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9读后感

欢迎阅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1

“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2

不得不说写这篇读后感不仅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力,同时也是在测验我有没有社会学想象力。虽然《新社会学想象力》部头不大,但抽象度很高,读后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而就是这样难读和难懂的书,我竟然还将读后感的草稿弄丢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读后感是我重新写的。除非记忆力非常好,能一字不漏进行叙述,否则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定然有很大差异。对于我这样一个记忆力不是很好的人来讲,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差异应该还比较大。没有完整读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就去读《新社会学想象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有很深的感触,也或许没有多大感觉,对我来讲,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新社会学想象力》和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们之间并既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同时在内容上也没有多大联系,仅是在书名上有较多相似的词语而已。对于读者来讲,吸引其阅读兴趣的一定是书名或文章题目,从这个角度分析,《新社会学想象力》做到了,但是从其内容来讲,读完未必会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给读者的冲击感。对于接触过社会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讲,提到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想到的便是赖特·米尔斯及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应该有所发展,这并不是说社会学的想象力过时了,而是说应该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下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因此,《新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说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运用,而不能将其理解成如何理解社会学想象力,即不能望文生义。

《新社会学想象力》,由(美)史蒂夫·福勒著,施丽华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社会学想象力》分为三篇,共计十四章内容,第一篇讲“21世纪对社会学的拼命寻求”,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其大有用武之地,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要解决时代的问题。进入21世纪,社会学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依然有巨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也对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社会学陷入认同危机,而之所以对社会学要进行拼命寻求,无非是要摆脱对社会学的认同危机。对中国来讲,这种危机更为严重。所以,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到现在已经近40年,但大家对它的认可度依然不高,甚至不知道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或者说能挣来多少钱。社会学能解释很多问题,或者说用社会学解释问题有助于对问题有更新和更清楚的认识,不过遗憾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只喜欢短视的看待社会学。第二篇讲“社会科学的生物学挑战”,这篇内容相信有不少读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者竟然认为,“当今,区分社会学和生物学至关重要”,我想如果我告诉学生或者其他老师,社会学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难以区分,大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无论怎样,社会学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客观的,甚至不需要再争论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这种区分,比如说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就是在人为政策的干预下,被变成了社会学理论,但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与社会学上的进化论是有区别的,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区分,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第三篇讲“人类是我们这个时代濒于灭绝的`物种”,人类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物种,也是最伟大的物种,因为人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并不停地在改造着这个世界。无论人类的出发点是怎样的,都不得不承认人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当人类行为造成的恶果超出了其解决能力时,人类是不是就变成了疯狂的纳粹。诚如作者所说“如果希特勒没有奉行大屠杀,纳粹很可能创造一个绿色的乐园”,这就如同人类如果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不是今天的文明世界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问题。

《新社会学想象力》并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或者社会学想象力与新社会学想象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而是从当下的世界发展来分析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以及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如何理解现存世界。《新社会学想象力》就是要让读者自己思考,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有没有用,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是什么?即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想象“社会学想象力”。为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书的附录专门罗列了文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并对这些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以供大家参考,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社会学想象力》非常抽象和难懂。对于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著作,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和意义不大,因为要读懂它,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基础,对我来讲,这显然是不具备的。所以,对我来讲,读这本书只能算作略读,不当理解,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批评者和作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位置,批评者可以任意批评任何观点,即便批评者的观点是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依然可以这样做,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不可能做到这样任性,作者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思考清楚表达给读者,而且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自己读自己写的都会有当初写作时不一样的看法,又怎么能让别人不表达异样的声音。因此,不同的声音容易发现问题,而思考并探索问题之间的潜在联系才能培养人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3

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4

读这本书其实很意外,有一天偶然听喜欢的作家推荐的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其实或许不能算是入门了,就像在去学武林秘籍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一样,所谓的入门,也是指那些对社会学有一定了解的人。

而且,像这种理论性的读物难免枯燥,但每读一页就被作者折服一些-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过的,最优秀的小说家并不是中文系教出来的,而是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的社会学家,学中文只能教给人写作技巧,而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的需求,真正写出能打动人的作品,写小说,单单有写作技巧是不够的。

还有就是读译本的一点好,也算是不好,它的前言后序都特别多——译者有话说,作者也有话说,担心你看不懂而错过了这本书的爱好者也有话说,这样,读者看起书来就并不纯粹了,因为带了太多其他人的看法,他们因着自己的喜爱和热情,真诚地推荐。而这些推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邀约,它能影响你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那么多人,没有人会完全认同另一个人的所有想法,但是会波别人的想法所影响,在看了推荐和序之后很容易先入为主,会有一点点影响你本身对书的看法和态度。

只是名著和大家作品大都如此了,经由人推荐再去读和自己在书海里发现的,终归是不一样的。

书是断断续续看完的,说是入门,其实也不算简单了,对这本书最大的想法就是——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不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只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意义。

那些聪明的通透的作者学者们留下的作品那么多,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