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早餐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早餐的文章1:我家的小铁锅
文/李晓琳
早餐我最喜欢吃炸馒头片,而且总会用一个又黑又亮的小铁锅来炸。炸馒头片还要用上好的胡麻油,炸得表层焦脆里面松软,闻上去有一股浓浓的胡麻油的香味。
我搬过几次家,每一次总会淘汰掉一些家具物件,但是这个小铁锅却从未想过要扔掉它,因为它不仅小巧好用,而且它是奶奶特意拜托邻居从老家带回来送给我的。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奶奶欣喜而亲切地对我说:“这个很好用,对身体也好,你能用很久的。”当时的我还没有结婚,只是觉得这个小铁锅小巧可爱,并没有太在意。
一生受人尊敬的奶奶气质典雅,知书达礼。最令人羡慕的是她那洁白齐整的牙齿,奶奶去世时已经98岁,不仅身体没有任何病症,更难得的是牙齿依然完好。这得益于她一直保持着饭后漱口、每天刷牙的好习惯。喜欢听戏、看报、读名人传记的奶奶,更喜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记忆力也很好。
如今,一看到这个小铁锅,总能勾起我对奶奶的无限怀念。记得那年女儿出生,满月后,我就从婆婆家“挪窝”回到娘家,父母亲工作忙,奶奶就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照顾我们娘俩的重任,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饭菜。当时,我们家是上下两层的楼房,我和孩子住在楼上,厨房在楼下,70多岁的奶奶坚决不让我下楼来取饭,而是每天都用一个小篮子按顺序放好鸡汤、热菜、主食,然后给我送上楼来。产后上班,同事们都说我身体比之前健壮多了。
我最爱听奶奶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人生观。聪慧过人的奶奶,洞悉世事且胸襟豁达,虽然她生于富裕的大户家庭却从来不浪费,还一直提倡勤奋、简洁的生活方式。奶奶常说:钱要用在刀刃上。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亲友,奶奶总会尽力帮助。
这个小铁锅伴随着我,见证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人生历程。每当我遇到逆境时,总是会想起奶奶大气、豁达的人生态度,心情就会释然,心态也会变得平和。
睹物倍思亲。这只小铁锅传递着我和奶奶之间无言的爱,时刻提醒着我,只有好好地生活和工作才是对奶奶最好的回报。
关于早餐的文章2:早餐
文/解维汉
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是无比幸福的,旁的不说,单是回民坊那么多好吃的早餐就令人心醉。我爱吃胖胖的红油糕和泡油糕,别的地方油糕馅就是一点糖汁,这里却是类似水晶饼馅,掺有核桃仁青红丝,咬一口还“沙沙”作响。肉丸胡辣汤也是上好的,泡上一角烙饼,吃得里外都热火了。还有灌汤包子也是极精致的,捅破包子口,用勺接汤,才吃得讲究。我去城里办事时常有意穿过回坊,吃吃这个,品品那个,饱一下自己的口福。记得1965年在五味什字上中学时,藻露堂东边广济街口有一家豆浆坊,二分钱一碗豆浆,四分钱一碗豆腐脑,还可调黄豆咸菜提味,物美价廉,每天早上店里坐满了顾客,至今印象深刻。
去外地旅游时我也爱吃当地早餐。一次在呼和浩特,大召附近有个烧卖店,个大味美,吃得很开心。在苏州吃早餐,五颜六色的糕团美不胜收,馋人胃口。在兰州老街吃了一小碗正宗兰州拉面,真是开了眼界,方知多年吃的拉面根本没法比。
在西安,平时吃的多是芝麻黄桥烧饼,烤得热腾腾的。再就是油茶泡麻花,绝配,百吃不厌。还有油炸韭菜盒、豆浆油条也是最爱,有人说那是垃圾食品,可我不在乎,还就好这口儿。在老街上的油条摊,舀一碗冒热气的豆浆,用筷子夹起刚出锅的油条一头捺进豆浆再送入口中,热脆香便都有了,真是一种享受。偶尔,吃一碗凉皮,配一个肉夹馍,或是举一个香酥牛肉饼,皮酥得掉渣渣,香溢扑鼻,也顾不上吃相了。
有一段时间女儿在超市买的半成品饼,在锅里加工,卷上香肠便成“热狗”,也是香喷喷的。可她自己却时常不吃早餐就去上班。我便告诉她早餐也许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不吃早餐会引发多种疾病,还有可能因饥肠辘辘中餐过度进食反而发胖。后来她选择上班路上吃“放心早餐”。
当然,不外出的时候,一年四季还是在家里吃早餐多。除了永远吃不完的剩饭,有时候熬小米南瓜粥,有时在电饼铛里烙葱花油饼,有时则熬红枣山药汤加荷包蛋,各有各的味道和境界。有一次在灶上看师傅做水煎包,就一步一步记下程序,回家照猫画虎操练一番,效果倒也不错。但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对鸡蛋灌饼觉得好吃得不得了,回家硬是学不会。妻子有一年不怕麻烦,在家里蒸了一锅香喷喷的甑糕,整了一件大活。我年轻时还学母亲样,泡江米—蒸米—拌曲—装盆掏坑蒙湿布,24小时后,米中间的小坑便贮满香甜的醪糟汁液,收获了醇香扑鼻的醪糟醅,将蛋花醪糟端上了早餐桌。偶尔也将苹果切块挂糊炸出了苹果派。用面饼卷韭菜鸡蛋炸的春卷,也是出奇的好吃。间或糜子面黄油糕,切片炸熟蘸白糖吃,也很香。早上就忙活一小会儿,厨房就有了烟火气,家里就闻到了美食味。家人说我真不嫌麻烦。我的确一点不怕麻烦,做好了还有几分成就感,就觉得这应该是巨蟹座干的事。回想年轻的时候不懂事瞌睡多,早上宁愿不吃也不起床做,赖床,很是面目可憎。现在的勤快是对昔日懒惰的补偿。
有人说,早餐代表了家的温度,说得真好。
关于早餐的文章3:适合的生活
文/冯积岐
清早起来,吃一顿简单的早餐,泡一杯茶水,坐在桌子跟前,或读书,或写作。晚饭后,出了建国门,去环城公园散步一个小时,回来后,看一个小时的新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有时候,一整天不下楼;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走出东大街一步。妻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生活在都市里无异于年轻时在故乡农村——犁地、播种、收获。天黑了就睡,天明了就上地劳动,十几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我在不同的场所说过,我的活着就是写作,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生活状态确实是这样,这绝不是作秀。我乐在其中,苦在其中。直至有一天把自己写到医院,在病床上躺十多天,回到家,又重复着读书、写作的旧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生命随着笔尖而流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的活法不过如此罢了。
在灿烂多彩、丰富饱满的生活面前,我的生活无疑是毫无亮点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已是当
代的“盲”——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发个邮件也吃力),不会玩弄摩托、汽车;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麻将扑克,戒了烟戒了酒,不去KTV,不去酒吧咖啡厅,生活中有诸多的“不会”、“不能”。也许,在年轻人看来,我这样的老朽式的生活应该被吐槽了。有时候,我在公共场所看见年轻人低下头手在手机上拨弄,我不知道他们在手机上看什么寻找什么。我想,手机里肯定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他们
的兴奋点——他们那样的生活着,而我只能这样的生活,我把自己的生活削减得如同一根青青的竹,看似单纯,却茂盛。
我虽然生活在当下,可是,我的生活状态可以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他们的生活状态接轨——那时候,鲁迅几乎是宅在家里的,沈从文走遍了湘西之后,其生活状态也是“安静”的。这些大师们对时代对人生的把握是精准的。原因是,一个好的作家完全靠自己
对这个人生这个世界独特的感觉而做出理性的判断的,如果作家靠大量的信息来滋养自己,自己的感觉是迟钝的麻木的,即使沉入在信息的海洋里也很难写出对时代对人生有准确把握的作品。有一次,我和陈忠实老师谈论当下的小说,陈先生说,当下的有些中短篇小说还没有记者的特别报道写得好。老先生的话令人深思——有些作者虽然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可是,他们把这些信息并没有升华为小说——从素材到素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并不是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是作家对生活的透析能力越强越好。
生活没有模式可言,没有样板可言。我觉得,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我并不是要倡导人们都简单的生活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应当是不伤害他人、有道德、有规范的生活。不论你的生活状态简单或繁复,如果创造着美好的人生,那就是意义所在了。
关于早餐的文章4:掬一捧花瓣当早餐
文/孙小枝
凌晨,一阵手机铃声将我惊醒。我揉揉眼打开手机:玉兰,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玉兰花正蛮横地开在我的屏幕里。接着是朋友的留言,玉兰花都开了,你在哪里?
对于玉兰,我是情有独钟的。记得去年3月,我小住温县。一个下着细雨的早晨,我裹着大衣穿行在大街上,急于寻找一家早餐店喂喂肚子。在太极广场转弯处,一棵白娟一样的花树点亮了我的眼睛。树不高,青灰色的皮,光滑的杆。树上的花儿也不是太大,奶白中加一点淡黄。这花树,我叫不上名字,就去问扫地的大叔,大叔说,它叫玉兰。哦,这就是玉兰呀!
我站在树下,与玉兰对视,顿觉这冰凉的雨丝也有了暖意。一阵微风吹来,花瓣飘进我的怀里。我擎起,掬了满满一捧,将头埋在花瓣中,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一吸不要紧,勾起了我的肚子咕咕乱叫,才想起我出行的目的。
恰好,在玉兰花的对面,就有一家冒着热气的早餐店,我捧着花瓣进去,那顿早餐我吃得刻骨铭心。
说起玉兰,我就想起了小玉。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来了个插班生,细细的辫子,南方人。随父母来到本地,成了我的同桌。小玉爱在本子上画画,花花草草的啥都画,画最多的是像莲一样的花瓣,有着细密花蕊的花,我说是莲花,小玉说是玉兰。她说她家院子里种着一株玉兰,每年3月,不长叶子先开花,她爱在花树下拾花瓣。
我知道爱画花的小玉时常想家,但成年后的她并没有回去,而是嫁到了这里的小镇上,成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老天并没有给这位瘦弱的女子多半点恩惠,反而增加了磨难。就在她生下儿子不久,老公患股骨头坏死瘫在了床上。当我知道消息后,送去了1000元钱。小玉的脸上非但没有半点感激,反而是一脸的怒气:你是怜悯我,还是嘲笑我?对你说,我不需要你的怜悯,更不允许你的嘲笑。我有两只手,我可以照顾好他们。说着把钱甩给了我。
小玉在一家小学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我多次偷偷去看她,只见她把孩子用布条绑在背后,忙忙碌碌地卖东西。老公坐在轮椅上,配合她收钱找钱。
此刻,我正是被小玉的来电惊醒。于是飞快地穿衣下床,夺门而出。
可是偌大的一个公园,我去哪里寻找。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登上土堤,放眼四望。柳未绿,花未红。下堤,过小桥,穿过石楠的青翠,枇杷的褐绿,在一座小红房的后面,看到了一排排的玉兰树。小玉正盘腿坐在地上,支起画架,专心致志地在临摹。
我悄悄绕到她的身后,猛拍一下她的肩头。她吓了一跳,嗔怪道,多大了,还疯?惊了我的花魂。我说,还花魂呢,做春梦吧你。多大了,还想当画家?
小玉放下画笔,幽幽地说,啥画家不画家的,儿时的一个梦想而已。现在只是爱好,爱好你懂吗?爱好是不分年龄的。
我问她家里的情况,小玉说,现在好多了。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儿子在读研。丈夫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生活已经能够自理。现在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平面设计。
你好有成就感,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外带一个文案人员。如果你自己再在绘画上搞出点成就,简直是女性中的典范了。
小玉腼腆地笑了。问你个问题,你说三八妇女节为啥要定在3月呢,咋不是4月,5月,或是6月?我想呀,春天像女人,花枝招展。女人像春天,蕙质兰心。
小玉抬起头,看着稀稀疏疏的玉兰花说,我很感谢老家院子里的玉兰树,在我最困难时,我时时想起它。玉兰春花夏果秋黄冬凋,多么像人的一生呀。它能够不畏严寒,知春而发,常常使我勇气倍增。
我顺着小玉的视线看树冠的花朵。不算洁白,有玉的质地,不算摇曳,有莲的孤僻。每一朵都精雕细刻,每一瓣都典雅高贵。我弯腰将风吹掉的花瓣拾起,掬一捧在怀,又想起了在温县的早餐。于是捧花瓣到小玉脸前,你闻闻,啥味道?小玉低下头深吸一口,一股清香的味道呀!难道你就没有闻到早餐的味道?早餐的味道?小玉瞪大了眼睛。走吧大小姐,我请你吃早餐。
说着我拉起小玉向一家热气腾腾的早餐店奔去。
关于早餐的文章5:母亲的早餐
文/罗文
冬日的早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考验,能在床上多睡一会儿成了我周末的奢望。六点,手机铃声响起,我惺忪着睡眼唤儿子起床,周末的补习是孩子自己答应去的。
我一边招呼他带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一边交代他自己在外面吃早餐,孩子嗯嗯地应和。不一会儿,就传来母亲起床和孩子的对话:“崽崽,外面早餐不如奶奶煮的干净,奶奶煮给你吃。”
接着,就听到母亲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以及砧板切佐料的剁剁声……
许是寒冷的缘故,或是自责懒惰带来的歉意,我一下子没有了睡意。尽管闭着眼睛,我仍能感觉到母亲单薄的身影、粗糙的双手在厨房忙碌的场景。母亲对早餐总是很重视,她一定会从冰箱拿出冰冷的肉,切上一些,然后,会在刺骨的冷水里瑟瑟发抖仍坚持反复洗干净那些佐料,虽然,儿子会在吃的时候把它们一一挑选出来,但母亲始终认为,这些佐料的香气一定会增加食欲,能看着家人大快朵颐品味她的早餐成了母亲的快乐与冀望。
时光的影像不断跳跃,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母亲在农村老家忙活早餐的样子。那时候,冬天尤其艰难,母亲很早要到一里多远布满青苔的水井取水,狭窄的小路泥泞不堪,挑一担水走不好就会摔倒,寒冷的北风在田畴肆意地狂掠,这是一场晦涩的步行,更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因此,这个早餐在我心里终觉得难以释怀,每当看着热腾腾的蒸气从碗中氤氲升起,我就觉得这种感觉和母亲在寒冷的室外汗涔涔冒着热气是那样惊人地相似,有时,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对这种温度的依恋。
后来,每家每户都从地底挖井,装上了压水器,于是,在睡梦中听到压水井嘤咛的摩婆声,我就知道,期待的早餐很快就会上桌,但每每想起当手触摸着在户外吹冻了一夜的铁压水柄,然后用手扒开那些冰块的刹那,我总会由心底生出颤栗。
从一个早餐到另一个早餐,从给儿子做早餐到给孙子做早餐,一晃竟是三十多年的时光。不变的是寒冷的冬天,热气腾腾的早餐,以及母亲深挚的亲情,在岁月长河里无声地流淌;变换的是光阴荏苒,母亲的青丝渐成白发,身形愈发消瘦佝偻。
很多年就这样品尝着母亲的早餐,有时会发牢骚说太咸、有时会生闷气说太油腻,甚至还曾固执地认为母亲太抠门,舍不得我们在外面打打牙祭。
可是,今天,这个平常的早晨,这份普通的早餐,却触动了我心底的柔软。或许,有些爱,它一直静默、蛰伏,是时候该唤醒了,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遗憾。
关于早餐的文章6:我的背馍岁月
文/张文成
最近,食堂早餐从包子、馒头改成了花卷、馒头。花卷很精致,小小的花卷我每次都吃3个,外加一两面条和一个鸡蛋,我的吃相令同桌的女同事目瞪口呆。“没有办法,我是吃馒头长大的。”我总是微笑着说。我的思绪飞到了初中的“背馍”岁月……“背馍”,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必修课。学校没有宿舍,也没有对学生开放的食堂,求学的我们只能带着馒头上学。我们像黎明的鸟儿,在学校附近由家人或者亲戚游说找到临时的住处,有时候找到的仅仅是远房亲戚家的柴房。夏天蚊子多,冬天冷风多,一年四季屋里老鼠多。
北方的天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明显,我们在“背馍”的路上也有过刻骨铭心的遭遇,更有过回家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的难忘回忆。夏天带3天的馒头、花卷,冬天带一周的馒头、花卷,我们在求学的路上和神奇的大自然狭路相逢。
我的家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小小的村庄仅有十几户人家,住着陈、左、宋、周、马、张等姓氏的人。小伙伴太少,各自的求学地点也不同,因此,求学的路上总是人数很少。
记得那一年夏天周三下午回家“背馍”,刚刚翻过丁家山下山,倾盆大雨瞬间把我淋了个“落汤鸡”,上山的路泥泞不堪,脚下的布鞋总是因沾满泥而掉落。我小心翼翼地边走边爬,望着回家的山顶叹息。远远地,我看见山顶的槐树下有一个人影,我知道,那是妈妈见我还没有回家来接我了。 我折下路边一根树枝,掰去枝叶拿在手里,扯下一大把草,从鞋底和脚腕处来回缠绕,确保布鞋不掉落,慢慢地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平时1小时的路程,那次回家走了2个多小时。摸着我的额头,看着我被草勒肿的脚腕,妈妈心疼地哭了。周末回到家里,妈妈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双运动鞋给我穿上,白色的运动鞋上面有两条红色的线条,调皮的小狗总是围着我咬鞋带。
“背馍”是我今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我背着书包和口袋,里面装着馒头、花卷和妈妈腌制的咸菜,穿行在大山深处的求学路上。偶遇野鸡、野兔、穿山甲、黄鼠狼、小松鼠等野生动物,一直看着他们蹦蹦跳跳离开我的视线,我才会慢悠悠地走向读书的学校。
“背馍”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30年了,但我依然难忘故乡,难忘半夜来电时妈妈起来给我蒸馒头的无数夜晚,难忘求学路上的“背馍”岁月。那些日子,虽然流过泪水,流过汗水,也立过可笑的誓言,但“背馍”岁月依然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关于早餐的文章7:往昔分,爱恨两难
文/卜水
早上买早餐碰到房东,和房东简单寒暄了几句,就没有话题了,我已经是极度困惑了,迷蒙中看到房东老是盯着自己看,我疑惑,房东说我眼里有东西。关于我眼里的东西? 我开始强打起精神和房东聊开一会儿。他说他从我眼睛里看出一些东西,我想,会是什么呢?不会是压抑着的心情吧?我这样猜测。房东对我还是蛮亲切的,他交代我把晾干的衣服收到房间内,我点头答应着,因为我工作或感情上的原因吧,自己却忘记了,一直动荡漂泊在路程上,家里也住不久时,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有时候,你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你清楚的知道,她不属于你。人生遇到的每个人,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换一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或许,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多情是一种病,徽因在转身时或许流过泪,但决绝中意犹未尽的是害怕自己受伤,不经意回首间独自呢喃“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徐志摩在康桥畔辗转的忧伤,多情中无法释意的迷茫,柔波中只怕你做不的那一软温柔的水草,若我真回首,只怕你温柔后的多情,比冷漠更长长久久,从一段初恋里仓皇潜逃,甚至来不及跟对方道声别离,如此坚定,怎可毫发无伤?只是我要的安定,你的多情我自承受不起,是“过了”而不是“无”。
风起枫落,一袭帘卷,凌乱了,幻灭的,无意间轻描淡写的画面,只是水不知深浅,然后痛不知轻重。或许是该坚强了,也许一切仅仅只是勉强吧!累吗?累,舒服是留给死人的。风过,我却依旧停留。追梦吧!没有尽头怕什么,这样无论到哪里都是终点。追风的小孩,追梦的我。
关于早餐的文章8:珍贵的早餐
文/子佳
“只有早晨吃饱,才能一天干好。”曾经,这句话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和安慰,也让我吃到了生平最珍贵的早餐。
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选择到陌生的城市追寻梦想。可惜,理想常常败给现实,我首先面临的竟然是生存。
为了节省开支,我租住在郊区简陋的房子里,房东是一对老夫妇,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留下两位老人照顾孙儿。
出门在外,人心难测,我自是多了几分顾虑,与人处事,警醒得很。即便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房东,也交流不多。
那段时日,我每天疲于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结果,却换来无数次的闭门羹。在那种亢奋、焦躁、烦闷、失落的情绪交织下,我对自己产生了极度怀疑,甚至开始自暴自弃,生活也越来越不规律。加之入不敷出,又不能和父母说起现在的惨状,只好逐渐精简食量。早餐,因为忙碌省了,中餐凑合垫垫,晚餐免掉,权当减肥。不出门的时候,泡面度日。
熬了几日,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房东阿姨居然还来添乱。那天一大早就跑来敲门,很歉疚地说:“闺女,我家燃气灶坏了,能借你的电锅用用不?”我随口答应:“用吧,反正我也不做饭。”阿姨端走没多久,就又送了回来,只是,锅里多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她笑笑:“你的锅大,做多了,面条不能放,该坨了,倒掉可惜,干脆你吃了吧。”说完,转身就走。
鸡蛋面热腾腾的香气实在诱人,这么宝贝的粮食,怎么可以浪费。我就当做好事,狼吞虎咽地帮阿姨打扫了剩饭。饱餐之后,心情忽然好了许多,周身暖暖的,瞬间来了劲头。想起几日的颓废,立马打起精神,再次整装出发,去找工作。
晚上回到出租屋,我特意到阿姨屋里小坐,大叔端出一盘子新煮的花生给我,笑意盈盈地说:“吃吧,工作不打紧,慢慢来,别累坏了身子。”阿姨看看小孙子,看看我,说:“出门在外,自己可不能亏待自己。尤其是早饭,不能少。只有早晨吃饱,才能一天干好。”我明白阿姨的牵挂,想起妈妈的叮嘱,默默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阿姨经常做多早餐,只管喊我过去打扫“剩饭”。我明白两人心意,乐得享受这份关爱。而且,阿姨做的疙瘩汤、小馄饨、面片、鸡蛋羹、蛋炒饭、小油饼、糊塌子,实在香到难以拒绝。
那几日,虽然工作照样毫无眉目,但是因为饱饱的早餐,让我一下子有了底气,毫无懈怠地坚持了下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月之后,我找到了第一份适合的工作。稳定下来,我搬到了公司宿舍,早餐也随之有了着落。
后来,不管工作如何繁忙,生活怎么疲累,我都永远记得按时吃早餐,也永远不能忘怀那爱心早餐。
关于早餐的文章9:谈镇江早餐小吃的风味
文/孙肖斌
很多事情说起来很有意思,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变得很特别。比如说吃这个事情,每天都要进行的,少一餐都不行。以往由于工作忙节奏快,并未特别在意,现在从原岗位上退下来,轻松自在许多,就比较关注生活上吃的一些细节,除了自己讲究口腹之乐外,还特别喜欢四处转转看看,体味家乡镇江在吃上面的风土人情。
曾经拜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那种对吃的赏俗之趣,算得上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梁先生娓娓道来的一些吃的场景和趣味,仿佛让人隔着书卷就能嗅到食之味香,咂巴出美食的百种滋味。有时读至半夜感到腹饥,就着白开水啃几片面包也能如同吃大餐一般有嚼头,那真的是由情入心,情至所致,在想象回味中体会吃的快乐。
梁先生描写早年的京城美食真是一绝,北京人能吃会吃也早有所闻。如今人们对美食的讲究和追求一点不输梁先生笔下的当时。镇江小地方有着自己的一方美食天地,每到傍晚城里的宾馆饭店通常是人头攒动,大家呼朋唤友,吃得不亦乐乎。各家宴席上尽管十碟八围、冷盘热炒、煎炒饨闷的菜品佳肴各不相同。但烹饪调味做法其实都大同小异,顶多分个南甜北咸菜系流派不同而已。要说最能体现当地吃的风俗和百姓口味其实当属早餐这一顿。在我看来,早餐吃什么和怎样吃才是真正考量当地饮食优劣的关键所在。
“宴春”是镇江餐饮的一块名牌,其经营早点的名声流传了大几十年。除了是当地人陪客人早餐宴请的首选之地,也是外地爱吃的游客热衷寻觅光顾的地方。凭着叫得响的名头此店一年到头生意火爆,蟹黄汤包、鸡汁干丝、姜丝肴肉外加红汤细面是其高档经典的早餐搭配。但此等早餐目前已是价格不菲,动辄一餐下来人均百十元不在话下,距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已有距离。偶尔品尝可以,作为家常用餐恐怕勉为其难。
正因为每天早餐必不可少,大家又都是工薪阶层,所以看早餐如何眼光还是要放那些民间饮食上。事情也是如此,只要外出就餐,普通百姓常常光顾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小门店面,甚至街头摊贩,平民美食往往是藏在大街小巷的某个角落。对此,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般都不陌生。
在我住的地方不远,有一家专卖汤圆的小店,很受附近居民的追捧,原因是每天早晨有荠菜馅的汤圆和馅饼供应。荠菜鲜美人人皆知,一般只有当令季节有卖,而这家店一年四季备有鲜肉荠菜馅料实属不易,想必店老板为坚守小店特色生意下足了功夫。由于是精选加工的米粉和精心调制的馅料,口感味道确为一绝。凡尝过此家荠菜馅饼和汤圆的无不称赞,难怪每日可卖的数量尽管有限,但总有人愿意排队等候。
现在还有一种鸡蛋煎饼也是很出风头。一到清晨,街头巷尾卖煎饼的皆推车出摊。这是一种做法颇有讲究的小吃,葱、蛋、酱、菜和面粉相互融合,在滚烫的鏊子上一炕,四处飘香。康复医院对面的饼摊女店主做得尤为上乘,面粉和得有劲道,饼摊得薄而不漏,两个鸡蛋打碎调均铺满整张,加甜酱葱花、香菜,滴少量香油,增加其辣香醇厚。配菜以火腿肠和油条为主,油炸得金黄的薄脆则是辅料,翻煎两遍后乘热卷裹而成。至于虾皮、榨菜丝和萝卜干添加与否,便依各人所需了。大冬天一帮上班族围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摊常是镇江街头一景。
如果说煎饼是赶着上班人的专属,那温火节奏的面条就不能不提。“早餐吃面”是许多镇江人多年不变的口头禅。面馆多绝对是镇江的一大特色,大街小巷星罗其布。既能成为镇江三怪之一,锅盖面自然拥趸甚多。在众多的早餐品种中,锅盖面当之无愧成为主打。镇江人吃面条喜欢多样化,口味特别挑剔,对面条的软硬,配料的色味,浇头的菜肴都十分讲究,店家也会摸准食客胃口组合成不同菜码配料巧为搭配,力图使自家与众不同,形成特色。最近看到店家招牌上出现一款叫“全家福”的新品,一去探究,原来就是将所有荤鲜混合打底,综合成一道全荤量大的面条大餐,有一碗享尽口福的蕴意。正是口味刁钻的食客促使锅盖面的的技艺日益长进,且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其早餐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
再说最为常见的油条烧饼豆浆,这种过去再熟悉不过的早餐搭配虽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一些经营摊位已被挤至集市角落。据我观察,买烧饼油条当早餐的人日渐稀少。为何传统的早餐老三样日渐不受人们待见,恐怕与这两样已不属当今健康食品有关,制作麻烦且有空气污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买包子烧卖等面食当早餐的人还有不少,主要还是图个方便快捷,塑料袋一拎买了就走人,饿极了在上班路上就地解决,亦可到了办公室再慢慢享用。一般居家中老年人喜欢买包子或馒头,这类面食柔软易嚼好消化,早餐在家佐稀饭酱菜很是适宜,有的人家已将此作为多年的习惯。
如果再深入到菜市场周边、学校附近或是民居集中的社区,在小食摊点或饮食铺里不时还会见到诸如锅贴、糍粑、蒸饭团、油墩子、茶叶蛋、韭菜饼等传统风味小吃。小贩现做现卖,买者即买即食,图得是趁热新鲜,价廉物美。不可否认,按传统方法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口感独特,滋味透鲜,吃在嘴里绝对是还原记忆里的味道。当然这类食物已不是早餐专供,而是成为人们休闲逛街时随意解馋的食品。这几年还有不同类型的连锁经营饮食店也大做早餐市场,甚至洋品牌专营店做起了早点生意。尽管不算主流,但也常有人光顾,年轻一族和中小学生通常是消费主力军。洋早餐和大品牌连锁店的加入增添了早餐文化的一道风景,满足了的人们在吃上面的好奇心理,提升了饮食品味,使人们感到吃的新鲜好奇也是一种生活乐趣,起码在感觉日常生活乏味早餐想换个口味时不妨也有了新的去处。只是这类情况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常态,钟情于传统饮食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享有丰富美味的早餐不单是舌尖味蕾的满足和品味美食的感受,更传递人们对更好生活追求的态度,这何尝不是普通百姓对生活奔小康的共同期望。
关于早餐的文章10: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文/小末
从小,我们就在父母的叮嘱下知道早餐的重要性,也知道不吃早餐的恶果。父母的唠叨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美味的早餐,让我一整天心情愉悦。如果不巧吃到不舒心的早餐,会让我的一天都变得不那么愉悦。
恰逢周末,和朋友约了到北国商城逛逛。早晨,饥饿的肚子给我发来了警报,咕噜咕噜的响声仿佛在给我提醒,我需要去吃早餐了。开心地和好友踏进了北国商城的大门,这次最吸引我的并非北国的女装,而是北国商城美食广场的美味,因为它可以填饱饥饿的肚子。天津狗不理包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走进店铺要了一笼包子和好友共享。味道还算不错,可能因为真的有些饿了,那笼包子不一会儿就被我们一扫而空了。
这让我从不研究饭怎样吃更营养的人,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思考。可能因为不再那么年轻的缘故,觉得一个煎饼果子都能填饱肚子。就因为懒惰时常作怪,所以就懒得去做营养早餐。说到营养早餐,牛奶、鸡蛋、全麦面包、脱脂火腿一下子闪现在我的眼前。但如果天天让我吃这些,真的还不太舒服,相对来说油条、煎饼果子更能让我开心。
吃完早餐后,来到了家电区,一个猛烈转动的榨汁机吸引了我。其实,早餐也许并非需要太复杂,一杯富含多种营养的蔬果汁也许就满足了早晨的营养。甚至还有更高端的搅拌机,似乎什么都能做出来。冰激凌、各种营养糊糊都可以做出来,这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呀!在忙乱的早晨,不费吹灰之力,一杯充满蔬果清香的蔬果汁就摆在了眼前。之后,你可以用屌丝豪爽的方法花1分钟的时间一饮而尽,也可以用白富美的方式把它倒在咖啡杯里,慢慢地享用。用最小资的方式,感受早餐的气息,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美好的开始。
前几日,雾霾笼罩小城邢台的上空,今天晴朗的天气让心情也瞬间变得明朗了许多,以前总是期待无风的早晨,但现在觉得有风的早晨更好。但无论雾霾与否,活在当下,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最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