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标本第十册《我与祖父的园子》。
一、说教材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国标本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凭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计划了如下教学目的:
1.认知目的:明白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聚柔美句段。
2.本领目的:能找出文中富有生趣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觉;相识课文中出现的重复伎俩的运用。
3.情绪目的:
A、通过课文的语言笔墨,深入感觉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
B、小通过对“我”童年期间追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景象的学习,相识作者眷恋童年优美生存和吊唁亲人的头脑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存的优美回想。
教学重点:我与祖父在园中劳作玩耍的景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重复伎俩运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温习导入开始,让学生回想文中的重要场景,从而明白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尔后充实发挥学生的自动性、探究性,紧扣要害字文句,对文本举行富有本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干的语言训练、句式比拟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痛快的气氛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场景,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很多时候,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提了两个问题:
1、说说通过第一课时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祖父的园子留给你什么印象?(由于课时紧张,因此把这段对园子的直接描写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此时的提问,为的是还文本以整体性)
2、在这个园子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回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感知,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主要描写的场景有种白菜、锄地、浇菜和睡觉。知道了主要场景,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无形中为学生接下来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
二、以“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1、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充溢着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但在精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习得是否与之形成正比呢?非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以什么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呢?忽然想到有个专曾说过:教学时要关注文后的练习。文后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段抄下来。”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不都透露出“趣”字吗?因此在回顾全文后,我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你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你的感受。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2、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就拿一个“趣”字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字、词、句中体会到,有的甚至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将是最活跃的。
3、通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我把种子踢飞了,把水撒向空中等等这些外在表现上。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以及文字内隐含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来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的特点,而后,我还将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是一个给予作者欢乐的园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是有着祖父和我的美好回忆的园子,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园子……这样,这个“趣“字就不仅仅代表着有趣,更多的是欢乐和回忆甚至是亲情了。
三、进行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自己。”这里说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课文的3、13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那光光让学生来感受这种意境,仿佛有些可惜,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将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三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四、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停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五、说板书
附板书:快乐
18我和祖父的园子眷恋、怀念
自由
板书计划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
2、通过文章想要报告我们的是对童年生存的眷恋和对祖父的吊唁。板书函洁,简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明了。
[计划理念]
本堂课的计划始终以《课程尺度》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生长。”“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等根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图,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要害字、词、句,不停地咀嚼、感悟、内化,使学生实着实在地对文本举行本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劳绩那便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拔。
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整体把握文本。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
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
——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给文章分分段。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精读课文2、13自然段,想象园子的生机,品味作者语言的独特。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2.出示:第2自然段。大家一起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为什么想到这个词?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板书: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再读读,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进园子了吗?没进的同学再读,一定要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3.出示:13自然段“太阳在这个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自由读。
——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
——“一切都活了”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
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倭瓜怎么活?黄瓜怎么活?玉米怎么活?
植物在祖父的伺弄下长得多好啊!这个“活”还有长势旺盛的意思。
——这个“活”还有什么意思?蝴蝶……(引读)自由啊!随性啊!
只有天空蓝悠悠的……(悠闲惬意)
板书:一切都活了
4.谁来读读,读出那个活劲!(选择句段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啊?就在课题旁,写几个词。比比谁写得快写得多。
(样样都有,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蜂飞蝶舞,虫鸣鸟叫,蚂蚱蹦跳,植物疯长,悠闲惬意……)
5.萧红写得多好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个世纪初的这个园子。让我们心生羡慕。
——出示两段话,比较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
——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
——萧红的描写非常独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我们再来读读13自然段,比较: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
是?(老师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分享:强调太阳大,强调告诉读者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是真的,园子里真的就是这样,而且太阳让人有一种快乐、温暖的感觉。你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她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姿态?)
小结:萧红快乐着温暖着,想到这个园子笔尖下流淌的.文字如飞舞的蝴蝶。因为她快乐温暖,园子也快乐自由。这真是——
板书:景乎情乎,境由心生。
萧红的快乐与温暖从何而来呢?
三、速读3——12自然段,体会“我”的率情、率性、率真及祖父对我的宽容与疼爱。
1.速读3——12自然段。
你们读出快乐吗?
2.引读:祖父……我……
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一种率情的流露。
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教我时我不听,摘黄瓜,追蜻蜓,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是一种率性的表现。
累了,我就睡大觉。这是童年的率真。
在园子里,在祖父面前,我流露的是我的真性情啊!我当然快乐!
3.你们读出温暖吗?
为了上好这堂课,老师读了些资料,想告诉你们:
萧红是个苦孩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女孩不喜欢;后妈也不爱她;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小孩子闹腾;唯有祖父,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每当萧红挨了打,祖父就用粗糙的手抚摩着,说:“长大了就好了!”祖父的爱温暖了萧红的童年。
4.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读懂的,下节课我们学着萧红的语言,写写园子里的趣事,争取把自己写进园子里去,写进祖父的怀抱里。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感受了!
四从读者走向作者,揣摩作者境由心生、借景抒怀的情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园子,走进了萧红的文学语言,也触摸到了萧红自由、跳荡的心,再读课题,园子还是个普通的园子吗?
1.这个园子在萧红的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用笔思考)
2.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小结:萧红怀念的是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是“一切都活了”的园子,萧红怀念的是年迈的慈爱的祖父,是那段拥有真性情的岁月。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以诗结课,引发想象和对文本的再思考。
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
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
我
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种菜我就溜平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
花醒了鸟飞了
虫子说话倭瓜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玩累了
我找个阴凉地
就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
只有一顶小草帽
……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情?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一切都活了
景乎情乎
境由心生
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篇3
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我与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与思想
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走进田野,亲近自然,放松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突破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又是关于童年的——《祖父的园子》。
二、阅读课文
既然是关于童年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园子,更要体会到这座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即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分组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提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交流,教师只是稍稍引导与点拨。
注:一定要在充分朗读的基本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幸福!
例句参考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三、思考
你们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自由、快乐与幸福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吗?
提示:通过写“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四、讨论
我们生长在农村,你们家是否也拥有这么一座园子呢?
提示: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意思调动起学生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物:多种多样,生机勃勃
人:自由、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