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猜想与反驳》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篇1
在哲学历史的长河中,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可以被人们探知,以及永恒真理的存在性,一直是哲学家们争相研究的亘古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目前中国的主流哲学,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典阐述对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哲学的领域上,我们仍应本着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精神,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选择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行动。
通过阅读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让我在思想方面突破了只以马克思阶级论为基础的相对狭隘世界观方法论,让我得以看见哲学王国中伟大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也让我明白想要真正的学习哲学,探求真理,就必须抛弃阶级,流派等因素,吸收每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逻辑与思辨。
康德曾说过:“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强加于自然。”意思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被我们人为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制度和规律,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虽然我们存在与物质之中,但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无法证明这样的规律在自然中是正确的,我们只能批判它的错误;这正是波普尔的观点的来源。
正如书名,波普尔对真理存在性从猜测与反驳两个方面进行的探究。首先,波普尔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被批判。”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这就否认了归纳法的真理性;正如“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用过归纳法,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不具有绝对真理性,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
由此,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波普尔从书中透露出的“猜想—反驳方法论”阐述了科学理论无法通过归纳分析和观察实践来得出,面对一些困境时,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大胆猜测、臆想去解决它。如果真的能够被人类所解决,那么这种猜想出来的科学理论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情况,归纳法在此失效。
其次,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来讲就是当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这就正如《猜想与反驳》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基于波普尔的反驳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度。无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终极理论,都只适用于特殊的历史社会时期,只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愚民手段,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过程,但并不是说这就是正确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这就是波普尔说的伪证主义。
通过《猜想与反驳》一书,我们对波普尔的真理观也可以窥见一斑。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真的,即使没有人相信它;另一个理论可以是假的,尽管我们充分相信并接受它”。但是,他否定科学可以认识客观真理,他把真理喻为永远被云雾笼罩着的山峰,它存在着但人们永远见不到它。波普尔认为原因有两点:
(1)科学理论只是一种猜测;
(2)科学知识混杂着主观因素。
不过,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还是能够探索和预测真理和接近真理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即新、旧理论的不断取代,就是一个通过探索和猜测不断向客观真理接近的过程。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波普尔提出了“逼真性”或“似真性”的理论。
所谓“逼真性”,就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性质。它与客观真理具有同样的客观性。而理论的逼真性所达到的程度即为“逼真度”。波普尔认为:“虽然任何理论都永远不可能是真理,但这并不是说它不包含真理性的东西。恰恰相反,一个理论只要被经验确认过,那就说明它必然包含一定的真理内容。但由于理论最终要被证伪,所以它又必定存在着虚假性,包含着虚假内容。这样,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真理内容和虚假内容的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基于这样的区别我们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波普尔认为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每一个体系都是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我们现有的所谓真理,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而是应当根据科学的方法一步步证伪,这种证伪,正是接近真理的过程。
尽管历史的长河中,人之生命中可能不允许在证伪方面比证实方面花的时间,但是对于任何历社会,自我,至少应该考虑一段历史更迭,一生中的一个或几个重大的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盲点。从经验上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并不少见。随时审慎自我,审慎历史,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证伪,随时准备认错接受更好的改造建议,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如书中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探求真理,即真的理论(我们决不可能达到它,就是达到了也不知道它就是真的)。但是我们也要强调,真理并不是科学唯一的目标。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纯粹的真理:我们所寻求的是人们关心的真理——难以达到的真理。在自然科学中我们所寻求的是具有高度解释力的真理,这意味着寻求的是逻辑上非概然的真理。
光有真理还不够;我们寻求的是我们问题的答案。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篇2
关键字:猜想,反驳,证伪
引言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很肯定的回答:不!但是生活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人却都相信这个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的额他们所能见到的所有天鹅确确实实是都是白色的,直到澳大利亚被发现,探险家在1697年发现了黑天鹅,才打破了人们的这一观点。天鹅都是白色的观点是人们在观察了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的结论,但是只需要一只黑天鹅就能将这一命题彻底的推翻。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认为:任何学术的探索,包括科学探索都是可错的。世界时开放的,而不是决定论的。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说我们拥有了真理。
1、批判理性主义的提出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是对立的,批判理性主义的提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是对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的唯理主义的反反应。它的证伪理论与西方古代哲学尤其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批判传统有着传承的关系。波普尔对于“科学知识是如何发现的”这一问题十分关注。波普尔认为极权主义是科学知识发现的最大障碍,对经验主义论者和唯理主义论者,尤其是培根和笛卡儿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在波普尔的观点中,无论是古典经验主义还是古典理性主义,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人”这一主体因素。波普尔提出“在探索真理时,从批判我们所钟爱的信念开始,这可能是我们的最佳方案。”
波普尔的理论更为注重批判的作用,他将理性定位在批判本身,并提出了批判理性观。他将理性主义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批判理性主义,一种是非批判理性主义,并认为“任何不能在论据上也不能在经验上得到支持的假设都将被抛弃”。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观点更加关注“人”的作用。波普尔说:“理性主义传统、批判讨论的传统,理所当然代表了扩展我们的知识——猜想或假设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尝试中,只有一种理性要素:就是对我们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审查。
2、猜想——反驳法
波普尔认为所有科学的理论原则上都应该是可以被反驳和否证的,因为世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理论最终是不能被证实而只能被证伪或进行否证的。
在这本《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波普尔分了两部分对它的证伪理论观点进行了解释,即猜想和反驳。在猜想部分,波普尔提出了他对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法的驳斥,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被批判。”
在波普尔看来对科学理论,我们只能进行猜想,并在一些情况下证明他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情况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是不成立的。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欧洲人根据看到的所有情况,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命题在当时的情况和当时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也就是观察归纳法的应用。人们从无数次的观察中得到了这一命题,并且在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依据我们所观察到的,人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天鹅中,有限的部分是白色的,而不能证明全部,因为这是无法实际进行操作的。这同时也是波普尔提出的反驳的依据。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提出,我们要进行大胆的猜想,但是他的真实性,需要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也就是对这些猜想进行反驳。
在反驳这一部分,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通过证伪来批判。回到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命题。随着人们对这个世界不断地探索,澳大利亚被发现后,人们的知识面扩展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加深了,也发现了非白色的天鹅,这时“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曾经的真命题就自然成为了假命题。正是黑天鹅的发现反驳了这一命题,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对天鹅的认识。黑天鹅的存在就是对这一命题最有力的反驳。
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就能够将观察法和归纳法得出的真命题的结论推翻了。这也就是波特尔所说的证伪。
3、证伪主义的应用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的出现对人类科学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哥白尼基于对“地心说”的怀疑,创立了“日心说”;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而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人们通过理论的批判,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告诉我们要敢于合理的质疑,不主观臆断,在理性批判的过程中,客观而严谨的进行验证。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篇3
对于分析哲学我并不在行,而《猜想与反驳》一书中以大量笔墨来和分析哲学论战,所以我试着也做一下小结。以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s)的观念。他们试图提供一种语言学的方法,通过一种人工语言构造来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而最终只有科学是有意义的,而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论题则变成是毫无意义的。Popper并不赞同这类观念,这主要体现在书中第二部分《反驳》的第十一章,Popper详细地反驳了Carnap对于科学-形而上学通过语言学构造而得到分界的观念。在Popper看来,形而上学和科学尽管不同,但未必是没意义的,因为无论怎样的构造性语言和“意义”的定义法都不能排除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的论题,而反而会排除优秀的新颖的科学理论尝试。只有通过不断提出猜想和试图反驳猜想的严格验证得到的理论才有科学的本质意义。
针对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无意义论,Popper的论点在于:哲学的核心在于解答一个时代中的代表问题,哲学问题来自外界,通过哲学思辨批判问题,并且把原有问题转化为别的问题和新的哲学观念。我个人认为,对哲学课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先看本书的第二章,Popper举了两个例子——以无理数导致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向Plato几何论发展,和Kant的先验哲学,表明Popper观念下哲学本身的意义。第五章以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例子,认为古希腊哲学能取得如此进展的原因在于critical discussion,基于批判的observation。这种传统的建立者可能是Thales,而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后终归消失,而希腊自然哲学的真谛也就消失了。第七、第八两章讨论了Kant的理性批判哲学,Kant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而认识自然,而这样的先验观念受到了证伪主义Popper的批判。另外,本书的第十二、十三、十四三章是针对分析哲学语言分析的技术性的讨论。比如,body-mind problem不可以通过人工语言构造来得到解答,指向自身的命题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分析哲学家所谓无意义的一些命题在另外公理体系下可以是有意义的。对于语言逻辑分析的这些论述非常具有时代性,这是由二十世纪初数学基础的讨论而进入哲学话题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Karl Popper的注意力,使得他不能完完整整地从科学史的具体例子来讨论他的猜想-反驳科学哲学观,而陷入到科学-形而上学demarcation的论战中去。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篇4
要判断一个理论(或者说法)是否正确,首先要分析它的陈述是否科学。如果它对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作出的结论模棱两可,你就没有办法针对其定义和结论进行反驳或验证。用卡尔·波普尔的话说,这样的理论就是不科学的(不可验证,不可证伪,不可反驳)。
例如古希腊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预言。公元前547年,吕底亚国王克罗索斯想对波斯发动攻势,就派使者去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殿请求神谕。女巫回复说有一个帝国将会陷落。克罗索斯断定是波斯帝国将陷落,于是便挥军向波斯发起攻击。结果,灭亡的不是波斯帝国,而是吕底亚自己。这个预言在陈述上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作出的结论模棱两可。当战争结果出来之后,你无法指出它的预言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假如女巫预言:“波斯帝国将陷落。”那么这个预言作出的结论就是明确的,具有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按照卡尔·波普尔的划分,这样的预言在陈述上就是科学的,因为你可以对其进行验证,证伪和反驳。当战争结果出来之后,你可以肯定的指出它的预言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只有陈述清晰明确的理论才是可验证和可证伪的理论。陈述不清不楚、模棱两可的理论都是不可验证和不可证伪的理论,这样的理论都是用来愚弄傻子的。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大量的理论都是不清不楚模棱两可的,宗教领域尤其如此(基督教和犹太教除外)。可以不夸张的说,宗教领域(基督教和犹太教除外)绝对是愚弄傻子的天然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