体验。即便是室外骄阳似火,房间里依然凉爽如春,舒服至极。
近些年,空调发展迅速,不论外观造型还是性能功效均有非常大的改进。去年,我女儿通过创业得以发家致富,在省城买了小高层住宅楼,一下子装了5台空调,有壁挂式的,有立式的,优雅的造型与时尚搭配,让空调变身成为家居的一部分。
如今,智能化是家电发展的一大趋势,手机端远程控制,仅需一部手机即可对空调进行操控,开启、关闭、温度调节等功能,比遥控器更便捷。下班了,手机提前开启家中空调进行制冷,回到家后尽享舒适凉爽。还有智能语音控制,直接对空调下达口头命令,脱离遥控器的束缚,真正实现人机智能对话交流,让空调的使用别有一番趣味。
乡村居民从当初的摇蒲扇,到装吊扇再到落地扇,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空调。蒲扇这种传统的消夏工具正在渐渐消失,成为老一辈人的生活记忆。由蒲扇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70年来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昌盛。
少年的文章5:希望的田野
少年时候,我经常听一首歌曲,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她不仅旋律优美,融入心灵,而且词句俱佳,朗朗上口,所以至今被奉为经典,传唱四方。对我来说,更是记忆深刻,身心受益匪浅。
时光如流水,三十年恍然如梦。如今在网上看到这首歌曲,联想到祖国大地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的母亲多少年的辛辛苦苦,以及我的爱人和家庭,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希望,时刻在前方微笑;希望,总是在心头升腾。希望,是暗夜里迷惘时的明月;希望,是清晨驱散迷雾的朝阳。希望,可以抚平昨日的伤痛;希望,可以扬起未来的风帆。希望,可以为彷徨者指明方向;希望,可以给懦弱畏怯者带来信心和力量。
无论是丝雨的江南,还是沃野的北国,无论是东方的河流,还是西方的群山,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血肉之躯,它们都饱含着勃勃的生机、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能量。它们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它们承载着过去,发展着现在并且播种着未来。它们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战胜了困难和苦难,支撑着信念和理想,开拓着视野和胸怀,澎湃着激情和热忱,散发着快乐和醇香,收获着丰收和喜悦。
希望的田野是四季如春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青翠碧绿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播种梦想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青春四射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魅力无穷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开拓进取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瓜果飘香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五彩缤纷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万紫千红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光辉灿烂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自由飞翔的田野。
梦里,母亲在慈祥地微笑,大地一望无际的碧绿,希望女神戴着百花编织的花环,身着洁白如羽、粉嫩如蕊的仙裙,踏着轻柔吉祥的彩云,在平静如水的月光下的花园里和芸芸众生轻歌曼舞。春风从花枝间轻轻地吹过,鸟儿、蜂儿、蝶儿悄悄地飞来,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淌,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都显耀着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纯真、青春的美丽和甜蜜的幸福。
希望女神永远在前方,她的光辉永远在征途,她的美丽永远在心里,她的魅力永远在未来。对于希望的田野,我有诉说不尽的眷眷深情、表达不尽的无限感恩和炙热无比的脉脉情思。一想到希望的田野,我便想到了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我的爱人、我的儿女和梦中的女神。
希望的田野是清纯的,她有着无比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精神;希望的田野是神圣的,她有着无比深沉的热爱和无比宽广的胸怀。
少年的文章6:少年情
文/坏男生
遥遥长路苦坎坷,风吹雨打少年时。
忆起当初连叹气,悔恨不曾彼相爱。
春赏百花你未来,夏观圆月你宫中。
秋风落叶欲离时,冬雪飘逸汝心窗。
错过花开颜欢日,下季莫谈儿女情。
异客他乡寻梦人,莽撞少年空悲伤。
满天乌黑破晓处,只为云开见月明。静思参悟爱真谛,只因不是有缘人。
我愿乘风归山去,?只作爱情守护人。
少年的文章7:恰同学少年
文/马艺源
楼道里,20班门口依旧吵吵闹闹,你追我赶,教室里坐着的人所剩无几,20班好像“风景依旧”,但又好像少了点什么……
时间倒流,加到七年级,夏天带来的不仅仅是闷热,还有许多的虫子:飞蛾、金龟子、豆虫等。夏夜的教室俨然成为了男生的天地,当然也有个别的女生。最记得的就是坐在李XX旁边的时候,他经常会带一些无名的虫子到教室,其中的有一只是他的宝贝——一只长有六七厘米长的,头上有个大钳子的大黑虫,他每次拿虫都能吓住好多人,特别是女生,那段时间,20班女生的尖叫声不绝于耳,然后女生们就会习惯性地远离他们……七年级就这么打打闹闹地过去了。
白驹过隙,八年级上学期,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紧张感,但自从地理老师变成了王老师后,班上又多了一道风景。“下节课是地理课!”不知谁大喊,班上一片轰然——胆小的赶快奔到位上,瞬间翻出课本;而胆大的呢,一堆窝在门口“把风”。大家坐着聊天,时不时瞄一眼门口几位“报信者”,忽一人大呼“来了!来了!”大家马上正坐,呜哩哇啦乱读一通,再看门口几位,哪里还有踪影,早以12倍光速冲回了坐位。转看门口只见王老师扛着教棍威风凛凛地走了进来,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不由地抖三抖。王老师也会突然地说:“XXX,给我站起来,你怕是噶!”然后眯起她冷冽的眼睛,举起棍子,霸气地大步走向那位吓得面色惨白的同学面前,并把手中的棍子抬得很高,之后轻轻地打一下,这时,全班同学都会很配合的“啊”一声,好像打的是自己,上学期就这么嘻嘻哈哈的过去了。
开学当日历历在目,但已经临近期末了,原有67人的大集体如今只有64人,大家也投入了期末考的备战中,但还是有那么几个依旧在20班闹闹嚷嚷,早读下课,大家又一齐趴在桌子上补觉。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似乎都在成长,但又像小孩子一般地玩闹,但那都是随风飘走的往事,我们不敢断言它究竟是好是坏,时间会向我们证明一切。
或许,毕业后你才会开始怀念某个人,某件事;又或者分别后你放下了这些事,又想起了那些事,所以,无论如何,请记住那个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
初中生活是人生中一颗耀眼的流星,升起与陨落,虽然短暂,但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回想一下,它依然能照亮你的整个人生。
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少年的文章8:拍打“翅膀”的少年
文/詹丽
多年前的一个暑假,在家看电视。一部纪录片,在西部山区,一群电视台的男记者,开车路过一座无名大山。这天他们没有采访任务,临时起意,决定去拍一次这贫瘠但壮美的山区落日。扛着器材,气喘如牛地往高山上爬,想赶在太阳下山之前,拍下日落的盛宴。图像摇晃模糊,呼吸深重,平时缺少爬山训练的他们,爬得非常吃力,等他们终于爬上山顶,太阳还是毫不留情地落下去了。
他们灰心丧气,坐在山顶上喘气歇息。这时候,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一个骑单车的乡村少年,双臂腾空,柔缓舒展,模仿一只大鸟,拍打着“翅膀”,在一段下坡公路上滑行,朝着远山和万道霞光“飞”去。黄昏的原野,空旷无人,寂静辽阔。无边的黄土地苍凉起伏,土地干涸,树木稀少,山间橘色的房舍,安静如纺车。背对记者,单车在沙土公路上疾驰,车后有尘土的轻烟。少年的头发在风里飞,如跳动飘扬的火焰,一次一次舒展的手臂,镀上梦一样的光辉。记者们用镜头追赶着少年的“翅膀”,屏息凝神,泪流满面。飞呀,飞呀,光啊,风啊,舒缓舞动的“鹰翅”啊,少年似乎忘记了单车,忘记了人间,飞翔的快乐偏离了纯粹的肉体,他忘情地拍打着“翅膀”,朝着远方,远方的远方。
记者们意外拍摄到的,远远超过一次落日。翩翩飞舞的少年,对他们灵魂的震撼是巨大的。没想到在这缺水的贫困山区,依然有光和水一样的圣美,落进生命内里,沉潜成光的温暖,水的润泽。就像他们少年时一样,梦想飞向远方。山有多高,梦就有多高,霞有多灿烂,梦想就有多辉煌。单车少年就像在天空排列着的雁阵,迅疾地掠过,如同遇上了自己的年少,梦的一瞬。
记者们在黄昏的山顶坐着,看天边一寸一寸暗下来,这么多年,走了好远好累,这些年轻或不年轻的男人们,早已忘了少年时自己的初心。他们静静地坐着,感觉到有什么深入每寸肌肤,和每个毛孔每个细胞拥抱,那感觉很轻,轻到无形。
有一种勇往直前叫“少年”。愿多年后,我们还有那样一张,与心一致的脸,与心一致的翅膀,为梦想,为远方,为美丽的场景,现出笑容,渴望,甜蜜,迷醉,忘乎所以地狂放,依然能扇动起轻盈的翅膀,记得飞翔。
少年的文章9:母亲教我知事理
文/杜浙泉
母亲少年时代在哈尔滨念至初二,因其父所开绸布店失火而归故里。她讲过“九。一八”事变后打着小旗游行抗议日寇入侵东北的情景,我从记事起便常听她做家务时哼唱救亡歌曲。
解放初,军代表两次登门动员母亲去教小学,只因三弟年幼而割爱。记得小二暑假跟母亲去姥姥家,她教我认路旁石碑上“苦守冰霜”4字,说这人的丈夫是个官,年轻时死了,她守寡一辈子,死后朝廷表彰她,树了碑。我连问几个为什么,母亲说,封建礼教害人不浅,你长大就知道了。
一年后还在这条路,母亲问我认不认得“射”和“短”字,她说她上三年级时老师讲,当初造字,本来“寸身”为短;而“矢豆”是指拿箭瞄准一粒豆子拉开弓,叫“射”。结果不知为何给弄颠倒了,后世人不好改,只能将错就错。我一琢磨还真有道理,可至今不知究竟有无“字造反了”这码事。
我念铁路中专时,有个假期父亲做了几个拿手菜,我边吃边叨咕这咸那淡、这个欠火那个炒老了,他拿眼白我。母亲拉我到一旁悄悄告诉:“想吃就吃,不吃放下筷子。可别一边大口嚼一边说不好吃!”这事对我触动很大,若干年后讲给老婆孩子听,引以为戒。
毕业后分到外地,休探亲假带回些食品,其中有瓶茅台,记得花了4块2毛7。我边掏东西边念叨,路过北京见着什么,想买嫌贵;本来还要买啥,一想又得花钱。母亲截话:“你空手我就很高兴,别说还带了这么多东西。不过看望别人不能这么说,没拿啥不要紧,可别用那‘原想……但是……’来‘造句’!”这话可谓对虚浮之话旁敲侧击。
退休后常去母亲家,她88岁那年家庭聚会,我趁酒兴手舞足蹈唱了几句她喜欢的歌,母亲高兴之余连称“老大,你醉啦!”我说:“有个成语叫‘斑衣戏彩’,我是学古代那个70岁孝子为让老娘高兴,穿着自做的戏装抹上油彩连唱带比划。我没化妆算是‘清唱’,您可别‘冤枉’俺醉了!”未及两年母亲便住院继而卧床。我最对不住的是在她临终前,有次夜里喂水没开灯,呛得她直咳嗽;当时她连话都说不出,该有多痛苦。
出殡时我没哭出声,因为母亲曾两次认真地让我应承“我死了你不许哭”!说人出生是“来”,死了是“回”;有来就有回很正常,只不过早回晚回罢了。我戏答“到时候再说”,母亲笑道:“别,现在就定下来”。那天还真难以兑现承诺,于是就把泪流进心里了。
少年的文章10: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文/黄礼孩
我是在旅途上阅读杨世金先生的这本文稿,没想到一拿起就放不下了。倒不是他写出惊世之作或者创造了一个什么不同的世界,而是他像一个老朋友,亲切地对我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令人目不睱接。他所书写的往事让我窥见自己晃动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少年岁月永不寂灭的光景。可以说,这是一本情怀之书,铭记之书,也是命运之书,它关于成长与遭遇,岁月与风俗,辛酸与苦难,荣誉与屈辱。
徐闻被誉为大陆的最南端,但在我看来,离县城五十公里远的下洋镇更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处所。杨先生的老家后岭村离我出生的小苏村不够十公里远。小的时候,我常在高高的草垛上望向蔚蓝的大海,眼光穿过的村庄就有后岭村。杨世金与我联系是这几年间的事情。杨世金尽管有多种社会称呼,我觉得叫金叔较为亲切。
有一年,我回徐闻,金叔跟我说,以往他忙于政务,没有精力去写作,如今退休后有时间,他想把过往写的文章结集,作为一个回望,一个纪念,一个存在。之前,我没有听徐闻的文化人说起金叔会写文章,我也没看机会看过他的文章。他不会也像其他老干部一样写一些八股文吧?我将信将疑地鼓励他拿作品出来看看。不久,他果然把文稿发给我,我把金叔的书稿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浏览,一下子打消了我的疑虑,途中的阅读,仿佛与主人翁一起走在路上,一起回到故土去。
“我生于后岭,长于后岭。这里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曾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儿时的苦乐年华就遗落在这里的海滩边,田野间,溪流里,山坡上,树林中……”很多作家的写作都离不开自己的故乡,是故乡塑造了一个写作者最初的心灵。故乡后岭之于金叔是出生地,是人生之初所有的世界,也是生命的原点。写作后岭村那个追刺草的小孩并非一定是作家的事业,每一个有语言能力和内心倾诉的人都可以胜任。杨世金先生,作为一名曾经梦想当一名作家的国家公务员,他没有胆怯于自己是否是作家,而是他知道一个人懂什么就去写什么。就这样,他诚实地用朴素的语言来记录养育自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生,在现实与记忆之间穿梭,伴随着热爱、 痛苦、欢喜、离别和伤感,所有他经历过和感受过的一旦变成文字,这一切所引发的都是值得赞许的。
后岭村临海。大海就是最伟大的人文教育,它给了金叔禀赋,也给他永远的疼痛。1938年,金叔的祖父在琼州海峡捕鱼,被日本人所害,沉尸大海。“我可怜的祖父,连一块墓地都没有,只能以大海当床,波 浪当枕,永远躺在太平洋上,看日升月落,听潮起潮退,也许那 潮声就是他的哭泣声吧。”这是一段追忆的文字,寄托了金叔深 深的哀思,他写出一个家庭的不幸与时代之难。这本书中还有怀念亲人的其他篇章,写得肝肠欲断。就想,少年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金叔,写作成为他与逝去的亡灵沟通和对话的方式,书写成 为最有效的纪念。
从祖父写到父亲,他把所有能承受的都掏出来。不幸和苦难反而激励了金叔的人生意志。金叔的父亲十七岁挑起家里的重担,继续着新的谋生。生活的变迁,幼小的心灵更为敏锐地触及到。金叔写到他年少的父亲经历的屈辱,尽管父亲不愿意说, 做儿子的已完全能感受到。负债、多病、缺衣少吃,几乎没有什么指望和尊严。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大都郁郁寡欢。少年老成,没有什么童真,更不是什么金枝玉叶,生活过早如坟墓一样压在心上,这是中国农村少年的精神现状。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资本能拿出来夸耀的,除了无望还是无望,命运让这个乡村少年经历着死亡,过早把他定义为彷徨少年。“那年正月,三岁的小妹夭折了,二月母亲走了,六月祖母去世了,真可谓是惨绝人寰。在万般痛苦悲伤和无奈中,父亲咬紧牙关完成了这三件丧事,仿佛一夜之间,他就衰老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每天夜里,劳作一天之后,父亲躺在床上,那一声沉重的叹气‘唉……’,穿过墙壁,仿佛一块石头压在我们的心上。我们也跟着父亲深深地叹气,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遭遇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这需要多大的意志才能活下去?父亲的悲伤穿墙而过,无形中把伤心的种子种在年幼的土地上。对于父亲,金叔给出了复杂的认识:“我无法给他下一个具体而周全的定义。在我的印象中,他既有怯弱与勇敢,软弱与倔强,执着与独断,又有宽容与专制……他是灵魂上罕见的干净之人。他一切的一切影响着我的一生。”人生就是一面镜像, 父亲作为一面镜子,让金叔看到他在黑暗中撼动的身影。欣喜的是,金叔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在逆境里学会了忍耐与平静,奋起与抗争,展示出一种激情与冲决的力量,唱出生命响亮的歌。
生命是怀想的旅程。金叔最后把书名定为《后岭村那个追刺草的小孩》,可见刺草作为一个物象在他内心里的轻与重。“故乡的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刺草’。它像海里长着刺的海胆, 当你不小心触摸到它的时候,便会被刺痛。村民往往会采此草,绑在挂着吊篮的吊钩上,防老鼠爬进篮子里偷吃东西。”金叔写出平凡刺草的别致之处。盛开之后的刺草,它干枯脱落,种子随风飘荡,到别处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写刺草,也就是写自己的人生,隐藏着朴素的人生道理。
岁月远去,那个曾经赶海的小孩,因为意志和力量,在命运的苦海里跃出生命的涛声,如潮汐一样充满歌唱的节奏。而作为风中追着刺草的少年,在故乡的风物和亲人的爱中,他袒露着内心悠长的感受,在命运的深处获得回归。金叔经历过凋零,也亲历过繁华,而海边生长刺草的故乡,海边阳光明媚的日子,才是自己归去的地方。有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生命中有这样的光景,时间退回最初的样子。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句话就来到嘴边,我体验的是金叔的生活,也许是自己的某个瞬间。归去来兮,在金叔充满情意的文字里,他恰好是归来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