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信仰的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信仰的散文1:信仰下的生活

文/清风旷野同行

我不敢确定这是否和信仰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并不证明印度国民就一定比中国人有信仰。然而行走在印度,总有着某种的不同。就说鸟吧,中国天天宣传保护鸟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可鸟却一天天减少。秋日登紫金山,若大的树林树木不可谓不多,却难找到一只鸟的踪影,闻到一声鸟的语音。或曰环境污染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曾记得鸟语花香的年代,然而捕捉、枪打比比皆是,皆为口腹之欲。至于今天,除了口腹之外,更不必说农作物药物用量之高,鸟能生存下来不是“五毒不入”,就是纯粹凭运气活下来。

印度似乎还处在早期的农耕时期,恐怕地里的害虫也没那么多,用不着下那么重的农药,那一片片广袤的土地还是鸟类和动物们的天堂。更重要的是印度人视鸟为一种生命,甚至把乌鸦视为神物,绝不像咱中国人随时随地上餐桌,乌鸦和猫头鹰在印度遍地都是。德里有一座全首都的垃圾场,垃圾如山,汽车运送垃圾需如盘山公路一般盘旋而上。这垃圾山是乌鸦和猫头鹰的天堂,它们时下升起,时而降落,起飞遮天敝日,落下一片漆黑,刹是壮观。我想那里的垃圾中绝不含大量有害物质,否则鸟类早就乌乎哀哉。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遍地是鸟,不避人群,就在车下,地上,甚至就停在你的脚边,自由自在觅食和喝水,没人太在意它们,它们活得轻松而愉快。在AGRA红堡,到处扑腾着鹦鹉,城垛的墙洞是它们天然的家园,成片成片欢快的歌唱,与前来观光的与人流融为一体。

不仅是鸟类,动物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宾馆的草坪、公园的路边,还是嘈杂的马路上,通常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松鼠窜来窜去,在AGRA古镇的住宅上面,四处奔跑的猴子,他们没有动物园,小镇就是它们的家,它们和镇上的居民生活在一起。它们经常偷居民家的食物和东西,但没有人对此怀恨在胸,它们每天都在住户的墙头翻来跳去,自由行走,吃东西,晒太阳。没有人想到要宰杀它们,用它们来下酒。国人看到一只美丽的孔雀,首先想到的不是孔雀之美,而是把它们杀了下酒,肯定是不错的美味呀!牛,再普遍不过,但却被印度人视为神物,不仅不能食用,而且对它们要充满敬意。不管黄牛水牛可以在所有的公共场所,哪怕是十分拥挤的公路和街头,任意徜徉,在AGRA古镇,如果一条牛躺在路中央,所有的车辆和行人都得从旁边绕行。在恒河的支流,放眼望去,河中躺满了成片成片的水牛,它们不仅在河中自由嬉戏,而且与当地居民共享阴凉,在路边树林,一边是躺着的水牛,一边是纳凉的木板床或者小帐房,各做各的事情,彼此互不介意,自得其乐。

再说吃,在印度好像不需要担心什么地沟油,也不用担心农药残留,大都是纯天然的食料,有的甚至不需要加调味品。咖喱是最常见的天然佐料,除此,只是将一些食料捣烂重组,必需的佐料也是天然的食材制成,不含各类添加剂,所以只需放点盐就是十分的美味。

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每天都要祷告,宗教让印度人具有不同的信仰,信仰产生了敬畏。他们遵循信仰宗义,不轻意破坏,不轻意越过雷池,因为他们知道,那样意味着背叛和内心的分裂,由此产生道德约束和内心强大的自律力量。在印度不是每个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自律,但大多数人的信仰形成了一个民族性格特征。

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富裕,但商品经济,特别是金钱的力量让社会失去平衡,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发生了倾斜。信仰在金钱的魔杖下渐渐变得模糊,导致中国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发生什么事都不奇怪,因为越来越少的人拥有信仰,做什么事都失去了边界,感觉世界上什么都可以丢弃,唯有钱才是实在可靠的。一个什么都可以破坏,什么都可以不屑一顾的民族,如何能善待自身?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得以持续发展?

鸟远离了我们,所以我们因听不到鸟鸣而倍感孤独,动物远离我们,所以我们看到一只雪豹觅食而欣喜若狂。一只猫被疯狂蹂躏,一个孩童被数次碾轧,我们慌乱又大惊失色。果子狸并没阻止好食“野味”的漫延,除了我们自己的恐怖外,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产生敬畏!

所以,行走在印度,让我们感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做该做的,不该做的绝不做,克制欲望,绝不为金钱摒弃人性中最宝贵的良知,而物质生活可以不丰富,环境可以原生态,但世界可以不要“诺亚方舟”.

不知在信仰下生活的人们能够坚持多久。

关于信仰的散文2:家是一种信仰

文/郭华悦

每趟回去过年,返城前,总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细想回去的这几天,其实跟平日城里的生活,并没太大区别。每年回去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回去后,难免要走走亲戚。三大姑六大姨的,每户串一串,说些客套话,寒暄一番。周而复始,直至过年,然后返城。

吃的呢?其实反倒不如平日。平时,大鱼大肉吃惯了,总觉得过于油腻。到了老家,反倒喜欢尝点清淡的家乡小菜。这么一来,在外人眼里,三餐的标准反而下降了。虽然母亲准备了一大堆过年的美食,但对于我来说,却已经没了吸引力。

至于住处,老家的房子已经有些老旧了。也曾对母亲提过,是不是把房子翻新,费用由儿女们来出?可母亲,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母亲说,翻新了干啥呢?你们一年就回来住几天,没几年,还不是又旧了?至于我,人老了,恋旧,反倒喜欢老房子。

说起来,衣食住行,没一样胜过平日里的生活。可人,反倒觉得有精神了。回城前,在电话里和朋友说起这事儿。朋友说,简单呗,每个人心里的家,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片土地,一群乡亲。家,还是一种血缘和亲情。你回到的,不仅仅是家里的房子,更是一种有归属感的环境。

细细一想,可不就是这样?我们所说的回家,尽管也有地理上的含义,从一处到另一处;但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含义,从异乡到家乡。回到一种特定的熟悉的氛围里,我们收获的是归属感和认同感。一年的辛劳和汗水,都因此而得到了慰藉。所以,“家”就成了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离家再远,也难以隔断游子们的思想之情。只因为,“家”不仅存在于地理上,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回家,是距离的迁移,也是心灵的归属。

家,是一种信仰,一种能给我们精神力量的信仰。

关于信仰的散文3:信仰与绝唱

文/龚彦欣

已经是深夜了,你独自彷徨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牢,透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月。几处乌云压着身子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了每个角落,包括你那件破旧的长衫……

你拖着泛着铁锈的脚镣,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由几块砖堆起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寂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你的命运!日出之前,你必须做出选择。要么以死明志: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诠释自己的清白;要么苟且偷生:当然是有条件的活,你将忍受“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的奇耻大辱,铮铮铁汉从此变得残缺不全,带着世人的白眼,在破败的官邸中度过未来无数凄清的长夜……

你无法遏制心中腾升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颤颤时;当李陵一瞬间从英雄被定为叛徒时……你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创伤。

然而你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于你的《史记》。也许是记录历史的那份职责、那份信仰让你知道:历史必须有真相!你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一死以明其志,而你不怕死,但你却不能死,你选择抛弃尊严,在孤独与痛苦中苟且地活。你还牢记着父亲临终前,用颤抖的手,指着案上的书哽咽,那忧怨希冀的眼神让你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使命。你不曾忘记心中那未完成的梦想——属于大汉的史书;属于中华的史书。于是,你以信仰为支点,屈辱的活——只为中华史书!

有诗人说:“真正的信仰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了《史记》发黄的纸页……你的信仰成就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关于信仰的散文4:幸福在哪里(七)

文/立人

第七天:信仰

今天是2020年8月19日,"如果说生活、家庭、亲友、事业、理想、信仰是个人成长的金字塔,那么生活显然就是基础,是一个人生存成长的保障,而信仰就是塔尖,是这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生是客观的
活是主观的
是生决定了活
还是活改变了生
怎样的活法
造就出人生的又一个新高

时间是客观的
信仰是主观的
是时间抛弃了信仰
还是信仰超越了时间
怎样的信仰
经得起时间的又一次测量

信仰之一:要慎独乐群

乐群者,乐善好施者也,善利万物而不争者也,能让利与人者也!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有舍才有得,乐善好施者,才能乐群也。而真正乐群的人更乐于独处,更善于慎独。

紫金门下,
立人之家。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立人立学,
自律自强。
志存高远,
心怀幽香。

信仰之二:不玩物丧志

不要漫游手机网络,不要让你的大脑成为不断刷新的新闻漫游页面。——当你感觉心思散漫、心神不定、无聊无助、无法自控,要有所寄托、有所沉迷之时,不耐寂寞时,要记着:不玩物丧志,让心神定。

志远宜先静,
知止而后定。
诚意亲明德,
正心乐清平。

信仰之三:要矢志不移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不要为一时失意,不够给力而低落,不要因为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而消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当你感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时,要记着:要矢志不移,让心神定。

紫金图腾紫金门,
紫气东来绕吾身。
精诚所至知行合,
金石为开转乾坤。

信仰之四:要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静不下来、动不起来、想不明白的时候,多照照这三面镜子,要记着:要三省吾身,让心神定。

日日三省鉴,
月月总圆缺。
年年庆有余,
明明复何言?

关于信仰的散文5:河流———载信仰流向远方

文/高子旋

作为汪峰的歌迷,从最早听的专辑《怒放的生命》到如今的《河流》。这10年间,见证了汪峰个人的成长,时间的流逝带给了他更多的除了名和利以外的东西。有喜有悲,但更多的是彷徨和呐喊。面对困惑时的选择以及向人性与社会发问。

汪峰把人生比做了一条河流。2005年汪峰发布了《飞得更高》,那时的他抱着吉他,豪情满怀: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这首歌像极了青年时的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好比刚从高原上发源的河流。身上积蓄无数的力量,带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不顾一切的跑着,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你重重的一击。

2011年汪峰的《存在》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我们渐渐的长大了,进入中年,逐步走向社会,发现存在于儿时心中那些理想化的愿景在现实面前已荡然无存。就像河流进入了中游。面对着世间的种种不公,面对着数不尽的磨难,面对着各种名与利的诱惑。有人迷茫了,有人麻木了,有人选择了名利场,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这或许就是现在每一个中年人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中年人的困苦,每一个中年人都应有的发问。白岩松说过,如果这个社会是极端的好或者极端的坏也罢。但是这个社会存在了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以至于人性都变的如此复杂。

而这首歌以一种看似负能量揭开社会黑暗面的发问,告诉我们要按照自己的初心充满正能量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按照自己的不为其他任何东西所左右的方式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2015年汪峰又发布了新歌《河流》,这首歌一改之前摇滚乐的风格,是那般的舒缓。人生步入老年,好比河流的下游,宽广,积淀,包容。在历经了无数的大风大浪后,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生。这之中,有后悔,有自豪,有遗憾,但不管怎样都少了一分纠结,多了一分释然。而汪峰也告诉了我们人生真正的存在。“这么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寻找,找那条流淌在心中的河流,我知道也许它,不在任何地方,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乡”勿忘初心,就如河流的干流,一直坚守自己“入海”的梦想,从未改变。

其实时间仿佛一段段纤细的丝线,缠绕心头,慢慢体会那一指温柔,是纯洁的美丽,是璀璨的奢望。有人在笑,然而背后却有着多少的苦涩;有人在哭,哭得又是那般痛彻心扉。我们每天都在承受着现实与梦想间毫无防备的碰撞带来的结果。而在这之中,又能看到多少人发自内心的笑?这不是一种悲观,更多的是一种悲悯。就像坐在一列火车上,沿途的风光一瞬一瞬的浮现却又一瞬一瞬的销匿。这之中,总包含了些许无奈与遗憾。

或许这就是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