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

欢迎阅读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 篇1

目标:

1、感知水中倒影的自然景象,感受倒影的对称、均衡与和谐美。

2、初步了解倒影的特点,有创作倒影画的欲望。

准备:

1、smart课件一份

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一起朗诵《我家门前小池塘》。

2、提问:小池塘为什么摇着太阳和月亮,大家都来照相?

小结: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美好的事物呈现的水中的影子,我们叫它倒影。有很多摄影家都喜欢拍倒影,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二、欣赏不同的摄影作品,感知水中倒影的自然景象。

1、观看视频,幼儿初步进行感知。

2、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景象的倒影?

3、比较图片,让幼儿感知有倒影和无倒影之间的区别。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美好景象有了影子后都会显得更生动、更充实,在画面中也会显得更好看。

三、重点欣赏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幼儿感受倒影的对称、均衡与和谐美。

1、利用翻版,让幼儿自由选择,一起欣赏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动物、人物的倒影作品。让幼儿发现倒影特点。

2、游戏:看看哪个是影子在游戏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倒影的特点。

四、欣赏倒影画作品,让幼儿感知倒影画的常见画法,激发创作的欲望。

1、欣赏绘画大师的倒影画作品,了解倒影画的常见绘画方式。

2、在游戏中,欣赏幼儿的倒影画作品,有自己创作倒影画的欲望。

五、活动延伸:幼儿区角或家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副倒影画。

(反思:倒影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具有恬淡、宁静之美,采用对印的方式表现倒影,既简便又容易,幼儿对这种新的造型产生兴趣,在引导幼儿体验对印的奇妙后,获得创造乐趣。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主要让幼儿欣赏、感受倒影的对称、均衡与和谐之美,了解倒影的特点,有创作倒影画的欲望。开展活动主要采用了白板课件来进行,运用链接、骰子、拖动、互动、放大等功能,让幼儿全方位的感知水中倒影的自然景象,感受倒影的美。同时,在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的时候,我让幼儿欣赏了点彩、水墨、拓印等创作方法,让幼儿感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创作出不同感受的作品,但都紧紧围绕了倒影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并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水中产生倒影的现象和变化。

2、感受生活中水中倒影的美,对倒影产生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观察感知物体在水中产生倒影的现象和变化。

理解倒影的特点,知道倒影是倒过来的(既图像的翻转)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增强幼儿对水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幼儿对猴子捞月亮故事的熟知程度;

环境准备:小猴图片一张、《猴子捞月》图片两张、倒影字卡一张;黑色大型垃圾袋覆盖在水箱上,扎住边口,然后倒入3cm左右深度的水(按照幼儿人数准备水箱,建议大水箱4-5人一组,小水箱2-3人一组);篮子、毛绒玩具、泡沫积木、图书、蜡笔盒、水彩笔(按照人手一份准备);倒影风景照ppt五张、倒影对与错图片三张;毛巾、托盘(拖把备用)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起对水中倒影的关注

(一)出示图片,《猴子捞月》故事导入。

重点提问:

1、小猴在河里看到的月亮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水里的月亮其实是天上月亮的倒影。

(材料说明:我们班孩子对《猴子捞月》的故事是很熟悉的,因此该环节中,我用两张图片、一张字卡以及极其简约的话语引出话题)

(现场互动:我一提问,孩子们马上想到"是倒影",我边小结边出示倒影字卡。然后我用了一句衔接语:水中真的会有倒影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顺利进入下面的主要环节)

二、分组观察、感知水中倒影,发现水中倒影的秘密

(一)观察感知。

1、看看水箱里的水面像什么?你在水面上看见了什么?

幼儿观察并相互交流

小结:水箱里的水面平静的像一面镜子,大家看到了水箱周围各种东西的倒影,真有趣。

(材料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材料的准备是关键,经过了多次尝试,我们发现如果在脸盆里或者水桶里直接盛水,倒影比较模糊,如果先放置黑色垃圾袋再盛水,倒影就会清晰可见。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我们用建构室里以及小班舀豆豆用的大周转箱替代了脸盆和水桶,这样使得水面更宽,而且执教前放置在教室内光线相对较强且阳光又直射不到的区域,这样可以观察得更清晰。)

(现场互动:孩子们一走到水箱边上就说:"有倒影的,水中真的会有倒影的。"接着就开始叽叽喳喳说开了,"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手""我看到了窗帘""我看到了窗户""墙壁""天花板上的灯"……这时,有一组孩子脚碰到了水箱的边缘,水轻轻晃动了一下,其他孩子看到了觉得很新奇,都开始去拍水箱边缘,我马上提问:"你们发现什么了?"孩子回答:"倒影没了"我又追问:"怎么回事呢?"孩子回答:"水一动,倒影就没了"然后我请其他孩子也去试一试、拍一拍,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在交流分享的时候我先进行了预设的提问,然后再把刚才幼儿生成的现象进行提问:刚才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问: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倒影游戏啊?于是带他们来到了操作材料区,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操作探索

1、介绍材料

操作提示:请小朋友照一照、看一看,它们会不会在水面上映出倒影?然后再去玩一玩,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倾听幼儿发现的秘密

3、分享交流

重点提问: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水面平静的时候看得见倒影,水面有波动时,倒影就看不清楚了。光线强的时候,倒影亮亮的,很清楚,光线弱的时候,倒影暗暗的,很模糊。

(材料说明:对于操作材料,考虑到大小适宜、有一定色彩、取材方便,我们选取了水彩笔、蜡笔外盒、不同形状的泡沫积木、彩色封面的图书和毛绒玩具。毛巾给孩子们最后擦手用)

三、欣赏水中倒影,继续发现倒影的秘密

(一)播放ppt欣赏

重点提问:

1、桥的倒影跟桥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结:桥的倒影跟桥的方向不一样,它是倒过来的,看上去比较暗。

2、继续播放ppt,欣赏倒影风景照,配上优美的解说

(房子、树木倒映在水中,湖面变得更漂亮了,水中倒影可真美啊。)

(材料说明:水中倒影具有恬淡、宁静之美,因此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水中倒影的大图,挑选了倒影非常清晰、且内容各不相同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了ppt,包括石拱桥、房屋、人、大山和树林、傍晚的晚霞共五张,其他图片就放在个别化学习时间让有兴趣的孩子再慢慢欣赏。)

(现场互动:理解倒影的特点是本次活动的挑战点,因此,我把石拱桥图片放在第一张播放,当我问到"桥的倒影跟桥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回答:倒影比较淡--回应:倒影比较暗;最上面的桥栏到最下面去了--回应:倒影完全是倒过来的;水草应该是朝上长的,倒影是朝下的--回应:方向不一样。孩子们通过观察、表达,很快就理解了倒影的特点。接下去几张我就逐一播放,并配上了优美的语句,比如:夕阳西下,晚霞中的倒影如诗如画。孩子们边看边惊叹这大自然带来的神奇美景,这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是让孩子们从小能够学会欣赏美,充满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辨别水中倒影,进一步理解倒影图像的翻转

重点提问:

1、小猴子带来了三幅画,它说这都是水中的倒影,你们说呢?请幼儿说说理由,最后打上×或√。

(材料说明:这是一个小游戏,灵感就来自于5-6岁《学习活动》操作材料包。我选取了天鹅的图片,分别剪辑成三幅倒影图,一副正确的,一副是上下叠加的,一副上下左右相反的,游戏围绕帮助小猴区分对与错来展开,为后续区角延伸利用操作材料包区别对与错以及画倒影作了充分的铺垫。)

(现场互动:孩子们观察很仔细,表述也很精确,有的说:第二幅错了,因为倒影是要倒过来的,它没有倒过来;有的说:第三幅错了,天鹅的头应该都是在左面的。)

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认识倒影的基础上,尝试用对称的方法绘画倒影。

对对称绘画感兴趣,体验对称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有绘画简单对称图形的经验。

(材料准备)大水盆、绘画用具、绘画底板等。

重点:认识倒影,理解认知画面的对称 难点:掌握对称画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倒影

1、讲讲说说:生活中的倒影

提问:倒影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倒影?

2、请幼儿分组上来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结合图片,欣赏生活中倒影的画面。

重点讨论:倒影是什么模样的?它和水边的景色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重点小结:倒影是水边景色的影子,外形和水边的景色是一样的,但上下方向不一样,和水边的景色上下颠倒了。这样的画面就是对称的画面。二、学画倒影

1、出示“水中倒影”范例。

讨论:岸上有什么?什么模样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在那里?

倒影中的屋子会是怎么样的?倒影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又在那里,怎样把它画出来?

2、个别幼儿上前试画。在绘画过程中难点小结:

(1)先沿着岸边,画出和岸上屋子连接在一起的部位——墙壁;再画墙壁上方的屋顶。两边是对称的画面。

(2)仔细观察,看看除了大的东西倒过来对称,很多细小的东西也倒过来了——门、窗等。

三、幼儿绘画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提醒幼儿观察,看清对称的外形和方位,仔细耐心地绘画。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对称的美。

幼儿园中班下册《倒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知识。

2.知道凸透镜会折射光,了解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的大小有关。

二、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的方法研究凸透镜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的大小的关系。

3.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的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有意识的体验科学小实验的推测、观察、记录、验证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懂得寻找科学证据证明推测的重要性。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制作一个“倒影相机”来认识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大小的关系。

【教学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倒影相机成品和一个半成品、一个凸透镜、一个塑料杯、一根一次性筷子、一张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课后,教师投影出示倒影相机,开始课堂教学)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的玩具,你们谁认识?

(师板书课题:倒影相机)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倒影相机?请大家先来玩玩倒影相机,用它来看周围的物体是什么样的。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你的发现、你感兴趣的现象?学生交流看到的现象。

二、提出假设

师:倒影相机里面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它看到的景象是倒着的?想不想拆开看看它里面有什么?

师:教师现场拆开一个倒影相机,(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看清楚拆下来有哪些东西),请同学们思考你刚才的观察正确吗?

师:那你们认为谁让周围的景象变为倒立的呢?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三、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哪正不正确呢,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师:在验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凸透镜”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和作用。

活动一:《神奇的凸透镜》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过凸透镜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提醒:保护镜片不要用手直接触摸)

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征,并交流。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张图片,用凸透镜看它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凸透镜的作用,并交流。

师:小朋友们,如果把凸透镜放在图片上方的距离慢慢变远会怎麽样?

学生边做实验边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能用凸透镜放大物体,其实是因为凸透镜能折射光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感受一下光的折射。用透明玻璃杯装一杯水,一根筷子。

师:实验活动,讲解实验过程。学生实验活动。

四、实验总结

师:小朋友们,通过过刚才的活动和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像、光的折射)

五、应用与拓展

1、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找视频。

矿泉水瓶引起的森林火灾(放大镜点火)、水中看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2、倒影相机

师: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和要求,安全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制作

六、班级汇报和展示,说出自己的学习感想。

1、每个学生讲解自己今天的收获。

2、展示自己的倒影相机。

板书

倒影相机

倒影相机里有:凸透镜、

凸透镜:放大物体、折射光

制作:倒影相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