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文章

请欣赏老年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年文章1:我的老年大学生活

文/杜连明

读书使人明理增智,与圣人为友,与高人对话,不亦乐乎!

我读书是为了圆儿时的大学梦。儿时,家里穷,读不起书。然而光阴似箭,当我有时间、有能力读书时,我已由少女变成了奶奶,我也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南充城。儿女都在工作,每当闲暇之时,我就读读书,看看报。但儿时的读书梦,总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老年大学的事儿,我心动了。然而却听到不少反对声,人都老了,还去上什么大学,又不拿文凭,得奖金,何必自找苦头吃?

然而,我却高高兴兴地到老年大学报了名,参加了“诗词班”的学习。学校专门为我们老年朋友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老年朋友们便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去选择,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项。比如我以前不会使用电脑,我就选择“电脑班”。老年大学可好啦,有辅导老师专门为我们讲授课程,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老年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上老年大学看作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认老,不服老,我要把儿时丢失了的时光追回来!

时光一天天过去,我的知识也一天天增长。我用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烹调技术,给家人做出了可口的三鲜汤,一家老小吃得有滋有味;我用在“电脑班”里学到的知识,不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子们发短讯,送上祝福和平安,表达奶奶对儿孙们的想念。我还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保健知识教给邻里,大家都夸我是热心肠人,是“百事通”。渐渐,和我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被评上了“模范学员”,我学写的诗词也常常在校刊上发表,还被省市老干局评选为“最佳”学员。

老年文章2:小东海漫步

文/马俊海

从我居住的老年公寓,穿过一条小街就到了三亚的鹿回头路,再往前经“半山半岛--中央海景大道”小区,就到了林木苍翠波光粼粼的小东海了。

记得两年前我游鹿回头公园时,站在山顶往下看,那时的小东海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海湾,杂乱分布着几十户人家的低矮平房,很少有像样的楼房,海湾里零零星星泊着几条渔船。想不到短短两年间,小东海竟摇身一变,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成了半山半岛一个海上花园。

五十余米宽的金色沙滩,几千株新栽的椰子树、棕榈树、榕树、葵树、旅人蕉等花木为小东海穿上了绿裙,把小东海装扮得秀美亮丽,像含羞带娇的新娘,让人心动、神往。沙滩正前方是一条百米长的栈桥,整洁的木板路面配着白色水泥围栏,一直伸向大海。川流不息的人流,在栈桥上散步,看山,看海,看远处的船影,看近处的楼群,一个个喜笑颜开,相机闪光灯明明灭灭。栈桥两侧是千余米长的游泳场和沙滩排球场等游乐场所,一群群青年人穿着鲜艳的泳衣在碧海中劈波斩浪,排球场上则传来阵阵喊声、笑声。

栈桥北面是新建成的中、西餐厅,地中海餐厅,咖啡屋。餐厅后面是二层开放型镶着大玻璃窗的别墅区,庭院里是装饰精美的楼台亭阁,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清流潺潺,约尺把宽的黑色大理石砖块连起来铺成甬路,每砖之间留有约二十厘米宽的空间,任清水涌流。人行其上,听着水声,神清气爽,别有一番情趣。几只造型活泼可爱的白色大理石小鹿,蹦跳着在溪边喝水、嬉戏,几株开得正艳的夹竹桃笑迎游客,翠竹、葵树、旅人蕉等花木青翠欲滴,把一个个庭院装扮得幽静、秀美。

庭院外,宽敞的观景平台上摆着精美的白色藤椅,高大的椰子树间有用绳索系成的吊床、环形软床,供游客休憩。地中海餐厅有像北方农家用的葫芦瓢样的吊椅,可以360度转动,在里边既可以品小吃,又可以观海景。左前方靠山的海里,是几条纵横交织的栈桥,桥上有几个体积庞大造型古朴的建筑,呈四方形,那是海上餐厅,据说有几十个豪华包间。

与小东海相比,大东海是雄浑、浩淼、绿荫遮天的大景观,而小东海则是小巧、精美,花团锦簇的小景观。大有大的美处,小有小的妙处。

在小东海观景,白天、夜晚各有不同。白天看山,看海,晚上看灯,听涛。白天,在小东海漫步,或是躺在环形软床上,伸展四肢,先看山,那山是葱绿的,缓缓的山坡,高高低低,海拔只有一、二百米,既无巍峨崚嶒的奇峰之美,又无鬼斧神工的危崖之妙,在这里,山只是海的陪衬而已。山之上是浅蓝色的天,天上飘着淡淡的白云,可谓云淡风轻,云随风缓缓移动。再看海,早晨6点多,到小东海晨练,那海上蒙着一层薄雾。影影绰绰看不甚清海的模样,呼吸到的是海上那潮润新鲜略带海腥味的空气。上午十时许,太阳拨开云层把阳光投向大海,你这才看清海的宽广,浩淼,海的无边无际。在遥远的海天一线的地方,有渔船点点,此时风平浪静,海波不兴。中午时分,那海水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呈豆青色,像一大块豆青色的绸缎横铺在海上,由近及远直到天边,那海的颜色鲜艳瑰丽,让人看得心醉。

晚上,在小东海看灯、听涛。

先说看灯。小东海没有高大的灯柱,路旁弯弯低垂的灯柱有一米多高,灯罩呈向下的黑色喇叭状,那昏黄的灯光只能照到脚下两三步远,只照路不照景,不晃人眼睛。那灯光陪着你一步步前行,那灯光与你不离不弃,让你放慢脚步,让心沉静下来,放下一切烦琐冗事、杂念杂想,这是一种慢节奏的恬淡生活,是难得体味到的美好境界。举目远望路边的椰树,每棵树下都有一盏背景灯,向树身、树梢投放出淡淡的绿色光束,光线柔和,温馨,把夜色中随风摇曳的巨大枝叶装点得极为美妙,像一位妙龄少女向游客诉说着什么。稍远处,海边上几十栋式样新颖时尚的建筑群上的轮廓灯、彩灯、霓虹灯,争辉吐艳,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案。

再说听涛。晚上,喧嚣了一天的大海平静了,海边上游人也少了。此时,你脱去鞋袜,挽起裤腿儿,光着脚丫踩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大海正在退潮,那略带温热的海水一波波涌向沙滩,又退下去,那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小腿,感到柔柔的,软软的,好舒服,好痛快。那海水扑上来,又退下去,涛声也声声入耳,“哗--”“哗--”有节奏,有时像轻声细语,有时急,有时缓,有时长,有时短。从海边浅处涌上的浪小而浅涛声轻细,从大海深处涌上来的浪大而重,涛声宏大。“哗--”“哗--”的涛声无休无止,随着海浪一次次扑来,一次次响起,组成了雄浑壮美的交响乐,给人们送来天籁之音。

啊,迷人的小东海,迷人的南中国海,我沉醉在这夜色,这灯光,这涛声里。

老年文章3:写意人生

文/许鑫

时间真快,我在市老年大学国画基础班的四年学习即将毕业。岁月如歌亦如诗,四年的学习求知,留下了一幕幕美好的回忆。

退休多年后,我重新拾起笔墨,圆青少年时代喜欢的水墨丹青梦,拜师在耿一林、孙春和两位老师门下学习国画花鸟、山水。老师们在课堂上不仅教我们绘画技艺,还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增强画外功力与参悟的艺术修养,以情作画,以心作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笔墨韵味、构图技巧的运用和掌握有了新的认知,受益匪浅。

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我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和同学。同学们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着我。教室里有我们相互切磋的声音,大自然中有我们户外写生的足迹,有着创作学习上的困惑和艰辛,有着作品收获的幸福和喜悦。

谁说夕阳不娇美,谁说晚霞不灿烂?在老年大学我们过得充实而自信,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同时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同学情,我们的水墨丹青一世情氤氲着馨香,弥漫在师生情谊中。

虽然人生己迈入了晚年,但我与同学们仍一起努力地为晚年时光增添一抹色彩。学习国画也是一种修炼,风斜寒堂三更月,冷砚寒窗六年灯。我将继续学习,在水墨丹青的情境中探索国画世界里千变万化的神奇,享受生活中的一份闲情与优雅。

老年文章4:幸福的晚年生活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如今的老年人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幸福多了,不仅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还有着健康的身体,能走的多走走,能吃的多吃吃,有条件的住着大房子,养着第三代,这样的生活真是的不亦乐乎!

因为政策好,养老金也是年年的涨,如今的老人也有着不少的积蓄,生活很是富足,什么都不缺,早上有去公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也有锻炼身体的叔叔们,还有每天散步的年轻老人。能吃能睡,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还可以去祖国各地旅游,吃点健康的保健品,让身体更加好。

他们这一代,小的时侯是吃过苦的一代,年轻的时侯参加过下乡,中年时经历过下岗,这一代的老年人们, 经历了太多的苦,老了就该享福了,以前没有什么爱好,老了就参与了老年旗袍队,越剧团,舞蹈团,还有太极拳等等团队,让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

如今的社会,老龄化越来越普及,让他们老有所养,也有住在养老院的,不过他们的生活并不孤单,现在的老年人,也学会了手机,这个高科技,老有所用,老人们一直在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活动,成为一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老有所依,除了带孙子外,老人们有着孝顺的儿女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老人们越来越幸福了,不愁吃,也不愁穿,不由得让现在的年轻人羡慕不已,这都是社会的政策好,中国也是越发的强大了,农村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福利,城里的老人们也是过得其乐融融,所以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人们都是幸福的笑容!

幸福的晚年生活,可能到了我们70后,80后更是不一样,各种不同的福利,不同的待遇,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为之自豪,祖国在中国工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发的强大,所以我们都是幸福的一代!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幸福围绕着我们,这就是现在,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的生活!

老年文章5:母亲的宝物

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常抱个铁盒,她答应了去养老院却依然抱紧它,晚上儿子悄悄打开,才发现并非金银…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在接你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总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老年文章6:人到老年才明白

文/jsanmren

无论你现在多么年轻,终究会有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那一天。人到老年,都会有太多的感慨、伤感、感悟。看看下边的话,也许您会有个好的心态。或许也是您的内心独白。

人到老年,不再有少年的轻狂、青春的浪漫、更多的是对人生感悟和理解。

人到老年,不再有童年的笑脸和青春的美丽,但胸怀变得像大海一样,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古恩怨。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都如自然流水,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百川归海、什么叫万物归一。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世上并非黑白分明,在黑白混淆的事物和时务面前,糊涂面对,是明智、是高境界。因为无力回天,扭转乾坤。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并非人人都大有作为。但做人是一生的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足迹,只要自己奋斗过。追求过,得失成败又有何妨?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风景。青春虽然美丽,但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色,只有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败的风景。所以只要有好的心境才不会厌倦生活,生命才有活力。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世上没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没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的男人,家庭幸福和婚姻美满,关键在于宽容,相互的感恩和敬重。

人到老年,最终领悟到:人生最实质、最内在、最主体的内容在于把一生的奋斗机运揉进生命的脉络,让生命充实丰富,活得实在,活的尊严。

人到老年,明白人生事理不晚,该放下的放下,该忘的忘掉。让夕阳的色彩更迷人。

老年文章7:知足常乐

文/徐惠智

人到老年,许多朋友在一起聊天,回忆曾经走过的沟沟坎坎,不少人都觉得失去了很多机遇而懊恼不已,也为自己以往的偏执自信而自责,更因当初选错了人匆匆成家而不胜欷歔……这世上没有什么后悔药。关键是活在当下,面对现实,心态平衡,才能知足常乐,延年益寿。如果心头放不下,郁郁寡欢,反倒可能积郁成疾,损害健康乃至折损寿命。过去的成败荣辱,都是过眼烟云,无须太过计较。

一位大姐经常唠叨,年轻时是单位的一枝花,当时追者如云。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最终选择的是一个不起眼的“根红苗正”的工人,大字不识几个,既无技术,更无文凭,闺密们说正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后来老公又下岗买断工龄,失业,至今连养老退休金都没有。为此,一家人没少争吵。正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今,悔之晚矣,心里老别扭,万事无兴趣,差点要变成痴呆女了。

还有一位女士,轻信那时铺天盖地地散发的投资理财广告,将从牙缝里节省下来的几十万元棺材本投进去,不料血本无归,全被骗光。为此,家人埋怨,她也自责,原先好好的身体,一下子垮了。而巨额的医疗费更让人雪上加霜。日前,在镇江电视台“民生频道”看到,一位从日本回来的女归侨,将从日本带回的折合成人民币100多万元的养老金投入所谓的“投资理财”大骗局中,生活陷入困境,独生子又因病夭亡,生活一下子堕入黑暗中。一些帮忙的志愿者们正奔走为她申请低保及“失独”补助。这位60出头的妇女在电视上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个教日语的工作,得些报酬,以解生活的困境。

还有一位小妹,在房价低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将本来买房的钱借给好友,不仅自己失去了买房的最佳时机,借出去的钱竟分文未能收回。数次走上公堂,好友变成仇人、老赖,又执行不回,老夫妻整日以泪洗面,互相埋怨,但已于事无补,追悔莫及……

人生有着许多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面对以前的挫折与失误,痛定思痛,只能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扎紧自己的口袋,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电信诈骗、高息理财只能让人跌入深渊,损失惨重。面对形形色色不堪回首的“过往”,我劝姐妹们一句,过去的既然已经过去,只能吸取教训,没有人会为你挽回损失,唯有调整心态,面对现实,重新开始。我的亲姐姐在上世纪80年代将毕生积蓄的15万元,借给一位朋友“救急”,之后一直拒不归还,并称“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法院也拿其没法。我的姐姐在气恼郁愤之下,一病不起,才五十出头就去世了。没有多久,姐夫也因愁闷而不治。姐姐、姐夫都是当地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如果现在活着,每人每月的退休金都在1万元以上,可就为了这事,夫妻双双还未到退休就丢了性命。

知足常乐,释放心结,满怀信心与希望,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

老年文章8:老年人美在心态

文/徐亚斌

小区里的梅阿姨最近心里有点不爽,因为不能容忍日渐松弛的脸和下垂的眼睑,老人悄悄去做了一次美容。她想给平时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姐妹们一个惊喜。那天傍晚,梅阿姨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小花园边上的广场,期待老姐妹们对她赞赏一番。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大家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都以怪怪的眼神看着她,弄得梅阿姨好一阵尴尬。

应该说,梅阿姨追求年轻的心理本没有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要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从青春靓丽到年老色衰,是生命的必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韶华褪尽,美貌不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再说了,容颜的衰老并不可怕,外表的光鲜靓丽,并不是美的全部,更不是美的本质。步入老龄,老人有老人的美。老人的美在心态。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行为处事中展示出一分从容、淡定和优雅,那不是一种美吗?

人到老年,如果依然还希望通过改变外形来取悦于人,那不能算是一种正常的心态,至于借助外力手段,希望保持美貌,留住青春的做法,更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和魅力。如果我们老年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那么一定会折射出属于老年人的那份独特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美在心态。

老年文章9:老年之悟

文/李邦清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渐渐明白生命是有尽头的。我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深有感悟。其实,老人是个令人崇敬的字眼,老年是人生由青涩到成熟的折点,由花朵到果实的蝶变,从风雨坎坷走过来的老年人,在追忆消逝的岁月时,对人生会有个更清醒的认识,更深沉的感悟,人到老年,最爱回头看,在回忆中感动,在感动中回味。

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事业和金钱,而老了之后,则认为健康比事业更重要。年轻时不懂得珍惜时间,总觉得来日方长,过了今天有明天,而老了之后才痛惜时间不多,无法挽留。年轻时认为养儿防老最可靠,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老了之后才发现养老重担主要靠自己挑,靠老伴相依为命相互关照。

年轻时,充满理想和希望,而离退之后方知许多事并不能如愿以偿,生活空间突然缩小,失落感孤独情油然而生。人到老年要活得舒坦,过得潇洒,必须调好心态,过去的是非功过,名缰利锁像云烟飞过,现在要做的是善待别人和自我。善待自己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即一个中心:健康;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三个忘记;忘名、忘利、岁。四个老;拥有老本、老伴、窝、老友。五个要:要说、要笑、唱、要跳、要俏。

糊涂一点就是对现实要看得惯,想得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仰观天上云卷云舒。烦心事尽快解脱,高兴事常温常乐,这难得的糊涂是最高的清醒。善待别人很难,又必须面对,一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二要多记别人的好处,三要多想别人的难处,化误解为谅解,变挑剔为宽容,化干戈为玉帛,达此境界则心平气和,其乐融融。

人生之路花满径,纵有坎坷也从容。集多年阅历,叹过往人生,做人要有底线,办事要有红线,底线是立身之本,红线警钟长鸣。奉献不求回报,距离产生美妙。走路要抬头挺胸,始终不忘初衷,要想取得成功,一要高人指点,二要个人努力,三要抓住机迂。跋涉的人生,平中有坎,坎中有平。求索的人生,明中有暗,暗中有明。多变的人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多味的人生,酸甜苦辣,健胃消疼。多彩的人生,荣中有枯,枯中有荣。美丽的人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无欲者刚,有志者竟成。自信者振兴,淡泊者从容。自卑者速朽,自强者长青。清廉者留芳千古,腐败者遗臭万年。我退休后,不为上班准时所困,一切随心所欲,或读书阅报,或挥毫泼墨,或著书立说,或走亲访友,或为国建言献策,或观光旅游,或抱子携孙,享受天伦之乐,既舒心快意,又充实不寂。人生苦短,岁月悠悠,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非成败,盛衰荣辱,古来万事东流水,转瞬即逝。要明白;青春诚可贵,老年价更高,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创造无止境,日月永新天。

老年朋友们,应把老年作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把离退休视为老有所为的新起点,让自己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物质、不是空虚、不是无能、而是精神上的“心静止水”。如果有人嫌你老了,你骄傲的告诉他:“谁没有年轻过,但是你老过吗?”这样的心境才是生命中永不变的风景。

老年文章10:写春联趣事

文/刘永臣

六月初,奈曼旗老年大学老年诗词书画工委举办书法绘画有奖大赛,我参加了书法比赛。参赛大厅里,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是书法家,有的是书法爱好者,人人挥毫泼墨,个个尽展才艺。

望着遒劲有力的真、草、隶、篆不同汉字书写体纷纷跃然纸上,我的心陡然一动,少年时初次拿毛笔的趣事又浮现在眼前——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住在大山沟里,全屯近百户,除了一户地主家有一个文化人外,其余百姓都不识字。记得那是一九六六年,我十三岁,过了小年了,写春联还没有着落。因为轰轰烈烈的“文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地富反坏右”是阶级敌人,不许乱说乱动,不能找写对联。生产队会计、记工员经过公社专门业务培训,倒是有点儿文化味儿,可还是个半文盲,当会计纯粹是拿鸭子上架,整天算账还弄不明白呢,哪还有功夫写对子?再说没拿过毛笔,肚子里也没词儿。记工员更是拿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记工分张冠李戴,错字连篇,把“倒粪”写成了“刀分”;把“山坡”写成了“上皮”……像暗号一样,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过年不写对子怎么行?农村大忌呀!正在父亲和大伯一筹莫展之际,看了看趴在窗台上看画册的我,突然眼前一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家里不有学生吗?”于是去供销社买来一支毛笔和一块“金不换”牌墨块,找一大块碎泥瓦盆片当砚台,大伯亲自裁红纸、研墨,并鼓励我说:“‘官不嫌字丑,’写对就行。”

写啥呀?胸无翰墨,啥词儿没有,“破四旧、立四新,”过去的老对子不能抄写,于是,把《毛主席诗词》当对联写。拿笔还和捏自来水钢笔一样,下笔粗一下细一下,十分吃力。好在字丑却没抄错,尽管内容与过年无关,可老人们心花怒放,年年写对子,再也不犯难了!

听说我会写对联,左邻右舍都拿着红纸来了,我大伯、父亲满面春风,乐不可支,十三岁的小学生就有人求,文化人家风光啊!

迷信的邻居老贫农林老太太会“瞒天过海,”旧酒新包装。深夜,把写供南海观音的黄纸揭下来,找我父亲,求我照样子抄下来,把对联和横批换成新的革命内容。于是我从《毛主席诗词》里抄下两句:上联“一从大地起风雷”,下联“便有精生白骨堆”,横批“斗私批修”。老太太拿回家,贴在原来位置上,把黄纸外贴上一张挂钱盖起来。

当时多亏全村都不识字,此时如果有文化人,还不得笑破肚皮?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此,我就成了全村的“文化人”“书法家”,一写就是几十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