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悉、届、滨、标、志、瓣、雄、监、控、丹”。结合课文理解“巧夺天工”的意思。继续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三面临海”和“落成”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用“美丽”和“漂亮”选词填空,熟读描写悉尼歌剧院外形的句子。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悉尼歌剧院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它不仅外形独特、美丽,而且内部结构科学。

重点难点:

1、运用先查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新词。

2、继续学习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的学习技巧。

3、抓住“巧夺天工”的意思,从而理解人们称赞悉尼歌剧院“巧夺天工”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将继续“世界之旅”。看看大屏幕上的照片,知道今天我们将游览哪座城市吗?

2、教师简介悉尼。

悉尼是座美丽的滨海城市,20xx年第xx届奥运会就是在这座城市举办的,悉尼歌剧院就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课文的介绍,参观悉尼歌剧院。

3、板书课题:22悉尼歌剧院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学习生字:届滨标志

(“届”在各类活动、运动会等都能见到这个字,如在北京举办的就是第29届奥运会;“滨”的意思是水边、近水的地方,可以组成词语“海滨、湖滨、滨江、滨海”等;“志”要注意上面部分是“士”而不是“土”。)

(2)指导朗读:很亲切,就像与读者在交谈一样;重点指导问句的朗读。(初步感受设问句的特点:先提问然后自己回答。)

(3)指导问答式朗读。

2、听课文录音,思考:为什么悉尼歌剧院能够成为悉尼这座城市的标志呢?

3、组织交流(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它的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

4、选词填空(“美丽”和“漂亮”意思相近,但有细微差别,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使用。)

三、复习巩固

1、小结:通过初步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同时能抓文中的关键句来介绍悉尼歌剧院。

2、复习生字新词。

3、正确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认真思考

师:接下来,请第七小组来为我们展示。

生1:我们组展示的任务是——“在今后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的生活,应该怎么做”。我们认为,“‘不确定’的生活”指的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生2: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有可能碰到许多困难,我们一定要勇于克服。

生3:我们有可能患上抑郁,也有可能遭遇一些大病大灾。我认为,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痛苦,顽强地生活下去。

生4: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像桃花心木一样,自立、自强。记得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有一位年轻人,小时候就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不仅没有灰心丧气,还很乐观地面对生活,练就了用脚代替手的本领。他能用脚写出一笔很漂亮的字,还能弹奏出悦耳的钢琴曲。他就像桃花心木一样,是生活中的强者。

生1: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给我们组打分。

生5:你们组能联系生活谈感受,我给你们组打5分。

反馈总结

师:今天的读书活动,你们有收获吗?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在困难中要学会独立自主、战胜困难。

生2: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像桃花心木一样,顽强地生活下去,不能有依赖心。

生3:我知道了“写事说理”的文章结构,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学生纷纷总结自己的收获)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内容、读懂了写法,也读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还要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生活、怎样思考生活。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同时也送给我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既要观察生活,更要思考生活。

(教师出示课件: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评委点评

杨老师的这堂课,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以“学”为中心,做到了“为学而教”,做到了如下“四学”:

一是让学生学有方向。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的“方向盘”。课堂的目标是具有属性的,在传统课堂中,课堂的目标属于教师,而不属于学生。实际上,课堂目标不应该仅属于教师,学生有权利知道“我为什么要学”、“我要学什么”。在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学”来考虑——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刚开始上课时,在师生互相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即读懂内容、读懂写法、读出思考。这样,学习课文的独特指向意义立刻就出来了,而且也能被学生所接受,目标的主体性十分明确。

二是让学生学有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自然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的认真研究与精心选择的基础上的。在许多课堂上,往往只关注了“怎么学”的问题,没有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因而使得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科内涵不够突出。在这节课上,杨老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颇具匠心。他没有把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上,而是根据文本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命发展出发,把学习内容定位于一个“思”字——一思文本,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思考;二思写法,思考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思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文章的联系。这些“点”十分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涵。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三是让学生学有方法。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杨老师从阅读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明确阅读路径,进而“遵路识斯真”。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十分可行的“阅读路径”,即“五读”:读通读顺—读懂词语—读懂内容—读懂写法—读出思考。

四是让学生学有实践。杨老师很注意把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变成真正的语言实践过程,没有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引导,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使阅读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成为了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上不断有精彩的生成出现。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教学方法

依纲自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

板书设计

29 我的老师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

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作业设计:

1、继续写作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