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演讲稿

多美网

2025-08-12演讲稿

欢迎阅读感恩演讲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恩演讲稿 篇1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不知不觉的,一眨眼就闯进了毕业季;欢欢闹闹地,一晃儿却青涩了,也许是面临一大挑战的焦虑;也许是在心里盘算着,这是倒数几天在育华做什么事。的确,中考倒计时12天了,而毕业倒计时也12天了。

是不是有点害怕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去,听着老师滔滔不绝进行中考人生价值教育?可是每次是否注意老师那紧皱的双眉和担忧的.神情。是不是很讨厌初三体育课和额外的体锻课,纳闷我们的操场为什么这么大,老天总是不下雨,可老师却和我们一样顶烈日流汗水。是不是很懊恼寝室老师总是那么尽职,深更半夜转悠在走廊上,叩叩你的寝室门让你熄了夜习的小台灯。可在每一个那么深的夜里,陪你的除了书和灯,还有她……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画面:拔河比赛的齐心协力;运水比赛的搞笑有趣;初三大办公室内老师给络绎不绝的同学答疑的场景;清洁阿姨把地拖得干干净净,食堂阿姨把每一顿饭打到你的面前情景。不论我们曾经是埋怨过,还是感动过,是懊恼过,还是欣喜过,在这个校园中生活的每一刻,都有人默默地为你付出;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都有他们的汗水。我们应大声地说声“谢谢”,这似乎简单却真诚的言语却是他们唯一希望得到的。我们即将告别这里,即将远航,内心不论多么波澜起伏,都希望在临别时,再看一眼这个校园,再看看这里的一草一木,再看看这里的每一位辛勤的园丁。我们约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回来,乘着丰满的羽翼飞回来。

从现在开始,把每一声“老师好”和“谢谢”都说得响亮,因为感恩不是一种义务,是“谢谢”“不舍”“祝福”融在一起的感情。

感恩这里,感恩过去,祝福未来!

感恩演讲稿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我想,孩子对母亲的爱应该也是这样。

感恩母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有子路借米,今有孟佩杰携母上学,都是子女感恩母亲的优秀事例。现代社会还为每一位母亲设立了一个节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称作母亲节。相信每年这时很多人的社交网络都会活跃起来,被众多来自朋友的感恩母亲的动态来回刷屏,狂轰乱炸。可是我很想问问这些喜欢在朋友圈发文感激母亲的朋友们:你母亲真的会看到你的朋友圈吗?

其实很多人的母亲根本不会使用微信,更别提去刷朋友圈了。换句话说,每年在朋友圈疯狂感恩的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他母亲根本看不到他说了些什么,可他还特别喜欢发,文采还特好。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它的目的无非是让朋友感叹:这个人是个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很可靠,我可以信任他。这时,感恩就沦为了一种表演。被感恩人根本无从得知,反而是无关的旁人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感恩还可以算是感恩吗?每次看到这样的感恩动态我都不会感觉作者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还会好好审视一下我和这个人还应不应该深交。

感恩应该是存在与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今年,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了庞众望的故事,众望在高考中的出色发挥不仅重重地打了“寒门难出贵子论”的脸,更为我们做出了感恩亲人的表率。脑瘫父亲,残疾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不幸的家庭长成了一各有感恩之心的好孩子。众望的故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每周会给母亲写信,让母亲在家时不感到孤单,少有的几封公开的庞众望写给母亲的书信读来令人感动。是的,这只是小事,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庞众望在生活琐事中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恩,把对母亲的感恩融进了那细水流长的每一封信中。在我看来,这比将感恩发在朋友圈写给朋友看可来得实在多了。

庞众望真实的感恩为他带来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入选,而“朋友圈母亲节作文大赛”的优秀选手们可能只会让朋友感到无趣。如果有时间在手机上码字还不如拿出来去好好地陪母亲聊聊天,给母亲洗洗脚,看到这样孝顺的你,这样母亲的心里会更开心吧。

感恩,应该是一种行动,让被感恩人感到快乐,而不是一种表演,让旁观者看个热闹。表演式的感恩并不能让你变得高尚,行动中的感恩才能让人信服。请不要让感恩沦为一种表演,因为,你是否在真感恩,我们看的见。

感恩演讲稿 篇3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人间的真情。所以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在我两岁半的时候,爸爸在一场意外中不幸触电身亡,妈妈也许是不愿面对眼前的残酷事实,也远走他乡,此时我和哥哥便成了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虽然奶奶年事已高,但为了我们兄妹俩的生活,还在起早贪黑的在那单薄的一亩三分田上辛勤的耕耘着。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同龄的小伙伴背着书包高兴的去上学,别提我有多羡慕。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省吃俭用的钱为我和哥哥买来书包,文具。虽然没别的伙伴高档,但上学的那天我和哥哥却比过年还要高兴,因为我们毕竟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我们兄妹俩的生活。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三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哥哥正在家门前帮奶奶干活,忽然一辆小车在我家门前停下,从车里走下来一个看上去十分温和的阿姨,手里还拎着学习用品,衣服,还有许多好吃的。她来到我面前,亲切的问:“这是许欢家吗?”说实在话,当时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人是干什么的,还挺害怕的。只是望着她,却什么也没敢说,也许眼前的这位陌生的阿姨好像看出了什么,蹲下身子,拉着我的手,亲切的对我说:“我叫冯玉娟,你以后就叫我冯阿姨吧,听说你家困难,今天特地拜访,我想今后帮助你们兄妹俩完成学业。”听完冯阿姨的话,当时我和哥哥感动的`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好。此时冯阿姨不断的安慰我们,鼓励我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说完,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并留下了500元钱,又匆匆忙忙的资助另一个学生去了。冯阿姨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三年来,她只要一有时间就来看我们,并给我们带来生活用品,每月还分别给我和哥哥100元的生活费。从而使我和哥哥不再为操心生活费而影响学习了。

我是个孤儿,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让我遇见了冯阿姨这样的好人,在角色的转换中,冯阿姨不是我的母亲却胜似我的母亲,因为她给了我无尽的关爱。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只是一名毫不起眼的贫困学生,却能得到如此关爱,我无以回报,唯有再接再厉,好好学习。在这里我向冯阿姨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您!”“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等我长大了,一定不会辜负冯阿姨您对我的期望

感恩演讲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们: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 “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曾提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