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散文

请欣赏老百姓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百姓散文1: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文/王晓宇

年终岁尾,很多人都喜欢盘点,盘点一下这一年的收成如何,盘点一下这一年的生活如何,喜怒哀乐,大事小情,都是人生账本里最经典的一笔,也许你的人生高潮迭起,也许你的人生平淡如水,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日子,只要活着,只要健康平安快乐,就是幸福的。

隔壁邻居大爷,退休后迷上了微博,热衷于在微博上发帖或者看留言,偶然想起一句话,也会跑到微博上与大家交流,拍了一张精彩的照片也会发到微博上吸引眼球,隔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会去刷新一下,忙得不亦乐乎。

楼下新婚的小两口迷上了“微旅行”,不管是大假还是小假,只要休息,人就没有了踪影,去郊区的温泉小镇享受水疗,去爬山去滑雪,开车自驾游,吃农家菜,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以前,小两口经常吵架,迷上“微旅行”后,再也听不到吵架的声音了。

朋友的同事,家中有一个大龄剩女,我也见过,高学历,秀外慧中,可就是嫁不掉,她的老妈愁得头发都白了,唠唠叨叨地嘟囔:“早知道不读这么多书了,读书越多越嫁不掉。”前段时间,她终于鼓足勇气,参加了一档电视相亲节目,想不到被一个观众“盯上”了,成功牵手了一个优秀男人,她的老妈喜上眉梢,逢人就说:“幸好多念了几天书!”

咱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幸福方式,也许还不算太富有,也许会抱怨物价长得太快,也许会抱怨马路上车太多人太挤,可是这些都不会影响咱们幸福的指数,因为日子毕竟一天比一天好,生活毕竟一天比一天甜!

老百姓散文2:盖屋

文/徐兴华 徐帅

说起盖屋,老百姓又喜又忧。因为盖屋是凝聚精神力量、改变家庭面貌的大举动,又是穷尽全家积蓄、耗费脑力体力和一生最艰苦、最难忘的事,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农民家庭的兴旺发达、生活面貌的改变,也是他们凤凰涅盘、变梦想为现实的奋斗体现。

上世纪70年代,我家打算盖新屋。刚开春,父亲就带领我们把家具、被褥、锅碗瓢盆全部搬到隔壁张奶奶家,全家临时住在那里。然后,父亲找来亲友把旧房推倒,挑选出还可以利用的砖瓦木料,启动盖新屋。

我们一家蜗居在张奶奶家两间旧土屋里。我和弟弟妹妹放学后,不是去废墟上帮着大人挖土、推车、捡砖头,就是在家里提水、做饭、打草苫子,晚上还要挤在煤油灯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备好了土坯和砖瓦木料,就开始盖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和灰的、搬砖的、抬檩条的、运坯的……叮叮当当,一派热闹景象。大娘大婶们围着灶台烧水做饭,说说笑笑,我们这些晚辈们给大家搬凳子拿座位,父亲母亲不时招呼大伙喝茶抽烟。掌管技术的恩波爷爷,左手握卷尺,右手拿竹竿,耳朵上夹着铅笔头,一会儿招呼东边的搬土坯、和草泥,一会儿吩咐西边的扛过木、备檩条,别人在背后喊叫他也装作听不见,一副总指挥的架势,很是神气。一天工夫,新屋就凸出地面,初见雏形。

我和弟弟趁收工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跑进半高不高的墙围子里,东转西串,爬上爬下。记得那天晚上写作业,起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新家”,刚写到一半,父亲就急急火火闯进屋来找雨伞,母亲跑到左邻右舍又叫又喊。霎时间,老老少少打着手电、抱着塑料布、呼呼啦啦、黑灯瞎火地朝屋场跑去……

在墙体垒到接近平口时,搭设的架板够不到了,打小工的叔叔们就两人一组、喊着号子向上奋力扔坯。“又来一个呀——嗨哟!”只见一块块土坯“飕飕”地抛向空中。站立在墙顶的师傅们,艺高人胆大,个个弓腰叉腿,眼明手快,每人都是单接稳端,轻松应对,撂坯可榫可卯,坯体一次就位。望着节节攀升的新屋,周围的人群喜笑颜开,站在场子中央的恩波爷爷一直仰头挺胸,目不转睛,时而背手、时而抽烟,一脸认真和严肃。

夜幕降临,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在即将盖成的新屋前,尽管寒风凛冽,连日饥饱不均,个个灰头土脸、衣着不整,但是流露出的是满脸的喜悦和兴奋。我使劲攥着小妹妹冻得冰凉发紫的小手,擦去她嘴角的清涕和涎水,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晚上,挤在用秫秸秆铺就的潮湿的地铺上,久久不能入睡。半夜里,又隐隐约约听见母亲悄悄起来披上棉袄,跑到漆黑的院子里望天上的星星……

中午时分,上梁大吉。人群聚集在新屋正前方,一齐把目光投向露天正房的上空。一串用红线绳系成的铜钱和一束红彩绸,挂在那居于制高点的梁檩正中下面,耀眼醒目,随风飘荡;梁檩上的红纸写着“上梁大吉”、“吉星高照”。母亲在地面的小方桌上摆上各式贡品,双膝跪地,点燃火纸,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以庄重的大典仪式和内心的虔诚表达对祖先的祷告、对今人的祈福……飘飘撒撒的纸灰还未落地,两串鞭炮同时燃起,噼噼啪啪响彻在新屋上空。

高高矗立的屋架、横亘在顶处的檩木、鲜红的楹联、摇摆的铜钱、飞来飘去的纸灰、阴阳八卦图案与贡品和香火,在弥漫的硝烟气息中营造出一种吉祥与神圣的气氛,勾勒成一番象征家族图腾和乡俗文化的特有内涵,也意味着一座繁衍生息之地的涅盘重生。

上梁结束,一溜用旧门板排成的饭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是盖屋以来规格最高的一顿饭——玉米窝头比平时掺加了豆子面,棒子黏粥改成了白菜汤。乡亲们一阵狼吞虎咽之后,又爬上房顶……待砌完烟囱上的最后一块砖,算是新屋大功告成。

如今,老百姓日子富裕了,农民盖屋再也不用披星戴月、饥寒交迫、挨冻遭罪了。房主只管备足钞票,给包工头指指在哪里建房,提出盖屋的设想要求,剩下的就不用操心了。但是,当年哪一家盖屋全村老少出动、大娘大婶们跑去烧火做饭的场面不见了。今年三月,弟弟要在老宅基地上盖新屋,我专门跑回老家两趟,村还是那老村,人还是那熟悉的人,房还是老百姓住的房,望着忙忙碌碌的人群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盖屋的感觉。

老百姓散文3:请问苍天:咱老百姓的救命钱去哪儿了?

文/牛虻的第三只眼

前不久,当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大官人对外放话说:国家将研究医保职工退休人员实行退休后继续缴费政策。这一顶层设计的话一出,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惹来骂声一片。

楼大官人之所以说此话,是事出有因,那就是:花在国外不差钱,花在国内差钱!

而要解决国内差钱的困境,就只有继续狠命地在老百姓的“鸡脚杆”上刮油!

也就是前不久,官媒透露说,2015年我国税收达10万亿,然而医保支出只有2000多亿。据此反观“邪恶”的美国,2013年,美国税收只有3万多亿,可是医保和社保支出就达到1.9万亿。两相比较,到底是谁“邪恶”了呢?

这里,还有一则消息令国人揪心与愤怒。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5年8月3日发布的《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政府负债超过5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与此同时,中国政府2013年资产总额111.9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增速远低于负债增速。

具体分析这56万亿的负债结构可知,2013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 .7万亿,其他政府债务近10万亿,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3.8万亿,政策性银行发行债券近9万亿,外债的其他部分为3万亿,社保基金缺口10万亿。不仅医保差钱,连老百姓缴纳的社保基金也差10万亿。目前,中国是缴纳社保的职工多而领社保的退休职工少,缴纳的时间长,而领社保的时间短,但缺口还这么大,真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落差与政府债务,牛虻弱弱的问一句:纳税人交了那么多钱,最后这巨大的财富都花哪儿去了,为什么没有钱给老百姓看病和养老?

为把这么多的钱的去向摸清楚,请大家不妨先来看两件事。

第一件事。据中科院调查报告,我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局厅级以上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干部病房原则上不接受进修、教学任务,每间房都是星级宾馆标准,还特配护士、技术熟练医生。他们看病不但不用排队,一些普通医保无法报销的药物等都可以报销。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说:省部级以上的高干病房,一旦进入生命维持系统,一天的费用是20万,一年就是7000多万。国家的医疗资源大部分被金字塔顶端用掉了,所以全民医保遥遥无期。

根据上述分析,显然,在那2000多亿的医保支出中,有500多亿是240万人花了的,另外610万人花了1100亿,只有400多亿元是全国差不多12亿百姓花的!

第二件事。财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到2012年,中国财政供养人口已超过6000万!”而到2015年,包括中央的财政供养人员以及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总数应该超过了7000万人!,

资料还显示,“ 中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1980年占5.43%, 1996年占13.11%。” 到目前,已经高达20%左右!

看了上述消息,你不目瞪口呆都不行!7000多万吃皇粮的大军,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了!

唉,老百姓真是负担如泰山,干部如蝗虫啊!

难怪前总理朱镕基感叹道:“如此臃肿的机构和数量庞大的行政人员,把国家的钱都吃光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队伍。据《大众文摘》披露,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官民比例——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600人,而今天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

当下中国不仅官僚队伍庞大,而且还拥有完备的、复杂的、周密的、庞大的政府组织机构、行政编制和官僚体系,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九品中正、郡县制、行省制、保甲法……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封建旧制,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革、调整、补充、丰富,或换了个名字而已。下面是目前中国县级机构一览,看看吸附在老百姓身上的各色衙门有多少。

老百姓散文4:让路

文/汤玉楠

我发现,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买小轿车的人家也越来越多,马路上的各种车子应有尽有。

今年春节,车子更是如潮水般川流不息。大年初三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到舅爷爷家拜年,爸爸一高兴喝了酒,舅爷爷就让表叔开车送我们回家。

坐在表叔崭新的车里,看着窗外风景,真爽啊!一会儿,就要到村口了,对面却来了一辆轿车,表叔赶紧停车,让那辆车出来,我们才进村,慢慢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开着。“吆,前面又来了一辆车。”爸爸注视着前方,“这回往哪儿让呢?”我连忙循声望去,高兴地说:“那辆车往回倒啦!”只见对面驶来的那辆车,慢慢倒到后面的小岔路口停在那儿。表叔这才缓慢地把车开过去,还按了一下喇叭呢!我这才明白:原来那辆车是主动的,表叔按喇叭是表示感谢。

尽管我不懂开车的门道,但我真高兴!我觉得,开车的人这样互相谦让真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