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篇1

上完本课最大的感觉是:时间过得比较快,我比较轻松,孩子们学得也挺快乐,下课时候,有好多孩子来到我跟前不愿意离开,有的孩子甚至用“鹊!鹊!”来和我说再见,所以总体感觉课堂还是成功的。

再次感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就拿学“鹊!鹊!鹊!”这个音节来说,不同的孩子就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有的读的比较慢,有的读的比较活泼,看得出孩子们个性是非常不同的。

在练习说话环节出现了一个好玩的孩子,他说:我看见喜鹊站在枝头,她不停地叫着:“鹊鹊!鹊鹊!鹊鹊鹊鹊!”我问,小喜鹊说什么呢?他说:“我啄,我啄,我啄啄啄!”听课的老师都笑了——童言无忌啊!

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不害怕出现问题,假如孩子的.回答与主题不符合,我要及时去纠正,比如仿写环节,喜鹊阿姨叼了一条虫子回来,她对喜鹊弟弟说什么,一孩子站起来说:他说:“我要上厕所。”当时我没有能够做到及时引导,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这是你的想法,”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孩子依据学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他的想象显然不合理。

有底气的教师不怕问题,能够直面问题,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我都能帮你解决,或者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决。能够牢牢把握本节课的主线,不管孩子说什么都逃脱不出,都可以引上路来。而现在的我明显底气不足。

其次:在小组合作的训练方面,孩子们对于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是有一些不清晰,不能够做到依据情景,用合适的语气读课文,在朗读指导方面还需要再加强一点。

真正优秀的课堂展示的是孩子,而非教师的表演舞台,我,还需努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篇2

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孤单”的`意思。在学习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的非常好:有的说是没有朋友玩,有的说是孤独,有的说是寂寞,有的说无聊,没意思。看来,学生能懂得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联系上下文怎么理解?让学生读课文,从哪些词语看出“孤单”的意思?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找出了“只有,一只一棵一个”,看出树和喜鹊真的很孤单。看来,一年级的孩子也真不简单。在理解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理解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很快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篇3

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孩子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以歌曲导入,随着一首《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听读的基础上自读课文,这样就排除了再读文与识字上的过关难的障碍。借机让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让你难忘?

同时,多种形式识记生字的方法,调动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来提高朗读水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为理解课文内容,流利的读文奠定了基础。

二、采取学生喜欢的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由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会对有些词汇不太了解,要通过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猜测、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对于他们在理解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同桌互相倾听对方朗读课文,然后相互帮助和指导。说说同学读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得比较好,再互相说说自己朗读时的体会。利用范读,创设情景。

2.同学间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讲故事。在朗读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难,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

三、课外扩展,引向生活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课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讨论这个故事,然后同学间交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与父母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好儿女。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篇4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分享、快乐,《树和喜鹊》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一篇童话。故事非常浅显,却蕴含着深意——有了邻居和朋友,大家一起生活才感受到快乐。本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特点,采用了重复的表达方式。

依据课标,识字、学词、读好课文是低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本课采用了随文识字、学词的方法。课文画面感较强,用绘本阅读的方式串联起整篇课文。

一、力求识字方法多样化。

生活中识字认识“单”、猜字谜学习“孤”,加一加的方法认识“都”,通过“都”和“邻”的.比较认识“邻”。字理识字法认识“居”,形声字的方法学习“静”,利用图片认识“窝”。

二、落实本单元的目标——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1.通过第一自然段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只有,了解孤单的意思。为了能切身感受到树和喜鹊的孤单,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孤单的感受,这一点反而成为画蛇添足之笔,使得这一部分教学不清晰,臃肿而拖沓。

2.学习第二部分时,我抓住了关键词“邻居”,在学习这个词的时候,也是通过联系前文的方法,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字理识字,学习“居”的时候,就可以学习“邻居”。“居”是居住,邻是相邻、靠近,住得近的人就是邻居。再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邻居,甚至还可以拓展一些词——邻国、邻村、邻村,这样才能使“邻居”的教学更扎实一些。也不至于使“居”的学习太突兀、生硬。

三、朗读突出方法——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本课的画面感比较强,学生比较容易想象到画面,树和喜鹊的心情由孤单到快乐也很贴近儿童的心理。低段的朗读指导离不开老师的示范和引领。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及时、适时地发挥好老师的指导作用,一味地体会读有时也很乏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