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

欢迎阅读《雾凇》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雾凇》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美丽、不同寻常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奇观”

1、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十里长堤、缀满: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绵延十里,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请你读一读。)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银色的长廊。请你读一读。)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吉林雾凇奇观,所以才会——齐读:闻名全国。)

2、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导语:这么美的雾凇,想欣赏一番吗?(课件出示图片)

3、朗读感悟。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导语:你能把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一奇观展现在大家眼前吗?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形成原因及过程

1、过渡: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多美啊,多奇啊!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预设: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小结: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那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弥漫)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过渡: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难怪人们看雾凇还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呢?

指名读,齐读。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这句话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____的过程)[十分缓慢]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一缓慢的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指名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

7、小结: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视频及文字。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过渡: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说些什么呢?(相机理解:情不自禁)

2、交流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描述: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拓展延伸

1、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2、学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3、选择一两名学生写的片段交流。

六、板书设计

雄伟

22、雾凇奇 观 美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罕见

《雾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雾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 (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 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雾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