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本次说课将从教材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部分来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整个演讲,钱钟书先生旁征博引、纲举目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又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横扫了西方人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通过本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的方法,对我国诗歌鉴赏的理论高度有所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从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方面来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对阅读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包括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课外文章的充实等等,这些体验都是对这篇文艺评论性文章学习的一种良好的铺垫。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会非常吃力。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渊博,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表现出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从认知结构、知识的纵深度来看,作者的引用语句的精妙与内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对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设计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在充分考虑教材和学情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活动探究和互助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和合作过程中带领学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结构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对待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妙趣横生的丰厚学术涵养。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并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流程的顺利展开都离不开得当的教学与学法,接下来介绍教法与学法的使用。
(一)教法
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变传统教学为师生或生生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
理论来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发展的建构主义思想也强调老师在设计教法和学法的时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基于以上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同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反复阅读,感知文本。本文写得典范古雅,行文布局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点拨引导,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然后逐层展开,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体会。
(二)学法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研读法。 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2.组织学生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3.拓展思维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三)课时安排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进行课外搜集资料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字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交流印象中的钱钟书先生,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重在研读文本,突破重难点,同时进行课外延伸。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电子视听设备。导入新课时引播放郑愁予的旋律《错误》,配上问题设计,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自然的与文本进行链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的启发式教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是无法确切探测的“黑箱”。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不仅方便快速,还能通过刺激反应推进课堂生成,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
4、教学过程
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教学步骤:(共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以“香”引蝶—情景导入
伴随ppt课件轻柔优美的音乐旋律播放郑愁予的《错误》(课件展示内容)之后,老师吟诵:
中国是诗的国度,它从远古的《诗经》走来,历经了建安的苍凉、盛唐的繁华,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学过不少中国诗。结合如上诗歌,谈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发言)下面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么说的。老师适时展示课题:《谈中国诗》
[设计意图]“花香蝶自来”,好的'导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语言能力也能起到熏陶作用。本课采用配乐诵读,老师牵引能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环节二: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这个环节意在突破整个文章的重难点,主要以课前准备作为铺垫,遵循循序渐进,步步深化的原则,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操作:
(一)引“人”入胜——印象作者
(二)把握“脊骨”——研读文本
(三)丰满“血肉”——深入探究
(一)引“人”入胜——印象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家资料及背景材料,老师加以补充,以便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础。在介绍作家时,不仅仅当其是枯燥的文学常识,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物,用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激励我们的生活。这部分主要用讲故事方式来介绍,这样学生们会记忆深刻,对培养作文的思路也有帮助。
(二)把握“脊骨”——研读文本
解读文本部分主要通过设置三个问题解读行文结构,理解作者利用对比把握中国诗的个性与普遍性的方法。真正明白作为“中国的”诗,它有哪些别具一格的特点,而如果不分国界,它们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问题的设置如下:
1、阅读思考——理行文思路
(1)钱钟书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后概括归纳,老师请2-3位学生答并适当补充) (2—7段)
(2)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述中国诗的?(学生找答题段落,归纳) (第1段)
(3)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第8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合作筛选信息以及概括归纳能力。
(4)小结:行文结构及中国诗的特点
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特点:(突显个性和普遍性)
篇幅简短,韵味悠长(形式) ——“轻鸢剪掠”
富于暗示,引人遥思(技巧) ——“微雕”艺术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语言) ——“中和之美”
无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构思) ——“空中楼阁”
多社交诗,少宗教诗(内容) ——“无甚差异”
2、讨论分析——解文法之妙
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此部分重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丰满“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征博引
这小节主要让学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讨论分析,最后师生交流,概括作者这些引用的特点。
(1)感受丰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贴切
【设计意图】:在读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点,通过阅读和鉴赏,激发学生对作者学养渊博的体悟。
2、妙用比喻
通过问题“这篇文章钱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将观点议论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让美国人听懂并心领神会的呢?文章在晦涩难懂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入到比喻的分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并小结,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领略幽默大师的风范。
至此,教学重难点得以落实。
环节三:演练提升,课外延伸
1.学以致用 ——演练提升
结合所归纳的方法,欣赏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处。(课件展示例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学生欣赏,品读后口述完成。其设计旨在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由此及彼——课外延伸
鼻钟书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不仅温故而知新,还能进一步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做纵深化的了解。)
环节四:余韵留香,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第53页“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后的异国文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训练,既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吸收情况,又能训练写作表达能力,这对适应当前高考是很有好处的。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把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对应教学过程,我设计板书如下:
谈中国诗
对比
五、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重逻辑性、启发性,循序渐进。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尝试。但在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够。对于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细微入至的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生合诵《致橡树》。《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
《雷雨》是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生动地描述了雷雨带来的不同自然景象。尽管篇幅不长,但文章内容精炼,图文优美,适合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走进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2.教学目标:
1.认识4个新生字,掌握12个生字的书写。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通过朗读课文前三段,感悟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和书写生字,感受雷雨前景物的情景。
2.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正确写出“垂”字。
二、关于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图解法”、“情境教学”和“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
通过形象的画面和板书,让学生直接感受课文的美妙,清楚明了地梳理不同的景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表现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文本,培养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关键词语的感悟、解析和品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雷雨,不知不觉地掌握语言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五步教学过程,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雷雨》第一课。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有雷雨的天气,之后,总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询问他们对于雷雨出现的时间是否有了解,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了解小朋友看到雷雨后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习新生字
在此阶段,老师将会向学生介绍4个新字,并让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方法。之后,老师已经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并向他们展示雷雨前、中、后的情景。这个环节还伴随着老师的点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3.深度朗读,感知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此步骤是在1-3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老师会让学生重复朗读,并逐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雷雨前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语言上有所进步,也能感受到自然景象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4.整体理解,进一步感悟小朋友的内心世界
在此步骤中,老师将会以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理解小朋友所感受到的内心世界。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在写作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将会让学生进行小作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节课新加入4个生字,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学习这些新单词。在二年级孩子们表现出的强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担任小老师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积极性。接下来,我邀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进一步提高发音准确性。课堂继续进行生字词汇的巩固练习和小练习,以检验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接下来是整体感知环节,让这么小的学生按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复述课文内容,不是容易的任务。为了帮助他们克服难点,我安排三名学生分别朗读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段落。通过这种方式,我让学生不仅需要朗读正确和流利,还要发挥听觉和思考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并确保通过每次朗读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当学生们仔细思考之后,他们可以逐渐领悟到原因——这三段内容描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场景。此外,我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来说出这些场景,从而为后续的精读环节做好了铺垫。