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目标预设

1、“我会说”:能正确读出平翘舌音,边鼻音八个声母,并感受它们读法的不同之处,能正确连线。

2、“读读比比”:能说出每组字的异同处,逐步养成仔细看,认真写,牢固记的良好的习惯。

3、“我会找”:能找出图中哪些字的偏旁是三点水,那些是走之底。

4、“我会读”“读读说说”:能正确读出题中词语,会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背《画鸡》,试总结背诵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绕口令

2、讲清要领:要想读得快准,就要弄清字的读音

3、展示和比赛

4、小结过渡

二、我会连学字母

1、出示卡片,齐读,抽读。

2、齐读题中汉字

3、教师黑板示范,完成第一组的`连线

4、学生自连二、三、四组。

5、同桌互相纠正

三、我会找,学偏旁

1、板书三点水,走之底,学生自读两个偏旁。

2、创设情景

3、出示板贴画。男女比赛找“苹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当主持人吗?

二、我会读,学词语

1、学生自由读,教师强调要求

2、同桌互读,强调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3、抽学生读,师生评

三、读读说说,用词语

1、读句子

2、说句子

3、扩句子。

四、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1教师读《画鸡》,指导学生看图,简介诗意。

2、学生读诗。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背诗。

5、请背得又快有准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样背下来的,总结背诵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细体会。

5.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6.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7.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大写

2、认读四字词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抄写背诵名言警句

4、朗读小诗

5、认识比喻句

6、口语交际秋游

7、习作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复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数字的另一副模样。

3、小结:这些是大写的数字。

4、指名读,齐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给同座听,相互评一评

3、指名读字,正音

4、开火车读词。

5、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三、写一写。背一背

1、指名背诵学过的名人名言。

2、自己读

3、请人读,正音。

4、读后说一说。

5、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字,指导书写。

满 谦 焉

6、学生练写

7、写后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诗比赛

1、自己读,做好小组比赛的准备。

2、小组读,评出本组冠军。

3、小组冠军读,读后评

4、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探究和发现

1、读一读,读正确。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课文里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

4、写一写

学生自己写比喻句

写后评一评。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秋游·教案

教学要求:

1备惺芮锾斓拿览觥⒚匀耍真诚赞美秋天。

2蓖ü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毖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

教学准备:

1笨吻安贾醚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

2甭枷翊、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秋景,激发秋游欲望

1、谈话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下面就把你们所捕捉到的“秋的一角”和同学们共享吧!

2、学生交流。

①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秋景的图片、照片、采集的各种声音……

②口头介绍。介绍图片的来历、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美景、说说各种声音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3、播放录像。

①谈话。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心里也痒痒的,前些天我也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一串秋的足迹。

②播放一组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秋天的果园、农场、郊外的美景,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

③引导赞美。经过刚才的一段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赞美秋天,引出“秋游”。(板书)

二、创设情境,提供交际机会

1、谈话。大家都想去秋游,但秋游必须得到学校大队部的批准。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向大队部提出口头申请,你准备怎么说呢?

2、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观点。

3、角色扮演。由一名同学扮演大队辅导员,另一名同学当班级代表进行口头申请。尽可能多请几组。

三、激发兴趣,分组设计方案

1、激趣。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秋的气息,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年级组准备组织大家出去秋游,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活动方案。

2、在组织秋游之前,我们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

师生自由讨论。将师生意见加以概括:

a毖『米罴咽被;b比范ㄇ镉温废撸籧弊橹丰富的活动;d毙璞改男┪锲罚籩毕M有何收获。

3蔽绕上述问题,将全班分成6个秋游小组,分组讨论,设计出各自的秋游方案。

要求:(1)小组内充分讨论,集中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佳方案。

(2)各组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创造性。

(3)各组可将方案列成简单的提纲。

四、集中评比,确定最佳方案

1贝用啃∽楦餮〕鲆蝗撕屠鲜σ黄鹱槌善郎笞椤

2备髯橥萍龃表到讲台前陈述各自的方案,组员也可自由作补充发言。

3逼郎笞榧捌渌组对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其答辩,双方展开讨论。

4逼郎笞楦各组的方案打分,选出最佳方案,全班再共同完善。

第四课时 习作:我去过的地方·教案

要求:可以写自己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也可以写你最想去的地方。

一、导入

你却过什么地方?

二、阅读《我去过的地方》

1、自己读。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习怎么介绍一个地方。

鼓励学生从例文中发现,得到启示。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写该地方的特点。

三、说说自己最想给大家介绍什么地方,为什么,那里有什么特色?

学生说

四、学生打草稿

第五课时

一、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

三、誊写作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