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8读后感

欢迎阅读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1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理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希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己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希望根本不会到来,这希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终于来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去了生命,最后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运儿的思考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宝贵的依赖,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理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两个流浪汉想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是如此深刻的状态。

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2

自从赛缪尔,贝克特写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临到这个人间了。

我?问我是谁?我是戈多,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都在讨论,讨论我是什么。是金钱?是诱惑?是名利?人们摆出一幅准备录录无为的样子。我闭上眼,为无知的人类流泪。

十年,五十年,或许一百年。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荒无人烟,大地是黑色的,不觉让人感到恐怖。街头,依旧没变吧!只是已没有一个人走过了,人们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现,然后给予他们东西。工作没了,经济站不住脚,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奋斗,去寻找真正的未来!

“不是的!你们都错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声的呵斥到。我惊愕的睁开眼,止住泪,飞向女孩,想告诉她些什么。人们惊愕一会后低下头走了。我立即停了下来,原来,人类是这般喜欢不劳而获,我再次闭上眼,漫想这个可怕的未来。

睁开眼时也已经三天了,我惊奇的看到,人们在奋斗了!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了!

我继续漫想未来,城市繁华,秩序井然有序,街头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是一份坚强!

未来,人类的梦想飞扬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来,我不会再听到“戈多”这两个字了,因为我已经出现了。未来,在事业失色的时候,人类会自我振奋,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未来,在迎起大风大浪时,人类会鼓起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意气,自创辉煌。未来,在到达山峰之极时,人类会大声告诉任何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来会是一种人伦之美,处处显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话题。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来是份吉祥。曾经,我也只是个幻想,曾经,我也只是个虚构。如今,看惊涛拍岸,卷千层雪。历史的漫想见证未来的憧憬。

我漫想,未来,是靠奋斗与不认输的精神而走过来的!是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挺过来的!未来,是和谐与竟争共同牵手的协议书!

我睁开双眼,笑意兹生。渐渐消失在空气中,散下漫想于未来的信念,存储于每个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来了……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3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

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4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

《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