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14读后感

欢迎阅读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正如前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边城》时,的确没有弄懂从文先生所要表达的感受,对所写之事也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条理,便对此文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有点枯躁之感。但硬着头皮读过两、三遍后,我却喜欢上了它,对自己说: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于是又捧起书,回归沈生先笔下的边城。

喜欢边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绿水、白塔、吆喝、唢呐、橹歌。闭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时的一艘艘精致龙船,一个个泅水划船的桨手,一响响胜利的鞭炮,一只只脖上系有红布条的肥鸭……这些快遗失在我的世界里的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乡土习俗在边城里全都一一诗意般地展现。白描的笔触勾起了昔日的记忆,曾相识,却又不知在哪儿体验过,便好奇地,带着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这美的城里了。

喜欢边城之人的朴实。

羡慕他们生长在那样一个安静详和却带有一丝神秘气息的美丽的城里。那样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灵气,质朴且可爱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忧郁的傩送,慷慨的顺之以及那些只出现了一次,却用他们的爽朗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们可不像现在很多商人一样,唯利是图。他们一个个都那么亲切,读起来,真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认识他们的冲动了。

要说我最喜欢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种含蓄了。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翠翠有着一种妙龄少女独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引我们走入了主人公翠翠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很多细节可领会到翠翠对傩送的一种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细读,实在是难以看出(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故不得不感叹从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节选之后,真想知道故事到后来怎么样了。翠翠的命运到底如何?祖父会孤寂吗?这便是编者留给我们的悬念了。

边城读后感 篇2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边城;远离尘嚣与世绝,平静祥和如仙境;山环水绕景如画,白塔屹立人如兰;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读了《边城》这本书,脑海便有了翠翠这个缩影;看了《边城》这部电影,脑中就有了翠翠这个人影;重温《边城》这个故事,心中就想到了爱情,回顾《边城》这一情节,眼前便看到了亲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双不谙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脸庞;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无疾而终,感天动地的爱情。

我也忘不了爷爷那一双饱含沧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爷爷那一张皱褶慢慢,历经风霜的面孔;忘不了爷爷那颗疼爱孙女,关怀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爷爷那一种豁达开朗,海阔天空的释然。

翠翠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清纯;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勤俭,那么的质朴;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倔强,那么的真挚,那么的纯情,那么的真情。失去了双亲的她令人怜惜,没有亲人疼爱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为伴的她让人伤心,爱上傩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爱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爷爷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朴实,那般的勤劳那般的勤恳,那般的忠实,那般的憨厚。他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一直在为翠翠的将来着想,为翠翠的未来铺路,他一直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一直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可是老天爷对他实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儿子儿媳,只留下一个苦命的孩子要照顾;他一心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却让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乐观讨生活,却不幸患病,死于非命;他一直爽朗豁达,但却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辛酸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结局,实在叫人心痛,实在叫人难受。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留给了我们悲痛,也留给了我们深思,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启迪。

边城读后感 篇3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 篇4

《边城》这本书,以前我并未看过;沈从文这个名字,我也不曾听过。只是在暑假里,才结识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书城买书,看到了一本比较薄的,而又是中学生必读的丛书,所以就买了。读吧,几天就读完了,便可以写读后感了。

那是在鲁迅的时代,沈从文也同鲁迅一样写起了短篇小说,只不过要比鲁迅的长点。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普通话刚开始是根据北京方言和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修订的,后来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沈从文的名气当然要比鲁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说,却觉得那是更标准的普通话。也许,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对上了今天的语言吧。可是,那很明显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普通话受到了南方的影响吧。

小说内容我就不细讲了,因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费时间。对于看过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讲了。读后感唯一有价值的,就是赏析、评论、感想。那事离现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时的许多社会状态,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那简洁、朴素的文笔,却可以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小镇。一个老船夫和一个船家女,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孙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笔写景,沈从文却可以记事。平淡清秀的文风从头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没有一处难懂的地方,小说决不显得做作。这样的写法,的确不会 让你心潮澎湃,因为平淡,你不能与书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会如同畅饮着甘泉一样,你会如同沐浴着凉风一样,四周都充满了诗意,阅读便成为欣赏。小说中心我还不太清楚,说是反对包办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错过了大好时机;说是为穷人伸冤吧,可那老头子自己放弃发财的机会。也许,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说了,只是把这么一些故事,讲给我们听,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他并不强求,也不图销量。

于是,我也和沈从文一样,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胧不知合物的东西。

边城读后感 篇5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小说,围绕了苗族小姑娘翠翠和顺顺家二老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叙述。

小说最后以悲剧收尾,沈从文先生在描绘了翠翠和二老的纯真的属于他们的浪漫的爱情时,却添了几笔惨淡的色彩,天保老大的死,让二老对翠翠产生误会,进而对翠翠避而远之。顺顺的阻挠,翠翠的迟钝,虽然最后二老没有抛弃翠翠,但是却在那个雷雨天,翠翠祖父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爱本无错,是世间的种种封建制度给这么美的爱添上了惨淡的色彩,蒙上了阴霾。也许读了边城,你会被湘西的风情所吸引,被翠翠的灵气所吸引,被二老和翠翠那纯真的爱所感动,但我相信,沈先生不一定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么多。他感叹的是封建制度的可怕,以至于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存在。但现在我们已然没有了封建制度,我相信每一个像翠翠和二老的爱情,都能长存。他们的爱情不会再也不回来。

述,文章流畅,不乏对苗族风情湘西风光的描绘,展现小城的风土人情和善良质朴的人们每一个想翠翠的生活。无论是澄清的在阳光下闪着光的湖水,还是苗苗祖父的那艘小船,还有满山坡的狗尾巴草,门口大黄蹦蹦跳跳,无不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小城镇最朴质最迷人的魅力。

可是这又是谁的错呢?谁都没有错。难道天保的死是翠翠祖父甚至是翠翠的错吗?不是。是二老的错吗?很显然也不是。那到底是谁的错?是他们的善造就了他们只能以悲剧收尾,翠翠是什么样的女子,是在柔情的河水,浪漫的狗尾巴草坡,在湘西那种令人向往的地方造就出来的钟灵毓秀的,充满灵气的女子。她太美好了,以至于她只能收获悲剧。因为美永远是容易消逝的,为什么?就如红楼梦一般,曹雪芹老师为什么要把红楼梦里的美得动人的女子一个个赋予悲剧呢。因为她们太美好了,但美人也是会老的,封建制度思想也是会使美人憔悴,因为这种令人厌恶的制度,美人只能烟消云散。是封建制度阻止了他们的纯真的爱情,一个地主家的孩子和一个撑船的孙女是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即使你为了她唱完三年六个月的山歌,即使你摘了满山的狗尾巴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