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这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通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希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读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静,把我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中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孩子。“郭巨埋儿”却置儿子的生命于不顾,让人感到残忍;“尝粪忧心”让人觉得恶心;“老莱娱亲”又让人觉得做作不可思议;“卧冰求鲤”更是拿生命开玩笑。做这样的孝子让人止步。作品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决心。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让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子予养而亲不待”。孝顺要趁早,否则,弄一个“刻木事亲”又有何用呢?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4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