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散文

请欣赏高原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高原的散文1:高原星光

文/青碧珍

一月的甘孜,风雪严寒笼罩,气温隆到零下20℃。在雪山、在草甸、在牧区,高原电力员工正日夜为“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而忙碌着。

如今,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更多外地的商家的落户藏区,春节将至,商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生意兴隆,藏族老乡将购置的家电、年贷装满车,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开车回家……

在高原,时常见外地的车来旅游观光,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挡不住驴友的步伐……夏天享受草原的辽阔和风吹绿浪,冬天则享受雪山的纯美和天际的蔚蓝……

2011年从内地调入藏区工作,行走高原6年,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着甘孜电力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在藏区发展中民生的改善。尤其是2012年“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建设投运,将光明遍洒康巴大地,让雪域一步跨千年,实现了甘孜藏区的“第二次解放”。随着甘孜“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力的建设,使电网实现了村村连、户户通,让广大藏区老百姓告别了千年以来的以牛粪取暖、酥油点灯的历史,从此用上电力清洁能源。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在寒冷的冬天,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没电用的日子,藏族老阿妈手握转经筒,笑逐颜开,围着火炉,在酥油茶的飘香中,暖暖的满足和幸福镌刻在岁月沧桑的脸上;小伙姑娘足不出户,一网相连,感知着外面的缤纷世界,同时也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购物……

电,不仅让藏区各族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更汇聚了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力量。雪域之光,让电力的光芒照亮了15.3万平方公里广袤的甘孜大地,在中国梦的道路上铺就了一条高原的“星光大道”。

“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凝望那颗星,那颗星,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晶莹……我思念着你呀,你可思念着我?”

夜深深,寒意浓,举头望明月,千里思故乡。在故乡的大姐生病了,但距离遥远,无法回大姐身边进行照顾,但姊妹情深,我每晚通过微信唱歌给大姐听,希望大姐的身体早日康复……

“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星辰,轻风吹拂着童年的梦,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歌声述说过去的故事,歌声句句都是爱的叮咛。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

这首张也的《人间第一情》,唱出了无数高原电力人的心声……甘孜电力员工,许多家在内地,有的远在外省,长年远离父母和孩子,无法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尽孝,也无法照看和教育年幼的孩子,有的员工几年才能回一趟家,默默地将思念和牵挂埋在心底,为了一份责任,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热血,燃亮雪域,将光明和温暖送达甘孜百万儿女!

一轮新月照亮苍穹,满天的繁星,点缀银河,如远远的街灯……新年的第一轮月亮很大很圆,雪山之巅的铁塔在夜色星空中巍然屹立,守护着雪域的万家灯火……

高原的散文2:初冬

文/萧忆

初冬的鄂尔多斯高原,泛着一股股透心的凉意。矗立在街道两旁挺直的梧桐树,一个个都像佝偻着的老人,耷拉着身体不甘地向着北边吹来的凛冽的冷风致意。梧桐树是过多的留恋夏日的季节罢了。冬日里就算有再养眼再妩媚的景致,对于日日夜夜辛勤执勤的梧桐树来说,都似乎是不入眼的。紧接着,雪白的浓霜就在某一个夜幕降临的晚上亲临大地布置整个冬天的开幕式。广场上葱郁的小草经过浓霜的抚慰之后,像岁月叫醒了痴迷的老人一样,开始在闲闲散散的日子中打瞌睡了。大路上行走的满载着大白菜的卡车多了起来,司机们满脸堆着愉悦的色彩听着从喇叭里传来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声声欢快的马头琴琴音。鄂尔多斯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开始三五成群地涌现到菜市场采购成熟的大白菜了。大白菜要经过一番繁琐细致的程序最后才能当做冬日里饭桌上甜美可口的酸菜了。或许是高原的冬天在过去由于地理的缘故,能吃上的蔬菜少之又少,便形成了腌制酸菜补充冬日食量的习惯了。而截至今日,社会的发展让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也能在冬日吃上各式各样的蔬菜,而留下来腌制酸菜的传统却没有因此而断绝,反倒是日渐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上初冬必做的营生。

我便想起安宁地静卧在黄土高原腹地上的那个小山村李家焉了。

初冬的暖阳和煦地照射在李家焉苍白的村碑上,一缕缕淡红色的云彩慵懒地浮游在空透的天空中。枣树脱光了浅黄色的衣服羞涩地站立在山坡坡上,几只绵羊低着头啃着淡绿色的干草。放眼望去,一片苍茫的空灵像是潜行的苦行僧一样孤独地爬行在赤裸的黄土梁上。唯一带着鲜艳颜色的山枣子,在陡峭的悬崖上随着偶尔起来的风入神地舞蹈。偶尔一只携着红得发亮的尖嘴老鹰,踅回在蔚蓝的天宇中,随即便抖动着暗灰色的翅膀发出一声长长的哀鸣,李家焉的初冬就显得更加的寂寞了。枣树干瘪的叶子窝在背风的沟岔里面,枯黄的莠草就迎着风和着山羊的咩咩声与枣树叶子探讨初冬的故事了。不算宽阔的坝田上,被收拾起来的玉米秆子一根挨着一根依偎在一起,像是坐落在高原上一个个颓败的城墙了望台,二三十步的间隔,就出现一个。猫呀狗呀的横行在玉米垛之间,这里俨然成了他们游戏的童话乐园。记忆深处的此情此景,在繁琐的城市生活中,却如此清晰而逼真地闪现在我的视线里。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后,我是那么决然地迈着欢愉的步伐走出李家焉,去盲目地寻找属于我向往我的地方。而如今,李家焉留在我心中的镜头,却要在苦楚地在记忆中努力地寻觅。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李家焉的印象,会随着我越来越远的方向变得模糊,变得恍然。而当我再一次看到鄂尔多斯高原上熟悉的带着它熟悉的味道时,又一次的陷入长久的思恋。

初冬的这个时候,是种植在背洼洼上的胡萝卜收获的季节了。我看见父亲娴熟地将生长在地上长的极其漂亮的胡萝卜拔出来放在箩筐就迅速地投入到拔下一个的循环动作中。粉红色的胡萝卜像一个个跳跃的活泼的精灵一样横七竖八地躺在用柠条编制的箩筐中,它们或许在高兴地感激父亲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寒流赶来之际将它们收回去。父亲吃力地拉着沉重的平车艰难地前行在狭窄的土路上,汗水顺着背心的模型在他衣服外渗透出来。父亲的脸,跟脖子红在了一起。我撅起屁股狠劲地推着平车。父亲粗粗的喘气声,跟谁家的犬吠融洽地交合在一起。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呀!

满载着胡萝卜的平车停靠在院落的时候,夕阳暧昧的暖色已经渐渐爬上光秃秃的山头了,各家各户的烟洞里袅袅娜娜地生起来一股股灰黄色的烟雾。李家焉瞬间就进入了短暂的热闹。孩子们穿上厚厚的袄子手中紧紧攒着向日葵秆子从东家跑到西家,又从山底驰腾在山头。漫山遍野无序的吼叫声在炊烟弥漫整个村子的时候响彻起来。孩子群中,一个脸蛋被冷风吹得通红的小男孩,手里却意志坚定地拄着向日葵秆子在向晚五光十色的余晖里朝着即将陨落的夕阳肃穆地致敬。这个小男孩,就是小时候我。我全然不顾家里将胡萝卜拉回去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娃娃军中,号令山野。有些时候,我们就驰骋在中过洋芋的田地里,两只眼睛像涂抹了光彩一样明亮且仔细地搜寻着遗落在洋芋蔓子中的洋芋,随后便生起一堆堆篝火,将洋芋放进去烧着吃。往往洋芋还没烧熟,旷野里就传来了杂乱的喊叫声,不是东家的喊孩子回去就是西家的。于是乎,立即将滚烫洋芋装在衣兜里,顺着随着山势修筑的梯田往下跳赶着回家。

母亲正坐在院落里拿着刀子将胡萝卜的根须一根一根削掉,父亲就蹲在门台上,埋着头吧嗒吧嗒地吸着味道难闻的旱烟。母亲见我回来,赶紧让父亲将锅里蒸的几块窝窝让给我吃,我能闻见,锅里又煮的是我最不喜欢吃的高粱米儿稀饭。母亲知道我不喜欢吃高粱稀饭,就将蒸的几块窝窝都给我吃。母亲要赶时间将堆在院子里的胡萝卜的根根须须都处理掉,还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状的长条腌制的。那时候,院落里的大白菜,也依着太阳的方向码放在宽条子石板上,一排排,一行行,像队列的兵种,在等待父母的检阅。等阳光将大白菜的水分吸收的看上去整个白菜萎靡不振奄奄一息时候,母亲就又要忙碌着腌制酸菜了。而为漫长的缺乏食物的冬天腌制几大黑翁酸菜跟胡萝卜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块盐。那个时候,父亲总要提前去10里路开外的镇子买一袋从镇川堡贩回来的大盐。我跟父亲在背洼洼阴潮的凹地里拔萝卜时,母亲就与妹妹在村西大槐树下的石碾上碾盐了。石碾在初冬是最忙碌的时候了,每家每户都要在其上面念大盐、黄豆、小米。石碾与村民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了,长期以来,石碾已经被勤劳的人们神化成白虎的象征。每每遇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怀着虔诚的心跪拜在烧着香的石碾前面,真诚地祈祷来年是个丰收年。石碾旁那棵硕大的大槐树,不晓得现今怎般模样?是否依然敬业地守候在石碾的身边。

而如今,父亲已经带着他没有完成的夙愿永远地离开了我,孤独地留守在那方属于他最终归宿的土坟里,任刺骨的寒风簌簌地从他的身边黯然地刮过。父亲的离世,像一根冰凉的马鞭一样,紧紧地催促着母亲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在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跟精神压力下,匆忙地为我赚取一笔笔天文数字的大学学费。而李家焉的记忆,也由此划上了一个沉重的不舍的句号,像是停靠在空明的天宇中的那轮悬挂在石碾旁老槐树枯梢上皎洁的明月,就在眼前却永远触摸不着……

我停靠在数百里之外初冬的鄂尔多斯高原,荒凉的北风像怒号的浪涛一样日夜扫荡着这个毗邻毛乌素沙漠的小城。我在从记忆中努力地搜索着关于李家焉的初冬的往事,往事却如同一个个清晰的真实的幻影,出现在我的枯燥的瞳孔里,显得那般无奈、苍茫、无助、落寞……

高原的散文3:贵阳,我高原的家

文/吴伊然

来贵阳已有四年,最让我留连忘返痴迷不已的是她夏日清凉的气候。

贵阳是一座高原之城,森林繁茂,湖泊众多,喀斯特地形明显。些许令人费解和欣然的可能是尽管她是一座高原城市,海拔高,但却有不少的江河、湖泊,这给她的景色与气候增色不少。

贵阳有我喜欢的东西很多,然而最为吸引我的还是她的清凉气候。

我喜欢旅游,贵阳的旅游景点不少。随便数数就有好几个,比如城区里的甲秀楼、黔灵公园,郊区中的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天河潭、红枫湖、修文阳明洞等等。这些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常游常新,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原生态印象。如果再结合高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那意境和感觉就会让你从中体悟到大自然的奇观和人生的道理。

我以为旅游景区还是原生态的好,大自然的智慧自成系统,无需加工。能够从她的天生丽质与原始状态中穿透时光的隧道读懂历史,读懂社会与自然的变迁,进而读懂人生、感悟世事。贵阳的旅游景区基本上都具备原生态这个条件。清澈的溪水,翠绿的群山,深蓝的湖泊,班驳的城墙,古朴的民居,浓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等都在其中萦绕,需要你去体会和领悟。

我相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旅游景区,但她们又都是不同的。我喜欢贵阳的景区,喜欢贵阳的生活方式,但她的清凉气候才是我深深痴爱的因素。

贵阳的天气很有规律性,晴晴雨雨交换更替。特别是夏天表现得更为明显,更是惹人喜爱。往往是夜里下雨白天晴好。因此,贵阳的夏日总是那么的清凉,让人喜爱不已。贵阳总体的气候特征大约是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一年四季以清凉为主调。说个大一点的话题就是,在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背景下,能在贵阳生活,享受她独特的自然馈赠,实在是一件令人欣慰和幸福的美事。

在贵阳生活的这些年中,我有两个暑期是在这里度过的。第一个暑期是因工作需要才留在贵阳过夏天,第二个暑期则是专门为了享受贵阳的清凉气候而选择留下来的。

我的家乡不在贵阳,同样是一座江南之城,却是热火朝天,夏日里骄阳似火,炙烤着人的身心。往往早晨才几点钟,天刚蒙蒙亮,泛着朝霞的太阳一跳出地平线,那阳光的热浪就席卷而来。在贵阳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去生活,面对那样的热浪是有些不适应和害怕的。中午的时候,地面是灰尘积满一地,车子过后灰尘满天。道路两旁的树叶早已成灰色状,走在大街上能感觉到从脚底水泥路里透过来的热度。于是每每此时就会跑回家去冲凉水澡,却不知那水也是温热的,往往是刚刚洗好,还没穿上衣服,汗水就已开始齐聚。跑到卧室去吹电风扇,一点用也没有,电风扇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刚开始时有一种错觉似乎还有点管用,时间一长就会发觉,其实有没有电风扇效果是一样的,汗滴涌流不止,觉得很是无所适从。躺在床上也不是,站着、坐着都不是。床虽然是凉席,睡在上面,一觉醒来仍会是满汗全身。因此,在第二个暑期里,我执意不回家,要专门在贵阳度一个清凉愉悦的假期。

贵阳的夏日真的很清凉,以前只是生活着、忙碌着,根本就不怎么去观察和体悟。直到有了比较以后才会更加地热爱这座高原城市。

贵阳的夏日夜雨不断,凉爽怡人。能让人好好地睡上一个安稳舒适的觉,不会让你再为热浪侵袭而烦躁不安。而白天往往又是晴好的天气,道路清洁干净,根本找不到下过雨的痕迹。白天的阳光其实并不热,贵阳之所以获得“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想必是因她是一座森林之城。贵阳的建筑和整座城市就好像是插在一片巨大的高原森林里。这种被森林的环绕不是一层一线的环绕,而是一片巨大的森林地带。贵阳的大地以绿为底色,偶尔点缀的蓝色是她的几大湖泊。仿佛一个穿着绿色外衣的民族姑娘,她那浅蓝色的眸子水精灵一般甚是迷人。

贵阳夏日的天空多是深蓝色和银白色相间。这种深蓝纯色是我很喜欢的颜色,印象中,仿佛我在小学时的课本上见过这样深蓝色的天空。这种蓝,蓝得高远,蓝得宽大,蓝得宁静,也有些许的忧郁,或许这正是我的性格所在,因而特别喜欢。她的白色是洁白的云朵,比银色的月光似乎更洁白清亮透明一些。总之,反正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那种如雪一样的纯白。这种蓝色与白色是很原始的,没有被污染过的痕迹,就好像一个质朴的孩童,心灵纯洁,信念执着。

在夏日暑假期间,好友曾来看望我。我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给好友指着天空中的深蓝和云朵的洁白,表达我的兴奋和喜爱,也是向好友炫耀我的这一发现。以前总是生活得太过于忙碌,没留心过自己生活的这片天空竟然是如此的美丽。而好友只是在旁边咯咯地灿然傻笑,仿佛我是那样的天真,那么的可爱,如此的小孩子、长不大。我想她是不会懂得我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的,也是不会懂得我对贵阳夏日的眷念与痴迷的。

贵阳夏日的溪水不紧不慢,一如既往。那微风袭来,水波粼粼,泛起层层小浪花荡漾而去,光是静静地看着就会使人陶醉,要是亲自去湖泊中泛舟,在水上行走,那种诗情画意般的感觉,简直不亲身体会是领悟不出来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得清楚的。你会发现自己积蓄了这么多年的文字,其实很苍白、很肤浅。大自然的深遂需要长久的领略,慢慢的体悟。走马观花地路过,根本就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只能遗憾感慨。

很幸运我生活在这座高原城市里,一年四季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种惬意的感觉,如微风一缕缕轻轻飘来,慢慢地沉醉下去。有时睡在草坪地上,往往醒时已是落日落幕,街上车水马龙,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恍若繁星点缀的夜空,美伦美换。

我喜欢贵阳,是因为她的宁静、休闲、清凉,这似乎是她的独有的特色。当然,贵阳不仅仅只这些,还有文雅、清秀、精致、古朴,但这些基本上也是每个城市都拥有的,还可能会更甚于贵阳。我就快要毕业了,我在想,毕业以后是否会继续留在贵阳。我考虑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留在贵阳工作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我喜欢贵阳不冷不热的气候,特别痴迷她的清凉夏日。四年来,我渐渐地发觉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已把贵阳当成了我高原的家。

贵阳的美丽、质朴、宁静、休闲、清凉,还有高原文化的性格都是我深深痴爱的。我想她不是最好的城市,但她却是我最为钟爱的城市。爱上一座城,就好比爱上一个人。一旦付诸感情,就会难舍难分。

贵阳已是我高原的家。

高原的散文4:高原人家

文/金燕

英子回来了,院子热腾起来,鸡们鸭们赶着热闹呱呱叫闹开来。

母亲没有出门迎接英子,坐在机子跟前,脚踏板踏得正欢。机子声穿过堂屋,传到院坝。母亲以她自己的方式欢迎女儿的到来。

机子是女儿留给她的,英子出门前把它交割给母亲,母亲原本是不会去动那转动的针线机子的,她都是用手功刺绣。

母亲天生一副刺绣高手,她绣出的蝴蝶歇在枝头上不飞不动,舞在空中神气十足,活灵活现,吹一口气便精灵一样翩翩自如了。

有人说,绣活过不得母亲的手,过了母亲的手,那蝴蝶想飞也飞不掉,想跑也跑不了。凡是认得母亲的人,都认得她的绣活,说母亲是绣龙腾龙,绣凤舞凤,特别是那双蝴蝶更是她的绝活,看家本领。

母亲成了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但能手归能手,绣活归绣活,母亲的蝴蝶从没飞出院子,更飞不出那高高的乌蒙山麓。

曾几何时,母亲也想过让那些蝴蝶飞得高些,再高些,远些再远些,但父亲的一双眼盯着她。父亲没有言语,手中的烟锅杆搕得老响老响,母亲没有言语,那些从心底冒升出来的念头,消退而去,没有在犯起,像乌蒙山上的雪凝冰封存积下来。

英子离开家乡后,常给家中捎来书信或饰品饰物,都是母亲喜爱的刺绣原形,栩栩如生的动物饰品,让母亲的思维泛动起来,带给母亲很多遐想,还有那些已经停歇封存的念头。

她的绣活多了几分灵动和期盼,英子知道母亲的内心活动和那份等待了许久顾盼了许久的期盼。

她在信中鼓励母亲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思路宽一点再宽一点,走出大山没准就在一步之遥。

这些是母亲把信拿到村支书家里,村支书告诉她的。支书的话,母亲或许听得懂一些,或许明白个大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山外的世界一定很大,山外的天空一定很宽阔,并且一定美丽。

母亲不再沉迷于围腰飘带,鞋垫荷包之类常见饰品饰物绣活及用品绣活,除了帮助别人嫁亲迎娶,她开始把绣活绣到片布上去,绣完一片叠一片,整齐的放在柜子里面。

英子一到家就发现了母亲的绣布片子,英子惊呆了,妈妈你简直太棒了,英子说。别太棒太棍了,妈妈听不懂,快说说,是什么让我的女儿如此兴奋高兴,这般喜出望外。你这些绣片,城里那些见了都算是小乌见大乌了,比都没法比,而那些包装在商品柜里价格是你想都不敢想,闻都未所闻的。

女儿的话又让母亲吃惊,又让母亲听不太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女儿欣赏她的绣片,女儿从大山外走来,大山外的人们欣赏她的绣活,她的绣活一定在山外面看好受欢迎。英子连连点头,母亲说的好母亲说的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见母女俩如此欣喜如此高兴,父亲格外谨慎,他探头探脑,蹑手蹑脚凑到跟前,愣眼一瞧,还真被那些蝴蝶花鸟镇住,却不言语,背着烟袋一本正经离开而去,头一次没有搕响烟锅杆。

母亲惊喜,英子惊叹,母女俩一串欢笑声飞出小院,飞过屋檐,飞到山脚跟前,在那里小歇一回,继续往前飞,一直到乌蒙山边上。

这次回来,英子带走二幅母亲的绣片,一幅是飞舞的蝴蝶,背景多了道彩虹,母亲说那彩虹是绣给牛郎织女的鹊桥,让这头的梁山伯和那头的祝英台也像织女一样和牛郎会个面谈谈心,交换一年相思之苦,见面之甜。

再一幅是停歇枝头的蝴蝶,寓意十分简单,就是苦守枝头的一种等待,一份期盼,一份渴求,这是母亲心灵的真实写照,也是村子里众多妇女姐妹的心境心思。

她们在母亲的带动感召下,个个丢下锄头,拿起针线开始学绣学做绣片。

英子带走母亲的绣画后,没有拿去商场,尽管她知道那将会是不少的价格,不少的价值。她直接带到乡土文博览销会,览销商个个青睐有加,观赏有余,观众个个竖起大姆指,纷纷大宗定货,要订单,问英子有多少货可供,能有多少要多少。

英子成了展销会的人物焦点,在团团围住的人群里,她不知该夸母亲的刺绣好,还是该说山里那群握有众多刺绣绝活绝技山里女人的好,而她们正是一群揣着宝贝找饭吃的靠山吃山的山里女人。

英子把这一消息带回村子时,这回村子的沸腾到了热点,人们燃起篝火,踩踏舞跳了三天三夜。

篝火燃尽了,人们的热情毫无减退,村支书把妇女们召集拢来,召开会议,决定组建妇女刺绣组,让母亲担任组长,让规模化刺绣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让母亲和她的伙伴们的蝶蝴飞出山野,飞进城市的家家户户。

这回,父亲放下了跟随他数十个年头的烟锅袋,嘴角也轻轻挑挑挑扬上嘴角,细心不细心的人们还发现父亲不知何时偷偷丢掉了装束,头上的大圆包布,变成了平顶帽,用来遮风挡雨的羊毛披毡变成了厚实的茄克衫。

英子可高兴了,抱紧父亲母亲,叫城里跟来的小伙赶快按下快门,把这一刻喜悦留住,把这份热望定格,好让它永久保存下来,做为一份礼物,送给别人也送给自己。

更值得欣喜的是,父亲喜爱上科学化规范种植,大张旗鼓地改变传统种植方法,搞起宽带农作,营养坨种植,选用优良品种,密植抗倒伏的良种良法。加上合理施用化肥,收成翻了番,收入增了倍,看着初见成效的良好收益,父亲心里盘算,照此方法,明年拿个收成收益双丰收不成问题。

父亲尝到了改变种植结构的甜头,他决定,在粮食基础上,搞一些经济作物规范化种植,大棚蔬菜,果蔬鲜品,反季节,反常规栽种一应配套,让各个时令果鲜蔬菜充斥到人们的四季餐桌。

父亲成功了,他不再是早出晚归,汗流浃背,眼巴巴盼望着一年收入的庄稼汉,他开始捣弄计算机,用数字看收成变化,凭数字看来年种植量和下季下月销售收入,甚至到电脑前看信息确定种植面销售基础。

这是父亲的世界,也是山里的世界。如今这一世界已经打破,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梁便是条条乡村公路和山里人沉积了多年的内心那份热望。

此刻的英子正走在城市宽阔的大路上,闪烁的霓虹灯韵味十足的KTV包房好像已隐退到城市边缘,退居城市二线。时尚走秀,各种各类的时装秀、发布会摆到了城市正前厅。走进了百姓生活,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焦点,成了城市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英子也不例外,她在谈论的闲余之外,更多的是关注到家乡的面貌,家乡人的生活状态。何时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谈论时装,特色菜肴,到娱乐场所享受一番,到高楼大厦跟前留个影,拍个照,吃上一顿美味佳肴,享受一回人生乐趣。这样,才不枉此生,不枉努力奋斗的结果。

但英子认为这样的时日不会太遥远,也不会太长,她对前景这般看好的底气来源于母亲的一双灵巧的手,善良的心态和她的聪明与智慧,还有父亲的执着、坚定和内心迸发的一腔热忱。

英子在心里说,就让这一天早日到来吧,它一定会来到的。

高原的散文5:在格尔木听花儿

文/徐樾

在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南缘,巍巍昆仑山下,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被人们誉为聚宝盆里的一颗明珠,这就是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前不久,我去格尔木旅游,那里令人心醉的景观很多,有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有神奇壮观的察尔汗盐湖、有英雄史诗般的胡杨林……最叫人流连的是在昆仑广场听“花儿”。

格尔木城中有个昆仑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圈房子,有卖服装的,有卖食品的,人气最旺、最闹猛的当数开茶馆的。这里的茶馆有七八家,门口的高音喇叭高分贝地直播着“花儿”的演唱。这“花儿”把人的心挠得直痒痒。

“花儿”是西北的民歌,就像我们江南一带的山歌。论题材,有歌颂生活的,有讴歌自然风光的,有表达爱情的,尤以爱情题材为最。其表现手法可分叙事和抒情两种。“花儿”有很强的随机性,可现场抓词,信口演唱。

这里的茶馆都有“花儿”的表演。五六个演员,一台电子琴是全部的家当。演员基本男女对等,一专多能。既能唱,也能弹,轮着换。歌手身穿藏服,或是西服,透出从容和随意。

“花儿”以往在草原、山林或是舞台演唱,把它移植到茶馆,别有情致。人们只需花上五块钱,买碗“三泡台”或一杯绿茶便可入座。边喝茶,边听“花儿”。让身心放松愉悦,让精神饱享一顿民间艺术的盛餐大宴。

“花儿”多以“哎——咳——哟——”感叹语开头。这声高亢激越,又拖得很长。深邃而悠远,有显摆,卖弄之意。这就是花儿的特色,也是人们的需要。这歌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一首歌通常要唱十分钟,有的歌时间更长些。歌声如春风,摩挲着人们期盼的脸庞;歌声如清泉,流过人们渴求的心胸。歌声中,人们忘我而陶醉。有人摇头晃脑,痴迷沉醉;有人拍腿应和,小声哼唱;有人闭目沉思,如在梦乡。一曲唱罢,人们反响热烈。一时间是掌声、笑声、口哨声、叫好声响成一片。这阵阵欢快的声浪,仿佛要掀了房顶一样。如果你欣赏哪位歌手,可送上十元钱和一条洁白的哈达,表达崇高的敬意。这是民间最实惠、最质朴的物质奖励。歌手则使尽浑身解数,回报观众。事实上,年轻貌美歌手的所得,当然更为丰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观念,人类基本是一致的。

这里达官不来,显贵不到,纯粹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天堂。在这里,你可正襟危坐,可倚着,可躺着,也可跷着二郎腿,随意。当然也可交头接耳,随意品评。高兴之际,可以放肆地大笑。在这里碰到知己,可以三三五五地喝酒,吆五喝六地划拳。其间挎着竹篮的小贩穿梭往来,兜售着各类零食。

花儿可独唱,可对唱。若有兴致,亦可登台互动。最有趣的是个少年与女歌手的互动对唱。一时间,尕妹声声唱,阿哥阵阵和。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有调侃,有煽情,气氛轻松,情趣热烈,不时惹得哄堂大笑。

其后少年情绪高涨,“渐入佳境”,唱曰:“尕妹两眼水汪汪,一对酒窝赛蜜糖。有心上前啃一口,怕妹骂哥是色郎。”女歌手假嗔回敬道:“阿哥说话太荒唐,一心想学花心郎。要想撒野回家去,放胆先啃你的娘。”类似这样的互动很多,也最受欢迎。这就像大厨在歌中加放了麻油与味精一样,虽有点放纵,却不算出格。孔子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对乐与哀的一个规范。

高原的散文6:槐花香

文/秦延安

就在大家都为高原上一泻千里的绿海所陶醉时,槐树却悄无声息地吹起了小喇叭,那一簇簇雪白的米花盛开在蓊郁的枝头,使得空气中弥散着纤纤而淡远的甜蜜,招引得蝶飞蜂舞,让沉寂的荒原变得分外热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野槐花始盛开。这一片高原上的槐香,持久而弥远,氤氲去了高原上一冬的寒冷与孤寂。

其实不仅是西北高原,故乡的河沟岸畔也满是槐树。记得在那段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槐花曾是村人的最爱。为了能捋到槐花,我和小伙伴们顺着河沟,满崖畔地搜寻着槐花。虽然那一串串喷香的花被细小如针的刺包围着,挂得老高,但我们仍是毫无顾忌地攀到树上去折,用钩子钩,那一坨一坨的槐花便束手就擒。虽然有时连花和枝一起折下,但这并不影响槐树的生长,第二年它仍会长出新枝开出绚烂的花。捋下的槐花我们先是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吃得有点狼吞虎咽,待吃饱了肚子,然后再往篮子里捋,即使偶尔被那淘气的小刺扎破手指,也只是用嘴抿一下手指,又继续捋摘。不一会儿,便是满篮子的雪白与芳香。

看似普通的槐花,在母亲们的手下却能变出多种美食。或是用开水烫一下做馅包饺子,或是用开水焯过用油清炒成碎玉一样的槐花菜,或是洗净捋干拌上面粉蒸成槐花饭,或是和鸡蛋打在一起做成香喷喷的槐花煎蛋,还有槐花糕、槐花汤等多种做法。每一道美食都色香味俱佳,让我们在清苦的岁月里吃出了甘甜的芳香。

除了用做美食外,母亲们还会将槐花放在热锅里炒成深黄色的槐花茶,以备暑天清肝泻火,清热凉血。对于槐花治疗便血、尿血、颈淋巴结核等疾病的药效,《日华子本草》《医林纂要》《本草纲目》等药典都有记述。

高原的散文7:高原之夜

文/廉涛

从玉树回西宁,过了河卡镇就是一路坦途了,最多再有3个小时就可以到西宁市郊。

2007年9月15日,在玉树慰问完参建玉树机场的同事,我们一大早从玉树出发返回西宁,一路经通天河、翻巴颜喀拉山、过野牛沟,奇山异水、奇风异景美不胜收。激动中,我信笔写下了“长空蓝蓝、白云淡淡、雪山皑皑、牧场青青、湖水莹莹、牛羊群群、心灵空空、长路漫漫”的字句……

行至河卡山脚下时已是下午6点左右了,司机老李告诉我翻过前面的河卡山,再有半小时就到河卡镇了。说着便将车向山上开去(坡度约有60度),我忙问:“怎么不走大路呢?”老李说:“前面在修路,不好走,得绕路。”看着眼前如此陡峭的山,我急问:“这怎么能上的去呢?”老李笑着说:“大家来回都这么走,没事,有四驱呢!”说话间,车已开到了半山腰。我的心跳越来越急促,拳头都攥出汗来了。就在这时,我闻到一股焦糊味,问老李怎么办,老李说:“现在不能停,再坚持一会儿就到山顶了。”心惊肉跳中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我长出了一口气,连忙让老李打开车盖,果然出了问题,但原因老李一时无法弄清,我问:“能坚持到河卡不?” 老李说:“问题不大。”就这样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河卡镇,找来修车铺的小伙子看个究竟,小伙子看了半天说:“还是把车推到车铺仔细看看吧。”我们只好推了一里多路把车推到了车铺,几个师傅开始上下左右车前车后忙碌起来。眼看天渐渐暗了下来,我催问师傅:“怎么样?能修好不?”几个师傅几乎同时摇着头说:“这车没见过,修不了。”我傻眼了,连忙问师傅:“慢慢开着能坚持到西宁不?”师傅说:“小心开着差不多吧!”我心想,这还有300多公里的路,万一车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该怎么办呢?便让老李打电话告诉西宁的同事,我们一边开车慢慢往西宁走着,一边请他们派车来迎我们。

车开出河卡镇约30多公里,彻底熄火走不动了,想打电话告诉西宁的同事我们所处的位置,发现没有信号。想返回河卡镇,但回去的路是大上坡,几十公里的路车子怎么能推得动呢?我们只好原地等待西宁同事的救援。这时天已黑定,高原越来越静,只有车辆在我们身边疾驰而过,大都是从玉树回西宁的大型工程机械车。老李开始给我们讲夜幕下的草原一件件神秘的故事,偶然会听到刺耳的狼嚎声,身处这呼天不灵呼地不应的大漠之地,我不由得不寒而栗。

已是晚上10点多了,还不见救援的车辆,我决定拦一辆车让一名同事随车到共和镇(距我们所在的位置约30多公里)给西宁的同事打个电话。我们同行的5人站在路旁一次一次的招手,但没有一辆车停下来,甚至连车速都不减。是啊!在这夜深人静的荒漠之地,谁敢在这停车呢?何况又有这么多人在挡车。于是我叫其他人上车,心想自己身材矮小,由自己一个人挡车也许会好些。果然,不一会儿,一辆大车从我身边驶过五六十米停了下来,我兴奋极了,赶忙跑向大车,只见师傅下车后手里拿着一根铁棍,谨慎地问我出了什么事,我赶忙递上早已准备好的证件,请他帮忙修车,师傅走近一看,摇了摇头说:“这车没见过,修不了。”我急忙说:“能不能捎我们一个人到共和?”师傅连连摆手,头也不回地大步走了。

虽是九月,但这时的高原之夜温度已近零度。我不甘心,穿上大衣,继续在路边向回西宁的车辆招手,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车辆越来越少,开的也越来越快,有的甚或看见我招手还加快了速度。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辆小车慢慢停在了我的身边,我急忙递上证件,说明缘由,师傅仔细看了证件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我,问是我跟着一块去共和吗,我说:“我得在这看着故障车,让同事去。”这时,几个同事都走了过来,我指着同事小骆说:“让他跟你们一块去。”司机一看有点迟疑了(因为我的同事长的人高马大),但迟疑片刻还是勉强答应了。我一看,小车副驾驶上坐着一位先生,后座上还睡着一个小女孩。我交代小骆打完电话立刻挡车返回,并连连向师傅道谢,小车瞬间消失在黑夜里……

时针已经指向凌晨一点,按时间计算小骆早应返回了,可是去共和的小骆却渺无踪影。我开始为小骆的安全忐忑不安,后悔怎么没看清小车的牌号,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再说,小骆身上还装着上万块钱的差旅费呢!我越想越怕,越想越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我和同事分析着各种可能,祈福小骆早点平安返回……

无奈间,大伙又开始分析车辆故障的原因,老李认定是水箱的问题,说是加些水也许会好起来……我们只好听老李的,开始找水。环顾四周,茫茫草原一片漆黑,到哪里去找水呢?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不知谁说了一声:“路基下方发亮的地方应该是水吧?”大伙一想有道理,可是不知水的深浅,且路面要高出两边的草场十几米,路基下方还有牧民们为保护草场架设的铁丝围栏,不好下手,我们只好手拉着手组成人梯心惊胆战地慢慢接近“发亮”的地方,好不容易舀了半桶水传递上来,但水箱加水之后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大家只好继续等待……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还没有各方的消息,我在公路上焦急地来回走着,向西宁方向痴痴地望着,心愈加惴惴不安了……在这毫无音讯与世隔绝的时空里,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讯是何等的重要、什么叫“望穿秋水”……

月儿圆圆,繁星点点,静夜沉沉,万籁寂寂。就在我们被饥饿、寒冷、忧心煎熬之时,一束灯光忽明忽暗的由西宁方向逐渐向我们靠近,我忙问大家:“这灯光是大车灯还是小车灯”,大伙看了半天说:“好像是小车灯”,我说:“如果没猜错,应该是接我们的”。我这么一说,大伙一下子兴奋起来。过了约半小时,果然车辆缓缓地停在了我们的面前,当小骆和西宁的同事走下车的那一刻,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大伙二话没说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了带来的肉夹馍。拖车还没有到,西宁的同事让我们坐小车先回西宁,我说还是拖着故障车一起回心里踏实……

后半夜的高原气温已是零下十几度了,实在冷的受不了,我们只好拔下路基下草场围栏的木桩,浇上汽油生火取暖……等拖车来到,拖好故障车回到西宁,已是凌晨六点多了,在同事的床上打了个盹,擦了把脸,我便急匆匆登上7:15回西安的早班飞机。

这一夜,叫我终生难忘……

高原的散文8:我的高原我的家

文/杨全富

一座座高山,千千万万座连接在一起,就像是跳锅庄舞的绒民且歌且舞,将横断山脉绵延成浑然天成的整体。

登主峰,才能领略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妙感悟。

站在山巅,我虔诚的膜拜,放眼四方,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谢上苍的眷顾,在沧海桑田之后不经意间行笔狂舞,点缀了这一副惊世之作!

辽阔的高原也因为有了山的巍峨而愈加的雄壮,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因山的雄壮而粗旷,造就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康巴人!

沧海桑田,风雨兼程,岁月悠悠,见证着世纪的变迁。

高山峡谷中的古老部落,在历史的磨练中历经斗转星移和海枯石烂,演绎着亘古不变的故事!

在一片片巨石垒成的山脚下,我翻看着这一页页无字天书,就像是打开远古神话遗着,看到了阿米郭尔东消灭恶魔的豪迈壮举!

在大渡河畔,我侧耳倾听,那澎湃的激流撞击两岸奏响着激越的鼓点,使人回想红军在绒地挥师北上金戈铁马的壮举。

遥想当年,太平军石达开却因万丈悬崖无路可行而败北渡河边,一杯黄土埋忠魂!

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屏障,就是一首首传世的诗章!

清清小溪

只有走上高原,你才会有诗意般的心情。

只有久居高原,才能领悟小溪如诗的真谛,领悟诗意的最高境界。

在高山峡谷中,淙淙的溪流蜿蜒流淌,折射出美妙的诗句,犹如山风清凉、幽香而又如烟如缕。

漫步小溪边,卵石突兀水间,鱼翔其间,幻化为我心底丰满的词汇。

面对如此高原,我不禁思绪如潮涌——

山以雄奇伟岸而见美,水则以柔美婀娜而见长!这样的山傍依着这样的水而存,这样的水凭借这样山势而源远流长!

那些从山间自由落下的流水啊,如玉珠滚落玉盘之中,在光影的折射下飞花溅玉,晶莹而剔透,腾起一片片白色的雾气,霎时间彩虹横亘,满是绿野仙踪!

伸手间那颗颗玉珠滴落掌心间,溅起更多玉珠消散空中!

那蜿蜒流淌的溪流哟,时时滋润游子的心境,时时牵动游子的心弦!

绿野丛林

溪流、山崖和绿林组成高原不可或缺的美景。

清清的溪流滋润着高原,宛如肌肤里流淌的血液,而那些丛生的绿树,就是祖辈身体上的毛发。绿茵簇簇,昭示生命的健康和蓬勃!

树连着树,终归于成为了一望无垠的树林。那一棵棵挺拔傲立的树,在冰雪交加的高原上尽情的绽放生命,那可是一个个生命的精灵,谱写出雄壮的诗篇!

哪怕是悬崖峭壁上孤零零的一棵,站立在风雨中,依然不屈不挠,挺直了脊梁迎接岁月的洗礼和磨难!

站在高原,脚踏高原,心怀高原,拥抱高原,皆因心底的某种信念,那或许是剪不断的思念,又或许是绿水悠悠、青山不老——

在高原这块坚强之地,那些树以特定的姿势,在朝阳中舒展心情,在晚霞中收获希望!

藏寨寻踪

梦中,我曾千百度看到那些零落的村落。

我只想在那些布满烟尘、斑驳的石屋旁,还有那些充满鸡鸣狗吠的藏寨中寻觅儿时的记忆。

就让我的思念,站成村外那颗千年的钻天杨树,去呵护以我为庇护所的鸟雀。

满树的叶片,在春风的吹拂下啦啦歌唱,即使秋日里晨霜的磨砺,秋风的肆虐,那飘飘的落叶,也在展示着生命的魄力,年年岁岁!

怀抱中的喜鹊,依然叽叽喳喳喧嚣不停,为我亲亲的故乡人,捎去如潮的思念!

远离故乡的山山水水,我只想赶着那头老黄牛,走上那条泥泞之路,陪伴我走出梦境,顽强的走进现实之中!

高原的散文9:高原湖泊

文/周荣新

你是水平如镜的,轻轻掠过飞鸟的踪影,梳洗过白云轻盈的身姿,也把朝晖与晚霞铺展成无数耀眼的金箔。是风,吹皱了你的容颜,扰乱了你的平静,先是让水滴相互猜疑谁该在上谁应在下喋喋不休,再是互相动手你推我挤喧嚣争吵,最后狂暴愤怒大打出手吼声震天,而风这妖魔,又来推波助澜,借助浪涛摧舟毁楫,猛烈拍击湖岸——是暴雨,平息了湖水的怒潮。

岸边的杜鹃花飘落水面,微毒的花瓣一年一度醉晕了湖里的游鱼。泣血的杜鹃早就在岸上的树林里一声紧接一声警告,可惜,鱼鸟音信不通,贪馋的鱼儿不放过落在嘴边的食物,贪吃了杜鹃花瓣,一个个鱼腹朝上,醉晕过去。此时的黑熊扑通、扑通跳进水里,以一条条醉鱼解馋,弥补整个冬眠期的缺失,吃多了醉鱼,也醉倒在湖岸。而猎人呢,是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潜伏起来,端起了单筒、双筒猎枪?

五月的蓝藻如绿莹莹的面粉铺满湖面,三五头水牛侧卧俯卧湖边水中,一动不动,如往常它们躺进青草地,睡在阳光下。任不远处划船、撒网掀起微波,它们不改慵懒惬意。

十月的秋叶金黄深红,风一吹,森林萧萧,天高云淡,满天满地是红叶纷飞的题诗。枝头果实熟了,红红的似玛瑙,黑黑的像核桃,黄黄的赛柠檬,松鼠忙着备冬,上蹿下跳,手抓嘴啃,滴沥塔拉散落一地果实,便利了树下一只母猪,率领她的一群七八只野猪仔,急慌慌乱嚷嚷遍地拱食,吵闹得长尾锦鸡扑腾腾远走高飞而去。

而天地萧瑟的冬季,老牛安卧夕阳,公鸡正午打鸣草垛,休闲下来的村庄,犁耙高挂,辣椒、玉米串垂悬窗棂,正忙着婚丧嫁娶,三弦、葫芦笙,竹笛还是锣鼓,或喜庆或号丧,惊飞了秃枝或绿叶间探头探脑、不明事理的麻雀。

湖岸上,原先只有土生土长的树木、青草、野花、蘑菇,原先也只有自生自灭或葬身他者之腹的野生动物,它们曾相安无事,它们曾打闹,它们也曾血腥杀戮,但不改天蓝山清水秀。自从来了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两脚动物,先是猎杀林中大大小小的飞禽走兽,再是捕杀湖中胖胖瘦瘦的鱼虾,再后砍净了周围的树木荒草修建住房或做柴煮饭烤火,还要乱恳荒坡种植那点点救命的低产苦荞、土豆充饥果腹——暴雨一来,泥石流就汹涌下山,滑坡塌方威胁着活着的村庄、死了的坟山了……

村庄垒起了自以为坚固,能抗泥石流、洪灾的钢筋水泥洋房。

村里遍用现代的洗衣粉、洗头液、洗碗液,田地里遍施化肥、农药、地膜,到处遗弃着玻璃瓶、塑料袋、塑料制品,风一吹,水一冲,一股脑儿跑进湖里,于是,水浑了,水脏了,水臭了,水落了,鱼类骤减,黑熊、麂子、灰兔等野生动物灭迹,大雁、天鹅等珍稀动物绝种,成了后人图片上方能寻觅的现代传说。

好在,有人醒得早,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一道号令,建设五大文明,于是,湖边的工厂搬迁,岸边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周围的生态便逐年得到修复——在花费了一笔笔巨资后。

高原的散文10:古道寒梅

文/李智红

在滇西大高原的深处,在我那万树森森,千山凝翠的故乡永平,无论田野间,村道旁,山岗上,到处可见有一株株的高龄古树在生长着,在茂盛着。古朴的造型,老辣的枝叶,无不渗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久远。

古树的种类,也极为丰富,有古榕、古樟、古银杏、古丹桂、古槐、古桑、古杉木,都是成百上千岁的年纪。令人敬重油生,暗发思古幽情。

在故乡永平,百年以上的古树数不胜数,形成了一个深远厚重的古树群落。不过,由于故乡地处蛮荒,山偏水遥,自古就是边关寂地,因而古往今来的名流骚客们,多把滇西视为生命的畏途,这些生长于弃土废关之上的古树们,自然就没有中原大地上的那些古树名木们的幸运与福份,能够蒙皇封,受碑铭,承名人题咏,得雅士附韵,因此而得以名播四海,成为名树,成为古迹。

故乡的这些古树们,枯荣自便,生死随缘,散淡于天地之间,古迈于边关寂地,无人歌咏,无典载录,自然少去了那种悠久凝重的历史文化的沉浸与附会,积淀和渲染。所以,在我的故乡滇西,古树虽众,但可圈可点的并不多见。好在世代与这些古树比邻而居,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故乡人并不在乎这些。

千百年来,故乡人总是把每一株古树都视为是吉祥的图腾,是兴旺的象征,是拜谒历史的信物,是护卫家园的屏障。

在故乡人看来,每一株古树都维系着大地的血脉,每一片绿荫都关乎着种族的兴衰。有古树庇护的土地,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有古树蓬勃的山岗,才能扎牢生存的根基。

故乡人敬重古树,也很懂得爱护古树。故乡人把每一株古树都看得极为庄严,极为神圣,说那是历史,是祖宗留下的遗产。故乡人认祖归宗均以古树为记,那些古树也便因而有了姓氏,有了后主,有了精心的呵护,有了虔诚的膜拜与供奉。

故乡人对古树的敬重,来自于血脉深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尘缘。象是一种宿命的情结,一种潜移默化的秉性。

我也和所有的故乡人一样,对每一棵古树都满怀着深深的敬重。不过,最早让我萌生敬重之情的古树,却是一棵栽种于元代中叶,生长在穿越过我故乡的那条及其有名的西南丝绸古道边的梅树。

在我的故乡,古树虽多但名木稀少,只有这株元梅是众多古树中唯独一棵有确切的碑文典籍记载,并且已被专家学者考证认定了的,迄今为止在我的故乡所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树。因为这株古梅与元代一位著名的游方僧人有些干系,且与明代著名的学者杨慎也有着极深厚的渊源,自然受到了故乡人格外的礼遇和敬重。

古梅所在的普照寺,现在是一所名叫“花桥”的村级小学。出身乡绅世家的小学校长很有眼光,知道古梅是老祖宗留给后代儿孙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出于对故乡悠久历史的尊崇和敬重,仅有初中文化的小学校长在没有任何部门敦促的前提下,自发组织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给古梅筑起了一圈半腰高的护墙,并且经常为古梅培上新土,修剪枯枝病杆,使得这棵始种于元代的,濒临垂死的古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尽管古梅由于年岁太大,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风雨,已显现出一付老态龙钟的垂暮之像。但在小学校师生的精心照料下,每年的春天,它抖擞豪迈的铜枝铁杆,依然会爆吐出点点鲜活的新芽。仲夏季节,它巨大的树冠,依然会生机勃发绿影婆娑,像一支碧色的火炬,绿焰灼灼,清气袭人。寒冬腊月,它更是满树繁花似雪,暗香浮动,蔚为壮观。

它老而不朽,古而不迂,傲而不孤,媚而不俗。论风骨、论精气、论性情、论神韵,均远非一般古梅可以匹敌,可以比拟。它那古老的枝杆里涌流着、奔腾着的,旺盛而悠远的生命活力,着实令人感奋,令人钦佩。

我无意去考究当年那个栽种梅树的人是贩运丝绸的商贾,还是出家清修的僧尼。我永远满怀敬重的,是古梅那副阅尽天荒地老,历经世纪沧桑的凝重与厚实。它那盘曲的树杆,那古迈的皱褶,永远在警示着我:什么叫久远?什么是永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