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八年级语文上册《窗》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病重静养
发展谈天绘景
高潮电铃事件
结局只见秃墙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
思考、讨论:
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
(一)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两个病人的'故事
2.一个……的病人(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的病人(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略)
(二)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迁移训练:
(一)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
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比较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窗》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小说是四大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小说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小说中心思想(主题)的理解。《窗》在篇幅上属于小小说,而且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学生一读便懂;它是本单元讲读课文最后一篇,因此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创造性阅读,并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体验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并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3.认识人性的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前,我播放一组窗的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幻灯片图片展示)
窗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通过窗人们会有无限遐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通过窗看到了什么?你通过《窗》又看到了什么?
二、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一)走进文本,开启情节之“窗”
1、自由朗读课文
(选择你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默读、大声朗读、与同学齐读等)
2、读完整个故事,说说故事的哪一场景对大家的触动最深?
三、合作探究(争我辩,收获甚多!)
(二)人物扫描,点击心灵之“窗”
要求:1.请在文章勾画批注相应的句子,完成表格时提炼关键词句。
2.先独立思考,有了个人见解、认识后,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
3.四人中有一位负责重点讲解。
4.根据讨论情况赏析一些重点词句。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可以更直观的进行思考和讨论,利于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四、展示点拨(勇于展示,战胜自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1、学生代表回答。
2、教师明确:“美景”是近窗病人为了消除远窗病人的寂寞,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而虚构的。
3、分析远窗病人的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白板板书学生更能在板书形成的过程中体会远窗病人的心理变化,直观而形象。)
4、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写出来。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在想:。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这时他在想:。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这时他在想:。
(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说: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描写非常细腻。莎士比亚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三)主题剖析,揭开构思之“窗”
1、(白板板书本文主题“扬善贬恶”,学生能够能醒目地看到文章的主题。)
2、本文的构思精巧体现在:
(1)标题的构思精巧
(2)情节的设计精巧
(3)结尾的出人意料小说以远窗病人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作为结尾,可见其构思精巧。这样结尾的好处:①鲜明的对比,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②深化题目含义,发人深省。
五、巩固提升(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四)拓展延伸,同启爱心之“窗”:
我建议每一位同学给远窗病人和近窗病人分别发一条微信或自己发一个微博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先动笔写,然后再进行交流。
最后让我们在《真心的朋友》中结束这节课。
【小结】:
大家写得非常好,非常富有哲理性,富有感染力。当我们面对心灵抉择的时候,请想起这一扇小小的窗户,它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选择,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理解这篇微型小说的主旨。
3、学习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尝试给一篇微型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这篇微型小说的主旨。
2、学习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尝试给一篇微型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窗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教室因为有了窗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才看到希望。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也许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戈特的小说《窗》。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二、检查字词预习:
师:读完课文后,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预习情况。同学们,你觉得文中有哪些词值得提醒同学们注意?
指名回答
师:我们掌握字词往往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
指名回答:你觉得你刚才举的词什么地方值得同学们注意?
师:大家看投影上出现的两个词,
卡( ) 扣人心弦( )
请用扬州话大声读一遍。
学生用扬州话大声读。
指名一个同学用普通话大声读后全班齐读。
三、学习成语的运用:
师:在刚才大家所列举的词中,有一类词很值得关注,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这就是成语。恰当的运用成语,不仅能使语句简洁,更能丰富语句表达的内容。
出示示例: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指名解释“栩栩如生”。
师:这个“栩栩如生”的画面是谁描述的?
师:这个“栩栩如生”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课文第4——5两段,其余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划出最能体现“栩栩如生”这个词的语句。
全班交流
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靠窗病人):
师:事实上窗外究竟是什么?(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窗外明明是“一堵墙”,靠窗病人为何把它描绘成“栩栩如生”的景象?请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靠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结合课文交流答案
五、探讨小说的主旨:
师:通过这扇窗,靠窗病人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景象,离窗病人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那么,你通过这扇窗又看到了什么呢?
师:答题时要能结合课文说说依据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通过这扇窗,靠窗病人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景象,离窗病人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通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道德的高尚与卑劣……
六、讨论结尾的艺术:
师:请同学们再次的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什么地方最出乎你的意外?
生:课文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全班齐读
师:你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不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
分层呈现: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师小结:其实,微型小说就是结尾的艺术。
七、拓展与迁移训练:
请给下面的小小说加一个结尾。
最后一片藤叶 (欧 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房租低廉,街道横七竖八,便于躲债,这里住着贫穷的.人们。一幢楼的底层住着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愁潦倒,性格孤傲,艺术上失意。三楼住着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秋天里,琼珊患了肺炎,贫病交加,医治无望。她躺在床上,通过窗口,看到空荡、阴沉的院子里,一株根已枯萎的常春藤,在深秋的寒风中,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吹落了,只剩下几根藤枝依附在破墙上。琼珊一片片地数着藤叶,看着它飘落,沮丧极了。她想到自己生命之树的叶片也正往下落,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落地之时,便是她生命的终结之日。同患肺炎的老贝尔曼从苏艾那里知道此情况后,……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艰难地爬上墙,画了一片永不会坠落的藤叶。琼珊在这不落的藤野的感召下,重获生的信念,病愈活了下来。)
八、 人生寄语: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八年级语文上册《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能概括出病人病情发展的全过程
2、分析人物的不同品质,领会思想,指导生活
3、体悟本文“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课前与同学们聊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热情,也很可爱。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则有关窗的故事,用我们的心灵去体悟一下窗内外的世界吧!
二、病例诊断(整体感知):
假如我们同学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一)。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病历卡(一)
病人:远窗人近窗人
进院状况:
远窗人: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
近窗人:病情严重,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病情发展过程:
远窗人:听病友描述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想占领靠窗的位置,病情加重
→独占窗口,但并没有得其所愿
近窗人:与病友分享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病发,大声咳嗽,呼吸急促
→呼吸停止
三、病员鉴定(人物分析):
两个病人,两种不同的命运。远窗人存活,近窗人不幸身亡。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填写病历卡(二),你觉得远窗人和近窗人分别是怎样的两个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病历卡(二)
病员鉴定
近窗人:是友好、热爱生命,对生活有满腔热情,
坚强乐观、无私善良、心胸开阔的人。
依据是:
1、经常和病友聊天,激励自己和病友与病魔作斗争。
2、将虚无的场景编造得如此美妙,描述得如此生动。
远窗人:是本性善良、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随着私欲的膨胀,嫉妒心的作祟,而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人。
依据是:
1、每次都很享受病友给他描述的窗外美景,并且当他产生自私想法时,他也感到过惭愧,并竭力想控制这种想法。
2、当近窗人病发时,他却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
预设:
1、小说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构思
2、品味小说精美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体会人物品质
四、心灵药方(拓展训练):
假如你身边有类似远窗人或近窗人,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任选其一)
(同桌交流)
总结:
当我们心中有美,我们便会看到五彩斑斓的图画;
当我们心中有爱,世界便会成为温暖的人间;
当我们心中有希望,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也会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在文学的殿堂中去感受人性的光辉!
五、课后学习:
课文结尾说:“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假如病房里又来了一位新病人,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