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8读后感

欢迎阅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早听妈妈说过,读完《呼兰河传》就像看了一部悲剧结尾的电视剧一样让人难以释怀,总想找人说说,总想找人分担分担。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于1911年6月2日出生1942年1月22日逝世,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里最有趣的还属第三章,作者说她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都是金粉。

后来,她说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摘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多么有趣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近日,我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她写了天真、可爱、善良的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感人,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一个小城中的地主家里,3岁母亲去世,5岁时,父亲又娶了继母。整个家时在,只有祖父对她最好。萧红在文章最后也写过“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我读了这本书,感觉十分凄凉,正如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父亲的冷淡和继母的`凶狠,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美好生活是在后花园里与祖父度过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她十二岁就送到呼兰河这座城里的老胡家。可谁知这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来,天天遭到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花园里长大,和祖父在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干活,时时刻刻和祖父在一起,她的童年生活充满的快乐、幸福。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可我还停留在那灰色的世界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这个星期,我们整个班都在读《呼兰河传》。这本书颇好看,这是作者萧红记录她美好的童年。

萧红住在呼兰河城,她和祖父一起生活,每天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锄草,学诗……,就连花园里的植物也是自由的,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它们。萧红就这样快乐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她祖父去世了,家里一天比一天荒凉,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朗读声,花园里的植物也干枯了,失去了生命力。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人是冯歪嘴子,他是靠卖年糕为生,生活很艰难。他娶了一个妻子,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从那以后,每次冯歪嘴子去吃饭,人们多会讽刺他说:“少吃些吧,把馒头留给儿子吃吧!”又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又要生子,但妻子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产后不久便死去。虽然生活更为艰辛,冯歪嘴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命,放弃儿子,他坚强的维持着一家人。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呼兰河城的民间风俗文化,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呼兰河城是个特色浓郁,热闹的'地方。

这本书有哲理,也富有童趣,含有丰富的情感,全部表达的是作者的心里话,真实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作,但更像是自传。她是近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我最喜欢“我家的大花园”这章。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十分详细,特别在写“我”时,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栽花、拔草、种菜和铲地等事写得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一句话不但能感觉到“我”是祖父的“跟屁虫”,也能流露出“我”很喜欢祖父。

“我”跟着祖父做农活都是以玩为主。比如种菜时,祖父是用力把土踩实,而我是随意踩着玩;铲地时,祖父是一点一点的铲,“我”却是这一下那一下的铲。祖父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不但没有打断“我”,反而继续让“我”玩,说明他很理解孩子。

“我”只要在园子里就不会孤独,因为这里充满生机,不会被约束,十分自由。累了就靠着一个土堆上休息,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吃,农作物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更能反衬出在这园子里的自由。

我也真想有个这样的.大花园啊。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同时我也想有一个了解孩子,很有慈爱感的祖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