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多美网

2025-10-06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傅雷家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好教材。傅雷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一个人遭到了不幸本身是不幸的,但挫折又是一部活教材,可以磨练你的毅志,从而使你坚强起来。所以,不幸就成了幸事。”看到这段话以后我不明白,就问爸爸。爸爸说,这是说事物有两方面,告诉你要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成长为一个坚误的人。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明白了。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是在它们面前退缩吗?不是!傅雷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知难而进。

有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总觉得不如别人,就不爱学习了。老师和家长对我寄以厚望,自己却认为不是学习的材料。现在想想,是自已没有正确对待学习。学习成绩不好更要努力才对,谁生下来就会呀?我们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的,因为成绩不好就打退堂鼓是没有出息的。

通过《傅雷家书》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众人皆知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实际上傅雷还是一位十分严厉的父亲。他对他儿子教育从不止于青少年时期,当傅聪长大成人后,傅雷人通过书信的形式教导儿子。

傅雷一直坚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不打不成才”所以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十分严厉的。有一次傅聪练琴时稍有懈怠,傅雷发现后拿出藤条,对着儿子一顿毒打,最后还把傅聪绑在门口的.树枝上自我反省。

除了“严酷”傅雷教育儿子还非常的“专制”傅敏初中毕业后,想要学习音乐,准备报考音乐学院,却被傅雷的“无用”一词拒绝。任凭傅敏闹威胁,傅雷仍然不为所动。

当然,傅雷的教育也不完全是苛刻。壮年之后的傅雷性格变得温和,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变得开放,并开始与孩子做朋友,父爱便由此体现开来。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傅雷说道:“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的确,傅雷用他的真心换得了一个回报一个真心的朋友。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心与心本没有距离,距离是由疏远而得到的,而拉近距离比疏远还难。——题记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以书信的形式对傅聪、傅敏的谆谆教诲。虽然傅雷在他们童年的时候,曾因傅聪、傅敏的淘气而出手,即使没有使他与孩子们产生心灵上的隔阂,但傅雷还是觉得愧对孩子们,对他们表示出强烈的歉意,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也使他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加的近,难道这并不值得我们感慨吗?

傅雷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没有分离,也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会了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家书记录的,不仅仅是傅雷他们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珍惜,珍惜父母给予我的那份爱,因为它只有一份。有时候父母无法给予我们什么,可他们却把什么都给了我。

天下的父母都是无私的。我诞生在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流,但那份来自父母的细致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感谢《傅雷家书》,感谢它使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对我的关怀,也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