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蒹葭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蒹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并能由此归结出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放幻灯片1)

二.解题

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

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高声畅读。

5.集体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自由发言,各诉己见。幻灯片8)

3.教师点评。展示自己的理解。师生共赏。(诗歌赏析投影显示)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蒹葭教学设计 篇3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作业

蒹葭教学设计 篇4

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

[案例导读]

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

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

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再试一次。“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好,再试。“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评点:三遍朗读,两次指导;根据学情,给出方案:调整语速,读出期盼,读好重音。技巧点拨,四两千斤。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细细地读,把字词弄懂。“蒹葭苍苍”,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把注释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jiān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宛:宛如,好像。

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更加的艰苦。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现力,继续,“蒹葭萋萋”——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继续读,“蒹葭采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ǐ):小块陆地。

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三章其实就是一章。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好,我们各自背诵《蒹葭》,开始。

学生背诵。

师:好吧,古人说:“三章只一意。”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学生齐背。

评点:理解词语,知晓大意,小步轻迈,平稳扎实。穿插讲析,层层深入,变换节奏,轻盈灵动。

师:谢谢大家。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

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远的地方写起。“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

美感品味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

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评点: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六个问题,启迪思维,涵盖全面,突出重点。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

生1: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应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好,继续说话。

生2: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应该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生3: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朦胧的美感。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叠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肯定无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韵味了,读起来让人陶醉。

师:最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这首诗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

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你呢?

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

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

师:好,我们来看吧。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

(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一唱三叹,反复咏唱。

(屏幕显示)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师: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连续三个句子。它们营造的是意境,这种意境是很苍茫的,和整首诗的意境极其吻合。它没有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没有那样一种快乐的、热烈的氛围。

(屏幕显示)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屏幕显示)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极具人物形象之美的两个字,就是“伊人”,那个人啊,我所爱的那个人啊。“伊人”,在日后的阅读中,人们欣赏为“秋水伊人”,所以说是“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朦胧的、清新的、美好的意境。

(屏幕显示)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屏幕显示)

师: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朦胧空灵”,还可以是“朦胧悠远”,还可以有“如梦似幻”。

评点:教师阐释,贯通古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语言优美,动人心弦。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做一点优美的课堂学习笔记。具体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知识点。

(屏幕显示)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复沓的章法,递进的层次,时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师:复沓的章法,一章一章又一章;表现出递进的层次、变化的时空。这三章里面的时空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反复,所以抒情的力度增大,表达出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魅力。

(屏幕显示)

秋景起兴渲染氛围

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诗。

师:第二个知识点:秋景起兴渲染氛围。每一章诗前面的两句,其作用太微妙了。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詩。起兴渲染出来的氛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怅惘的感觉。

(屏幕显示)

意象幽远手法生动

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以景衬人,情景交融。

师:第三个知识点:意象幽远,手法生动。蒹葭是一种景物,在诗里面也叫意象;白露也是意象;又长又远又艰险的道路也是意象。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这都是以景衬人,于是情景交融。为什么写水呀?水天茫茫;为什么写路啊?山高路远。都是为了写人。

(屏幕显示)

意境凄美朦胧悠远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诗境飘渺、朦胧、迷离、凄美。

师:第四个知识点:意境凄美,朦胧悠远。意境就是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境。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是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这两个“秋水”不一样,“望穿秋水”是眼睛都望穿了,但是美人啊可望难即,远远地看着,就是不能走到她的跟前,不能向她表示一下自己的爱意,于是这首诗的诗境就是飘渺的、朦胧的、迷离的、凄美的。

(屏幕显示)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

师:第五个知识点很有意思。难道说一个如梦似幻的女子,真的有人不懈地去追求吗?根本见不到人啊。于是就有人说,这一首诗很有象征的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现的是一种坚持,对美好向往的不懈的追求,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这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言外之意,非常富有哲理。

评点:生动讲析,学生笔记。写法归纳,画龙点睛。语言工整,诗意浓郁,如锦添花,如画着色,美不胜收,风情摇曳。

(屏幕显示)

练习指导

一诗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词之味

师:学习蒹葭,把上述五个知识点掌握下来,然后会背诵、会默写,就行啦。现在老师还告诉你们怎么去写赏析文字。

一诗之美”,就是《蒹葭》这首诗,你或者写它的章法之美,或者写它的意境之美,或者写它的含蓄之美,或者写它的哲理之美,等等,你的欣赏的文字就可以写出来。

“一章之妙”,比如说第一章,它的起兴之妙,它的音韵之妙,意象之妙,你的欣赏文字也就写得出来。

“一句之情”,比如“重章叠句”,我们专门分析“道阻且长”这样的句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追寻,那样一种坚持,那样一种对爱的不舍,同样的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

“一词之味”,专门分析一个词,也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比如《蒹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三章一共有六个“从”!这是罕见的语言表达现象,六个“从”,一定是有深刻的意味的,你就专门分析这个“从”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情致和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一篇小小的赏析文又出来了。

所以写诗歌赏析文可以这样: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我们就可以着笔了,就可以开始你的赏析。

评点:一篇一章,一句一词;角度精美,高度凝练;技巧点拨,锦上添花。

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吟诵琼瑶改写的《蒹葭》。在水一方,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师:永远的迷惘啊,永远的追求!好,下课!

蒹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 )( )( )( )……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 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