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篇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1)、观察两组课件一组是高相等,底面积不等,体积有什么变化?另一组是底面积相等,高不等,体积怎样?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师板书圆柱体体积公式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归纳圆柱体体积公式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习环节
1)基本练习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习
一根圆柱形木料,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厘米,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习
把一根长1.5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习
激趣设疑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吗?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篇2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经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为课件和学具。
二、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的教学当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猜一猜
出示一个圆体的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的实物,猜猜它们的体积谁大一些?
在没有学习圆柱体体积的情况下,学生会猜①圆柱体积大一些。②长方体体积大些。③一样大。④我们必须通过动手验证才能知道谁大。由此揭示课题,今天来探索圆柱体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
活动二:学生自由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自己学过的知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通过合作,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
①把橡皮泥捏成圆柱体,再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
②把圆柱形的杯子装满沙子,铺平,然后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的盒子中,量出长方体盒子的长、宽及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如果杯子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杯子的容积就是杯子的体积。
③把一个圆柱体放到装有(正)长方体容器中,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观察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都是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其他形体的体积来进行计算的。由此,也就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这些方法来计算我们的学校门口这根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吗?
活动三:通过教师演示,理解转化,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我们尊重、欣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由此我安排了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有那些密切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演示一遍,使学生明白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体积没有变化。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活动三的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知识的运用
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0.4米,高5米,算出它的体积?
四、知识的拓展
你能算出鸡蛋的体积吗?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是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圆柱和圆锥单元学习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混淆。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前者是底面的周长×高,后者是底面的面积×高。学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当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与前公式混淆。
2.圆柱的体积公式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混淆,
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在教圆锥体积公式时,教师虽然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了演示,把倒满水的圆锥里的水倒在圆柱里,刚好可倒三次,为了加强学生三次,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满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我演示了三次,还邀请三位学生上台实验。但是在作业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忘了三分之一。也许是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演示上,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我以为通过这样的几次的实验,学生应该能行,对公式的就一带而过。后来学生们去完成课本及练习中的一些习题,通过这样几个课时下来,孩子们都能较好地掌握。
3.应用公式解决实际能力较差。
本单元的难点是解决等积变形的应用题。例如: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2.1米,把这些小麦装入底面半径是2米的圆柱形粮囤正好装满,这个粮囤的高是多少?这是比较典型的等积变形题目,学生在处理这题时出现几种:第一种是思路不清,不知道要先求什么(圆锥的底面半径),再求什么(圆锥的体积),接着求什么,(圆柱的底面积),最后求什么(圆柱的高)。第二种是利用公式混乱,上题中牵连到圆的周长、圆锥的体积、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第三种是计算、书写粗心,因为这一题计算繁多,步骤复杂,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眼花看错。
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中,都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这样要求是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以圆柱体积的内容安排为例。教材安排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又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一种是用硬币堆成一堆,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积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积分”思想的渗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即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为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首先在于这种过程的重要性。数学发现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类比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式,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帮助人们猜想出结论。当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只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合理性即可,也就是验证说明。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与已学习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存在诸多相似点,为实施类比提供了可能。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圆柱体积的基础,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用。这就使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学习有了合适的类比对象或者说是类比的基础。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都是直柱体,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而我们可以类比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这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同样,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我们也可做出相近的猜想。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篇4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
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