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多美网

2025-09-28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人生》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人生》有感 篇1

周末双休,难得清闲,一直给自己定下目标两天看一本书。这个周末算是很轻松的提前完成了。星期六早上便开始阅读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是知名作家,自媒体大神雾满拦江20xx年10月出版的一篇得意之作。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与智者对话,在很多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寻得了很好的答案,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

书名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这本书与之前我看过的很多类似书名的书籍不一样的是全文并无过多的作者无病呻吟,成篇累渎的矫情话语。

书中有四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里的内容都是教育我们在寻常问题中如何更好的去面对,在遇到解决不到的难题时又应该怎样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每一个章节里都有很多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或古或今,或国外或国内。故事的妙处是让人感兴趣,之后便能够很好的去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

之后作者便会在很多问题上用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告知尚处于迷茫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好的为人处事和成长学习。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知道一些人生中的大道理和哲理。但是,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恐怕就是我们缺少了一些思考和感悟能力。就像书中说的一句话一样,其实这个世界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智力很普通之人。那其他百分之二十五也有高于正常值或者低于正常值的。但也只是少数。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获得成功呢!况且很多还并不是那些智力超群之人,或者只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寻常之人而已。

第一章书中说的是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让自己强大起来。普通的人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也会成为一个显赫之人。就在于我们是否能遇到那个能够激发我们斗志之人。正如刘邦手下的一群普通之人都能声名显赫。而沦落到项羽手中的人才反而成了猪头。就在于人的胆量和自信,我们应该学会认知自己,打破思维界限,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是能力,而别人最看重你的却是人品。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情商才可,能力并非万能,心胸才更重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要出现打压的趋势,而要抱着虔诚的心态去学习。

穷人要有富人的思维是说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思维受限,很多人宁愿浪费时间在网吧上,也不愿意去尝试更多的职业。而如果像文中的那个小女孩一般,通过一次辩论赛便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去国外留学,见识多广,从此跨越到富人的行业。跨不过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才是诗和远方。任何时候只要你想,只有找到真正适合你的行业,再忘情的投入,只要你优秀,这个世界注定会重视你。

最欣赏文中的一句话是我们人这一辈子截长补短不过是三万天,万不可以只居于斗室里巷之间,远古时的人类足迹况且遍布于世界每一个角落。作为拥有足够聪明智慧的我们如若只在方圆几里之内游走,岂不辜负这个技术开明的时代吗?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奋斗。

习得性无助是如今很多人拥有的一种不好的病态习惯,我们应该相信生活是会改变的,更应该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文中提出人生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用挣来的钱去接济穷人,并且有不断挣更多钱的能力,善于驾驭财富的是上等人生。能够用钱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做到,是二等人生。惹出来的问题,连钱都无法解决,则是三等人生。把钱看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为了钱不择手段是最末等人生。人生在世,要学会规避那些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方不能因钱而生出问题,方可获得经济与心灵上的双重自由。

第二章的题目是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需要思考。第一节中便用了几个小故事来说明两个道理,一个道理是说大智若愚,而另一个却强调人们不能过于愚笨。同样的愚笨,有时会成为智,而有时却还是让人陷入窘境,被人啼笑皆非。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不一样的场合所不一样的情形道理自然不一样。世界都是在变化的,我们不能固守某一个道理,进而就想证明这个世界的某些事实。这是非常可笑和愚昧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而第二节作者用被陷害的校长和孙菲菲事件引出人性的弱点,就是恐惧。且耶鲁大学中的很多学生的恐惧感超级强烈,作为世界大学生中的精英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了,所以在了解这些弱点之后,我们便要去克服恐惧,大胆的走出去,去面对更好的人生,从而做出更多的选择。

第三节说的是智慧与耐性的重要性,可能就是人们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天下大事必作以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无论是自己创业或者给别人打工,终其结果,如果想要变得更好,都离不开这两种能力。

第四小节中说到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面对那些小时候不如我们的同学,在长大后你居然发现,他们比你成功多了。于是很多人便不服气上前一句,你这小子,当年如何如何差劲,现在居然混出个人样了!如果在人多的场合去告诉他如今的下属他当年是如何的差劲和邋遢。那么我很负责的告诉你,你们的友情基本结束了。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那么你也不能去伤害别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有学会关心呵护朋友,才会遇到未来的合作伙伴!

第五节谈到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要会思考。作者用了几个幽默的小故事论述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每一个听到或者看到摆在眼前的结论时,都应该去深思,这个结论是真的吗?那么它又是如何得出的?从而获得强大的思维能力。

第六节,跨不过去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才是诗和远方。谈到很多很厉害的人物其实刚开始都没有很好的出生,或者拿到的都是一副烂牌,但是他们并未自暴自弃。反而在困境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在希望到来之前好好等待。只做一个越来越优秀的人,如此,便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后面三节相继强调了在年轻时我们应该多和成熟的人交友,慢慢脱去稚嫩的思想,方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最后一节谈到不要读书读到蠢,说到其中有很多当年的高考状元,最后居然沦落为乞丐的事实。原因就是一味的死读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对现在还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种剖析和号召。一个优秀的人绝不是仅仅拥有高文凭或者死读书的人,他一定是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人。

文中第三章系统的谈到情商的重要性。所谓情商,是我们所有年轻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的一大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职场是否风声水起或者如鱼得水。在古代,情商低,乱说话的人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而如今,虽然罪不至此,但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去洞悉别人的人性变得至关重要。每个人内心都是脆弱和敏感的,无论他看起来有多光鲜,依然避不了那些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在交友时一定要学会择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朋友值得一生呵护,而不好的朋友却是我们的生活中的绊脚石。拥有高情商,你的职场一定会少去不少麻烦。

文中第四章谈的是教养是一种智慧。有教养的人内心必定强大,正如伊丽莎白那样,整个英国王室一直视其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被人爱戴。拒绝做无知和尖酸刻薄之人,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许就是你交往好的表现。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内心自然会充盈很多,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如若我们更加会思考,拥有高情商,高教养,懂的很多道理,那么所谓的低配人生自然会远离我们。

作者雾满拦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在成长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关,和自己对抗,和困境,和瓶颈期对抗,但我们还是要怀抱自信,要记住这世上所有美好的时刻,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属于勇敢的人的!

读《人生》有感 篇2

路遥,原名王卫国,在1982年写下了《人生》。我盼望了好久,才从朱老师手上接过来。

翻开书,才读了几行就已爱不释手了。高加林是一名教师,但由于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要去当老师,所以高加林就下岗了。为此他很生气,却毫无还手之力。我也很生气,因为高明楼是仗着霸气和关系下了加林的。刘巧珍是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和姐姐一样是个文盲。她对高加林是一片痴情,所以无论马栓怎样讨好,她都不愿意见面。

巧珍喜欢跟着加林。一次,高加林去河里游泳,巧珍给了他一个香瓜。他不想吃,还讨厌她,因为巧珍的姐姐嫁给了高明楼的大儿子。高加林家里没有钱了,母亲蒸了一锅白馍让他去卖,他没有勇气叫卖,所以一个也没卖掉。是巧珍帮他卖了馍,还给他买了包烟,并对他说愿意和他过一辈子,加林也同意了。此时,我真为他们高兴。

当我读到马占胜给加林找了份好工作——记者时,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高加林可以有城里户口,有更好的发展;难过的是巧珍见不到加林了。高加林在城里有个叫黄亚萍的同学,亚萍很喜欢他。高加林一听说可以去南京有更好的发展,就果断的离开了巧珍。我为巧珍而感到憎恨,因为高加林为了前途而背叛了她。但巧珍却说自己配不上加林。

很快,高加林是靠关系找工作的被抖了出来,他没了户口,没了工作,和黄亚萍断绝了关系,回到了农村,但一切都晚了,巧珍已经和马栓结婚了!我觉得高加林没有把握住机会,他错过了巧珍,错过了好生活。

《人生》这本书告诉了我:人生的路很漫长,一个小选择可以让人痛苦一时,也可以让人痛苦一世。我们要把握住机会,见好就收,不做盲目的选择。

读《人生》有感 篇3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作家安易如的作品。只有在她的笔下,我才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

古代诗人、词人的一生经历很少被人细细品味,但却像一壶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天然之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在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开始就提到了这句话。这句话无疑是中国最经典的一句话。有人觉得这只是一句没有什么意义的话,但我却觉得它富含哲理。

这句话极其形象的描写了辛弃疾的一生。失而复得的惊喜,出现在那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上元灯节。辛弃疾,也就是辛稼轩。刚开始,他还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可是,后来却变了。辛稼轩用一阕《青玉案》证明了自己。

一个人,无论怎样,他也不可能一生都有好的运气。不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后蓦然回首时,也许已经空无一人。常常一个人在失去后,才懂得拥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常常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后来追悔莫及;常常在最后失去什么时,还是觉得是偶然,依旧懵懵懂懂。

我曾经看过一部微电影,《天堂午餐》。电影让人醒悟,不要在拥有时不去珍惜,而是后来失去时才履行承诺。影片的儿子,正是在母亲在世时说等他长大了再给母亲烧一顿饭最后母亲突然死亡,他才后悔,给母亲做了一次“天堂午餐”。

一个人,不要永远那么拖沓,该行动的时候就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不然最后都已成空,灯火已黄昏。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把握,终究那壶令人回味的茶,会散尽香味,就连最令人享受的味道,也会消失不见,也许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连茶壶都被翻倒。或者,灯火已不阑珊,也不人海茫茫,最终只有自己站在黑暗中。所谓的火树银花,只是一种装饰。

最后,写道:人海茫茫,蓦然回首时,我们是不是还有运气看到那个等在灯火阑珊处的人呢?我们最常看见的结果是:终于明白要寻找的那个人是谁时,灯火阑珊处,已经空无一人。

对,运气只是运气,不能代表以后的一切。如果说一个人经过漫长的等待,是否还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挽救差点失去的所有,逝去的那股香味。

读《人生》有感 篇4

原可能发生的与业已发生的直指向一个终点,那永远都是现在。——艾略特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很多的选择,高考、恋爱、结婚、工作等等,我们不可能在做每个决定前,就预料到自己的未来,世界是善变的又是稳定的,再与人对比之后,难免会发现自己曾经做的决定令自己后悔,会想着如果能重来会是更好的结局,然后不断的抱怨这个世界的种种,觉得自己所有的倒霉都源于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个世界一直都是有两面的,不能同时选A和B,如《人生复本》所说“我们其实是自己所有选择的总和。”

有句话大家都听过“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书中的男主角贾森在夜里出去喝酒被突如其来的神秘男子挟持到废工厂注射药物后昏厥过去,醒来后发现,家中的一切都变了,老婆和儿子都没了,连同他的工作和朋友通通发生变化,仿佛十几年的记忆是一片幻想,最后发现他来到另一个自己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没疯的证据就是无名指上的婚戒留下来的痕迹,之后与对他施与救援之手的心理医生一起踏上回自己世界的道路,经历过无数次可怕的世界后,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并成功在几百个自己的竞争下与妻儿相认。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主角有个磁场方体,有后悔药,我们需要承担自己所选择的,再者从经历中吸取教训,而不是投机取巧,要活在当下。

书中提到过量子物理学的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装猫的箱子被打开前,猫都处在一个生和死同时进行的预测不到的状态,想像这个世界是一条电影胶片,到我们打开箱子的那一刻起,胶片才一分为二,左边是没有死的猫,右边是已死的猫。人生中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会衍生出一个新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你做着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普通人的一天里,明天几点起床?去上班要坐巴士还是地铁?午餐吃什么?等等日常问题都需要选择,每时,每刻都做着无数个决定,一路走来,大家会发现其中肯定会有另自己后悔的决定,以至于经常幻想着“如果”。书中的男主角在经历了无数个自己的平行世界,见过无数个自己后得知,人生并非黑即白,你以为你当初选另一个决定走一条更顺更直的路,可不曾想过在那条路中也有着无数的分岔路,那些分岔路后面有着更多的分岔路,人生每一个处境都不是由最近一个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一路走来的选择累积而成,就像书中的贾森到过荒野才懂得草地的幸福。

人生没有复本,人生就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懊悔里做出承担,因为直到哪天死了,你的人生的走马灯才不会有不曾出现的“如果”,只会有珍惜曾有过的“现在”。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