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文章

请欣赏匠心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匠心文章1:守住一片匠心

文/了凡尘

一直喜欢手工的物件,像手工的皮具、手工的紫砂壶、手工的瓷罐、手工的铁器,总认为它们带着温度。因为它们是匠人用心打造出来的,从设计到选料、制作、修改、打磨直至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所有的匠人都有几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耐得住寂寞、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追求完美。他们对材料的要求苛刻,哪怕有一点小瑕疵都会舍弃,只要符合所需的。得到了满意的材料,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制作当中,用相应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按照自己的设计去掉多余的不分,那种专注让他们除了手上的活而忘记了世界,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时间在此刻停滞。慢慢成型,不断修改打磨,直到上色,完美的作品出现在眼前。这个过程很缓慢,他们并不急,而是享受其中。倘若在制作过程中不能如他们所愿,哪怕只是小小的缺憾,一般人不留意无法发现的,他们也宁愿毁了,而不让其流传于世。也正因此,手工制作的物品才会不多,但都是精品,备受人们推崇,这也正是那些国际知名奢侈品那么贵的缘由。

一个真正的匠人并不在乎那些虚名浮利,而是自己的作品,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带着制作者的个性,每件都会因手艺人的性格习惯以及制作它时的心情而各有差异,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要想找到两个相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这样,许多匠人离世数年,他的作品却依然留在世间。这,也是匠人的态度,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生活的节奏太快,压力过大,已经很少有打造纯手工的匠人。所需的一切都是机器流水线生产,千篇一律,虽然方便,却透着冰冷。一个偶然机会,在街边看到一个手工陶艺店,不由进去,看到三两个顾客用心制作着陶罐,我也手痒,动手做了个,当看到一坨泥土在我手中慢慢成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制作时,整个人仿佛放空了般,精力只在手中泥上,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那种感觉久违了,正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做任何事都急功近利,怎么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想要得到的,就怎样做,一心只想着走捷径,却忽略了前方可能是陷阱。

无意中,看到一个名为《致匠心》的广告,很是感动。里面第一句:“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给我印象很深。是啊,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不积跬步也无以至千里。许多事都是经过每一步努力,最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都不是匠人,但需要有一片“匠心”如匠人那样有情怀、有态度、有信仰,能够对自己所作的事坚持、投入、不急于求成、少点功利,世界再吵杂,我们的内心保持静然安定。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守住一片“匠心”,相信我们对生活会更加安然、从容、投入、享受。

匠心文章2:匠心何处

文/苦茶

“匠”的概念,遍布乡村生活的纹理。我女儿刚学吃饭,搬个小小木碗,用勺子往嘴里挖,娘赞:俺妮妮,真是个好匠。那孩子,忽然举起小碗抛开去,嘻嘻而乐。我娘道:刚刚是好匠,又成粑粑匠了。

在老辈人那里,匠,是一种标准,一门过硬的技术或营生手艺。生活,离不了匠。 瓦匠、石匠、木匠、花匠、剃头匠,铁匠、杂匠、裁缝、秤匠、修锅匠,补碗匠、教书匠、织布匠、弹花匠……一匠有一匠的绝活,一行有一行的规矩。

而在我眼里,匠和匠人,似乎更像一缕古风,让满大街都有了唐风汉韵。平淡无奇的生活里,忽然来了一个手艺人,种种奇巧、古怪的细作,在他们手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像一个明朗但有着硬壳的谜语,引发快意。

“补——碗嗬,碗补!”声声吆喝,补碗匠光临。头发花白的老人,挑一副担子,悠悠而来。他的担子,一头一只小木箱,这边箱上叠一只马扎,那边箱上,是两只盛水盛油的木罐子;木箱其实便是一层一层的小抽屉,盛各种各样小工具。

有几户人家,应声拿出破碗来。老人卸下担子,坐在马扎上,郑重其事戴上眼镜,开始工作,他反复摩挲一只只破碗。然后箍碗,钻孔,用状如蚂蟥一般的铁袢,两头扒住。几只蚂蝗袢,密贴趴在碗上,好似蜈蚣。补好的碗,当场舀水试验,滴水不漏,才收工钱。一只碗,不值几个钱,修补的工钱,更微薄。村妇们,又总是絮絮叨叨,要少给几个。那老人也不多说,显出几分怀才不遇的淡漠来,将钱简单一数,塞进口袋。

我家的亲戚中,四姑父、四姑父家的表哥,都是木匠。匠人,选了一行,便是一辈子,一生只做这一件;完了,还要传给儿孙。在村子里,石匠、裁缝、弹花匠,都是如此。一门手艺,维持一个家族好几代。

每当家里安窗上门,做个箱柜啥的,四姑父就上门了。许多木工工具、车子担子地,跟着他一股脑儿来了。玩具一样的墨斗,带轮齿的锯子,长两个耳朵的刨子,会旋转的钻子,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足够制造一幕小型儿童剧了。

四姑父把长短不齐、薄厚不一的一堆木头,凝眉审视一番,像构思一篇作品。然后,郑重动手。我常看到他骑在板凳上,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嚓嚓嚓,一卷一卷的刨花,层层落下,淹没了他穿着破旧布鞋的脚。他又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画,有时,乜起一只眼,像打枪时瞄准儿。他的脸上,满是凝重,似乎全部的生命热情都铺展在那块板儿上。

那些匠,做起活儿来,都是百分百的专注,以致脸上呈现一层虔诚的神色;即便周围嘈杂、不顺,依然自带了静气和勇气,享受着手底下创造的自由。做活儿的报酬,在他们,倒显得轻飘一些。大约,他们的满足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作品。

我想,好的匠人,品质比技艺要重要。因为一流精神被唤醒,才可能达到一流的技术。

历史上,那些玉匠,会穷一生之力,打磨一块宝玉;琴师,为制作一架琴,废寝忘食。干将莫邪,为铸剑,性命都可以舍弃。他们在打磨器物的同时,也在淬砺着自己的心性,所以,作品和人格,都超越了时间,达到一种极致。

如今,我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效益,信奉经济收入决定生活品质;享受成为奢侈和矫情的代名词;所以我们高谈阔论,风风火火,幻想一夜暴富。殊不知,我们忽略了享受的本来含义。高层次享受,不在享成果,而在享过程。像匠人那样,守一颗高冷、自省的心,长久无声地专注于自己手里的“活儿”,把它做到极致。

美的享受,需要七分汗水、二分慧心和一份坚持。

然而,匠人易得,匠心难获。据说日本是“匠人精神”传承最好的国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寿司大厨,小野二郎,86岁了,尚在追求寿司品质的日日提升。他有近六十年时间专注于制作寿司。从食料的选购,到醋米的温度、腌鱼的时间,都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他清楚,一片海苔以什么样的手法和时间,才会烤得恰到好处。日所提升,专注如一,这是匠心的精髓。

比起匠心独具的创造,匠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只是,我们曾放弃对“匠心”的锻造。世界上最快的动车被一记闪电击穿,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们的校舍,倒塌后竟没什么钢筋。我想,那里面,缺少了一味叫“匠心”的东西。

匠心稀缺,但却是人人都应拥有的。对社会来说,匠心不是看得见的财富,却是盛世的一个指标。对个人来说,匠心不是可量化的能力,却让一个人通体放光,两眼澄明。

匠心文章3:匠心生活

文/李美玲

家里安装橱柜,师傅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高高的个子,清瘦俊朗,温和的笑容,说话语速不快,干活时也不紧不慢,目光清澈,专注的样子很帅。一看就知道是专业水平的师傅,他用锯下来的边角木块,给孩子做了一个袖珍的乒乓球拍,小巧可爱,孩子非常喜欢。休息的空隙,安静地站在阳光里的侧影,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温润如玉。尽管他穿着不很干净的工作服,尽管他头发上还有一个木屑,尽管在一片噪杂混乱的施工现场里,我恍惚间,似乎看到一个身穿青布长衫,手拿画笔,儒雅的匠人形象。

记得我上初二时,家里盖完房子后请了木匠,那时候家里除了那个黄河牌的黑白电视机,所有家具都是请来的木匠做的。木匠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爷爷,姓刘,个头不高,头发有些花白,有一点点的山羊胡子,他喜欢抽烟,有一个一尺来长的烟筒锅,黄铜的烟锅,黄铜的把嘴,中间是一截黑得油光发亮的竹子,听父亲说那是紫竹的。坐下来休息时,他一只手端着烟筒,一只手捻着小胡子,一脸陶醉的样子。

那时住校,周末回家时,就喜欢看他做活。他非常爱惜他的家具,他有两个很大的箱子,大大小小的锯子、斧子、锛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刨子,长短不一的凿子,还有墨斗,铁尺子、铅笔毛笔等等,装的整整齐齐,不准我和弟弟动。用墨斗的时候他会让我和弟弟给他拉线,他拉起沾了墨水的麻绳弹一下,一条黑色的线就印在木板上了,然后用铁尺子再核对,用铅笔标记,他喜欢把铅笔别在耳朵背后,有时候也插在火车头帽子上,像天线宝宝那样。准备好的大树干,泡在水里一段时间,提前捞出来晾一段时间,什么树做什么家具,泡多久晾多久都是有讲究的。木匠根据需要把树段锯成大小不一的长段,然后用锛子锛成木板,用刨子刨平刨光,计算长度与宽度,锯、刨、凿,没有一样电动工具,一切工序都是纯手工的。刘爷爷在家住了近两个月吧,做了两张床,一个条桌,一个大桌,一个小桌,六把椅子,几个板凳,还有一个火盆,还了一个大木盆。都是些简单的家具,但在当时真算是个大工程呢!

记得是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太阳温暖地照着院子,刘爷爷在把一块木板打薄,他扔掉了火车头帽子,弓起身子,手里的刨子嗤嗤的滑行,白色的刨花流水般从刨子上汩汩地冒出来,一会儿功夫地上就一大堆。我和弟弟捧着撒向对方,围着架子打闹奔跑,空中的刨花雪花般飞舞,我们真是爱极了那些刨花。宽的窄的,厚的薄的,长的短的,各种形状打着卷儿,像一朵朵花灿烂的开放着。母亲叫我们把刨花弄到院子的角落,我俩用筐子,背篓,簸箕,来来回回在院子里跑,把刨花堆在墙角小山似的,我们扑过去,躺进去,玩得不亦乐乎。那段时间我们院子里弥漫着木香,连我们的身上也是淡淡的木香味儿。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了木匠这份职业吧。觉得木匠真的了不起,把一棵棵树,能变成家具,而且,桌子那么平那么光,抽屉上的把手像弯弯的月亮。椅子的靠背那么圆滑,还雕刻有花纹,木头的纹理那么美,像另一种形体的花,一圈圈在木板里荡漾。我缠着刘爷爷请他教我,他说哪有女孩子当木匠的,还笑我没出息,说想要收弟弟当徒弟,可惜弟弟当时像个小土匪,全然不感兴趣,让我懊恼了好久,恨自己不该是个女孩子。最后他还给弟弟做了一把手枪和一把弹弓,什么也没给我做,我的那颗玻璃心碎了一地,表示再不喜欢他再也不要见到了。现在回忆起来,真的再也没见过他,他那时候成天叹息后继无人,不知道后来是否收下徒弟,是否把他的手艺传承了下来,时隔二十多年,不知他是否健在安好。

我想即便他老人家还活着,即便他收了徒弟,他那两大箱工具也早已经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吧!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纯手工打造的家具越来越少,越来越金贵了。商场里的家具应有尽有,玲琅满目,只要肯贴人民币,什么样的都能买回来。而现代的木匠不叫木匠,叫师傅,现成的免漆的木板,成品的柜子和柜门,一切电动工具,半天功夫,一套橱柜就完成了,快速便捷,一切都在讲效率,一如这个时代。

别具匠心、匠心独运、能工巧匠都是对匠人的赞美,然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雕细作的传统工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渐被冷落了。好在还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在传承,央视前段时间播放了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讲述了一群顶级匠人,他们在故宫长年累月,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理文物,很多人从十几岁学徒干到退休再到被单位返聘,依旧执著于干了一辈子的事情,一件件破旧的,损坏的书画,钟表,针织物,各种器皿等,在他们手里复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活过来,让人震撼!他们的匠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境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伟大的,也是浮躁的,可他们却能用一生专注于一项工作,宁静平和,孜孜不倦,不忘初心,择一事,终一生。

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刘爷爷真的教我做点什么,把我的那点热情点起来,我心里的种子得到一点点鼓励,我是否也能成为一个匠人,是否我此刻也在精雕细琢一件艺术品?人生没有如果,我只能仰望着那些匠人,用一颗匠人之心来对待自己,对待生活,脚步慢一点,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善待生命里的每一个人,就是我的匠心生活。

匠心文章4:匠心闪耀河洛大地

文/段延青

筑城、制陶、炼铜、冶铁、织锦、雕刻……每一种文明的背后都有高明的工匠。

于是,那些灿若云锦、滑若凝脂的丝绸锦缎,精致细腻、色泽饱满的瓷器,自中国的西汉开始,从陆路到海上,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欧洲罗马宫廷,引起那些王公贵族们对东方风物的艳羡与向往。

一个城市,一架桥梁,一座建筑,一件宝器,一方石窟,一项水利工程……无不蕴含着劳动创造者的匠心与智慧。

洛水汤汤,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来不乏能工巧匠。自周公营建洛邑,到东汉张衡在洛阳发明世界最早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预测地震的地动仪,三国时期的马钧在洛阳制成指南车,北魏工匠们在伊河两岸的雕凿声中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石窟艺术宝库、隋朝建筑师宇文恺营建了气势恢宏的东都洛阳城……华夏民族5000年,洛阳都城1500年,大名鼎鼎抑或默默无闻的那些工匠,用他们的智慧与技能为洛阳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使这座东方圣城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工匠精神也早已融入古都的文化血脉。

凝神的眼眸、灵巧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娴熟的技术……如今走进洛阳的工业区,你仍然会听到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名字:巧取核电站设备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赵晓明师徒,“大国重器”掌舵人谭志强,立方体加工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直径以内的王保辉,在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的青年焊工裴先锋……他们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付出着心血与技能。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蓬勃激荡,感受到这座城市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在激情偾张。

大工匠,哪个不是经年累月百炼成钢?18年调好“两桶水”的杜俊超,25年和导弹亲密接触的赵晓明,数十年琢磨重器制造的谭志强……这些工匠学历不等,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方练就了非凡的功力。

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们专注,心无旁骛,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有恒,坚守初心,从不轻言放弃;他们严谨,摈弃粗糙浮躁,力戒粗枝大叶,力求精雕细琢,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他们坚韧,多少次摸索试验,愈挫弥坚,最终寻得光明的通道;他们淡泊,不羡慕鲜花与掌声,只求练就绝世技能,报效国家。

有了河洛工匠精神的引领,“洛阳制造”打响中国,走向世界。出自中国一拖的农耕机器行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田野上;中信重工的矿山机械在高山深谷大显身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洛阳轴研科技公司打造出航天专用轴承,使中国的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黎明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火箭推进剂,使“天宫”“嫦娥”的飞天之路绮丽迷人。

助力“中国制造2025”,古都又吹响了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号角,承载起新的光荣与使命。继承着千年文化血脉,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洛阳蔚然成风,工匠精神将如星河闪耀辉照河洛大地。

匠心文章5:匠心独“韵”

文/雷文华

“凭手艺吃饭”!这句话无疑是对工匠们最高的褒奖吧!

记忆中,农闲时节,便是泥瓦匠、木匠、油漆匠、铁匠等等工匠们忙碌的时节,亦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候。那雕刻精致的瓦檐,栩栩如生的龙角,呼之欲出的脊兽,彰显着工匠师高超的技艺,也蕴含着乡亲们心中祈盼平安祥和的朴素愿望。那些裤腿高挽、赤膊上阵的泥瓦匠,脚踩着绵软温暖的泥土,口喊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在一包包还散发着麦草香味的泥土被运送到房顶的时候,那一只只犹如蓝色精灵的瓦片,途经“二传手”,也飞上房檐,上千只瓦片挤挤挨挨,便也开始了为乡亲们遮风挡雨的神圣使命。最让人称奇的是,那精巧细致的墨线盒,怎的就能弹画出横平竖直的线条?那散发着清香的油漆,怎的就能描绘出花的香,鸟的鸣?这个时候,谁的手艺好,谁的活路细致,谁刨出的木板平滑而木纹清晰,谁裁剪的衣裳合体而熨帖……谁就会被邀请到家里来,或翻新房舍,或添置家具,或裁剪新衣。这个时候,主家的大人们忙着打下手、做可口的饭菜。光着屁股的黄口小儿,此时也有了天然的游乐园,他们在忙碌的工匠们之间穿梭追逐,一团泥巴,一朵刨花,一块碎布,也可以在他们的手中把玩许久,没准还能变出什么可爱的小玩意呢!那时候,被邀请的工匠师傅,便是座上宾。乡亲们敬重他们的好手艺,工匠们收获的是乡亲们的好口碑。

记忆中,小镇上那家钟表修理店,不知道为乡亲们修理过多少块手表、钟表、电子表。只记得,修理店的师傅,常年的左眼带着放大镜,右手拿着小工具,与游丝“赛跑”;只记得,调正时间,换颗螺丝,截短表链这样的小活,常常不肯收钱;只记得,从最早用自行车推着的流动修理摊,后来变成能容身一人的铁皮房,再后来变成两层的楼房;只记得,修理店的师傅,从年长的父亲换成了年轻的儿子;只记得,不变的是修理师傅孜孜以求的独特匠心,和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

记忆中,小区门口那个自行车修理铺,曾几何时,是儿子最常去的地方。吸引他的是修理铺大叔那淡然的生活心境。有生意的时候,师傅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直到自行车轮子重新转动起来。没生意的时候,师傅便摆开棋盘,淡茶一杯,围观者若干,修理铺前,又变作人们茶余饭后休憩聚集的好去处。

记忆中,工匠师傅们工作中那专注的神情、沉稳的神态、一丝不苟的神韵,让人心生敬佩。生活中,那满足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安稳的心境,让人心生羡慕。

能工巧匠,匠心独“韵”。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握着实实在在的手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揣着巧夺天工的梦想,所以他们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他们的日子,充实,踏实,殷实。

匠心文章6:父亲的匠心

文/范方启

我的父亲是一个匠人,专门侍弄木头的匠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木匠活做得精细,上门求我父亲做木活的,通常是这个还没走,那个又来了。建房子、打家具、做生活用具,凡是与木头有关的活儿,好像都难不倒我父亲。更有意思的是,父亲居然连“枪支”也能做,并且做得跟真的一样。

还是先说说父亲做“枪支”的事情吧。最初,我以为他做的“枪支”,是为我们做的玩具,我在眼巴巴地等着父亲交给我,不料,等来的却是几个成年人,他们来到了我家,取走了“枪支”。我当时失望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母亲告诉我,来到我家取走“枪支”的人,都是剧团唱戏的,这“枪支”也就是戏台上的道具。能做道具,为何就不能做玩具呢?我于是缠着母亲要一把小的手枪。

于是,我继续在母亲面前施展缠磨的功夫。有一天,母亲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一个乌黑发亮的小手枪,在我面前晃动着。我伸手去拿,母亲把手缩了回去,跟我讲起条件来:读书要用功,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母亲每说一样,我就会点一下头。只要拿到我心爱的小手枪,叫我干什么都行。拿到手枪后,我的天,我虽然没见过真的手枪,我想真的手枪肯定跟父亲做的一模一样。枪上的螺丝螺帽还有纹理,谁说这是木头的?当我将这支木头的小手枪带到学校,我的那些小伙伴们羡慕得要命,伸出他们的小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是一个有钱买不到玩具,有玩具又没钱买的年代。一把小手枪,让我在小伙伴们面前威风凛凛的。老师看见了,也忍不住拿起来看,并且不住地点头,连连说太像了。不过,这个小手枪没多久就不翼而飞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我不敢声张,内心里的疼,无法言说。

父亲在家干他没完没了的木匠活,常常会招来一些人的围观。围观的人,拿着父亲做的那些木盆木桶,还有小凳子什么的,不住地称赞着。我当时看不出父亲做的木头玩意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隔壁的长子叔是一个热心人,拿起父亲已经完工的小凳子指着给我看,同样是小凳子,长子叔手里的那凳子凳面的四周的边沿刻着花纹,凳子的四只脚也有着动物的脚的造型,看起来像猫的四只脚,但又不像,小凳子的四只脚的爪子都是朝外的。父亲那次做了四只同样的凳子,长子叔对我说,这四只凳子大小完全一致,就连重量也差不多。我不信。长子叔拿来我家的一杆秤称了起来,重量结果真的是分毫不差。那时,我对于正拿着斧头在削砍着一段树木的父亲,生出了敬佩之情。

长子叔是我家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到我家走走看看。有一天,他又对着我父亲新近完工的碗柜称赞不已。我是一个孩子,不懂得其中有什么讲究,而长子叔说得头头是道,并招来了许多人的围观,围观的结果自然也和长子叔一样,不住地称赞了。

真正让我领教父亲的匠心的,是我成人后他为我打的家具。一张床,雕花镂草,表示吉祥的鼠,涂上金黄的油漆,那形象真的是栩栩如生。后来我才知,这就是木雕工艺,全凭一把凿子和细得像面条一样的锯子弄出来的。一房的家具,大到衣橱,小到桌椅,无不是难得一见的工艺品。我结婚的那天,人们除掉赞叹新娘的美丽,对着我那一房的家具,人们更是丝毫不吝啬他们的溢美之词。

年老的长子叔告诉我说,你父亲在木匠这行里算是出尽了风头。他这么说自然有他的根据,我们这儿的乡是新成立的,一切都从零开始,乡政府、医院、电影院、信用社、供销社、派出所,乡里那些机关所有的房子,都是你父亲做的。那时候,他一人领着乡里乡外百十号木匠干,他是木匠行里的大头儿,没有哪个匠人这么威风过,就连乡长也敬重你父亲。你知道乡里为何这么器重你父亲?这还用说,还不是因为我父亲技艺高超吗?长子叔说,只能算是说对了一半,除掉技术上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他做出的东西,都成了别人的样品。前前后后的木匠,对于你父亲也就一个字:服!不服不行呀,技不如人呀。长子叔说着这些,不住地咂着嘴。

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工匠精神了,其实质也就是求美求精。除非不做,要做就是精品,这就是匠心。达到这样的境界,除掉脑瓜子好使外,还得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匠心文章7:如切如磋话匠心

文/张小丽

工匠,曾是一个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

《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那时候就已出现了工匠精神。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木匠鲁班,因为手被带刺的叶子割破,而潜心研究其原理,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一直秉承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艺术水平上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内核。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名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

在航天领域,一点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一场大灾难。“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管壁厚度仅0.33毫米的空心管线,需要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正是有了高凤林等幕后英雄“如切如磋”的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成就了我国航天科技大步迈进的伟业。

于平淡之处见神奇,是匠人之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写照。文友布衣,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实地考察、访问,反复学习名家文章,成文后又字斟句酌,揣摩语言、用词、布局,一丝不苟。我劝他,不就是一篇小文吗?何必如此认真!他的话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文章千古事,无论大小,要力求尽善尽美,这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十年磨一剑”,是匠人的日常工作状态。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一生执着从教,19岁走上工作岗位,扎根山村教育,即使后来全家搬迁至县城,她依然选择留在乡村。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离不开他们,把他们教好了,我心里才踏实。多少次,母亲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一种计算方法,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错,直到准确无误;多少次,她披衣坐在灯下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教法;多少次,她用宽广的胸怀感化了一颗颗冥顽的心。如今每逢元旦,贺年卡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那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她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那些制作精美的卡片,眉眼里全是幸福。

如今,工匠精神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上重新勃发,必将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何种职位,工匠精神永远是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

匠心文章8:用匠心打造优质影片 ——浅析中国电影行业问题及解决措施

文/闹闹要早睡

随着国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在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在文化、娱乐上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我国的电影总票房在消费者的拉动下稳步增加,中国电影市场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每年的电影档期都是大型的修罗场。每当假期来临之际,各大影片会争相竞逐,各个剧组都会进行花样百出的电影宣传,做足噱头,为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以便在同档期的影片竞争中脱颖而出。届时,电影院都会迎来人潮高峰期。而在贺岁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特殊节假日期间,影片竞争尤为激烈。在激烈的影片角逐中,既有票房口碑双赢的影片,也有票房口碑都不行的影片。以往,一些大制作影片往往会在众多影片中拔得头筹。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用心筹备且现实性强的中小成本“黑马”杀出重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既要符合市场规律又要保持电影品质,这样才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留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的优质作品。

一、优质、高票房影片的增多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但影片的质量参差不齐。每年既有实现票房和口碑双赢的赢家,也有票房口碑两极分化的影片,还有票房口碑都“扑街”的劣质影片。近些年来,高票房的优质电影越来越多,总票房突破十亿的影片数量也在稳步增加,每年都有不少影片“黑马”强势占据电影票房贡献率的前列席位,甚至有不少优质影片在世界票房排行榜上都占得一席之位。

主旋律影片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主流影片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深入挖掘精彩的中国故事,精心打磨电影脚本,不断革新表现形式和讲述方式,其承载的厚重情感和思想价值直抵人心,为观众不断带来惊喜。每年的国庆档,主旋律影片都会是观众的不二之选。主旋律影片凭借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高昂的基调,往往会使观众感到热血沸腾。观众在观影中可以感受到国家实力的强大和极大的民族自信。

国产动画电影同样表现不俗,令观众眼前一亮。国产动画电影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发掘和现代化转化,其精美的电影画面和精心雕琢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观影记忆。此外,一些文艺片凭借其细腻的情感、极具表现力的戏剧张力成功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令观众久久难忘、回味不已。

受商业氛围的影响,商业片往往比较受电影团队青睐。但近些年,一些优质的文艺片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在众多商业片中脱颖而出,实现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也让我们看见了洗尽商业铅华之后的新的可能性。商业片仍是电影市场的主角,但不少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优质的文艺片在电影市场中闯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些优质、高票房影片的增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也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国电影的光明未来。

二、流量明星+大制作=高收益?

流量吸金不可靠,高品质才是王道。过去的“流量明星+大制作=高收益”的现象已不复存在,那些只为圈钱而不顾影片品质的电影团队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击败。观众早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的观影放松,也不再满足于流量明星、俗套的故事情节、粗制滥造的特效,大家对影片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流量艺人凭借其强大的粉丝阵容,的确是有很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他们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初期票房,但在经过市场和观众的检验后,那些粗制滥造的影片势必会被淘汰,呈现高开低走的势态。流量艺人不再是高票房的绝对保证,那些实力派演员用他们感染人心的表演也能赢得观众的心,带动票房上升。演员的表演是影响影片口碑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感情的表演会让影片效果大打折扣,而那些有表演张力,深入人心的表演则会让影片锦上添花。

选择流量明星固然是出于市场效益的考虑,但在选择演员阵容时,电影团队不该只顾市场而忽略电影品质。有的流量艺人空有强大的粉丝阵容,但由于演技有限,反而会拉整个电影团队的后腿。而对整个电影团队来说,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演员的加入,那无疑是如虎添翼。电影团队应该在既兼顾电影市场又保持电影制作水准的双重要求下,选择适合该影片的最佳演员阵容。

大制作电影由于其众多的演员阵容,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其精美的画面制作,往往会比较卖座。但随着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其对电影品质追求的提高,那些即使制作精良但剧情落于俗套、整体质量不佳的影片会被市场淘汰。而那些虽是中小成本制作但剧情精彩、电影整体质量高的影片反而赢得观众青睐,票房随着影片的高口碑而逐步增加。

一部电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电影制作团队不能只重视电影的某些部分,而忽视影片整体。电影团队应该观照影片整体,在最大的可能下实现影片的最大总和,达到“1+1>2”的效果。

三、精心打磨,打造优质影片

电影市场收益固然很重要,但电影团队不应该只着眼于影片的商业收益,而忽视了影片本身的价值。电影是一门艺术,它不应该沦为名利的收割机、赚钱的工具。一部好的影片应该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给人们带来启迪、反思和美的感受。电影团队不应该沉迷于浮躁的商业氛围之中、沉醉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之中。应该不忘电影创作的初心,用匠心创作出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优质影片,让票房、口碑两架马车并驾而驰。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离不开部分的有机组合。同样,一部好的影片也离不开电影团队中的每个人的努力。电影编剧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核,精心打磨剧本,用心写好中国故事;演员要磨炼演技,认真揣摩角色特征,用心演绎中国故事;导演要安排统筹好整个电影团队,用心拍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电影团队要用心制作,将每一个电影细节尽力处理好,让每一个部分在最大的可能中创作出最大的总和。

高水准且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影片才是精品。电影团队既要用心把握市场动态、顺应电影市场规律,又要不忘初心、秉持匠心精神,精心打磨影片,创作出满足观众审美期待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高水准的优质影片。

即便是美玉,若是蒙上尘埃,便很难为众人所欣赏。同样,对于一部优质的影片,我们要尽量给其展现的机会。影业公司要多为优质影片提供机会,增加优质影片的排片率,让优质影片能够被更多的观众发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