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05读后感

欢迎阅读《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离家在外,有哪对父母不牵肠挂肚呢?《傅雷家书》这本书充分证明了这句话。这本书汇集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写给远在海外的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对待儿子就像一个慈爱的朋友,他的教子之道是我最为欣赏的。爱子本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却不是普通的脉脉温情,而是一直把人品和艺术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体现在对儿子生活细节的关注中。比如:傅雷交代儿子围巾和大衣要一同放在衣柜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上;演出结束出台谢幕时,面部表情要温和,不要太严肃……这些傅雷对儿子细节的教导,让我感动,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父亲啊!傅聪从事音乐专业,傅雷对于儿子的专业成长尤为关注,但他没有去强加要求,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儿子做平等亲切的交流探讨,这样的教育,傅聪怎能不优秀。

我常想:傅聪能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多么的幸运。傅雷像一个朋友,温和体贴,炽热真诚,耿直坦率,智慧睿智的朋友。而我的爸爸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和我有过这样的交流,他在我眼里只是一个负责生我养我的父亲,尤其是近些年,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因此我对父爱的印象是模糊的。通过读这些家书,让我也忆起父亲对我的那种爱,也许普天之下父爱都是统一的。小时候我喜欢跳舞,爸爸经常陪我一起跳舞,每次跳舞都很快乐,虽然满头大汗,但是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光真的让我很享受。爸爸很和蔼,也曾经把我捧在手心里,是一位妥妥的“女儿奴”,只是这些年随着我的长大和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何尝不是换一种方式在爱我。也许相比傅雷,我的爸爸并没有他那么的有文化,有很明确的教育理念,但他一直都在以他的方式爱着我,他的爱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却一直在静静地包围着我!

读着傅雷笔下的纯纯人生语,感叹于两辈人之间那悠悠亲子情。我想,我已经长大了,也更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他的妻子朱梅馥写给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的家信。在信中,傅雷既有和儿子对艺术的探讨,又有与儿子思想的交谈,还有对儿子生活琐事的关心。傅雷夫妇对待自己的儿子,不但是亲人,更是朋友,知己。

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反复强调做人的品质,傅雷教导傅聪做人待人要谦逊有礼,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且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就像他所说的,“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同时,傅雷夫妇遵守这种为人处世的信条,为傅聪和傅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当傅聪遇到矛盾时,傅雷通过书信开导儿子,并列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激励儿子向榜样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可见,傅雷对儿子的关怀不只停留在表达情意上,更涉及精神层面。当傅雷不小心摔伤了身子,在信中却极少对儿子提及自己的不适,这便是父爱的坚韧吧。

在儿子冲动犯错时,傅雷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批判儿子,而是在书信往来中,一点点向儿子说明事情的正确处理方式,引导儿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傅雷也反省自己教育方法的不周,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教育方式充满了人性化,更易取得成效。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都有很好的启发。

我们知道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他为人直率坦荡,禀性刚毅。早年也不少因性格执拗与儿子吵架。好在妻子朱梅馥从中当父子的调和油。在傅聪留学后,父子关系破冰重归于好。

然而不幸的是,在1966年傅雷被划为“右派”,遭受四天三夜的批斗,罚跪。在9月3日凌晨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愤而离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妻子朱梅馥也在窗边自缢。

后经傅雷的次子傅敏整理留存下来的家信,给后人留下《傅雷家书》。

读过《傅雷家书》,了解傅聪。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傅家的家庭教育始终贯穿着两个字“爱”与“善”。在傅聪小时,傅雷就在读书,吃饭,坐姿,行走,言谈多方面对傅聪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身体力行,成为儿子最好的榜样。

傅雷家书,为家庭教育树立了典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做到时,自己也要付出行动。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而我也有幸在最近接触到了这本书。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