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1
提起爱国,脑海中不仅会涌现出很多熟悉的人和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鲁迅先生,特别是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我更是敬佩他的爱国精神。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藤野先生》中这样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一次考试中成绩中等,却遭到了日本学生的诬蔑。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人是十分愚笨的,就是这样中等的成绩他们都认为是抄袭来的。其二是作者在观看影片时,当看到中国人被枪杀的场面时,鲁迅却心如刀割。
可想而知,当时鲁迅是多么的愤怒和伤心,他觉得光救国人的身体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灵魂,让他们坚强起来。因此鲁迅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医学,用文学之笔去换醒国人的麻木思想。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2
人的一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在无数的选择中,生命长河也源源不断地流过。每一次选择都像从河岸边拾起一只贝壳,你会有所感悟。
《藤野先生》中鲁迅的弃医从文固然是令人为难的选择,陶渊明的归隐山林也是他的选择……。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选择。
幼年时的玩具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每每从玩具店经过,我便要求爸妈给我买玩具,可只能选择一样,我瞧瞧着,瞧瞧那,再瞅瞅那,实在难以选择。着番情景唯有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来形容,而偏偏”两者不可兼得。我虽无”舍生取义”的断然。但也终究选择了自己的最爱。
稍大写后,上了学,难免回遇到选择题,选择,选择,其基本不过是像这些选择题一般。满眼的ABCD就等着你如何选择。面对这种选择,凭你的不再是自己的最爱,它靠的是运用知识,思想,用智慧,遇到这种选择,唯好好的动一番脑子才是上策。
平时常说”机会靠自己机把握”着着实不错,上次有个语文竞赛,老师要求想参加的把文章交给他,我一直在犹豫,交?还是不叫交,不交了有太可惜,着可是一个大好机会,可我又怕丢人现眼,念头一直在不交与交的海岸边徘徊。直到最后,我爷没交,面对参加与不参加,我选择了放弃这个机会,着纯属我头脑发热,做了错误的选择………
在生活中,还需要选择如何交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慎重选择,若为以后想想,等到中考,那又是一次超难的选择……
人生总有许多的选择,记住一定慎重,理智,做出最好的选择!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3
早晨凋落的花,夕阳时分,把它拾起,心中仍会翻起热潮。回忆起来,漫漫长路,记忆中的恩师,格外鲜明。
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因当时中国为弱国,所以鲁迅时常遭到日本学生和老师的嘲笑,而只有藤野先生,在暗暗地帮助鲁迅,给他添讲义,该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并了解中国女子裹小脚······在鲁迅准备回国时,先生尊重他的选择——尽管对鲁迅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回国后,藤野先生依然寄照片给鲁迅,可他再也没有得到答复······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以后的时光中最难忘的一位老师,而海伦凯勒的莎莉文老师,也让凯勒的人生有了转折点。一岁半的凯勒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不能讲话。而就在这时莎莉文老师的出现,让凯勒“重见光明”。莎莉文老师教会了凯勒写字,教她认识单词,教她手语,这让凯勒可以与他人交流,让她热爱学习,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到她多么想“见”到莎莉文老师一面,可是在她66岁时,老师去世了,愿望落空了。
一位老师可以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他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还有宽容、谅解,尊重,在老师的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好坏、贵贱之分,一位恩师造就人的一生。藤野先生对任何学生都很严厉,但却对鲁迅关爱有加,丝毫没有民族偏见,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给了我人生最大的启示:“你要如何才可以出色、如何才可以把一件事学精,不单单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还要实践,用实践去完美你所拥有的知识。”从此,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感谢我的恩师!
在数十年的生命中,相伴我们最多的,教会我们最多的,就是那塑造我们的老师。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4
上周,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它选自于鲁讯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写的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当他来到东京时,却失望至极,他看到清国留学生生活的污浊,失望以及不满。当他来到仙台时,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里的学校对自己不收学费,还为自己食宿操心。接着,鲁迅便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在这里作者又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使鲁迅学医的信心转变了。第一件是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而鲁迅只将解剖图中的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给改正好了,这表现了先生的细心与认真和对学生严格的品质。后来,藤野先生又关心起“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与诚恳。接着,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脚的事,这又表现了先生的求实精神.
在鲁迅身上有两件事真正使他改变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电影事件。“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擅长的反语,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从这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作者认为应该从精神上救国民,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起国民的觉醒,才能救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