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

欢迎阅读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主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读课文,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悟故事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2、反复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激发对牛郎织女凄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象征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王母娘娘的憎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和积累有关课文教学的各种资料,正确解读文本,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2、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整理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资料,做好前期的阅读工作,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保证。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 成人热门话题导入课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激发兴趣入手导入课文的学习。这也就是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为课程的学习服务的理念在支撑着教学预案的设计】

1、 问题抢答:中国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游戏的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开始就将课堂的'气氛渲染起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轻松。]

2、老师为什么要向同学们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大家揣摩一下老师的心理,看谁是老师的知音。师:情人节好啊!它可以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像牛郎织女那样“隔河相望”。

板书课题:13、牛郎织女

师生交谈中解题:同学们,你们从课题上能得到哪些信息,产生哪些联想?让你的大脑中产生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

课文以“牛郎织女”为题,明白揭示了故事主人公是“牛郎”与“织女”、故事人物的身份是与“牛”有关,与“织”相连,寓含了他们是劳动人民的范畴。

二、初读清障,理清情节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浏览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方式之一,这是新课程阶段目标中所提倡的。]

(1)全体快速浏览课文,完成指定的学习动作。

(2)汇报浏览得到的相关信息:

人物:牛郎 老牛 织女 王母娘娘

生字:嫂 棚 衰 趁 挣 扎 汹 舔 拽

新词:嫂子 牛棚 衰老 趁 挣扎 波涛汹涌

2、自主识字,读写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读准字音,巧记字形,书写生字。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互相指读生字,读准字音;

B、根据字形特点巧记字形,交流评价各人的记忆要诀。

C、分析生字的结构特点,说说生字书写中的要点和难点,尝试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正音和书写。

“嫂”是平舌音;“棚、挣、汹”是后鼻音,“舔、趁”是前鼻音,“拽、衰、趁、挣、扎”是翘舌音。

3、轻声读课文,反复读新词,长句或难读、易读错的句子。对于读错的词句画出来小组研读或汇报老师解决。

4、师生共同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将课文读正确。

三、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寻求故事的大概情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同学们自读课文,动笔画出文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草图或文字概括,在小组交流,向老师陈述。

1、自读全文,思考故事的情节;

2、汇报阅读成果,说说故事的梗概,要求用自己的话来陈述。

四、课外细读课文,准备汇报刻画人物形象的词句和表达人物心情的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属于哪一类?(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预设。)

A、生:爱情

B师出示—-请选择:亲情 友情 爱情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是呀,爱情是美好的,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师板书:牛郎织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中的人物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在文中圈注。

2、初读汇报:文中的人物有哪些?

教师按课文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人物并板书:

哥哥 嫂子 牛郎 老牛 王母娘娘 织女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嫂子的“嫂”(注音)

3、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重点读:

(1)哥哥 嫂子 牛郎读课文第1自然段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哥哥嫂子对牛郎的态度。学生讨论交流。 多指名读与自己表达的词或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哥哥嫂子: 对牛郎 (随机板书:棚 教学棚)

(2)牛郎 老牛读课文第2自然段 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 并找出描述具体行动的句子来读一读。

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 并读出相应的句子。

过渡:老牛对牛郎的好仅仅是“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吗?”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在哪个自然段呢?(板书:舔 教学“舔”字)自读自悟第3自然段,说说自己读后脑中出现的画面。(鼓励充分想像)老牛的这种行为在民间叫什么?(红娘 牵红线 牵线搭桥——为什么叫搭桥呢?)

(3)牛郎 织女

师: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了吗?见面后的结果又向哪发展了?大声读课文相应的自然段( 4——6自然段)初评牛郎织女。———

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牛郎织女的印象 汇报时说出自己的理由。

启发想像:如果故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牛郎织女一家的幸福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小组讨论后写一段描绘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话。代表汇报自己的描述,集体评议。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三、师评述小结:是呀。如果世界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该多好啊!那样,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就会是天长地久了。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请同学继续关注牛郎织女一家的命运。

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一、激趣导入。

漫漫银河中,有这样两颗星星,一颗是牵牛星,一颗是织女星,他们的传说是那样令人心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民间故事的方式走近他们二位。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1、解决本课生字词。

2、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3、说一说你读完文章后的疑问。

三、初读课文。

小组活动出示:

1、这篇课文讲了______和______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四、精读课文。

1、理清人物关系:

我们先借助题目看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牛郎

织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受人物形象。板书:

牛郎:勤劳善良

哥嫂:铁石心肠

老牛:知恩图报

织女:美丽善良

2、体会织女之“决”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决心”变红)

一个高贵的仙女要嫁给一个贫困潦倒的牛郎,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呀。

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五、关于民间故事。

1、简介其他三部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就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追求和谐生活与美满感情的决心,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选择一:课后可以看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择二:试着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织女》。

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文章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