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我们仨》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们仨》有感 篇1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以朴实含蓄的文字,记述了一个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感人至深。我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半断半续地读完了它,尔后又禁不住多次回头重温了某些细节。掩卷思之,感动之余,略有所悟。
感悟之一:生活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杨绛说,她与先生钟书、女儿圆圆,“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一起承担,“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从与钱钟书结婚同去牛津求学写起,以平静的语调、谐趣的笔法和脉脉温情,写了她和夫女相处的许多细节。我们不难领会到他们是怎样相濡以沫,相互支持、鼓励、包容与谅解,同时我们也领悟到,一个和谐融洽的美好家庭,是需要彼此用心去共同创造的。
感悟之二:读书和工作,其乐也融融。在牛津,他们把假期的全部时间都投入了读书。除了大学图书馆,还经常到市图书馆去借阅,一回到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回国后虽然历经战火、失业、疾病和政治运动的煎熬,但“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圆圆受到家庭熏陶,自小就喜欢读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到11岁时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了,而且还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读书工作可以使人变得坦然,还能以此自解,“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感悟之三:不向困难低头,是应取的人生态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他们经过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人生坎坷的艰难历程,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真可谓不少:两人到牛津求学,只一人是公费;回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事干,蛰居上海,但是他们都能挺得过来。在国外没有投靠“外国富翁”,在国内没有被政治运动压倒。记得我以前读过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在读《我们仨》中,我找到了对这句名言的最好解释。
感悟之四:只有淡泊守志,才能心定神清,宠辱不惊。钟书、杨绛他们一贯保持低调、调侃作风,“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生活简单,抱朴守拙,用他们的话说是“不谙世故”。对于误解、诬告、人面高低、世态炎凉以及荣誉利禄等等,一概看得很开很淡,这对比起现今一些人,在利益上斤斤计较和明争暗斗,在生活上穷奢极欲和纸醉金迷来,不知要高了多少彻悟、深了多少涵养!
读《我们仨》有感 篇2
昨天看完《我们仨》,我就把书推给了闺蜜。她说她觉得自己个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可我还是强推给了她,因为我是真觉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费时间认真看。最初是奔着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去的,最后却被他们一家人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深深感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啥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就生了一个孩儿,不多要俩?看完了书我觉得不是他们不想,是当时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现实社会环境以及钱瑗本身的健康问题,使得他们没法儿。钱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学的状态,健康问题太严重;而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回国后先是面临着异地问题,而且还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远的路途;其次是住宿问题,杨绛带着女儿爸爸家住一阵,婆婆家住一阵,后来钱瑗宿舍、办公室等地儿,都曾做过他们的家,直到老年,他们才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说半辈子都是颠沛流离的状态,这还不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杨绛老先生92岁时写的这本书,92岁,却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确地记得一家三口的点滴,除了说明老先生的确记忆力惊人外,更能说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那些快乐、艰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积及分量,以及她一个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和怀念之感。
全书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两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时候,顺带着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两部分看了两遍。第二部分杨绛老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是如何相依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别特别难受,不敢感同身受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心境,不敢切身体会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那份坚强,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学习她身上的些许品质,因为我做不到。
女儿患癌晚期,丈夫卧床不起,她在梦境里记述了她一个人是如何在两个医院奔波照顾两个病人的,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不会很惨烈,对,是不会很惨烈的感觉,没错。
第三部分从他们结婚后一起赴英留学开始写起,直至最后钱瑗先她和钱钟书而去,第二年钱钟书也丢下她离世。她说,我们仨就这样走散了。不知道为啥,看到这儿,眼泪嗖嗖嗖地掉。而中间她和钱钟书生活里的种种,他们三口人生活里的点滴,以及她、钱钟书、钱瑗如何工作的偶尔描述,无疑不让人觉得,这样的恋人夫妻相处模式,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的相互扶持鼓励工作,是多少人理想中的样子。
同样,我也只剩下羡慕和学习的份儿:学习杨绛对待钱钟书“拙手笨脚”的态度;学习杨绛和钱钟书豁达开明的夫妻相处模式;学习杨绛钱钟书钱瑗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读书的坚持;学习他们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学习他们不争不抢、淡泊名利、过好自己生活的心态。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读《我们仨》有感 篇3
朋友向我推荐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一本让她看后十分感动的书,她看了两遍。
我心中几分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竟能触动了她的心灵。因为那几分好奇的作祟我也寻到了《我们仨》。
在看到还不到一半的时候,顿觉有些枯燥,有点难以往下阅读,可杨绛阐述的那些事,总让我的心十分沉重,也总为他们仨之间的情真,情深感到有暖流蹿于心间。
的确,这不止是一本光写爱情、亲情的书,它反应了那个动荡的时局,与那时太多曾不可言说的苦难。
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不懂得国家各方面的政治时局,我只看得到人生和感情的交融。
我的理解仅仅只有“有人为己记挂便要满足,应当感到幸福,能同甘的大有人在,但共苦却寥寥无几。人生是无法预料甚至总是在预料之外逝去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充满了引诱人气息,总能让人有无尽美好的想像或是接连不断的烦恼。”
“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世界有怎样的变动,世界总是在每时每刻都不断变动着的,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为有的人在改变,有的人在坚持,有的人没有发现周遭的变化。这些都是不归我们管辖的,能守住真心才是对幸福最正确的追求,不管是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杨绛和钱钟书的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看在眼里都是羡慕不来的。知识分子间的爱情,有的不仅仅是情,更多的是爱。我眼里的“情和爱”两个字是绝对不对等的,我对他有情和我爱他这是两种深度不一样的感情。
再说钱瑗,却也真是一生坎坷,幼时就患了骨结核,不过她却也是幸运的,本会夺走生命的重病却病愈了。
这在我看来更像是命运开了一个玩笑,恐吓一下他们,试探试探,毕竟懂得珍惜的人不多。
虽然她后来还是因病去逝了,但她已经多赚了几十年了,其实也够了,按100岁来算,过半不止,人各有命,强求不了。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跌宕,起伏不断。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马平川的,遇见的事千奇百怪,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能遇见一个志同道合相吸相惜之人就别离开了。
人到了一定岁数后,思想不再靠老师父母去决断后,会越来越难遇见懂得自己的人。以前在老师和父母差不多的决断里,每个人想的好像都差不多,只需要分享一根冰棍,一包零食,好像都能瞬间聊得很投入,那时候的自己是最简单的,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不同的挫折变成真正的自己,我们会在成长里慢慢懂得什么是自己在乎的,什么是该丢掉的,什么是要去追寻的,什么是值得缅怀的。
有一天室友几个坐着闲聊,其中有一个欣欣然说:“结婚别找那种家里父母离婚的,我妈就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也是,父母离婚的家庭太复杂,搅不清楚,也不会分多少财产。其他两个表示特别赞成,我当时没说话,只是在想,‘指不定以后离婚的就是你们了,不是主要看那个人吗?’我意识到自己和她们不是一类人,所以我并不发话。”
后来我心疑是不是我自己活得太不切实际了?我是不是该现实些?继而又将她们的观点同闺蜜陈述了一遍,闺蜜很愤愤然地说:“你这想法就有问题好吧!这关键是看人的好吧!和你过日子的是他又不是他爹妈,你要实在觉得不现实,那我给你说句现实的,少了爹妈负担你不得偷着乐?”
其实吧!这就印了那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和那些同世界的人聚合,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装扮成别人那样,就算装扮成了那也顶多就是个抄袭而已,虽然可能你也会像别人一样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别忘了看看那些跟你曾经世界一样的人,他们得到了原本你也会得到的好处是不是比你的多?
文中有一处,我印象有些深刻,杨绛生钱瑗的时候,她没有叫喊,医生问她“既然那么疼为什么不叫喊?自己忍着疼。”
杨绛说:“我叫了喊了就不疼了吗?”
医生笑笑,觉得中国的女人都这么有哲理吗?
那么反观到一些事上,有时候难过,痛苦,难道事实就会改变吗?眼界如果放不开,心界如果看不开,那我就是那些个生产时拼命叫喊的人。
莫名其妙叫喊了一通,疼还是疼了,但有时的确是如此的,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发泄。至少没那么苦闷。杨绛不喊,因为人家有钱钟书,她并不苦闷,也不抱怨,她所感皆是幸福。
我叫喊,因为我还没遇见那个会为我分去苦闷的人,所以,我喊喊怎么了?不怎么。烦恼的时候这样想想好像心里也就平复了许多。
如有他们一般爱情,真当尽得人生多倍感怀。
向着自己的路,大步向前,我们总会遇见人生的每个相遇。
读《我们仨》有感 篇4
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