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文章

请欣赏婚礼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婚礼的文章1:我的嫂子

文/艾琳萍

大哥和嫂子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只有八岁,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面目清秀,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大家闺秀的气质,也许是因为家里三个哥哥没有姐姐的缘故,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

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父亲常会去山里开荒以补家里不足,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时常会忘记给我们兄妹做饭,可自从嫂嫂进门,我们放学回家总能闻到饭香。嫂嫂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她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饭,玩耍,打闹……很多时候会错觉她是长辈而不是嫂嫂!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各自成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嫂嫂也经常会带着侄子侄女来家里玩,每次都不忘给我们带一些好吃的。我的先生和女儿对她都甚是喜欢,当然喜欢不是因为这一点儿好吃的,而是她的善解人意,她可以和家里每个人零距离成为朋友,这是她独有的魅力所在!

大哥艾红旭自小喜爱绘画,由于对事业的痴迷,他多少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正如大嫂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中的他不善应酬、淡泊名利。他有着自己的执着,融入一个高品位的艺术环境,与众多画品人品皆高的教授接触,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他画艺突飞猛进的原因。忠厚、寡欲、纳言的他,六十余年间始终视绘画为爱的劳作,所有的家务自然成了妻子的“专权”。家里的事情他从不操心过问,嫂嫂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嫂嫂一生为家操劳,付出不求回报,直到晚年她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拾起最初的爱好——写作。嫂嫂的勤奋真的让我佩服,每天像是和时间赛跑般不停地在键盘上码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图文并茂的文章,真让人惊叹不已。我的嫂嫂居然如此才华横溢,无法想象秀外慧中的她是怎样掩盖着自己的才华与爱好,围着先生、儿女、锅台转了一生。

回想一路走来,高兴时与嫂嫂分享,委屈时对嫂嫂倾诉,我真的很幸运,有这样善良可亲的嫂嫂,愿我们这超越姑嫂情的姐妹情能守着这岁月静好,越酿越深!

婚礼的文章2:婚礼上的泪水

文/郭桂杰

我应邀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他是一个是军转干部。儿子大学毕业考录为国家公务员,儿媳在读研究生。

结婚典礼在一家规模不大的饭店里举行,在婚庆礼仪公司司仪的主持下,婚礼俭朴而热烈、简约而庄严。按照仪式程序朋友上台致辞,他在致辞中对新郎新娘说:“父母两袖清风,唯一的财产就是儿女,你们就是我们家的希望、就是我们家的未来,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自食其力,事业有成,报效父母、报效国家……”他眼含热泪、神情激动,他的致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新郎新娘流泪鞠躬,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鼓掌、为之动容。

婚礼本是最高兴地事情,他却在儿子的结婚典礼上流下了泪水。此时此刻他一定回味了自己的风雨人生,和培养儿子读书成人的艰辛,作为父母没有给儿子挣来家财万贯却无愧于心。看着儿子工作了、结婚了、成家了,他终于如释重负了。这是喜极而悲的泪水,我相信这是生命中最本真的、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真情不容置疑,没有丝毫虚情假意,倾囊给予而不图回报。但给予儿女什么?是做父母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就像刘备把用一生厮杀争夺来的江山社稷交给儿子阿斗一样,蜀国的历史却很快葬送在这个“官二代”手里。三国文韬武略双全的周瑜,其子周长胤无功受封,政事不修,终被流放。西晋太尉何曾,才高位显,死后其子孙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至晋怀帝末年,其儿孙非盗即抢。北宋名相寇准的子孙不能自立,不过三十年,家道衰落,沦为庶民。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子之道的传统美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至今仍然有很积极的教育意义。五代后唐小吏刘王比,每当吃肉时,总是要安排蔬菜粗食给儿子刘赞吃,不是不爱儿子,而是别有一番苦心在:“肉食,君之禄也。尔欲食肉,当苦心文艺,自可致之,吾禄不可分也”。刘赞果然考中了进士,体验了“书中自有美味肉”的滋味。刘王比这种“物质刺激”不一定可取,但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贾平凹曾在女儿的婚礼上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要求子女做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要求子女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是心系一处。看吧,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对待子女都是要求认真工作、好学上进,杜绝奢侈浪费。

但愿有更多的“人民公仆”在儿女婚礼上、大庭广众之下,能够像我的老领导那样坦坦荡荡、无愧于心的说一句“父母一生两袖清风”,并言传身教给予儿女们“自食其力”、“报效国家”的厚望。

婚礼的文章3:印度树叶盆婚礼餐

文/高荣

朋友到印度做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听说我要到印度旅游,便邀我到他那里玩两天。恰好碰到朋友要去参加好友的婚礼,朋友便带着我一起去了。

参加婚礼的人很多,像一场大聚会。他们聚集在一起说着我听不懂的印度话,朋友抽空时不时翻译几句给我听。我很尴尬地站在婚礼场地,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时看到几个妇女抱着好多树叶,围坐在一起,用牙签粗细的树枝在缝树叶。不知道她们缝树叶做什么,我便好奇地凑在一旁观看。

只见妇女们用细树枝把几片很大的热带植物树叶,内外两层,缝合成圆形,圆形四周类似荷叶边翘起,一个个像盆子似的漂亮绿色树叶盆便从妇女们的手中诞生了。

我指着这圆形树叶盆问朋友:“这东西是用来干吗的?”朋友说:“是用来盛饭的。”

这让我吓了一大跳,宴请宾客用树叶盛饭,这印度人也太抠门了吧。宴请宾客的食材都很不错,就差盘子、碗,这该长面子的细节怎么不注意呢?真是典型的“有粉不往脸上擦”,也不怕客人笑掉大牙。

朋友见我一脸惊奇和不解,说这是印度人大聚会惯用的请客方式。树叶在印度取材容易、造价低、无污染、不怕摔、分量轻、搬运方便,而且还是真正纯绿色环保用品。树叶盆的最佳用途是饭后不用洗碗,而是直接将树叶盆扔进树林,让它自行腐烂当肥料,由大自然消化它。朋友问我:“是不是很像咱们中国倡导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不是非常像低碳生活,简直就是低碳生活。

等到用餐时,我却发现这么多人,吃的却都是素菜,一个荤菜都没有。我不禁心里犯嘀咕,结婚用餐连肉都没有。

朋友开腔说,在印度有地位、有文化的人才吃素,印度人传统意识里吃荤者不洁,而且素菜食物容易消化,营养丰富,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担,素食者的平均寿命明显高于食肉者;还有一个原因是与炎热的天气有关。原来印度还有不吃肉的习俗,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用餐时,我生怕用树叶盆盛的汤汁会从树叶里漏出来,端起树叶盆,从下往上看,汤汁一滴都没流出来。

朋友看见我的举动笑说,和他刚来印度时的动作一样,瞎操心,一看就是外国人。

吃完这独具风情、别具特色的树叶盆婚礼餐,才真正体会到,印度的低碳生活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婚礼的文章4:国庆节的婚礼

文/隆如

表兄的婚期定在这个国庆节,清爽的秋天听到这样欢喜的消息,我打心眼里替表兄高兴。在欢喜之余,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婚礼,也勾起了身处张家港的我,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激荡起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听外婆说,大舅父和大舅母也是在国庆期间结婚的,虽然中间相隔了三十年不到的时间,但是比起如今的排场,那时的婚礼要简单很多。老人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气好,赶上了好年代,我想与其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优越,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我们的民族越来越自信,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团结。国富民安乐,没有国哪有家,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拥有安宁的生活,只有祖国兴盛了,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三十年前结婚,嫁妆除了简单的家具以外,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是最高档的物品了,不是一般人家能够买得起的,舅妈的父亲给女儿置办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架蝴蝶牌缝纫机,在当时不知道出了多少风头,四里八乡的人像看展览一样地前来围观,吸引了无数羡慕的眼光。三十年后的今天,表兄的婚房买在市区繁华地段,装修得十分考究精致,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眼下的新人时兴拍婚纱照,而且都要追求最时髦、最新潮的形式来定格幸福的瞬间,在化妆师的精心描摹下,从发型到皮肤,从佩饰到着装,一切都精益求精,力求把生活的甜蜜最大化地完美呈现。表兄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中的一员,在公园、海边、街头、田野,都留下了表兄和表嫂青春靓丽的身影,雪白的婚纱,华丽的装扮,把新时代的幸福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当年舅父结婚时,只拍了一张很小的结婚照,还是为了办结婚证才去照相馆拍的。照片上舅妈坐在椅子上,格子衬衫,长裤,手上捧着塑料花,连耳环也是照相馆里化妆用的那种环形塑料耳环,最醒目的要数脸上的胭脂花粉,特别的浓,虽然是黑白照,但是还能感觉到很厚的一层。舅父紧靠站在旁边,深灰的西装西裤,手上的手表同样也是拍摄道具,记忆最深的是那一头的卷发,是当时最潮流的发型。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奢侈了。就是那样一张旧照片,舅妈一直当宝贝似地珍藏着。如今过上了好日子,空闲的时候看看压在写字台玻璃底下的那张老照片,舅妈的心里不仅充满了对美好回忆的眷恋,也流露出对当下甜美人生的满足。

回到六十年前外公外婆结婚的岁月,没有一件像样的嫁妆,没有任何的首饰,就连结婚穿的衣服都是问有钱人家借的,新娘在头发上系上一根红头绳,是最好的装扮了。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结婚的第二天早上,外公外婆就加入到了劳动的行列中。那些曾经的苦难,和如今这些幸福放在一起,对比是多么地强烈,只有铭记那些坎坷过往,才能真正懂得幸福的涵义。每当听外婆说起这些如风往事,我的眼中总是噙着泪水,那些幸福的泪花在眼眶中静静地开放,流淌着对生活无言的感恩,饱含着对祖国崇高的敬意。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张家港三代人的各式婚礼,苦难早已远去,美好悄然降临,秋日温和的阳光下,我依偎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听见了幸福绽放的声音。

婚礼的文章5:三十斤梨办婚礼

文/彭庆杰

在年轻人看来,我讲的这个故事近乎天方夜谭,却是真真实实的。

1961年国庆节,我满怀挑战“陕西姑娘不对外”成功的喜悦,与一位大家闺秀的西安姑娘结婚。结婚的情节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同禇琴结婚差不多。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奇缺,一切都凭票定量供应,过的是每月每人27斤粮、4两油、半斤肉的苦日子。我们结婚的用品都是东拼西凑的:新房是单身宿舍腾出的,床是两张单人床拼起的,新床单是借同事的,枕头是在长沙的同学寄来的,新衣服是亲朋凑的布票买布做的。西安连个热水瓶都买不到,是托同事出差从郑州买回的。我家穷,没有给妻子分文礼物,反倒是娘家陪了两个先辈留下的金戒指。同事们都说我“穷小子有福气”。

举行婚礼那天,娘家亲人叫三轮车把新娘送到新房,嘱咐我们好好过日子,就回家了,连水都没喝一口。新房布置得流光溢彩,其实尽是些亲朋赠送的石膏牌匾或毛主席塑像。

婚礼既简朴又隆重,没有伴郎伴娘,没有婚纱礼炮,没有繁琐的仪式,没有新人公式化的表白和信誓。当时,我和妻子都在陕西化工学校工作。学校领导把我们的婚礼当成重要事宜来办。学校广播站早早就打开高音喇叭:“今晚7时,彭庆杰、魏在贤婚礼在校会议室举行,欢迎师生参加!”党委书记、校长和相当多的师生员工都出席了,把一个大会议室挤得满满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招待大家的是30多斤梨和我买的几斤高价水果糖。当时学校在麟游崔木镇办有农场。梨是一位同事从农场附近农户中买的。婚礼由一位物理老师主持,党委书记当主婚人。他祝福我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几位老师加同学致词祝贺。大家还起哄叫我介绍恋爱经验。我也开玩笑回应:“我的恋爱经验是三个字:稳准狠。举止要稳,选择要准,追求要狠。”逗得满堂欢笑,掌声阵阵。

婚礼的文章6:父亲那年的“低碳”婚礼

文/彭霞

前几天,父亲某战友的儿子,因为买不起车,结婚的当天,女方退了婚事,某战友向父亲诉苦。

父亲长叹一声说,现在结婚,消费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多,身背重重压力,结婚哪能开心得起来?

父亲经常谈起他结婚那年的事。那是1975年的冬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父亲不畏寒冷,也顾不上山路很滑,带上几个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地去将山腰上的母亲接了过来。那时没有车,连头驴都没有,担心母亲摔跤,十多里的山路,父亲就是那样将母亲背了回来,到家时已累得一身汗水。望着屋里屋外翘首等着看新娘子的乡亲,父亲高兴得嘴都合不拢。鞭炮从家门前的小路一直炸响到屋门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父亲忙着给客人递喜烟、喜酒,分发喜糖。

父亲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破旧的床与新打过补丁的旧被褥。母亲头上蒙着红盖头,端坐屋内床沿上,害羞得不敢抬头。闹洞房的大人孩子们挤了一屋子,人人开心地笑闹着。母亲的头便愈发低了。

屋内,划拳声、喝酒声;屋外,鞭炮声,锣鼓唢呐声,将结婚的喜庆渲染得沸沸扬扬。

至今,母亲都仍然在嘲笑,父亲当年结婚时借的一身衣裳与鞋子。母亲说,入得洞房的第二天,才发现,父亲的一身新衣不见了,换上了一身补丁加补丁的衣服。问父亲才知道,这身新衣服是借隔壁家二狗子的,二狗子才婚呢,又将这身新衣服借给了父亲。

今天,当年迈的母亲抖出父亲当年家穷的糗事时,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这不现代人都流行低碳生活么?我和***早就低碳过了。

我望着一脸幸福笑容的父母,心想,在结婚一事上,我们应该学习父辈的“低碳”精神,让年轻一代不再为结不起婚而困扰。

婚礼的文章7: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上

文/vivian

在婚礼上,新人们带着对未来的生活的满满憧憬,说出了那句“白头偕老”。谁曾料想日后婚姻里可能发生的痛彻心扉。

越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越是碰得头破血流。孩子眼含泪水,委屈的问:“到底为什么我的婚姻走到了这步田地?到底是谁的错?”不能怪父母,也不能指责配偶,所有的后果都只能由你自己承担。今天的你来自无数个昨天的你。婚前留下的问题越少越好。那些,隐隐露出的细节,幸福中的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又或者以为婚后一定慢慢就会好起来。然后,婚后这个“小毛病”不但不会好转,反而却往往像一颗肿瘤越长越大,直到有天才发现已无药可救。没心没肺的生活,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初你没有仔细思考事情发展的可能性,如今你就该承受这样的后果。

然后,问题就这样发生了,而且严重程度也远远超过你所能预想。既然问题已经发生了,纠结、抱怨、逃避永远都是无用功。你能做的是,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抱怨完再爬起来寻找解决办法。

幸福是种能力。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可能幸福。世界上的观点千千万,也必然有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只有当你内心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判断时,才不会随风飘荡。大多数女孩子都缺乏主见把,但是这不是你可以放纵自己的理由。妈妈也是为我好,他的委屈也是真实存在的,听别人的分析和倾诉,永远得不到内心的答案。

停止对他人的指责。改变他人永远比改变自己困难。那就从自己的问题开始改变吧。从今往后,我不想再做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了身边的每个人,我要多思考,多操心。思考不是事后的胡思乱想,而是在该思考的时候多思考。

很多时候,你的纠结、委屈、愤怒,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我觉得妈妈为了我受了委屈,我难受自责,想离婚。于是把爸妈对我的关心和建议也理解成了离婚的意思。我感觉他们在逼我,其实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没人比爸妈更希望我幸福。爸妈无数次的说,让我用心经营我的婚姻。不离婚不是不孝,我幸福才是最大的孝顺。我需要考虑的是我能不能理解他,原谅他,和他共度一生。

不再做傻逼的传话筒。爸妈永远比你更操心,只能报喜不报忧。然后娘家人却永远是你最后的港湾,血浓于水,不要把娘家的愤怒传给老公。口无遮拦,心里添堵。善意的谎言,原来真的很美好。

婚礼的文章8:婚礼进行时

看着新人走进礼堂的那个刹那,心里一阵阵的紧缩。我终于明白,当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挽着其他女人的手臂走进礼堂,对自己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于是,我发短信,告诉他,我爱他。是的,爱。

午夜的星空总是那么迷人,诱人失眠。等待的我,看着手机屏幕暗了又亮,亮了又暗,终于抵不过倦意,正如,我和他之间,抵不过时间一样。

最终,原来,他真的喜欢过我。是的,是喜欢过。

我不敢问他,是什么时候。但隐隐觉得,应该就是那个圣诞节。

感谢姚姚,你为我们创造了那第一次单独相处,也是最后一次。

那年的圣诞节,很暖。

我俩静静地走在公园的石子路上。

那时的我,多么胆怯呵。连和你并排走得勇气也没有。

于是,我加快了脚步,走在了你的前面。因为我不敢看你的背影。

那么,你呢?当时的你,看到我的背影,又会是什么感想。

我不敢知道。

我常在想,如果当时,我能勇敢一点,会不会,结果会不一样。

可是,事实是,我不敢。

是呵,我不敢。

终于,不敢,让我输给了时间。

终于,让我的梦想,留在了属于她的地方。

可是,至少,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在一起了吧。

请告诉我,是这样的,好么?

婚礼的文章9:简朴的婚礼

文/查鸿林

我们那时简朴、大方、热闹的婚礼,确实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和妻结婚整整30年了,看到如今操办越来越奢华的婚礼,想起我们那时简朴、大方、热闹的婚礼,确实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越发感到有亲切、自然、传统的意蕴。

那时家里不富裕,我又是长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了置办好结婚家具,父亲早早就计划在自家的院子里栽上两棵泡桐树。泡桐树生长快,一年长一大圈,三四年就能成材,每当稍微闲着的时候,父亲就在泡桐树边转悠,浇水、捉虫、修理枝叶,完了还拍拍它:“快快长吧,指望你成材啦。”

泡桐树还是比较争气的,4年时间就长得一抱粗,父亲找来木工,小心翼翼地把树砍倒,锯成大衣橱、五抽橱尺寸般大小的木筒子,抬到阴凉透风的地方晾干。再请来木工,加工成木板,制作家具。家具完工后,请油漆工根据需要油漆成自己喜爱的颜色。那个年代,谁家请木工和油漆工制作一组新家具,也就等于向外界透露一个重要信息:这家在准备娶媳妇办大事了。

临到结婚的那天,基本上是按照传统习俗迎娶,讲究吉利。迎亲就一辆客货两用车,车窗上贴着大红的“囍”字,新娘和伴娘坐前排副驾驶的位置,抬嫁妆的人和嫁妆都在车厢里,炮仗一响,“浩浩荡荡”向婆家奔去。我记得那是中秋节后的一个吉祥日子,请来同学的父亲当厨师,配上两个辅助的下手,从邻居家借来几张大桌子和厨具炊具,屋子里摆不下就放在院子里。买菜、洗菜、切菜、配菜、炒菜、端菜,井然有序,一点不乱。整个宴席也就那么七八桌,还分成中午和晚上,恭贺、道喜、拉家常,其乐融融,个个脸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们在家长的引领下,向客人们敬酒答谢,程序很简单,但是很真诚、很亲切。

婚房也很简陋,没有套房。条件好点的人家也就一间周周正正20平方大小的房子,条件差点的就那么十多个平方,一般还是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后来,条件稍微改善一些,我就在父母住的后面有了一间16平方米的平房,用纤维板装个吊顶,白涂料粉刷一下墙面,做个水泥地坪,摆上新家具,婚房就布置结束了。

晚上,喝喜酒的远道客人们渐渐散去,天色渐黑,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年龄差不多大的亲戚开始闹洞房,什么新娘给新郎点香烟、用红线拴颗小糖相互咬等等,很有地方特色和风情。年龄大点的阿姨也相信“新娘三天无大小”,趁机起哄,坐在新娘身边,拉着新娘的手说起好来:瞧得新人脸,长长瓜子脸,子孙绕膝边;瞧得新人耳,两耳生得圆,荣华富贵万万年……瞧得新人腰,大红衣裳绿荷包,一装枣子二装糕,来年生个大胖小,新郎不掏我来掏。阿姨伸手掏新娘口袋里的枣子、花生,在相互拉扯中,一阵拍手,哄堂大笑,你夺我抢,闹洞房达到高潮,在一片笑声中,客人们开始散去,婚礼也就结束了。

30年,光阴似箭。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个时代,我们按照地方风俗办的简朴婚礼,是对地域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刚解决温饱的年代,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给已经千辛万苦养育四个子女、仅靠工资收入的父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秉承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的家训,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妻子共同缔造了一个温暖的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富足的生活、有教养的孩子。我也时常和女儿说起这些往事,并不是要求她们降低现有的生活标准而去过那样艰苦朴素的日子,只是想让她们知道:时代在变迁,人类在进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地方民风民俗不是奢华生活所能取代的,更不能用现代文明的幌子来掩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