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1:孝在当下且珍惜
文/阿拉坦·苏和
自古以来,孝乃中华美德之首,是情亲浓于水的见证,更是个人品行的标杆。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时下,父母之于儿女,是本能,倾心尽力抚养;而有一些子女之于父母的赡养,往往不是尽义务,而是成了“觉悟”。这很令人反思!
尽孝很难吗?当然不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一次尽孝易,一生尽孝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生你养你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接受,包括他们的语言、行为、脾气以及生活方式……更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羊羔尚知跪乳,乌鸦都能反哺,而我们怎么就不能对给你生命、养你长大的父母尽心尽孝呢?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孝,是家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对父母尽孝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反之,家庭中就会有一根“刺”,如鲠在喉,痛着父母,也痛着自己。
百善孝为先。我们的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和秉承文明的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都流淌着孝和善的基因。静下心来,想想吧——你的生命是谁给予的?
好衣可以晚几天买,好饭可以下顿吃,但孝不能等,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岁月在渐行渐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在当下啊!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吧,否则你会追悔莫及。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2:廉洁是美德
文/赵启萍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那么,廉洁是什么?其实,廉洁就是清廉、清白。
以前,我读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文章内容是: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条小小的鱼的礼物,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深知,这个礼物表面上是条鱼,但它实际上却是个阴险的计划,还甚至是个天大的阴谋,由于他知道这点,所以他坚决不收。他就是公仪休。公仪休拒收礼物不但为了自己,更为了朝廷和百姓,也证明了他廉洁、正直和聪明的品性。
许多同学会问:“廉洁不是干部、大官的事吗?跟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好习惯只有从小养成,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21世纪这个跨世纪的时代,小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唤起心中的廉洁,唤起他人的廉洁,以德筑起一道廉洁的长城吧!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3: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文/毛向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提倡“开卷有益”,他们认为,读比不读强一万倍,只要开卷,多少能够获得收获,这样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乎,大家一气乱读,见书便读,这样的结果是,有人的确成了大家,成了博学多才之士,也有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最终锒铛入狱。
笔者以为,乱读书不如不读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诗句都是强调读书的好处。恕笔者自大,笔者觉得,这些言语,都应该加上一个前提,那便是读的必须是好书好诗,倘若是淫秽黑暗的内容,怎么可能读出那么高的水平与境界呢?答案不言自明。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不读书,只可能知识匮乏,没有学问,那总比读一些坏书要强,一个人如果因为乱读书,思想变得肮脏,心灵变得阴暗,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是于社会不利的。
毛泽东读书,喜欢批判着阅读,好的东西摘记下来,糟粕进行批点,并不全盘吸收。鲁迅一生读书四千多册,他也强调读书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还是要有所选择,胡乱读书的结果可能是赔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最终一无所获。作家王火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其言是何其精辟!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之前要冷静,要仔细鉴别,只有读对了书,才可能学有所得。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4:竹韵江南
文/芳草怡人
自古以来,竹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是宋代苏轼写的《于潜僧绿筠轩》.古往今来,以竹为描写对象的诗词画赋不胜枚举,足见竹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与挚爱。
竹、松、梅被文人誉为 “岁寒三友”.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画竹无数,形态各异、不同种类与季节的竹趣,栩栩如生,赋有“胸有成竹”的美誉。他在《竹石》画中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高风亮节与品德跃然诗画中。
喜欢竹,因竹赋予自然的那份悠然与淡雅。再火热的花儿,有了竹的衬托便有了一份宁静,一份清幽,一份儒雅与淡定。如果把万物的姹紫嫣红比作太阳的话,那么竹,无疑是那淡淡的月亮,在火热的芬芳里抛洒着缕缕清辉与无垠,让人们浮躁烦乱的内心,掺杂了丝丝清凉的气息与安闲惬意的感觉。真是盈盈绿水绕山峦,青青翠竹养心田呀。
在江南,竹无处不在,她秀雅滴翠,儒韵高洁却彰显低调品质。无论春夏秋冬,竹以旺盛的生命力或悠悠生长于溪水畔,池塘边,杨柳岸,小径旁,或悄悄隐居在深山沟,荒野外,山谷中,远离尘世,独绽风流。一走进江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那巍巍青山绿,幽幽翠竹林,她们或遮天蔽日,高洁直立颂凌云,或静立一角,淡然如月纳清风。春与万物迎朝阳,夏与百花竞烈日,秋与桂菊斗风霜,冬与梅花傲风雪,含脆吐绿,永葆青春,有礼有节。那满眼的绿,满目的翠,无时不优雅,无处不幽然,伴明月清风,舒一腔柔情。可谓“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江南的竹别有一番韵味,她的风格与江南的灵秀儒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与江南的青山秀水古寺、白墙灰瓦凉亭、小桥流水人家是那样的相映相合,不可或缺。这些自然的景物相互映衬,江南的竹更显风韵婉约,儒雅淡然的品格与风致。“淡漠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坐看日月星辰,静观风云变幻”也许就是竹最好的写照。那一份清净与脱俗,不就是古代文人雅士们追求的境界吗?
你瞧那白墙灰瓦的庭院一角,多了几簇淡淡的小竹点缀,更添了几分斯文清幽,增了几许柔弱风骨,这时候,若有空灵纯净、美轮美奂的琵琶弦音飘来,丝丝缕缕的笛声绕梁,真是如履仙境,不知身处何处了。江南的竹是要配上江南的丝竹乐来欣赏、来渲染的。江南的丝竹乐细腻缠绵,时而如鸟语叽啾,时而似如墨流云,时而如银瓶咋破,时而如行云流水,如泣如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使人陶醉,令人沉湎。看竹赏乐,吟诗作画,身心俱醉,人生如此又几何?漫步竹林雅韵的江南,山涧的泉水叮咚与鸟语花香在耳畔缭绕回旋。置身于江南丝竹文化的氛围里,观赏竹林雅趣,聆听丝竹绕梁,陶冶浪漫情操,惬意的感觉在眼眸,在耳畔,在心间回旋荡漾,所有的烦恼与纷扰都随烟雨飘散,独留唯美的竹韵,淡淡的诗情,心底流淌着绵绵柔情。
喜欢在江南的杨柳岸边沐着沥沥春雨赏竹。在烟雨江南迷蒙的山环水绕中,漫步楼台亭榭,徜徉在青山秀水古文化的氛围里,沉醉于玲珑雅致的朦胧风韵中,漫步竹林幽深处,聆听雨丝打在竹叶上发出的沙沙声,有一种如临仙境的陶醉感和梦幻感,嗅着春天泥土的芬芳,俯视脚下,让人惊叹不已的便是眼前春竹的生机盎然与脚下春笋的竞相破土。春竹,她好似春天的使者,在春雨的滋润下,奶油般鲜嫩的小竹笋顶着水珠儿,争先恐后的从湿润的泥土里拱出来,仿佛刚出生的娃娃,玲珑剔透,憨态可掬,尖尖的依偎在陈竹的四周,畅快的呼吸自然的气息,蓬勃的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那“咔咔”的拔节声,仿佛是春竹渴望拱出泥土的呼吸声,又像春娃娃的嬉闹声和絮语声。一颗颗、一簇簇,积蓄了一冬的力量,活泼泼的探出小脸儿,伸伸懒腰,抖抖精神,便葱葱茏茏的开始了生命的历程,无声无息的在角角落落迅速的繁衍生长,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春雨迷蒙的季节里,放眼望去,满目的竹,葱绿青翠,柔嫩欲滴,养眼养心。一边,是悠悠翠竹林,一边,是迷离江南雨,好一幅江南秀丽风光,仙一般的意境,梦一般的感觉,好不惬意逍遥!在竹林中漫步听雨,雨中的竹林世界,是这样的安宁静谧,是这样的诗意盎然。沙沙的细雨打在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在竹叶上滚动,滑落下来,无声的落入尘土之中,有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错觉。聆听雨打竹叶的沙沙声,一种缠缠绵绵的情愫在心底流淌。想起童年竹林玩耍的懵懂时光,想起年少竹林漫步的纯真情怀,想起学子竹林晨读的安宁静谧。心中的丝丝甜蜜与浪漫思绪,在悠悠竹林的上空飘荡。此时,沐着绵绵春雨,漫步在竹林小径,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让一颗心归于自然,脱离红尘的纷扰,自由自在的放纵,让思绪畅快的飞扬,有种返璞归真的纯净轻灵感在心头荡漾。
看竹,想起了那位专门画竹的江南才子,他笔下的竹,紧紧抓住了竹在风中、在雨中、破土中、鸟语花香中的不同特性,一枝一叶都是那样的赋有灵性,栩栩如生,对竹的深情尽情释放在每一幅画作中,让人浮想联翩,让人爱不释手。曾几何时,相伴走过江南的青山绿水,泛舟雨中荷塘,漫步竹林小径。沐烟雨,品荷香,赏竹趣,陶醉在江南如诗如画的水墨丹青里,谈江南的人文景观,体味江南的风土人情,感触江南的玲珑雅致,一路赏景,一路抛洒诗篇,诗情画意,留驻心间。想起他,心中便涌起淡淡惆怅,此时的才子你在何处?是否寄情于山水,依旧用你的水墨丹青,描绘着心中无限喜爱的竹叶情?是否记得那个喜欢唐诗宋词的女子曾在这里驻足遥望?遥看竹林幽深处,一枝一叶总关情,无情何来竹叶香?江南才子画里寻。读你的水墨丹青,读到了江南的清泉溪流,读到了江南的楼台亭榭,读到了江南的小桥流水,读到了江南的荷香满塘,读到了才子深沉的江南情。
哦,喜欢江南的竹,原是在水一方,有位江南才子伫立,望日升月落,挥洒翰墨流芳。喜欢江南的雨竹,原是在竹林深处,有位温婉佳人孑孓,笔墨流云,诗香满堂。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5:老板与“关系”
文/山静入柏
自古以来,官场叹息才命相违者众,其归根结底是没有弄清官员的职分。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的还是踏实做事,而不是研究关系。刘邦在给官员排座次的时候就说过:猎狗追猎,叫功狗;后面跟的人叫功人。说曹参打仗有功,那只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功人。功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包括刘邦本人。所以弄得曹参接班当了宰相之后,仍然延续旧制,不敢越雷池半步。
埋头做事的功狗就不是当头的本分,而只是操作者的本分。就如在工厂里,监工就不是干活的,监工如果跟工人一样干活,车间就一定会乱套。美国人研究出来的结果也是这样的——高层的决策占47%,能力占35%,执行占18%;中层的决策占31 %,能力占42%,执行占27%;基层的决策占18 %,能力占35%,执行占47%。高层与基层在执行上正好相反。所谓决策者,忙的是脑力而决不是体力。
所以,过去我们总要求当头的具体带头作用至少是不科学的。称职的老板一定看上去比群众要闲。自然,这种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集中精力谋大事。
群众的忠于职守是指圈子内的敬业,老板的忠于职守是指圈子间的联系。传统思维里,“搞关系”常常被台面上嗤之以鼻,而在西方认识里,恰恰对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不理解。纪伯伦就说:“如果不为待客的话,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坟墓。”妙哉!一个冷清的家,住着不变的人,真的与坟冢无异。
“搞关系”名声不好,是因为人们乐于搞的是庸俗关系,而不是正常关系。就如大清闭关锁国,不愿意和世界各国搞关系,但自己内部的庸俗关系却是一套一套的。英国人要进京晋见,从广州港到天津港的海途上就研究一件事:是单腿下跪还是双腿下跪。
中国封建思想就是要把人际关系统统拉到自己家里来才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有了家庭尊卑就有了服从文化,就有了无原则文化。同学为师兄弟,朋友叫哥们姐们,领导叫父母官。皇帝叫君父,皇后叫国母,母仪天下。就连人们心中的神也必须家庭化:观音娘娘灶王爷,雷公电母老天爷。甚至责怪也称之为“儿戏”。
成为家庭关系还有一个好处:让竞争一方失去警觉。古代成语有“疏不间亲”。就是说,你本来没有人家关系亲密却想要离间别人之间的关系,那叫不自量力,自讨没趣,而且迟早倒霉。所以一个人实在憋不住了,想搞点挑拨离间之类的事情,也一定要首先弄清了他们之间的亲疏。当然,这种关系要弄清有时候也是难的,因为有的关系是隐形关系。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6:如水的女子
文/紫云烟
女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太多的内容。宽容,大度,美丽,深沉,坚强,果敢等等。而我,喜欢如水的女子。
“女子是水做的”这话,对于喜欢红楼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黛玉,那个纯净的一尘不染的如水女子。与贾府这个混沌的大家族,格格不入。她的尖刻,透着她的灼灼才华。她忧郁而沉静的眼睛,像一面清澈的湖水,照见那个大家族最卑劣的丑陋,折射着人世间的丑恶与悲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称为生命之源。它为世间万物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极了我们的母亲。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一副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任。母亲,有着水一样的情怀。勤劳,朴实,刚强,是母亲的标志。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水一样的思想。清晨,天未亮的厨房里,晃动着的,是母亲的身影。夜晚,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还在忙着家务。母亲,就是最美的那个水一样的女子!
水,无色,无形,却掷地有声。如水的女子,也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她们有最美的心灵。她们甘愿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着青春,她们甘愿去落后地区扶贫攻坚,她们甘愿在祖国最贫瘠的土地上,用如水的情怀,浇灌祖国最恢宏的蓝图。如水的女子,有大美的情怀!
张爱玲说,做个善良的女子,心不怨则魅力,心存宽恕则圣洁。如水的女子,当是善良醇厚的。这是一个女子最好的底牌。还记得《茶花女》吗?玛格丽特即使身落风尘,依然心地纯净,甘愿牺牲自我,去成全他人。她的善良,深深刻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水的女子,柔弱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安静时,她是一汪清澈的湖水。风起时,她变成是狂涛骇浪的海。《知否》这部电视剧,红极一时。主人公明兰,表面看起来,一枚柔柔弱弱的小女子。但是,她的内心,清澈而深邃,挫折面前表现出的镇静,果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着实令人赞叹。祖母被害,她沉着而冷静地组织家人,搜查凶手。在与王家势力斗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敢,让她的父亲都汗颜不已。
优雅是如水的女子的内涵,静水无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气质。这个世间,并不少美丽的女子。但是缺少有魅力的女子。杨绛先生,虽貌不惊人,她的才气,她的优雅,她的品德,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像一杯白开水,素朴诚挚,初品无味,但是,却展现了生命最珍贵的东西。她称得上最有魅力的如水般清透的女子。
我,喜欢如水的女子。
云烟于2021.02.26
作者:紫云烟(微信号ziyunyanxsg),自由撰稿人,有散文与诗在省市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教材》《散文诗集汇编》。在众多网络平台广为传诵。微信公众号xsg0221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7:叹春
文/苏冠生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数也数不清的华丽词语,春风拂面、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林林总总,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去描绘一幅花枝招展妖娆妩媚的春天画卷。
我出生在春天里,我喜欢春天,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笔生花;我更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春》,喜欢文人那淡淡的忧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到春天,大自然就仿佛从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一切都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桃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姑娘轻悄悄的,仿佛就在我们的旁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感觉得到她的存在,就在我们的耳边呢哝软语,不要说草软绵绵的,我们都该软绵绵飘飘然的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乡政府后面,我们经常散步的道路两旁的不知名的几棵大树,枝头上已经冒出了绿绿的嫩叶,抬头可见那成千成百的蜜蜂不知疲倦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醉在春风里似的飞来飞去。“一年之计在于春”,辛勤的小蜜蜂尙知如此,相比之下,我们却“春眠不觉晓”,具有高智商的我们都该相见形拙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总是在春天里努力耕耘着,播下今年满怀收成希望的种子,慢慢等待累累硕果来临的那一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最多人晒的得意之作,就是去何地方赏樱花、梨花、李花。展现的镜头都是花的海洋,人头攒动,在那花树满枝头的下面,更多的是黑丝美人在不厌其烦地秀搔首弄姿的倩影,展示丰乳肥臀仅此而已,并没有其它多大的内涵,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已然没有了新鲜感。我不喜欢哗众取宠,心仪于藏身一个无人的角落,手捧一碟小菜,独饮一壶小酒,颇具另一番超凡脱俗;偶尔更欣赏的是走到某个拐角处,突然看见一户人家院子的墙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最喜欢的就是那怦然心动的感觉,真是“孤芳”自赏,偶遇令我情不自禁地心都醉了。也不用朋友圈去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知道就心满意足了。
忧伤的诗人终于在春天里喜上眉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也应该略有所思,跟着春天的脚步,任凭春雨绵绵,大踏步走上前去。
关于自古以来的散文8:中隐之道
文/陈仓
自古以来,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显而易见,隐于市,适中易行,比朝堂安全,比乡野方便。许多人说,在喧嚣、紧张、纷扰的现代都市,隐居难,难得隐,有论者甚至断言,信息化的现代都市无隐者。依我愚见,当下,中隐于市,关键是个方法问题。
首先是个“避”字。回避得安宁,躲避得自在,避让无冲撞。都市车水马龙,行人如潮,时尚如风,小冲突无处不在。想获得各种便利,获得优质高效的工商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省去各种麻烦,首先,要在时间上避开上下班高峰,避开节假日的热闹拥挤,在空间上避开热闹拥挤处,在心态和日常行为模式上远离流行时尚,不要跟风抢购,不要从众拥挤。如果要做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将往返时间提前或者滞后安排。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去,如果非去不可,不妨与热闹拥挤处保持适度距离,保持在其旁,不在其中的姿态,也可获得片刻自在与安宁。都市里的“时尚风”永远被操纵,对此,应保持足够警惕、审慎和冷静,不跟风,不赶潮,回避人潮,避开煽风点火者。对于你不想见的人,不愿参与的活动,不值得做的事,不妨早询问,早预测,早知道,早计划,早安排,借故借机回避即可。
其次是个“让”字。都市人口稠密,资源稀缺,公共设施负荷重,供求关系紧张,遇见风风火火不管不顾的“猴子”式的急躁人,碰上自私自利不顾旁人忙闲冷乱的“天蓬元帅”式的大爷们,不妨礼让、避让、谦让他们。俗话说:“让者为上,让者为高。”俗话还说:“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好在都市生活有多种路径,多种选择,多种方式,多种可能性,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例如,你讨厌别人带着大型犬出入公共空间,你讨厌别人在电梯里拥挤吵闹抽烟,不妨客客气气地让他们先走一步,你后走一步,或者换乘另一部电梯。在充满多样性和具有多种选择的都市生活中,让,往往是上策上上策,让,也是避难避祸避麻烦的明智之举。
其次是个“闭”字。与穷乡僻壤相比,都市人稠地狭、空间逼仄,人际互动频繁,群体活动多,世俗诱惑多,信息杂芜,生活环境热闹喧嚣,同时,人际关系纠葛、人言是非、噪音污染、情绪感染、人际搅扰、信息焦虑也比较严重。对此,古代隐士有“三闭”之法,即所谓“下士闭门,中士闭口,上士闭心”。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以后, “人成了人类制造的工具的工具”(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和作家梭罗名言)。许多电器、设备、工具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反而限制了人的天赋自由,控制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继而使人类产生了设备和工具依赖症。在网络时代,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使用的博客、微博、微信、聊天工具,既是自己的“麦克风”,也是居心叵测者的“窃听器”。人们广泛使用的汽车、电视、电脑、手机、导航仪、监视器、播放器、数码照相机等等工具既是工作生活中的利器,也是被控制被监视器具。监控设备在发挥既定效用的同时,使大家无形中,或不知不觉中陷入“囚徒困境”,像囚徒一样活着。在当下,都市隐者想自在无碍地活着,仅仅闭门闭口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及时关闭电视、电脑、手机,不要成为“电脑控”、“手机控”、“网络控”;节制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和自媒体,避免“电幕生活”。
最后是个“谦”字。隐与不隐,永远是相对的。半隐半显、时隐时现,当隐则隐,应显则显,这才是中隐于市的最佳状态。在都市市场经济生活和个人私生活之外,更多的生活圈属于关系网生态链,属于山头门户圈子生活。在关系网、山头、门户和圈子生活中,无数恩怨是非,不过权、钱、色、名四块“臭肉”所诱发,万般爱恨情仇,无非争权夺利、追名逐利、争风吃醋等三类烂事。在半隐半显、时隐时现的都市生活中,如果保持谦虚、谦恭、谦卑、谦让、谦退的姿态,避免被过度关注,谢绝被过分追捧,拒绝被贴标签,淹没人潮人不知,和光同尘无纷扰,虽显亦是隐者。
无论哪朝哪代,真正的隐士是仙踪不定,首尾难见,只闻其名,略知其事,而不见其人的。在隐居生活中,“三十六计走为上”,流浪才是最好的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