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属于一则感人的童话故事,课文当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作者安徒生对幻想和现实两个世界里的描写的独到之处了,也就是“虚实结合”方法的最好的运用,在两个班上完这篇课文后,针对出现的不同效果的情况,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联想的积极性!
首先,说说两个班在上这同一篇课文时出现的不同情况。
三班,还是跟往常一样,学生的思维能够在第一时间跟上来,回答的积极性也很高,在讨论和发表观点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让几个同学在复述课文情节的'时候,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都能回归到文章结尾处两个“幸福”的理解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讨论“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当中,“地方”是指哪里的时候,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那个“地方”描述的很生动,形象,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我再让他们联想一下奶奶还没有去世前,小女孩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会不会像现在一样饥寒交迫?然后,我再让他们思考一下,小女孩的奶奶可能是怎么死的?围绕这几个问题,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把这篇课文的主题延伸出来,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给穷苦人民带了的痛苦。
四班,其实在这个班上课之前,我还是信心满满的,因为在三班上的效果还可以,虽然四班的整体情况跟三班的有点差距(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我想上童话故事类的文章,他们应该比较感兴趣吧,于是,我就完全按照原来的那种思路去上,结果是不太如意,其实,他们也不是不积极,刚开始的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跟的上来,但是当分析越来越深入,或者是让他们针对一些问题发挥自己联想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沉默了下来,导致很多问题只能“念答案”式的全盘托出,后面设计的问题拓展也没有进行,整体效果很不好。
所以,针对这两个班出现教学反应不一样的情况,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使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班级,把讨论,联想,等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运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2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是学生正喜欢玩闹的时候,他们单纯、有个性、易冲动。他们会时不时地在书桌上和墙壁上书写一些词语或者图画,适时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留恋。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临别语言。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事实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得以表达,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以计数的习题或者是书本上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就此降低。其实,课文只是一个案例,例如,童话故事里面《卖火柴的.小女孩》,伺机回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等。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是从文章中进行的延伸,还可以在作者的丛书上进行思维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对“童话大王”安徒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课下拓展课外阅读增加了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和增设情景,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信念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这个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中还紧紧地握着一根燃烧过的火柴。新年的热闹一如既往,没有人关注到这个小女孩。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相链接,如,小女孩和她奶奶紧紧相拥,向那没有饥饿、痛苦和寒冷的地方飞去了。她们就这样地飞着,当她们来到这片青草地上的时候,被这群欢乐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会……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已经没有整齐的读书声了,如果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学校里面的演讲活动还是平时的作文比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在此无论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还是用书画的方式,都在无形中使语文课得到了高效的学习。
我想,我们该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样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目的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重视在读中品悟人物的悲惨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重点学习了前四个自然段,设计了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前四自然段,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孩子们读完以后各抒己见“这个小女孩很冷。我从第二自然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看出来的。”“这个小女孩很饿。我从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看出来的。”“这个小女孩很怕她的爸爸。我从她不敢回家……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看出来的。”“她的家里很穷,我从他们头上只有一个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孩子们已经读出小女孩又冷又饿,家里也很穷,但是还不够,我追问:“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而且家里很穷,可以说是个可怜的小女孩?你还从哪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呢?”孩子们又关注到了“大年夜”“小女孩没有穿鞋子的原因”“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给过她一个硬币”感受到小女孩没人关爱,然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二、扶放结合,学习重点部分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了美好的幻像,这些幻像之后是残酷的现实。我抓住第一次小女孩擦然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和现实,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入情入境地读,读出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然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四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扶放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了出现了那些幻象,最后追问:“为什么小女孩会出现这些幻象?”了解小女孩最需要的是温暖、食物、快乐、温暖和关爱。
三、抓重点句升华主题
文章结尾写到两个“幸福”,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理解全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沉重的。
四、不足
本文有一个特点是写实和写虚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点没有讲到,还有一点问什么作者会三次提到“大年夜”也没有点到,但是课后都给学生提到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4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小女孩是否拥有真正的幸福?”让学生联系课文,从小女孩的处境来谈:“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害怕爸爸打他,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从这些地方来谈。说明小女孩没有真正地幸福。但是小女孩借助火柴的亮光出现的幻觉感受到了别人不曾体会到的幸福。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美好的幻觉,感受小女孩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她点燃起对生活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熄灭的是她的希望)然而不灭的是什么呢?(不灭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的手里捏着是火柴梗吗?(捏着的是对生活的美好的向往)。我教育孩子一方面感受作品的感人的魅力,另一方面用真心体会小女孩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同时教育孩子学习小女孩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的不足之处:在抓住重点句子品析的时候,提出: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的时候,学生能说到小女孩太寒冷了,太需要温暖了,我应该因势利导,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如果当时我这样的点拨,一定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还会让学生明白作者安徒生大师的这部作品的感人之处。所以我应该及时出示文中描写希望破灭的句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